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之音的拼音,郑卫之音的近反义词,郑卫之音是什么意思

  • zhèng
  • wèi
  • zhī
  • yīn

郑卫之音读音

  • 读音:zhèng wèi zhī yīn
  • 注音:ㄓㄥˋ ㄨㄟˋ ㄓ 一ㄣ
  • 结构:

郑卫之音的意思

词语解释:

春秋·战国·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雅乐,曾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

泛指淫靡的音乐。

指靡丽的文风。

引证解释

⒈ 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雅乐,曾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

《礼记·乐记》:“郑衞之音,乱世之音也。”

⒉ 泛指淫靡的音乐。

《后汉书·循吏传序》:“﹝光武﹞身衣大练,色无重采,耳不听郑衞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
明刘元卿《贤奕编·家闲》:“出入无得入茶房酒肆,市巷之语、 郑衞之音,未尝一经於耳。”

⒊ 指靡丽的文风。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

梁孝元在藩邸时,撰《西府新文纪》,无一篇见録者,亦以不偶於世,无郑卫之音故也。”
参见“郑声”。解释: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出处:《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国语词典

本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汉书.卷二二.礼乐志》:「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郑卫之音兴。」也作「郑卫之曲」、「郑卫之声」。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郑卫之音

  • 一般认为“郑卫之音”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切非官方的民间音乐,即与正统雅乐相对应的民间俗乐。而狭义主要是指春秋时期在各个诸侯国兴起的以郑国、卫国地区(今河南省新郑、滑县一带)代表的民间音乐。
  • “郑卫之音”,即郑、卫两国(个河南中部与东部)的民间音乐。这一地区早期是商民族聚居区。武王伐纣灭商后,将其一分为二,分别建立诸侯国,以监视殷商遗民,防其作乱。但武王死后,管叔、蔡叔和武庚勾结叛乱,周公旦率军镇压,并将该地分封于康叔(武王之弟)永久监管。因此,可以说“郑卫之音”,实际上就是保留了商民族音乐传统的“前朝遗声”。由于它表达感情的奔放、热烈和大胆,也内含着某种团聚意识,因而使独尊“雅乐”的周王室及其维护者常常加以排斥和否定。
  • 郑、卫两国保存了丰富的民间音乐。《诗经·国风》凡160篇,郑风、卫风合为31篇,约占五分之一。各国“风”诗,多是短小歌谣,“郑风”、“卫风”中却有一些大段的分节歌,可以想见其音乐结构的繁复变化。在一些反映民俗生活的诗篇中,常有对男女互赠礼物(《诗经·郑风·溱侑》)、互诉衷肠的爱情场面的描写,隐隐透露出一股浪漫气息,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郑卫之音的近反义词

    郑卫之音造句

    • “寡人今日听郑卫之音,呕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 晚唐五代的郑卫之音、流靡之变太低俗,南唐君臣的亡国之音太哀伤,都不适合大一统王朝的时代气氛。
    • 雅乐即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舞蹈,形成于西周初年,与代表民间俗乐的“郑卫之音”相对应。
    • “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 “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 相传战国时魏国统治者魏文侯,就抱怨过“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 比如新郑、滑县,是古代郑卫之音的传播地,其民间歌唱的繁茂历来享有盛名;先秦十五国风,河南一省就占了郑、卫、宋、陈、桧、王六‘风’。
    • 光武帝不喜浮华,克勤克俭,登基多年,身为一朝天子依然严格身穿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

    郑卫之音相关词语

    1 郑旦
    越王勾践自吴归越,卧薪尝胆,誓灭吴国。郑旦与西施同被选为进献吴国的八个美人中的一员,在越教授以礼仪,习以歌舞,用以迷惑吴王夫差。郑旦精通舞技,容貌堪比西施,与西施有“浣纱双姝”之称。
    2 郑舞
    郑舞(郑舞)亦作“ 郑儛 ”。 春秋 战国 时 郑国 的舞蹈。《楚辞·招魂》:“二八齐容,起 郑 舞些。” 王逸 注:“ 郑 舞, 郑国 之舞也。或曰:郑舞,郑重屈折而舞也:“於是 齐 童唱兮列 赵 女,坐南歌兮起 郑 儛。”
    3 郑樱桃
    郑樱桃(?-349年),后赵襄国(今河北邢台市)人,后赵武帝石虎第三任妻子,后被封为皇后。优伶出身,颇具美色,深得石虎宠爱。唐朝诗人李颀曾作《郑樱桃歌》,写郑樱桃以美艳而擅宠后宫故事,流传千古。
    4 郑庄好客
    郑庄好客,成语,典故名,典出《史记》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汉代人郑当时十分好客,后遂以“郑庄好客 ”用为好客之典。
    5 郑燮
    郑燮(1693-1765) : 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官范县、潍县知县,因得罪豪门而罢官。为“扬州八怪”之一。创“六分半书”,篆隶杂合行楷,参错纵横。画专长兰竹松石,简洁遒劲。工诗词,抒情志感,痛快淋漓。著有《板桥全集》。
    6 郑康成婢
    郑康成婢(郑康成婢)同“ 郑玄家婢 ”。 清 赵翼《京口晤梦楼听其雏姬度曲即事》诗之五:“ 郑康成 婢 香山 妪,只解吟诗不解歌。”
    7 郑白
    战国时筑郑国渠的郑国与汉武帝时筑白渠的白公的并称。
    8 郑琴
    郑琴, 郑国的乐师 ,师文琴技高超。后以“郑琴”借指精湛超群的技艺。
    9 郑曲
    郑曲(zhèng qǔ):春秋 郑国 的乐曲。多指俗曲。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 郑 曲也。” 范文澜 注:“盖讥其词之不雅耳。”
    10 郑音
    郑音,本指春秋时郑国的音乐,后多指俗乐。
    11 郑义
    郑义(1947年3月10日~)原名郑光召。生于重庆,祖籍四川省双流县。现旅居国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专业作家,是《黄河》的主编。
    12 郑渠
    郑渠出自《史记·河渠书》
    13 郑玄家婢
    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14 郑璞
    【解释】古代郑国人叫未经雕琢的玉为璞,后世因以“郑璞”喻才不出众的人。

    大家在问

    郑 字的笔顺写法

    郑 字的笔顺怎么写

    1、在汉语字典中“ 郑 ”字共有8画,笔顺写法是:点 撇 横 横 撇 点 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 竖
    2、郑的笔顺写法图解:
    3、动画演示:

    卫 字的笔顺写法

    卫 字的笔顺怎么写

    1、在汉语字典中“ 卫 ”字共有3画,笔顺写法是:横折钩 竖 横
    2、卫的笔顺写法图解:
    3、动画演示:

    之 字的笔顺写法

    之 字的笔顺怎么写

    1、在汉语字典中“ 之 ”字共有3画,笔顺写法是:点 横撇/横钩 捺
    2、之的笔顺写法图解:
    3、动画演示:

    音 字的笔顺写法

    音 字的笔顺怎么写

    1、在汉语字典中“ 音 ”字共有9画,笔顺写法是:点 横 点 撇 横 竖 横折 横 横
    2、音的笔顺写法图解:
    3、动画演示:

    “郑”“卫”“之”“音”的其他同音字笔顺问答

    相关查字

    • 拼音:yín
    • 拼音:zhēng
    • 拼音:wěi
    • 拼音:wěi
    • 拼音:zhēng
    • 拼音:wèi
    • 拼音:zhí
    • 拼音:yīn
    • 拼音:zhì
    • 拼音:zh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