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读音
感动的意思
词语解释:
感动
1. 触动。
2. 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
引证解释
⒈ 触动。
引《荀子·乐论》:“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
《水浒传》第四二回:“第三日, 晁盖又梯己备个筵席,庆贺宋江父子完聚,忽然感动公孙胜一个念头:思忆老母在蓟州,离家日久,未知如何。”
⒉ 触动感情,引起同情、支持或向慕。
引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二》:“天尚不能感动陛下,何敢望,独有极言待死而已。”
《新唐书·韦昭度传》:“李昌符乱兴苍卒, 昭度质家族於禁军,誓共讨贼,士感动,乃平昌符。”
清恽敬《后二仆传》:“瑞金处万山,民性悍,喜邪説, 敬视事期月矣,上下无所感动。”
巴金《寒夜》五:“他能够说服她,感动她,使她满意地跟着他回家去么?”
⒊ 犹感应。谓受影响而引起反应。
引《韩诗外传》卷一:“故不肖者精化始具,而生气感动,触情纵欲,反施乱化,是以年寿亟夭而性不长也。”
《陈书·乐志上》:“夫音本乎太始,而生乎人心,随物感动,播於形气。”
《太平广记》卷一六一引《感应经·五石精》:“阳燧之取火於日,方诸之取露於月……而水火可立致者,阴阳相感动然之也。”
鲁迅《坟·科学史教篇》:“故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动。”
⒋ 感伤震惊。
引晋袁宏《后汉纪·质帝纪》:“太尉李固曰:‘帝虽幼弱,乃天下之君也,今日崩亡,百神感动,岂有臣子反共掩匿,不举哀邪!’”
宋曾巩《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仁宗﹞弃羣臣之日,天下闻之,路祭巷哭,人人感动歔欷。”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五·至诚》:“读史至诸葛忠武侯、司马文正公之薨,輒感动流涕者,至诚为之也。”
⒌ 动摇。感,通“撼”。
引汉王充《论衡·奇怪》:“后稷顺生,不坼不副,不感动母体,故曰:‘不坼不副。’”
《北史·薛琡传》:“唯琡以杲为聚众无名,虽强犹贼, 元顥皇室昵亲,来称义举,自河阴之役,人情骇怨,今有际会,易生感动。”
国语词典
感应。
如:「他的话深深地感动了我。」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感动 (汉语词语)
感动造句
- 张华同志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使我们深受感动。
- 我读过当时的一些记载,很受感动。
- 我被她那真诚的心意深深感动了。
- 他被王老师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
- 这则报道言之凿凿,情之切切,让人感动。
- 真的很让人感动,竹马之友,一生的友谊。
- 英雄的事迹令许多人感动得泣不成声。
- 农民们的热忱感动了农业大学的教授。
- 最使我感动的是解放军战士在洪水中救助灾民的情景。
- 李阿姨对我关怀备至,让我很感动。
感动相关词语
- 1 感慨
- 感慨,是汉语词汇。拼音为gǎn kǎi。释义亦作“ 感嘅 ”。 一谓情感愤激。第二种意思为感触,感叹。《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所以 陶渊明欲息交, 嵇叔夜 欲绝交, 刘孝标又做下《广绝交论》,都是感慨世情,故为忿激之谭耳。”
- 2 感性
- 感性的人缺点:多愁善感、感情用事、主观、情绪化。
- 3 感恩多
- 感恩多,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以牛峤《感恩多·两条红粉泪》为正体,双调三十九字,前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后段五句两平韵、一叠韵。另有双调四十字,前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后段五句两平韵、一叠韵变体。代表作品有顾贞观《感恩多·卸头灯影背》等。
- 4 感情
- 感情一般解释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作流露,同时也表示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或厌恶的心情。
- 5 感触
- 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绪。
- 6 感同身受
- 感同身受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ǎn tóng shēn shòu,意思是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 7 感悟
-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是一种心理上的【妙觉】。它的表现形式不一,或渐悟或顿悟,或隐藏或彰显。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高层次的感悟与自身的心境和心力有直接关系。
- 8 感覺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和感官系统的察觉情况。
- 9 感叹
- 感叹又叫“咏叹”,就是用一种呼声或类似呼声的词语、句子来表达深沉的思想或强烈的感情的一种修辞格。
- 10 感激
- 3、衷心感谢。
- 11 感謝
- 释义:因对方之好意或帮助而表示谢意。
- 12 感召
- 感召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gǎn zhào,基本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交流,现代也引申有其他含义。语出 南朝梁何逊 《七召·声色》。
- 13 橄榄球运动
- 橄榄球运动是由足球运动派生的一项球类运动,可用脚踢球,用手传球,也可抱着球奔跑、可以拉人拖腿。
- 14 孚感
- 蔡元培《告全国文》:“谋全国精神上之统一,培等间接之目的也……而间接目的所谓全国精神上之统一者,既以全国同胞心理之孚感而毕达,而培等亦得躬逢其盛,与有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