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抄读音
杂抄的意思
词语解释:
1.亦作"杂钞"。 2.按预定宗旨从各种书籍选取所需文字材料。 3.古时亦指图书分类中的一个子目﹐此类图书均系按预定宗旨从各种书籍选取所需文字材料纂辑而成。如《经史百家杂钞》。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杂钞”。
⒉ 按预定宗旨从各种书籍选取所需文字材料。
引《说郛》卷十六引宋宋庠《<杨文公谈苑>序》:“唐卿所纂比诸公为多,但杂抄旁记交错无次序。”
⒊ 古时亦指图书分类中的一个子目,此类图书均系按预定宗旨从各种书籍选取所需文字材料纂辑而成。如《经史百家杂钞》。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杂抄
杂抄相关词语
- 1 杂布
- 2.犹密布。 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石勒》:“ 勒 数出游猎,每亟驰骋,将狩於近郊。主簿 程琅 谏曰:“刘 马 刺客,杂布如云,变起仓卒,帝王亦一夫之敌尔。”
- 2 杂办
- 杂办,汉语词语,拼音是zá bàn,解释是古代在规定的赋税之外,因特殊事故加征的税。
- 3 杂扮
- 杂扮:杂扮,又名‘杂班’,又名‘纽元子’,又谓之‘拔和’,即杂剧之散段也。是宋代流行的一种小戏。以剧情简单,逗人喜笑著称。 杂扮既可以依附于正杂剧,又可以独立演出,其演员有的由杂剧演员兼任,有的是专演杂扮的艺人。 也许“杂扮”的应用是介于连演两场的杂剧时,为了调剂观众的兴趣,在第一场的杂剧之末才加入的。有胡乱扮演的意思在。“杂班”的班字,应该是和‘扮’字同音的关系。 “纽元子”,其义颇费解,大概是当时的俗语。按“纽”字通俗有假者为“扭”字,用为扭结之意者。“元子”大约就是“团子”;现在成汤团,也还有叫做汤元的。所谓“纽元子”也恐怕就是扭成一团的意思;有扭捏作态的意味,许多人凑在一起来装腔作势的扭动。其又名“拔和”,则不知作何解释。《元刊杂剧三十种》中《薛仁贵衣锦还乡》杂剧有“拔禾”,系角色名称。或即由“拔和”演变而来。杂扮之内,是又可以加入“神鬼”的。按宋人所谓神鬼,即装神扮鬼,此犹有古代“傩”的遗意。这种容纳着这么多杂伎艺的东西,固无怪其称为杂扮了。
- 4 杂笔
- 杂笔,拼音是zá bǐ,汉语词语,文体名,释义是随意抒写,不拘形式的作品。
- 5 杂卖
- 宋 王孝竭 《寿圣院泛海观音记赞》:“此邑杂卖 李氏 家有香檀可以作臂。”参阅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诸色杂卖》。
- 6 杂虑
- 杂虑,拼音是zá lǜ,汉语词语,释义是杂念。
- 7 杂洽
- 《太平广记》卷一七二引 唐 冯翊 《桂苑丛谈·李德裕》:“羣众以某孤立,不杂洽辈流,欲乘此挤排之。”
- 8 杂情
- 杂情,汉语词语,读音是zá qíng,释义是用情不专。
- 9 杂派
- 正税以外的各种摊派。 清 薛福成 《上曾侯相书》:“方今之务,莫如严饬司道以下,革陋规,除杂派,限幕友修脯之制。”《新华半月刊》1957年第1期:“废除封建领主、地主的官租、地租、劳役、杂派、高利贷等封建剥削和各种封建特权,并没收其土地为农民所有。”
- 10 杂虏
- 杂虏,拼音是zá lǔ,汉语词语,旧时对边疆少数民族、北方塞外少数民族的蔑称。
- 11 杂鞫
- 杂鞫,汉语词语,读音为zá jū,释义为会同审讯。
- 12 杂礼
- 杂礼,读音zá lǐ,指古代私人撰著的礼仪著作。出自《四库全书总目·礼四·辨定祭礼》:“其私家仪注,无可附丽,谨汇为杂礼书一门,附礼类之末,犹律吕诸书皆得入经部乐类例也。”
- 13 杂次
- 杂次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zá cì,意思是错杂编排。
- 14 杂歌謡辞
- 杂歌谣辞,古代乐府采自民间的歌谣。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辑有《杂歌谣辞》七卷。分歌辞四卷﹐谣辞三卷。其中歌是入乐的。谣虽未入乐﹐但性质和乐府民歌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