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读音
道理的意思
词语解释:
(名)①事情或论点的根据;理由;情理。[近]事理。②事物的规律。③办法;打算。
引证解释
⒈ 事理;事物的规律。
引《文子·自然》:“用众人之力者, 乌获不足恃也;乘众人之势者,天下不足用也。无权不可为之势,而不循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功。”
唐韩愈《京尹不台参答友人书》:“人见近事,习耳目所熟,稍殊异,即怪之,其於道理有何所伤?”
宋曾巩《<张文叔文集>序》:“是时文叔年未三十,喜从余问道理,学为文章,因与之游。”
清沉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白乐天诗能道尽古今道理,人以率易少之。”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我听说曾大先生非常懂得喝茶的道理。”
⒉ 规矩;情理;理由。
引《汉书·邹阳传》:“窃闻长君弟得幸后宫,天下无有,而长君行迹多不循道理者。”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夫纠擿奸宄,忠事也,然而世憎小人行之者,以其不顾道理而苟求容进也。”
宋欧阳修《答西京王相公书》:“其言乖谬,不合道理。”
《花月痕》第四七回:“大抵做人,总要懂点道理,有个器量,难道武夫不吃饭么?”
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二:“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
⒊ 处理事情的办法、打算。
引宋王明清《挥麈录馀话》卷二:“俊道:‘若番人探得知,必来夹攻。太尉南面有张相公人马,北面有番人,太尉如何处置?’ 张太尉冷笑:‘我别有道理。’”
明冯梦龙《量江记·皇甫醉遁》:“将军醉得这箇模样,不如大家扶他上马,逃回金陵,再作道理。”
吴组缃《山洪》二八:“这样研究了半天,还是得不出结论,只好暂时用戚先生的主张,等以后斟酌情形,再作道理。”
⒋ 阐扬称说某种教义。
引汉刘向《列女传·周南之妻》:“生於乱世不得道理,而迫於暴虐不得行义,然而仕者,为父母在故也。”
⒌ 道术;法力。
引《封神演义》第三七回:“今有张桂芳,以左道旁门之术,征伐西岐。弟子道理微末,不能治伏。”
⒍ 道里;路途。
引宋周邦彦《汴都赋》:“据偏守隅,则无以限西方之贡职,平道理之远邇。”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上因修《一统志》,令天下皆具舆地图册,以攷疆域道理之远近,皆聚于统志馆中。”
国语词典
事情的真理。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道理
道理造句
- 老师摆事实讲道理,说得同学们心服口服。
- 摆事实充分有力,讲道理精辟透彻,这场辩论会太成功了!
- 论述自己的观点,要摆事实讲道理。
- 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热胀冷缩的道理。
-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确是真知灼见。
- 老师用一则寓言说明了一个深奥的道理。
- 您的一番教导,使我顿时明白了许多道理。
- 有些看似平常的事往往蕴含着很深的道理。
- 懂得聚沙成塔的道理,这将有助于我们的学习。
- 谁读的书多,谁知道的道理就多。
道理相关词语
- 1 道义
- 道义是指道德义理;道德和正义等。出处《易·系辞上》:“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史记·太史公自序》:“《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惩淫》:“客谢曰:‘我与若夫道义交,不敢为此兽行’。” 《鱼亦我所欲也》中也涉及此词。另有沈阳道义开发区。
- 2 道行
- 一个人的综合实力分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有形的,软实力是无形的,无形胜有形,融合于十商之中,一个人唯有德才兼备,才能体现价值,促进社会和谐;若有才无德则会使社会不安定,阻碍社会进步。
- 3 道德經
-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4 道法自然
-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 5 道歉
- 道歉是汉语词语,拼音dào qiàn,意思是为不适当或有危害的言行承认不是的主要方式,承认使人委屈或对人无礼,同时表示遗憾,给予补偿。以礼节或者行动征得对方的理解和原谅。出自易宗夔《新世说·轻诋》:“越日, 续 又谒 胡 , 胡 一见即拱手道歉。”老舍《二马》第三段十一:“有时候随着个姑娘在人群里挤,踩着了老太太的脚尖也顾不得道歉,一个劲儿往前赶。”
- 6 道德信念
-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舆论和良心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照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或特性。
- 7 道德理想
- 指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是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最高境界。它一方面体现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另方面这种理想的社会道德又通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想人物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出来,是两者的统一。 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指人们基于对一定社会或阶级基本道德要求的认识而自觉追求和向往的某种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中的道德关系。
- 8 道德境界
- 道德境界是指人们从一定的道德观念出发,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形成的觉悟。它标志着人们的觉悟程度和精神情操所达到的界限。是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他们对道德的要求,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接受、理解程度就不可能相同,形成不同层次的道德境界。即使处在同一阶级或阶层中,由于人们所处地位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差异,他们的觉悟水平和精神情操也有程度上的不同,形成道德境界的高低之分。
- 9 道地
- 道地,指代人事先疏通,以留馀地;实在;合适。 语出《汉书·酷吏传·田延年》:“丞相议奏延年 ‘主守盗三千万,不道’。霍将军召问延年 ,欲为道地。”
- 10 道德修养
- 道德修养(dào dé xiū yǎng)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指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不同社会、时代和阶级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法。
- 11 道别
- 汉语词语,通常指分别时与人打招呼的意思。
- 12 道听途说
- 道听途说,读音dàotīngtúshuō,汉语成语,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自《论语·阳货》。
- 13 道貌岸然
- 道貌岸然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dào mào àn rán,意思是形容外貌严肃正经,实际上内心险恶。现多用贬义。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
- 14 道德
- 道德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dào dé,基本释义:1.一种社会意识形态;2.合乎道德的。详细解释:1.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2.社会意识形态之一;3.老子《道德经》的省称;4.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