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辞害意读音
以辞害意的意思
词语解释:
因拘泥于文章的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也作“以词害意”。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以词害意”。
引语本《孟子·万章上》:“説《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孟軻所云‘説《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二》:“大抵古今兴比所在,适有感发者,不必尽相迴避,要各有所主耳。此亦‘説《诗》者不以辞害意’之义也。”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太白 ‘斗酒诗百篇’, 东坡 ‘嬉笑怒駡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以词害意
以辞害意造句
- 他虽然是年轻同志,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我们也不能以辞害意。只要他说的话有道理,我们就应该听。
- 如果是说文章的修辞应当先求准确,应当恰如其分,不要矫揉造作,以辞害意,这当然是对。
- 他昨天感冒了,今天却在饮酒,他说这是以辞害意,说不定感冒还好得快点,我可不赞同这种说法。
- 但创新既要有形式,更要有内容,只重形式的创新,是以辞害意的创新,是为创新而创新,而违背客观要求的创新则是猎奇,只会干扰思考。
- 受到新派史学代表梁启超先生“笔锋常带情感”的熏陶,所以他写《中国史纲》字斟句酌,力求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但同时又不让情感超越理智,不以辞害意。
- 学术文章虽可雕琢,但所求者乃晓畅典雅,而非以辞害意,障人耳目。
- 在王安石看来,汉唐以来的经传之家显然是以辞害意,以注害义的。
- 联律较工稳,“春”字位宜为仄声,但“春秋”系固定搭配词语,不便更易,因此未可以辞害意。
- 而少小离家老大回中第五个字应当为仄声,但是因为诗歌中太过严格要求声律会以辞害意,于是人们又规定七律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 对此,需要作者从源头上把好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和质量关,切莫“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相关词语
- 1 以资切磋
- 以资切磋是成语,拼音是yǐ zī qiē cuō,指借以帮助共同研究。
- 2 以天下为己任
- 【解释】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 3 以暴易暴
- 以暴易暴(yǐ bào yì bào):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指统治者改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依然不变。现也指用暴力对付暴力。出自 《史记·伯夷列传》。
- 4 以管窥豹
- 以管窥豹( yǐ guǎn kuī bào):用竹管看豹,只能见其身上的一斑。比喻目光狭隘,见识短浅。出自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 5 以观后效
- 出自《后汉书·安帝纪》:“秋节既立,鸷鸟将用,且复重申,以观后效。”
- 6 以汤沃雪
- 以汤沃雪,成语,作谓语、定语。解释 汤:开水;沃:浇。用开水浇雪。比喻效果明显。也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出自 《淮南子·兵略训》:“若以水灭火,若以汤沃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
- 7 以羊易牛
- 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 8 以古喻今
- 以古喻今,读音yǐ gǔ yù jīn,是一个成语,指借用古代的事来说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出自《北史·长孙嵩传》。
- 9 以求一逞
- 以求一逞是成语,拼音是yǐ qiú yī chěng,释义为企图达到不正当的目的。
- 10 以简御繁
- 以简御繁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以简便的办法去对付复杂繁多事情。
- 11 以防万一
- 以防万一(yǐ fáng wàn yī),是一个汉语词语,是指用以防备难以预料的事情。
- 12 以此
- 以此是汉语词语,是指用这,拿这的意思。
- 13 以德服人
- 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归顺、服从统治者。
- 14 以牙还牙
- 以牙还牙,读音 yǐ yá huán yá,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用打掉别人的牙来对付别人打掉自己的牙。比喻针锋相对地进行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