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堂读音
礼拜堂的意思
词语解释:
礼拜堂
(1) 教堂
英
引证解释
⒈ 基督教新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称耶稣堂。
引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大秦国》:“屋下开地道至礼拜堂一里许。王少出,惟诵经礼佛。遇七日,即由地道往礼拜堂拜佛。”
清薛福成《西人七日礼拜说》:“礼拜者,谓入礼拜堂拜耶穌也。”
刘半农《牧羊儿的悲哀》:“他远望山下的平原:他看见礼拜堂的塔尖,和礼拜堂前的许多墓碣。”
国语词典
基督教徒用来举行仪式礼拜上帝的会堂。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礼拜堂
礼拜堂造句
- 其次,他们想要在现有的那个平时常作为教堂使用的木制结构上再加造一座新的礼拜堂。
- 有天我坐在小礼拜堂,我抬眼望去,有七个姐妹坐在我前面。我一一看着她们,每一个都受着老年痴呆的折磨。
- 每天下午,到了黄昏时候,他才出去??一两个钟头,有时是独自一人,也常带着珂赛特一道,总是找大路旁那些最僻静的小胡同走,或是在天快黑时跨进礼拜堂。
- 在几秒钟之内,光亮在每间昏暗的小礼拜堂中传播,欣喜的信徒一个个接续点起了燃烧的蜡烛。
- 第三年过去了,瞻礼日那天,牧师来到礼拜堂,他要向人们展示主的伤痕,向他们诉说上帝的愤怒。
- 其中记录了在礼拜堂举行的一次镇民大会,人们唱着圣歌、祷告并聆听布教,然后大家就开始尽情享乐。
- 上海的国际礼拜堂是一座近代哥德式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 它也为我们收集那难以尽数的狂信表现形态的任务解决了一部分困难。或许从他有关伊顿的自我简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纽带并不只有那小礼拜堂,至少还包括了伊顿划船歌。
- 另外祭坛后面的两个“光柱”把自然光引入小礼拜堂。
- 漫步齐普赛街头,可以买到未经审查的报纸,也可以随意走进街边的礼拜堂做祷告。
礼拜堂相关词语
- 1 礼让
- 礼让,拼音为lǐ ràng。词语意思是守礼仪,懂得谦让。反义词有霸道、蛮横、强横等。
- 2 礼花
- 礼花,或称礼花炮,从前叫它西洋烟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烟火、焰火、礼花已形成一门学科。生活中,在特定的时间(比如新年),享受胜利的时刻,又或者喜庆的日子,人们会燃放“礼花”,表达人们的祝福与喜悦。
- 3 礼教
- 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它们的本义,不过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礼教,指礼的教育。语出《列子·杨朱》:“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礼是指 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
- 4 礼服
- 礼服有多种分类,西方传统的礼服包括晨礼服、小礼服(晚餐礼服或便礼服)和大礼服(燕尾服)。晚礼服并不包含在西方传统礼服之列。
- 5 礼拜
- “礼拜”由基督教、伊斯兰教引进而来。看日历都知道,排在最前边的是星期天而不是星期一,基督徒崇尚自由,习惯于先休息后劳动,也就是先过星期天,然后依次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 6 礼貌
- 礼貌是人的潜意识里可能都渴求别人的尊重和赞赏,于是产生了礼貌。礼貌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它可以帮人们解决很多很多的问题。如频繁使用“请”字,会使话语变得委婉而礼貌,是比较自然地把自己的位置降低,将对方的位置抬高的最好的办法。
- 7 礼拜天
- 是基督徒以庆祝耶稣的复活为中心进行崇拜的日子,(但是却没有基督徒正确遵守复活节)也是基督教最普遍、最重要的节期。而初代教会的普遍在遵守安息日星期六
- 8 礼炮
- 指举行隆重庆典或欢迎贵宾表示敬礼时所放的炮。 徐迟 《凤翔》:“隆重的时刻到来了,炮兵部队的礼炮轰响。” 李瑛 《献给十月革命的炮击》诗:“十月一日,礼炮声中,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我们扳动枪机的手指间升起。”
- 9 礼物
- 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表达祝福和心意或以示友好,人与人之间互赠的物品。礼物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通常是人和人之间互相赠送的物件,其目的是为了取悦对方,或表达善意、敬意。礼物也用来庆祝节日或重要的日子,比如情人节的玫瑰或生日礼物,不可不送。礼物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中国古代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说法,表示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礼物本身的价值。礼物不需要太贵,只要表达了心意就可以了。
- 10 礼记大全
- 〖礼记大全〗三十卷。
- 11 礼度委蛇
- 礼度:礼数;委蛇:庄重而从容自得的样子。比喻彬彬有礼,不卑不亢。
- 12 礼辛镇
- 礼辛镇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西北,是甘肃省十大古镇之一,有悠久的历史,是著名的“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
- 13 礼法
- 空手道礼仪是空手道武道精神、文化内涵的外在体现,因此,空手道对于礼仪有这及其严格的要求和规范,且规定在行礼的同时大声说空手道礼语“OSU!”。空手道的礼仪分为两种:立式礼(即鞠躬礼)和坐式礼(即跪拜礼)。
- 14 礼治
- 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礼治”与“法制”相对应。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礼同仁是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隶社会的礼已逐渐废除。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他认为礼使社会上的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