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宫读音
泮宫的意思
词语解释:
泮宫
(1) 古时的学校名称
英
引证解释
⒈ 西周诸侯所设大学。一说,泮宫为春秋鲁僖公筑于泮水边的宫室。是僖公饮酒作乐、演武庆功之所。 汉代始以之为诸侯的学宫,后人遂因袭汉说。见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引《诗·鲁颂·泮水》:“既作泮宫, 淮夷攸服。”
《汉书·郊祀志上》:“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
后泛指学宫。 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辟雍所以行其礼,泮宫所以辨其教。”
清钱泳《履园丛话·笑柄·两耳太聪》:“族叔印川少府,少与前两广总督吴槐江先生,同入泮宫,最为莫逆。”
国语词典
周代诸侯的学宫。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泮宫
泮宫相关词语
- 1 泮水
- 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形状如半月。《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毛传:"泮水﹐泮宫之水也。"郑玄笺:"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后多以指代学宫。宋苏轼《答临江军知军启》:"泮水政成﹐缪膺桑梓之敬;海邦画诺﹐又观枳棘之栖。"王闿运《湘潭县学附生王君之碑》:"执经庠序﹐思乐泮水。"一说﹐泮水为鲁境内的河流名﹐"泮宫"为建造在泮水边的鲁侯之宫﹐非学宫。参见"泮宫"。
- 2 泮林
- “泮林”释义为泮水边的林木,拼音为pàn lín。
- 3 泮芹
- 掇芹,读音是duō qín,汉语词汇,谓考取秀才。
- 4 泮池
- 南京最大的一个泮池在建康路夫子庙前。宋代建建康学府时建泮池,后毁于战火。南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重建,该处称学宫,曾设县学、府学、国学。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在该处建庙,称文宣庙,后称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是世界孔庙中唯一一座以天然活水为泮池的孔庙。"天下文枢坊"前的水池即为泮池,以秦淮河为天然池水,向内凹进构成泮池。泮池正对的红墙即为大照壁,长110米、高10米,为全国照壁之最。泮池北有多块青石琢成的石栏,它始建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
- 5 泮涣
- 泮涣,是一个汉语词汇,出自《艺文类聚》,解释为融解、分散、涣散,或为自由放纵,无拘束。
- 6 泮然
- 泮然,汉语词汇,拼音为pàn rán,指释然,区别貌。
- 7 泮林革音
- 泮林革音,读音pàn lín gé yīn,比喻在好的影响感化下而改变旧习性。
- 8 泮坼
- 碎裂。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富家遣人负载,蹈冰可行。遽又泮坼,陷而没者亦众。”
- 9 泮冻
- 泮冻,是汉语词汇,解释为解冻。
- 10 泮汗
- (2).犹流汗。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黎民泮汗力作,蛮夷交胫肆踞。” 马非百 注:“泮,散。汗,汗水。”一说,犹畔岸,勤劳心意。见 王利器 校注。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太尉帅师,甫下 荥阳 ,则七国之军,瓦解冰冸。”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四海波振而冰泮,五岳尘飞而土崩。踞积薪以待然,钳聚口而寄坐。”
- 11 泮乡
- 指学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克昌》:“其入泮乡捷者,鬼之假也。”元 张可久 《梧叶儿·雪中》曲:“瓦甃悬冰筯,天风起玉沙,海树放银花。压拥 蓝关 去马。” 清 沈起凤 《谐铎·蟪蛄郡》:“郡主笑曰:‘郡马尚以为秋耶?’命宫娥卷帘,则冰筯垂檐,雪正在山茶树上红也。”
- 12 泮鸮
- 注释:典出《诗·鲁颂·泮水》。谓泮林中的猫头鹰,食泮林之桑葚,可变其丑音。比喻可以感化者。 清 魏源 《<海国图志>叙》:“ 大秦 海西,诸戎所巢,维利维威,实怀泮鴞。”参见“ 泮林革音 ”。
- 13 泥垣宫
- 泥垣宫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ní yuán gōng,意思是泥丸宫。
- 14 泥丸宫
- 这段韵文,首先提到脑部诸神之名,其中“太一尊神”,是整个头部的主宰。“脑膜赤文”是描写大脑表面的脑膜及细小动脉。“赤文命神”则把“主神明”的功能归诸于脑膜。《云笈七签》引“神回元经”云:“项髓神名灵谟盖,字道周”,这里的“灵漠盖”也是根据颅脑的外形而命名的,这说明道家对大脑皮层的解剖及其作用已有了初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