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读音
五脏六腑的意思
词语解释:
见“五藏六府 ”。
引证解释
⒈ 见“五藏六府”。
国语词典
五脏,指脾、肺、肾、肝、心。六腑,指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五脏六腑为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五藏六府
五脏六腑造句
- 住久了,他五脏六腑里的毛病就都显露了出来。
- 巨大的声音响彻了我的耳朵,还有我的五脏六腑。我觉得有些好笑,又觉得无聊,所以只是牵强地扯了扯嘴角。
- 这个单位五脏六腑的毛病,他都看得清清楚楚。
- 一天不见想看你,两眼发直没力气,三次拿起手机,四肢冰凉汗滴,五脏六腑在叹气,七嘴八舌怪自己,久而久之有主意,十点我等你。
- 看到他这样不争气,他的父母五脏六腑都气炸了。
- 张书记一上任,便察遍了整个工厂,对生产线的五脏六腑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 晚上,那点疼就出来了,先是失神片刻,然后五脏六腑的神经才一齐苏醒过来,万箭穿心。
- 我痴呆呆地站着,心里上上下下地翻滚折腾,五脏六腑都仿佛挪动了位置。
- 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
- 尤其是五脏六腑,更是回复的七七八八,暗伤旧疾也基本痊愈。
五脏六腑相关词语
- 1 五色
- 2、五色:指青、黄、赤(红)、白、黑五色,即黑白加三原色。理论上,通过这五种颜色可调出其他所有颜色。故可泛指各种色彩。
- 2 五色旗
- 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启用于1912年1月10日,是中华民国第一面法定国旗。五色旗又称五族共和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时期使用的国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比例为5:8。红、黄、蓝、白、黑五色分别表示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所选用的五色为五个民族传统上所喜爱的颜色,象征着这五族共和。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学说代表五方的颜色;也有说法,五色旗取自凤凰五色,同时也代表仁、义、礼、智、信五德;还有人认为,其与传统五行概念对应的5种色彩还涵盖了方位上的东西南北中。1928年12月29日国民政府北伐后完全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
- 3 五情
- 五情,指喜、怒、哀、乐、怨五种情感。泛指人的情感。见《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形影相吊,五情愧赧。”
- 4 五经博士
- 五经博士 ,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 5 五花马
- 拼音:wǔ huā mǎ
- 6 五毒俱全
- 释义:五毒:指蝎子、毒蛇、蜈蚣、蟾蜍、壁虎(一说为蜘蛛), 又指烟、酒等各种嗜好为五毒。1. 指违法乱纪,各种坏事都做。 2. 指样样嗜好都有。 3.指某人什么都会,样样精通。通常用于能干且厉害的人。4、佛家所指的五毒心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
- 7 五痔
- 五痔:病名,肛门痔五种类型之合称。《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夫五痔者,一曰牡痔,二曰牝痔,三曰脉痔,四曰肠痔,五曰血痔。
- 8 五行大布
- 五行大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是北周发行的。北周铸 “五行大布”钱,与当时的文化、经济、政治斗争有着直接的关系。
- 9 五典三坟
- 五典三坟是一个词语,拼音wǔ diǎn sān fén,犹言三坟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 10 五爱教育
- 五爱教育是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简称。中国国民公德,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1949 年 9 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 42 条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1982 年 12 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24 条仍以“五爱”为社会主义公德,把“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
- 11 五黄六月
- 五黄六月,亦作“ 五荒六月 ”,指阴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五谷成熟,农事正忙的时节。
- 12 五蠹
- 散文篇名。载于《韩非子》。文中以学者(战国末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侠客)、患御者(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工商之民为五蠹”,认为必须将其清除,国家才能免于衰落、灭亡,并提出了重视耕战之士以富国强兵的观点。体现了法家的治国原则。
- 13 五岳真形图
- 五岳真形图,道教符箓,据称为太上道君所传,有免灾致福之效。今河南登封县嵩山中岳庙内存有此图的碑刻。
- 14 五雷法
- 五雷法,道教中的一部分是符咒,这一法术称为五雷法,在宋代开始普遍流行起来。雷部诸神将或称元帅,或称天君,均是受太乙节制。在宋代民间传说中的雷神,因数名同时出现,所以才有雷部的称谓。至明代,形成了固定的雷部众神体系,如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及邓、辛、张、陶、庞、刘、荀、毕等元帅,不仅执役于雷部,亦为玉帝守卫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