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星读音
祭星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每年春至,天子出东郊设坛而祭祀星辰。
引证解释
⒈ 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每年春至,天子出东郊设坛而祭祀星辰。
引《管子·轻重己》:“天子东出其国九十二里而坛,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星。”
《孔丛子·论书》:“主於郊宫,所以祭日也;夜明,所以祭月也;幽禜,所以祭星也。”
《尔雅·释天》:“祭星曰布。”
郝懿行义疏:“祭星者,盖为坛祭之。 《祭法》云:‘幽宗,祭星也。’ 郑注:‘宗,当为禜。幽禜,亦谓星坛也。’《释文》引李巡曰:‘祭星者以祭布露地,故曰布。’ 孙炎曰:‘既祭,布散於地,似星辰布列也。’”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祭星
祭星相关词语
- 1 祭司
- 祭司,或司祭,祭师,是指在宗教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为了祭拜或崇敬所信仰的神,主持祭典,在祭台上为辅祭或主祭的人员。根据不同的信仰,祭司被认为具有程度不同的神圣性。无论是在实用的社会职能还是神秘的宗教层次,祭司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 2 祭日
- 祭日活动由来已久,源于华夏先民对日神的崇拜。夏商周三代都有祭日的传统。夏尚黑,祭日在日落之后;殷尚白,选在红日当顶时举行;周尚赤,习惯于早晨和黄昏时祭日,此时太阳皆呈红色但周代以“天”为最高神,日神品位下降,只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时节进行祭祀。
- 3 祭祖
- 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有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
- 4 祭器
- 祭器,祭祀时所陈设的各种器具。 天主教弥撒中使用的圣器,一般由金银等高贵金属制成。
- 5 祭文
- 祭文,文体名。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 6 祭七
- 祭七,拼音是jì qī,是旧俗所指的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祭七次。出自(清)《抟沙拙老卷》上。
- 7 祭告
- 祭告,古时国有事,祭神而告之。出自《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
- 8 祭拜
- 祭拜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ì baì,指在特定的时候朝拜一些人物神明等的传统,具体的祭祀的目的主要是弭灾、求福、报谢。此外还有同名图书。
- 9 祭财神
- 旧时向财神祭祀,以祈求神佑致富的一种习俗。
- 10 祭司长
- 祭司长又称大祭司,是早期犹太教最高宗教领袖的头衔(从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旷野漂流时期到第二耶路撒冷圣殿被毁)。
- 11 祭典
- 1.古代记载有关祭祀制度的典籍,如《礼经》等。 2.古代祭祀专书亦有以"祭典"命名者,如《隋书.经籍志一》着录晋范汪撰《祭典》三卷。 3.祀典。祭祀的礼仪法度。
- 12 祭田
- 清 方苞 《教忠祠祭田条目序》:“安知衰残之躯,延至八十,亲见宗祠祭田之粗具哉。”《红楼梦》第一一○回:“再馀下的,置买几顷祭田。”《清史稿·食货志一》:“祭田公地,一切免徵。建国初,赐圣贤裔祭田。
- 13 祭酒
- (“首席”一词引入职务,是近代用法。古时无政务职能以此命名。)
- 14 祭奠
- 祭奠,是对逝者的一种悼念仪式,中华传统注重“慎终追远”体现中国人民的一种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