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条读音
毡条的意思
词语解释:
毡条
(1) 〈方〉铺垫用的大块毡子
英
引证解释
⒈ 即成张的毡子。可用于屏挡或铺垫。
引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其四仲吉祭,当用平面毡条屏风而已。”
《宋史·礼志十六》:“自朵殿而下皆緋缘毡条席。”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两人并排在一个毡条上站着磕头。”
国语词典
用来做铺垫的毡子。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毡条
毡条造句
- 平时上街,跨下总骑着一匹光打败仗,不打胜仗,两军阵前窜稀、放屁、落落尿的老骡马;鞍桥上,还放着一堆包裹死孩子的乱毡条。
- 正方的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银唾沫盒。
- 徽、钦二帝及其后妃身着白衣素服,其余官民赤裸上身、披羊裘、系毡条,行牵羊礼,拜祭金太祖。
- 来呀!把那三捆毡条打开,给他们吃点饭,别让他们饿死,我要往幽州带活得。
- 床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上立着一个锁子锦淡蓝靠背与一个鲜红色引枕,床面上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床角银质的痰盂铮明瓦亮,处处透着富贵。
- 至于官面前桌上要烧香钱、朱墨钱、笔砚钱;毡条坐褥俱被告人所备。
- 我们此刻来点了香烟,把毡条拿了来。
- 遂铺下毡条来,四人下场掷了一会,刘。
- 蓝白毡条,俱皆齐备,四班头开殓。
毡条相关词语
- 1 毡罽
- 毡罽是汉语词汇,拼音是zhān jì,解释为毡和毛毯。
- 2 毡炉
- 毡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ān lú ,亦作“氊炉”。 北方用以取暖的一种火炉。
- 3 毡席
- 亦作“氊席”。 毡制的铺垫用具。《晋书·良吏传·吴隐之》:“以竹篷为屏风,坐无氊席。”《红楼梦》第十四回:“又搬家伙:桌围、椅撘、坐褥、毡席、痰盒、脚踏之类。”
- 4 毡乡
- 毡乡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ān xiāng ,是 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居的地区。
- 5 毡城
- 1.亦作"毡城"。 2.古代匈奴等游牧民族所居毡帐集中地。多借称其王庭所在之处。
- 6 毡毳
- 毡毳,读音为zhān cuì,汉语词语,是指古代北方及西南少数民族所穿毛织服装。
- 7 毡案
- 铺有毡的坐榻。《周礼·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则张毡案,设皇邸。” 郑玄 注:“张毡案,以毡为牀於幄中。” 贾公彦 疏:“牀上著毡即谓之毡案。” 孙诒让 正义:“﹝《说文》﹞《木部》云:‘案,几属。牀,安身之几坐也。’”毡,一本作“ 氊 ”。
- 8 毡布
- 毡布(zhān bù)出自 鲁迅 《南腔北调集·<萧伯纳在上海>序》,解释为毛织成的布。
- 9 毡袜
- 亦作“氊袜”。 毡制的袜子。 宋 苏轼 《物类相感志·衣服》:“氊袜以生芋擦之,则耐久而不蛀。”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服器一·毡屉》﹝附方﹞:“痔疮初起,痒痛不止。用毡袜烘热熨之。冷又易。”
- 10 毡幄
- 毡幄是汉语词汇,是毡帐的意思,出自《宋书·后废帝纪》。
- 11 毡屋
- 毡屋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hān wū,亦作“氊屋”。 即毡帐。
- 12 毡墙
- 亦作“氊墙”。 毡帐的壁。借指毡帐。《隋书·炀帝纪上》:“以毡墙毳幕,事穷荒陋,上栋下宇,愿同比屋。” 唐 岑参 《首秋轮台》诗:“雨拂氊墙湿,风摇毳幕羶。”
- 13 毡上拖毛
- 毡上拖毛,成语,作宾语、定语,毡为毛制,在毡上拖毛,则涩滞难行。用以形容脚步畏缩不前。出自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我着你去呵,似弩箭离弦,叫你回来呵,便似毡上拖毛。程婴,你则道我不认的你哩!”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鲁智深窟里拔蛇……宋公明似毡上拖毛。”
- 14 毡衫
- 毡制的衣衫。《三国演义》第一一七回:“副将有毡衫者裹身滚下,无毡衫者各用绳索束腰,攀木挂树,鱼贯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