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校读音
勘校的意思
词语解释:
勘校
(1) 校勘,审核校对
英
引证解释
⒈ 审核校对。
引宋司马光《论夏令公谥状》:“王公及职事官三品以上,皆録行状申省,考功勘校,下太常礼院拟諡讫,申省议定奏闻。”
元刘壎《隐居通议·礼乐》:“于是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
郭沫若《西湖纪游》诗:“那几个肃静的西人,一心在勘校原稿哟!”
⒉ 特指对比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引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题。”
清叶廷琯《吹网录·李浑事正文与目录年代不符》:“凡此皆当取正文与目録互为勘校,而正其舛譌者矣。”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勘校
勘校造句
- 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石经,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
- 自登第后,胡三省在案牍之余致力于《通鉴》的勘校工作。
- 修书本就是个浩大工程,尤其要从浩如烟海的道门书籍中一一勘校修正,雕刻成版。
- 而在其他的许多怪才们擅长的工作中,这种刺激亦有所帮助,比如勘校,估算诸如一把火柴的大额数目。
- 该书经过多次勘校,显得更加详实完善了。
- 而除却这种对比方法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对历史书籍中记载的勘校。
勘校相关词语
- 1 勘同
- (2).指勘合时所用的符契。《前汉书平话》卷中:“ 惠帝 与 刘肥 合盒子为勘同,各收一扇:‘如寡人宣王兄时,将此一扇勘合相同为准,如无乃诈也,就便斩使封头见朕。’”
- 2 勘问
- 勘问,查问;审问。
- 3 勘实
- 勘实是汉语词汇,拼音为kān shí,意思是查实。
- 4 勘会
- 审核议定。 唐 陆贽 《贞元改元大赦制》:“京畿及近县所欠百姓和籴价直,委度支即勘会支给。”
- 5 勘剪
- 谓以武力征服。勘,通“ 戡 ”。《隋书·河间王弘传》:“今者共举义旗,勘剪凶虐,八方同德,万里俱来,莫不期入 关 以亡 秦 ,争渡 河 而灭 纣 。”
- 6 勘鞠
- 勘鞠,读音kān jū,汉语词语,亦作“ 勘鞠 ”。 审讯。出自《旧唐书·韦思谦传》。
- 7 勘对
- (2).犹言命中注定。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三折:“口角涎垂,觑不的村沙样势。也是我前缘廝勘对。”
- 8 勘覆
- 反复查核。《北史·儒林传下·刘炫》:“今之文簿,恒虑勘覆锻鍊,若其不密,万里追证百年旧案。” 唐 白居易 《荐李晏韦楚状》:“及被人论,朝廷勘覆,责不闻奏。”《明史·江秉谦传》:“今 廷弼 勘覆已明,议者犹以一人私情没天下公论,宁壤朝廷封疆,不忘胸中畛域。”
- 9 勘当
- 2.审核议定。 宋 苏辙 《论边防军政断案宜令三省枢密院同进呈札子》:“元系枢密院指挥取勘及保甲司乞特断公案,令大理寺定断,刑部勘当申院。”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吏文可笑》:“予白丞相别令勘当,乃得改命。”
- 10 勘灾
- 勘灾是汉语词汇,读音是kānzāi,出自清制。
- 11 勘劾
- “勘劾”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核实定罪, 欧阳修 《论内臣冯承用与外任事札子》有所记载。
- 12 勘鞫
- 释义: 审讯。
- 13 勘契
- 宋 王应麟 《玉海·器用·皇祐文德殿鱼契》:“皇城司上新作 文德殿 香檀鱼契,契有左右,左留中,右付本司。各长尺有一寸,博二寸八分,厚六分,刻鱼形,凿枘相合,缕金为文。车驾至门,勘契官执右契奏,阁门使降左契,勘契官跪奏勘毕,奏云:‘外契合。’”参见“ 勘箭 ”。
- 14 勘定
- 勘定,读音kān dìng,汉语词语,指勘查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