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结读音
痞结的意思
词语解释:
1.腹内郁结成块。 2.喻阻塞不通。
引证解释
⒈ 腹内郁结成块。
引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残骸餘魂,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
集注引韩醇曰:“痞,腹中结痛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上·心下痞满》:“有不因下而痞结者,从土虚及痰饮食鬱溼热治之。”
《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伤寒大下后,復发汗,心下痞”注:“邪热陷入,心下痞结,法当攻里。”
⒉ 喻阻塞不通。
引清刘大櫆《<左仲郛诗>序》:“诗亡则上下之意指喑聋痞结,而陈胜、吴广始得以纵横於阡陌之间。”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痞结
痞结相关词语
- 1 痞积
- 痞积,指痞块。
- 2 痞气
- 痞气:骨子里是正派的、善良的,有情有意的,而且是个自信的、有能力的,充满内涵的一个人,但从语言和行动上,时不时流露出的那种酷酷的、旁若无人的特质,给人一种“坏坏”的感觉,那种“痞气”不是在做坏事,而是一种感觉,一种神似,是一个男人自信的表现。
- 3 痞满
- 痞满的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出阐释:“诸痞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丹溪心法•痞》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李东垣《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中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名方。张介宾在《景岳全书•痞满》中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 4 痞块
- 痞块,指肚子里可以摸得到的硬块,是脾脏肿大引起的,也叫“痞积”。伤寒病、败血病、慢性疟疾、黑热病等都会发生这种症状。
- 5 痞胀
- 痞胀,病症名。胸脘痞满而兼见脘腹发胀者。出自《张氏医通·腹满》。
- 6 痞话
-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五:“ 何韵清 简直更不能见人,见了人,大家都作着种种怪难看的丑脸,而且吹着哨子,大家说着不负责的痞话。”
- 7 痞里痞气
- (1) 〈方〉形容吊儿郎当的样子 英 slovenly
- 8 痞鬲
- 1.亦作"痞鬲"。 2.郁结﹐阻滞不通。
- 9 痞隔
- 《法苑珠林》卷一一四:“若风大增,则气满胷塞,腑胃痞隔,手足缓弱,四体疼痹。”《二刻拍案惊奇》卷六:“﹝ 金生 ﹞感切伤心,终日郁闷涕泣,茶饭懒进,遂成痞鬲之疾。”
- 10 痞塞
- 痞塞是汉语词汇,读音pǐ sāi,解释为郁结,阻滞不通。
- 11 痞硬
- 痞硬,读音pǐ yìng ,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中医谓郁结成硬块。
- 12 痞疾
- 腹内郁结成块的病。 唐 柳宗元 《与李翰林建书》:“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 明 焦竑 《焦氏笔乘·旧曾集诸书药方嗣得者更录于此》:“皮硝入鸡腹中同煮,食之可消痞疾。”
- 13 痞子
- 痞子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ǐ zi,旧时指经久不愈、腹有痞块的疟疾;现指流里流气的人、渣男、恶棍、流氓、无赖。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医药》等均有相关记载。
- 14 縏结
- 唐 刘禹锡 《马嵬行》:“邮童爱踪迹,私手解縏结。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