魋髻读音
魋髻的意思
词语解释:
亦作'魋结'。
结成椎形的髻。
结成椎形的髻。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魋结”。结成椎形的髻。
引《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至, 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
司马贞索隐:“谓为髻一撮似椎而结之,故字从结。”
晋左思《魏都赋》:“或魋髻而左言,或鏤肤而钻髮。”
明王世贞《为吴舍人题匈奴出猎图》诗:“魋结健儿鞭寒空,中间尽纛摩双熊。”
清李来泰《中山贡使入朝纪事》诗:“却贡趋朝礼遇殊,碧矑魋结语乌乌。”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魋髻
魋髻相关词语
- 1 魋翕
- 魋翕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tuí xī,是指壮伟潇洒貌。
- 2 魋颜
- 魋颜,读音tuí yán,汉语词语,指额头突出;常形容相貌丑陋。
- 3 魋悍
- 王闿运 的《邹汉勋传》中有记载。
- 4 魋顔
- 魋颜,读音tuí yán,汉语词语,指额头突出;常形容相貌丑陋。
- 5 丸髻
- 始于汉魏六朝,其时青少男女有为之者,唐宋以降,民间年轻女子亦多效其式。
- 6 绾髻
- 绾髻,读wǎn jì,是汉语词汇,出自《揽辔录》,解释为:谓盘绕发髻。
- 7 危髻
-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更有街坊妇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
- 8 项髻
- 项髻是汉语词语,拼音xiàng jì,释义为挽发髻于颈后。
- 9 撷子髻
- 古代妇女发式,或名“缬子髻”。始自两普。此髻式,在晋惠帝元康中(291—300),有妇人结发,髻既成,以缯急束其环,名曰“撷子髻”,始自宫中,天下化之。缬子髻,为晋惠帝宫中所创,后流传于民间。图示髻式,乃在朝鲜地区所见(今东北与朝鲜一带,时间在四世纪时),在时间上较接近,可能是后来流行到该地区的。
- 10 缬子髻
- 缬子髻是古代妇女发式之一,或名“撷子髻”。始自两晋。此髻式,在晋惠帝元康中(291—300),有妇人结发,髻既成,以缯急束其环,名曰“撷子髻”,始自宫中,天下化之。
- 11 丫髻
- 古代,凡未成年或成年但未婚嫁的女子,多将头发集束于顶,编结成两个髻。其状左右各一,与树枝丫杈相似,故名“丫头”,亦称“丫”。
- 12 鸦髻
- 指妇女发髻,亦作“丫髻”。宋阙名《潜居录》:“巴陵俗,元旦梳头,先以栉理鸦羽,祝曰:‘愿我妇女,黰发髟髟;惟百斯年,似其羽毛’。
- 13 魋结
- 指结成椎形的髻。
- 14 髫髻
- 髫髻,读音tiáo jì,汉语词语,谓垂髫与辫髻,借指幼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