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括读音
歌括的意思
词语解释:
犹歌诀。
引证解释
⒈ 犹歌诀。参见参见“歌诀”。
引宋周密《齐东野语·算历约法》:“凡推算皆有约法,推闰歌括云:‘欲知来岁闰,先算至之餘;更看大小尽,决定不差殊。’”
林纾《闽中新乐府》:“我意啟蒙首歌括,眼前道理説明豁。”
章炳麟《国故论衡·辨诗》:“今词又失其声律,而诗尨奇愈甚,考徵之士,覩一器,説一事,则纪之五言,陈数首尾,比于马医歌括。”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歌括
歌括相关词语
- 1 歌仔戏
- 歌仔戏,普通话:Ge Zi Xi,闽南语:gua a hi,又名芗剧,是福建及台湾的地方传统戏曲之一。起源迄今约有百余年历史,相传歌仔戏是由福建漳州地区的“歌仔”(锦歌),结合车鼓小戏之身段与地方歌谣小调发展而成。“歌仔”原为说唱艺术,自明代以降即流传于漳州地区,锦歌为每首四句的传统民间小调(以七言或五言为一句),原先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谣,后来才发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调。“车鼓”则属歌舞小戏,盛行于福建民间,随着移民的播迁,歌仔音乐与车鼓小戏乃传入台湾。目前歌仔戏、与京剧、豫剧在台湾戏曲舞台上呈三足鼎立局面。根据《台湾省通志》及《宜兰县志》的记载,皆谓歌仔戏起于宜兰员山结头份。这是台湾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与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台湾省和福建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方。歌仔戏的形成与闽南人民开发台湾及曲艺锦歌等传统民间伎艺的传入,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歌仔戏的音乐曲调十分丰富,既有悠扬高亢的〔七字调〕、〔大调〕和〔背思调〕,又有民谣诉说式的〔台湾杂念调〕,更有忧郁哀伤的各种哭调。
- 2 歌墟
- 歌墟,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目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三月三歌墟是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的节日歌会。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满足广大壮族群众的热切愿望,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为壮族歌节,并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举行歌节盛会。
- 3 歌舞伎
- 歌舞伎是日本所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日本传统艺能之一。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也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歌舞伎的特征是布景精致、舞台机关复杂,演员服装与化妆华丽,且演员清一色为男性。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妇孺皆知的美女阿国,她是岛根县出云大社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专事奏乐、祈祷等工作),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处募捐。潇洒俊美,老板娘一见钟情,阿国表演时还即兴加进现实生活中诙谐情节,演出引起轰动。阿国创新的《念佛舞》,又不断充实、完善,从民间传入宫廷,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
- 4 歌童
- 歌童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ɡē tónɡ,是指以歌唱为生的儿童。
- 5 歌鱼
- 歌鱼,典故名,典出《战国策》卷十一《齐四·齐人有冯谖者》。“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冯谖得不到重用,歌“食无鱼”,后遂以“歌鱼”等谓嗟叹不被知遇。
- 6 歌郎
- 听戏、“打茶围”是晚清京师有闲、有钱人(官员、商人和士人)的主要娱乐方式。在戏园子观看伶人在台上表演是听戏,到伶人家中饮酒、听歌、闲话,叫做“打茶围”,从事这一服务的年轻的伶人叫做歌郎。因为伶人的住处叫做堂子,所以“打茶围”也叫“逛堂子”。在晚清的社会生活中,“打茶围”曾经是各种娱乐活动中最时尚、最风流的一种,从嘉庆、道光,直到光绪,这一行业都在京师南城发展得如火如荼,它的活力和魅力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
- 7 歌剧
-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歌剧在16世纪末,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
- 8 歌卖
- 歌卖,读音是ɡē mài,汉语词汇,解释为唱着招揽生意。
- 9 歌调
- 歌调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ɡē diào,基本意思是歌曲的调子。
- 10 歌榜
- 歌舟。
- 11 歌欢
- 1.欢歌。
- 12 歌鼓
- 歌鼓,ɡē ɡǔ,含义是指歌唱并击鼓、亦指歌声和鼓声、歌唱伴奏所用之鼓。
- 13 歌迷
- 歌迷,特指欣赏、追捧某一歌手或歌唱家的听众群体。年龄上层显年轻化,有着追逐时尚流行的心态。也可以理解为“XX迷”或者“XX追星族”一类意思。
- 14 歌讴
- 释义:1、讴歌,歌颂。2.歌唱。3.指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