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铳读音
炮铳的意思
词语解释:
炮铳
(1) 〈方〉爆竹
英
引证解释
⒈ 方言。爆竹。方言。旧式小型管状火器。
引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荆生与诸弟姪继进,砲銃齐发,呼声动天,贼大溃。”
国语词典
爆竹的俗称。如:「逢年过节,小孩子最喜欢在户外放炮铳。」也作「炮竹」。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炮铳
炮铳造句
- 沈舟虚无奈提前发动,羽扇再指,炮铳齐鸣,百余名倭寇首当其冲,嗷嗷惨嚎,血流满地。
- 葡萄牙人的海船上都装备这种火器,船舷两边各安置四五个,人躲在船舱内用炮铳射击。
- 而非炮铳之利,佛郎机火炮与我明军火炮相比相差无几,无论射程、威力皆与我明军之火炮接近。
- 预先埋伏在隔江的军队炮铳齐发。
- 几十次这样的声音过后倭寇的小早船上顿时血肉模糊,佛朗机炮的好处是有子炮铳,能够在发射完成之后马上更换。
- 好多炮铳,果是贼子奸计,幸好没有令人出城驱贼。
- 八月十五辰时,石庙开光正式开始,先由六位同一年月诞生、整六十岁的须发苍颜的老者进茅屋,将老道的羽化尸身,服袍架进石庙,然后二十杆炮铳一齐点响。
炮铳相关词语
- 1 炮头
- 炮头就是指前额没有刘海,后脑于头顶之间的部位头发相对比较高的发型。这种发型很早就已经开始流行了,是男士的经典发型之一。炮头也旧指土匪队中掌管若干枪手的小头目。
- 2 炮仗
- 鞭炮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劳动人民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民俗传说,但却反映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编炮一直到鞭炮。
- 3 炮竹
- 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古代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而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爆竹,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爆竹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 4 炮筒子
- 炮筒子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是pàotǒng zi,意思是比喻性情急躁、心直口快。
- 5 炮打灯
- 1.方言。爆竹的一种。点着后,发出响声,并射出发光药,在空中燃烧发光。
- 6 炮弹
- 根据装弹方法,分成定装弹和分装弹两种,定装弹将弹丸和药筒合一,装填时,弹丸和药筒一起装填;而分装弹在装填时先装填弹丸,再装填药筒。
- 7 炮火
- 炮火,指火炮射击或 指战场上发射的炮弹与炮弹爆炸后发出的火焰。
- 8 炮张
- 1.见"炮仗"。
- 9 炮坐
- 1.亦作"炮坐"。 2.见"炮座"。
- 10 炮炙
- 广义:为适应医疗的需要,再将产地加工后的药材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 11 炮眼
- 炮眼是在被爆破体(如岩体或矿体)上钻凿的孔眼。用以装填炸药进行爆破。依其深度和直径的大小,可分浅眼、中深眼和深眼三类。炮眼的深度、直径、方向对爆破效果都有影响。
- 12 炮架
- 炮架也称 “ 炮台 ” 。象棋术语。因炮必须一个棋子跳吃对方的棋子。利用已方或对方的棋子作为所隔的子,称为 “ 炮架 ” 。
- 13 炮局
- 炮局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pào (er) jú,意思是派出所、监狱、公安局。
- 14 炮制
- 炮制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áo zhì,古同炮炙,指用中草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有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加工方法。目的主要是加强药物效用,减除毒性或副作用,便于贮藏和便于服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