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读音
肝胆的意思
词语解释:
肝胆
(1) 肝和胆的总称。比喻真挚的心意
例
英
(2) 比喻勇气、血性
例
例
英
(3) 比喻关系密切
例
英
引证解释
⒈ 中医认为肝与胆互为表里,称胆为肝府,故二者常并提。
引《列子·汤问》:“王諦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髮,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
⒉ 泛指人的身体或其内部器官。
引《庄子·大宗师》:“假於异物,託於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
《淮南子·俶真训》:“何况怀瓌瑋之道,忘肝胆,遗耳目,独浮游无方之外,不与物相弊摋,徙倚无形之域,而和以天地者乎?”
宋王安石《疟起舍弟尚未已示道原》诗:“肝胆疑俱破,筋骸谩独瘳。”
⒊ 比喻关系密切。参见“肝胆楚越”。
引晋葛洪《抱朴子·嘉遯》:“离同则肝胆为胡越,合异则万殊而一和。”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故善附者异旨如肝胆,拙会者同音如胡越。”
⒋ 比喻真心诚意。
引《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効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宋曾巩《送宣州杜都官》诗:“江湖一见十年旧,谈笑相逢肝胆倾。”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老夫不必多言。 天香,你面陈肝胆,説兀的做甚!”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三:“他现在已经只剩下两个占重要位置的程仁和赵得禄,还没有进行肝胆的谈话了。”
⒌ 比喻勇气、血性。
引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四:“穷途致感激,肝胆还轮囷。”
宋王十朋《前诗送三乡丈行虽各献芹然非所以勉子大夫茂明大对之意更为古诗一章》:“徒令天下慷慨士,肝胆一剑生光芒。”
《老残游记》第十八回:“此人圣慕兄不知道吗?就是你才説的那个卖药郎中,姓铁,名英,号补残,是个肝胆男子。”
陈毅《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先驱好肝胆,松柏耐岁寒。”
国语词典
肝和胆。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肝胆
肝胆 (汉语词汇)
肝胆造句
- 这个团队的队员都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好同志。
- 他们虽是邻居,但肝胆楚越不相往来。
- 他想跟这个年轻人"肝胆相照"地谈一谈。
- 长期并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我此生能得你如此肝胆相照的好友,夫復何憾?
- 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构成了国家独立的基础。
- 死而后已同肝胆,海内飞传荡寇旗。
- 这对朋友多年来肝胆相照。
- 他是我肝胆相照的至交,我绝对信得过。
- 李叔叔是爸爸肝胆相照的好朋友。
肝胆相关词语
- 1 肝气
- ②生理名词。指肝脏之精气与功能。《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 2 肝胃汤
- 药方,主治调补肝胃。
- 3 肝胆相见
- 陆士谔《续孽海花》第34回:“大丈夫肝胆相见,脑袋也可以奉送。”【词语】:肝胆相见【注音】:gān dǎn xiāng jiàn【释义】:肝胆:比喻真诚的心。比喻对人忠诚,以真心相待。【出处】:陆士谔《续孽海花》第34回:“大丈夫肝胆相见,脑袋也可以奉送。”
- 4 肝主筋
- 肝主全身筋膜,与肢体运动有关。
- 5 肝实证
- 一种病症名称,多属肝经气郁火旺。
- 6 肝经失血
- 肝经失血为病证名。因怒气伤肝所致的失血证。《不居集》卷十三:“肝经失血:肝藏血,因怒而动血者,属于肝。”证见失血,血色鲜红或瘀黯,躁扰喘急,面青,脉弦。挟肝火者,伴见烦热不宁;挟肝气者,伴见胸肋痛满。治宜疏肝、降火、行气等法,选用柴胡栀子清肝散、畅郁汤、赤茯苓汤等方。
- 7 肝胆俱裂
- 肝胆俱裂是汉语词汇,解释为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 8 肝胆相向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7回【词目】肝胆相向【读音】gān dǎn xiāng xiàng【释义】肝胆:比喻真诚的心。比喻对人忠诚,以真心相待。【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7回:“豪杰遇豪杰,自然话得投机,顷刻间肝胆相向。”【示例】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11回:“今日尔我既成至交,肝胆相向,若再如前隐晦,便不是相知了。”
- 9 肝木不疏
- 凡因肝气失却条达,疏泄功能障碍,导致气郁,气滞等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均可称为肝气不疏。
- 10 肝火大
- 中医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一般我们所说的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
- 11 肝经咳嗽
- 病证名。
- 12 肝肠断绝
- 断绝:折断。肝脏与肠子好像被一寸一寸地断裂一样。形容万分悲痛。
- 13 肝硬变
- 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可由多种病因所引起。其病理改变是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继之以弥漫的纤维化,肝实质细胞形成再生结节,肝小叶结构改建,由纤维间隔分成若干假小叶。肝组织内纤维组织增生,肝质地变硬,故称肝硬变。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晚期可发生门脉高压症、肝功能衰竭以及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 14 肝心若裂
- 肝心若裂,读音gān xīn ruò liè,汉语成语,意思是指极痛心。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