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者读音
谒者的意思
词语解释:
1.官名。始置于 春秋、战国 时,秦 汉 因之。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南朝 梁 置谒者台,掌朝觐宾飨及奉诏出使。陈 及 隋 皆因之。唐 改为通事舍人。
2.官名。东汉 大长秋属官,有中宫谒者二人,主报中章。后魏、北齐 有中谒者仆射,隋 唐 改称内谒者,概以宦官充任。宋 以后废。
3.官名。使者的别称。汉哀帝 置河堤谒者,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吏。
4.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文物》1976年第10期:“简五:谒者二人。简文所说的谒者,不是职官的专名,是泛指一般传达、通报的奴仆。据 凤凰山 其他墓葬遣策的记载,谒者的身份为‘大奴’。”
5.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左执法东北一星曰謁者,主赞宾客也。”
2.官名。东汉 大长秋属官,有中宫谒者二人,主报中章。后魏、北齐 有中谒者仆射,隋 唐 改称内谒者,概以宦官充任。宋 以后废。
3.官名。使者的别称。汉哀帝 置河堤谒者,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吏。
4.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文物》1976年第10期:“简五:谒者二人。简文所说的谒者,不是职官的专名,是泛指一般传达、通报的奴仆。据 凤凰山 其他墓葬遣策的记载,谒者的身份为‘大奴’。”
5.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左执法东北一星曰謁者,主赞宾客也。”
引证解释
⒈ 官名。始置于春秋、战国时, 秦汉因之。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 南朝梁置谒者台,掌朝觐宾飨及奉诏出使。 陈及隋皆因之。 唐改为通事舍人。
⒉ 官名。 东汉大长秋属官,有中宫谒者二人,主报中章。 后魏、北齐有中谒者仆射, 隋唐改称内谒者,概以宦官充任。 宋以后废。
⒊ 官名。使者的别称。 汉哀帝置河堤谒者,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吏。
⒋ 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
引《文物》1976年第10期:“简五:谒者二人。简文所说的谒者,不是职官的专名,是泛指一般传达、通报的奴仆。据凤凰山其他墓葬遣策的记载,谒者的身份为‘大奴’。”
⒌ 星名。
引《晋书·天文志上》:“左执法东北一星曰謁者,主赞宾客也。”
国语词典
通报与接待宾客的近侍。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谒者
谒者造句
- 嗣伦且奉诏校书,监同通儒谒者刘珍,与博士良史等,并诣东观勘正经籍,功亦颇多。
-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 在康复中心的满室老羸残障中,忽然冒出了一个大人物,一时间,慕名而来的瞻谒者比肩接踵。
- 明章二帝服勤园陵,谒者灌桓,后遂称云。
- 至孝成之世,亡逸尚多,遣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父子雠校篇籍。
- 塔、墓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四周松柏常青,瞻谒者不绝。
谒者相关词语
- 1 谒拜
- 谒拜,读音 yè bài,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谒见礼拜。
- 2 谒觐
- 谒觐,汉语词汇,意为谒见之意。
- 3 谒陵
- 源自于古汉语,有超过2000年历史的中国本土词汇。
- 4 谒圣
- 拜谒 孔 圣。 清 沈曰霖 《晋人麈·异闻·仆碑遭压》:“吾邑绅士,凡在朔望,莫不入学谒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还有那外府荒僻山县,冒名小考的,并谒圣、簪花、谒师,都一切冒顶了。” 丁玲 《母亲》三:“一起一落的磕着头,算是谒圣。”
- 5 谒告
- 谒告,读音yè gào ,是汉语词语,意思是请假。
- 6 谒候
- 恭迎问候。《后汉书·赵咨传》:“之官,道经 荥阳 ,令 敦煌 曹暠 , 咨 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 咨 不为留。”
- 7 谒选
- 谒选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yè xuǎn,基本意思是官吏赴吏部应选。
- 8 谒赞
- 《后汉书·梁冀传》:“於是有司奏 冀 入朝不趋,劒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 萧何 。”
- 9 谒后尘
- 谓投见与追随。 唐 牛僧孺 《席上赠刘梦得》诗:“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
- 10 谒荐
- 谒荐是汉语词汇,读音yèjiàn,指参谒上供。
- 11 谒干
- 谒干是汉语词语,解释为晋谒而有所求。
- 12 谒雨
- 宋 刘攽 《画龙》诗:“南入谒雨争图龙,画师放笔为老雄。”
- 13 谒见
- 《东周列国志》第六回:“再说右宰丑同獳羊肩同造陈都,先谒见陈桓公,谢其除乱之恩,然后分头干事。”
- 14 也者麽
- 衬词。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