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酌读音
斟酌的意思
词语解释:
斟酌
(1) 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
例
例
英
(2) 往杯盏里倒酒供饮用
例
例
英
引证解释
⒈ 倒酒;注酒。
引《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慈乃为齎酒一升,脯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饱。”
唐夷陵女郎《空馆夜歌》:“緑樽翠杓,为君斟酌。”
⒉ 指饮酒。
引旧题汉苏武《诗》之一:“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宋向子諲《梅花引·戏代李师明作》词:“同杯勺,同斟酌,千愁一醉都推却。”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花姑子》:“斟酌移时,女频来行酒,嫣然含笑,殊不羞濇。”
⒊ 倒酒不满曰斟,太过曰酌,贵适其中。故凡事反复考虑、择善而定,亦称斟酌。
引《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禕、允之任也。”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序》:“彼其推明心术之微,剖析义利之辨,而斟酌时中之权,委曲疏通,多先儒之所未到。”
曹禺《日出》第四幕:“字眼上可以略为斟酌斟酌再用。”
⒋ 犹思忖;思量。
引唐杜甫《月》诗:“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仇兆鳌注:“斟酌,代为思忖也。”
宋范成大《次韵子文探梅水西》:“斟酌芳心正怯寒,有情真被无情恼。”
清余京《中秋月蚀》诗:“广寒宫闕愁昏黑,斟酌姮娥秉烛行。”
⒌ 品评欣赏。
引宋向子諲《清平乐·滁阳寄邵子非诸友》词:“今夜凄然对影,与谁斟酌姮娥。”
⒍ 执掌。
引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天有北斗,所以斟酌元气;帝有尚书,所以出纳王命。”
唐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若夫驂驾六龙,驱驰七圣,斟酌元气,裁成天道者,其惟圣人乎!”
宋曾巩《祭黄君文》:“当世之官,有微有盛。盛者庙堂,斟酌王命。”
⒎ 安排;摆布。
引《北史·杨愔传》:“太皇太后曰:‘岂可使我母子受汉老嫗斟酌。’”
国语词典
斟,倒酒。酌,饮酒。斟酌借指饮酒。
词语翻译
英语
德语
法语
网络解释
斟酌
斟酌造句
- 事情比较复杂,怎么处理,还得斟酌一下。
- 我的意见只不过是野人献芹而已,提出来请诸位斟酌。
- 我时而希望,时而沮丧,时而狂乱,时而斟酌。
- 我把这封信前前后后反复斟酌了一番之后才发了出去。
- 这件事情我斟酌了好久,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告诉你,直到现在我还是迟疑不决啊。
-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说话前三思,说到要批评人的话时停一下,斟酌一下,想一下有些话是不是可以更委婉地说,有些过分的话是不是可以删去。一次做不好很正常,多改几次就好了。注意语气最好温柔一点第一点,这样即使话伤人,听起来也不会太刺耳。
- 遨游在中国古典翰墨中,体味古人曾句句斟酌的文字,飘渺的卷帙,抑或酒后惺忪中的梦呓,都让我们如坐春风。
- 我们遇事时要头脑清醒,斟酌损益权衡轻重。
- 其次地域关系你自己斟酌。
斟酌相关词语
- 1 斟酌损益
- zhēn zhuó sǔn yì 出自:诸葛亮《出师表》。
- 2 斟寻
- [2]古姓氏,斟寻国之后以国为氏。有三说:一是禹后,姒姓,《史记·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潜夫论·五德志》所载“姒姓分氏”中亦有斟寻,云“皆禹后也”。二是祝融之后,曹姓。贾逵《左传注》认为二斟是祝融之后的曹姓,《姓氏寻源》卷二十二《下平声·十二侵》引《姓谱》云:“(斟寻氏),夏诸侯,以国为氏。祝融之裔。”三是高阳之后,己姓,见《路史·国名记丙》。当以较早的《史记》记载为是。
- 3 斟灌
- 古国名。夏之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
- 4 斟忱
- 斟忱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ēn chén,是犹迟疑。
- 5 斟诲
- 斟诲是汉语词汇,读音是zhēn huì,出自《三国志·蜀志·陈震传》。
- 6 斟量
- 释义:酌量;估量。
- 7 斟勺
- 斟勺,拼音是zhēn sháo,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1. 考虑、吸取。2. 犹处置。
- 8 斟汋
- 考虑;忖度。
- 9 斟愖
- 犹迟疑。
- 10 斟剂
- 斟剂,读音为zhēn jì,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斟酌调整。
- 11 斟裁
- 斟裁是汉语词汇,读音是zhēncái,出自《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
- 12 斟雉
- 斟雉,汉语词汇,读音为zhēn zhì,注音 ㄓㄣ ㄓㄧ,基本解释调治雉羹,出处为《楚辞·天问》。
- 13 依斟流彘
- 《史记·夏本纪》“ 帝相崩,子帝少康立” 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曰:“ 帝相徙于商丘 ,依同姓诸侯斟寻。 羿恃其善射……使奡帅师灭斟灌、 斟寻,杀夏帝相。”《国语·周语上》:“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 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於彘。”后以“依斟流彘”谓帝王因失德而被迫流亡。《后汉书·桓帝纪论》:“五邪嗣虐,流衍四方。自非忠贤力争,屡折奸锋,虽愿依斟流彘,亦不可得已。” 李贤注:“言帝宠幸宦竖,令执威权,赖忠臣李膺等竭力谏争,以免篡弑之祸。不然,则虽愿如夏相依斟, 周王流彘,不可得也。
- 14 斟鄩
- 根据文献记载夏后氏活动的中心区域,1959年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斟鄩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