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读音
言不由衷的意思
词语解释:
言不由衷
(1) 所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形容口是心非
英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言不由中”。
引语本《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正月》“自是泽不復与府中谋议”注引宋汪伯彦《建炎中兴日历》:“王语伯彦等曰:‘ 宗泽渡河,方到趣行,言不由衷。’”
清龚自珍《对策》:“进身之始,言不由衷。”
孙犁《秀露集·关于诗》:“不合情理的,言不由衷的,没有现实根据的夸张,只能使诗格降低。”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实相告: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復忆之也。”
国语词典
言词与心意相违背。如:「他一向讨厌交际场合,因为人们说的尽是些言不由衷的应酬话。」也作「言不由中」。
词语翻译
英语
德语
法语
网络解释
言不由衷 (汉语成语)
言不由衷的近反义词
言不由衷造句
- 迫于无奈,他只好言不由衷地说了几句捧场话。
- 有意见就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别吞吞吐吐,也不要言不由衷。
- 他假惺惺地去表示祝贺,一副言不由衷的样子。
- 他的话言不由衷,听起来真不舒服。
- 当他自觉这话言不由衷时,脸不禁红了。
- 路不在脚下,路在心里。精彩的人生是在挫折中造就的,世态炎凉,玩的起继续,玩不起出局;身不由己的若干伪装,也许是应对世事无常;言不由衷的嘴角上扬,或许是踉踉跄跄的坚强。
- 他虽满口应下,但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言不由衷。
- 在那种场合,大家谈的都是些言不由衷的客套话。
- 说明很多人说话会言不由衷,但父母绝对不会害你。
- 我看你是喜欢上王先生了,才会言不由衷地假意批评他。
言不由衷相关词语
- 1 言为心声
- 示例 ~,从一个人平时的言谈之中,就可以了解他的思想状况。
- 2 言之凿凿
- 言之凿凿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án zhī záo záo, 意思是指形容说话有真凭实据,而不是空泛的用语。出处:《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
- 3 言传身教
- 言传身教,中国成语,作主语、谓语,意思是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用言行影响、教导别人。出自《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 4 言多必失
- 言多必失是一个成语,拼音yán duō bì shī,作谓语、宾语,言多必失意思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出自《鬼谷子·中经》:“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 5 言而有信
- “言而有信”,成语,意思是说话靠得住,有信用。出处: 《论语·学而》第七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6 言讽
- 言讽,是汉语词汇,拼音是yán fěng,指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 7 言笑晏晏
- 言笑晏晏,yán xiào yàn yàn,成语,意思是说说笑笑,和柔温顺。出自《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毛传:“晏晏,和柔也。”
- 8 言不尽意
- 言不尽意(yán bù jìn yì):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出自 《易·系辞上》
- 9 言行一致
- 言行一致,成语,作主语、谓语、宾语,意思是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指人表里如一。出自宋·赵善璙《自警篇·诚实》:“力行七年而后成,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余裕。”
- 10 言论
- 言论,指言谈;谈论;发表的意见或议论。见晋 左思《咏史》之四:“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 11 言筌
- 言筌,读音yán quán,是汉语词语,释义言词上留下的迹象,出自《庄子.外物》。
- 12 言甚详明
- (1) 论述很详尽明了 英 explain in detail;go(enter) into details;be given in detail
- 13 言行相顾
- 言行相顾,拼音yán xíng xiāng gù,成语,意指言行不互相矛盾。出自《北齐书·魏收传》:“言行相顾,慎终犹始。”
- 14 言辞
- 言辞 yán cí在古汉语中,言辞是两个概念,“言”指的是语言,即说。“辞”指的是文书,即写下来的文学作品或文字。现在多形容一个人用比较文学的语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