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头读音
裹头的意思
词语解释:
1.裹扎头巾;包头。 2.犹加冠。古时男子成丁则裹头巾。 3.指出行者携带的钱财。 4.堤防溃决,当决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护堤头,以防决口被水流继续冲宽,等待洪水退落以后再进行堵口工程。
引证解释
⒈ 裹扎头巾;包头。
引《北史·僭伪附庸传·萧詧》:“又恶见人髮,白事者,必方便避之,担舆者冬月必须裹头,夏月则加莲叶帽。”
唐韩愈《寄卢仝》诗:“一奴长鬚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
《东周列国志》第八六回:“此事直传至魏国軹邑,聂姊罃闻之,即痛哭曰:‘必吾弟也!’便以素帛裹头,竟至韩国,见政横尸市上,抚而哭之,甚哀。”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西汉画像砖》:“右中一人着冠子,社会地位或较高。衣着虽仅具轮廓,然人皆约发而不裹头,一望而知实西汉制度。”
⒉ 犹加冠。古时男子成丁则裹头巾。
引唐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仇兆鳌注:“《二仪实録》:‘古以皂罗三尺裹头,曰头巾, 周武帝裁为襆头。 鲍氏曰:时老幼俱战亡,又括乡里之少小者,故里正为之裹头擐甲也。’”
唐杜荀鹤《友人赠舍弟依韵戏和》:“不觉裹头成大汉,昨来竹马作童儿。”
⒊ 指出行者携带的钱财。
引《旧唐书·韦嗣立传》:“凡是封户,不胜侵扰,或输物多索裹头,或相知要取中物,百姓怨叹,远近共知。”
《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注曰:“裹头,谓行槖齎裹以自资者,今谓答头。裹,古卧翻。”
《太平广记》卷一二六:“唐虔州参军崔进思,恃郎中孙尚容之力,充纲入都,送五千贯,每贯取三百文裹头,百姓怨叹,号天哭地。”
⒋ 堤防溃决,当决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护堤头,以防决口被水流继续冲宽,等待洪水退落以后再进行堵口工程。
国语词典
以巾包头,也指头巾。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裹头
裹头相关词语
- 1 裹脚条子
- 即裹脚布。
- 2 裹脚布
- 裹脚布,是指古代人们由于审美的需求,要求女子的脚以小为美,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所使用的裹脚工具。按照封建礼教,女子五六岁的时候就要开始缠足,用白布将脚缠紧,即便是睡觉也不会松布,成年以后就形成畸形的小脚,裹脚的布也因此而得名。
- 3 裹头内人
- 1.指唐时宫中杂役。
- 4 裹抹
- 裹抹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guǒ mǒ ,是指含混遮掩;搀杂。
- 5 裹腿
- 裹腿是缠在裤子外边的小腿部分的布条,士兵在行军时为了轻便有力和防护腿部,用布缠裹腿部。
- 6 裹脚
- 在女子年龄尚小时,将其前脚掌翻过来,用布缠裹住,直至女子裹脚成型。
- 7 裹金
- 裹金是一个icyg词语,读音guǒ jīn,指在木材或其他非金属材料上包裹金箔。
- 8 裹尸
- 裹尸:动力菠菜悬疑灵异小说
- 9 裹腰
- 腰带。 清 孙鼎臣 《君不见》诗:“船中健儿好身手,白布裹腰红帓首。”
- 10 裹蒸
- 裹蒸是广东肇庆传统的小吃,属于春节食品。人称“茶点王”,也叫裹蒸粽,但与人们熟悉的“端午粽”却有明显的区别。一般的粽子多用芒叶裹包,呈扭身四角形或长条形,而肇庆裹蒸则用本地特有的冬叶包裹、水草包扎,呈枕头状或埃及金字塔形。馅料也有的不同,由糯米、绿豆等素料制成,内藏的肥肉更肥美适中,调和味道,深受大众喜爱,它更体现了肇庆裹蒸的传统风味和裹蒸文化。是肇庆特产之一,除传统的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外,如今又加入冬菇、鸡蛋、腊肠或者牛肉等裹蒸,被冠名“肇庆特种裹蒸”,而“上素裹蒸”则是以花生、白果、冬菇做馅,很受佛教信徒热捧。肇庆裹蒸以甘香软滑、齿颊留香的口感享誉中外。
- 11 裹粮
- 1.见"裹糇粮"。
- 12 裹乱
- (1) 〈方〉扰乱;搅扰 例 你成心裹乱是怎么的 英 pester;disturb;make trouble
- 13 裹夹
- 包围挟持。《花城》1981年第5期:“确切地说,是那种使你无所适从的无形力量,你被它裹夹着走向一个并非预期的目标。”参见“ 裹挟 ”。
- 14 裹糇
- 1.见"裹糇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