氍笠读音
氍笠的意思
词语解释:
一种毡帽。
引证解释
⒈ 一种毡帽。
引《说唐》第四回:“见一员壮士,撞围而入,头戴范阳氍笠,身穿皂色箭衣。”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氍笠
氍笠相关词语
- 1 氍毺
- 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
- 2 却笠
- 形容山崖险峻,偃覆如簦笠。《淮南子·兵略训》:“硖路津关,大山名塞,龙蛇蟠,却笠居,羊肠道,发笱门。” 清徐昂发 《铁岭关》诗:“兵家矜却笠,地势雄守隘。”
- 3 蒻笠
- 宋 苏轼 《又书王晋卿画·西塞风雨》诗:“仰看云天真蒻笠,旋收江海入蓑衣。”
- 4 箬笠
- 《西游记》第一回:“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
- 5 篛笠
- 用箬叶或竹篾编制的宽边帽。
- 6 红氍毹
- 红氍毹,拼音hóng qú shū,是指红色的毛织地毯。
- 7 竖笠
-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一:“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 吴中 为甚……讳离散,以梨为圆果,伞为竖笠。”
- 8 苏公笠
- 竹笠名。广东惠州、嘉应等地区妇女多戴笠。笠四周缀以绸帛,下垂,绸帛有淡红、淡绿、淡青、白等色,以遮风日。造型甚具地方特点。相传为宋代苏轼遗制,故名“苏公笠”。
- 9 蓑笠
- 蓑笠,汉语词汇,指用草或麻编织成的斗篷以及帽子。
- 10 蓑笠纶竿
- 形容鱼翁钓鱼的样子。 也比喻不问世事的隐逸生活。
- 11 簑笠
- 蓑笠,汉语词汇,指用草或麻编织成的斗篷以及帽子。
- 12 籉笠
- 籉笠,读音为tái lì,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蓑衣和笠帽。
- 13 氍毹
- 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毛或毛麻混织的布、地毯之类。古代产于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示例】《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九回:“赵姬轻移莲步,在氍毹上叩了两个头。”古代演剧多在地毯上,因此又用氍毹又用来代指舞台。
- 14 青箬笠
- 青箬笠,汉语词汇,出自《渔歌子》等书,释义为箬竹叶或篾编制的笠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