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读音
大巧若拙的意思
词语解释:
大巧若拙
(1) 真正灵巧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笨拙
英
引证解释
⒈ 谓真正灵巧的人,不自炫耀,外似笨拙。
引《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訥。”
《庄子·胠箧》:“毁絶鉤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
马南邨《燕山夜话·艺术的魅力》:“真正的大画家,却是大巧若拙,独创新面貌。”
国语词典
具有大智慧的人深藏不露,其外表给人的感觉像是很笨拙的样子。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造句
- 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大巧若拙吗?
- 一个全国赫赫有名的学者,还这么平易近人,真是大巧若拙啊!
- 语言达到如此“大音稀声,大巧若拙”的境界可谓难得。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无痕,是大智若愚的聪慧,是大巧若拙的精妙,是大象无形的宽阔.
- 从退让不争、安时处顺、大巧若拙三方面来论述。
- 金大大说得好啊,大巧若拙,由繁返简才能达到一个境界。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成若缺。
- 大巧若拙,其用不屈,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 大直二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
大巧若拙相关词语
- 1 大纲
- 犹言特意﹐硬要。
- 2 大圭
- 大奎,俗姓廖,字恒白,号梦观,元·泉州晋江人,是元末闽南著名诗僧。生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卒年不详。
- 3 大不敬
- 大不敬是中国封建时代十恶罪之六。指蔑祖、侵犯帝王的尊严或人身安全的言行。汉代已有“不敬”或“大·不敬”之罪;北齐律将“不敬”列为“重罪十条”之中;隋、唐律将“大不敬”列为十恶之六。唐律的“大不敬、指盗取帝王祭礼用的物品或帝王日常穿戴的物品,盗取或伪造帝王的玺印,为帝王配制药有错误,为帝王做饭菜误犯食禁,为帝王建造的车船不牢固,咒骂帝王以及对帝王派遣的使节无理等。(《唐律疏议.·名例_>〉)对于大不敬的处罚,唐律在其《贼盗律》、《职律》中做了具体规定。如“诸盗大祀神御之物者,流二千五百里”;“诸盗御宝者,绞;乘舆服御物者,流二千五百里”;“诸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者,医者绞”;“诸造御膳,误犯食禁者,主食绞”;“诸御幸舟船,误不牢固者,工匠绞”;“诸指斥乘舆情理切害者,斩,对捍制使,而无人臣之礼者,绞。”明、清律也有类似的规定。
- 4 大宝
- 出处《史记·龟策列传》。
- 5 大本营
- 大本营是汉语词汇,指指挥员发布命令和履行其职能的地方。
- 6 大比
- 一、《周礼·地官·乡大夫》谓:乡大夫每“三年则大比”,即对属民考核道德、荐举贤能、呈报周王。后因称乡试为大比。明、清三年一次,在省城大比,中者称举人。参见“乡试”。 二、《周礼·秋官·小司寇》有“大比”,指登记出牙婴儿以上的所有人口,文书的正本送交天府;副本送交内史、司会、冢宰等官,以为赋税财用之据。三、明清科举考试中的大比
- 7 大纛
- 大纛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à dào,指古代行军中或重要典礼上的大旗。出自宋·欧阳修《昼锦堂记》:“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
- 8 大是大非
- 是:正确;非:错误。指带有原则性、根本性的是非问题。
- 9 大使
- 大使是国家元首向他国国家元首派遣的最高级常驻外交代表及代表国家出席国际会议的临时外交使节。
- 10 大老
- :元老;称年高、品德高的人。《孟子·离娄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二老,指伯夷、太公。《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庄征君悄悄写了十几封书子,打发人进京去遍托朝里大老。”
- 11 大作
- 基本解释:称人作品的敬词。
- 12 大限
- “大限将至”比喻人的寿命即将走到终点。
- 13 大快人心
- 大快人心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dà kuài rén xīn,意思是指坏人受到惩罚感到非常痛快。
- 14 大数法则
- 又称“大数律”。在随机现象的大量重复试验和观察中,出现某种几乎必然的规律性的一类定理的总称。如在掷钱币时,每次出现正面或反面是偶然的,但大量重复投掷后,出现正面或反面 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却必然接近常数 / 。这是最早发现的大数法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