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逆读音
三逆的意思
词语解释:
1.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 2.佛教语。指恶比丘提婆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坏寺庙僧众秩序)﹑伤佛﹑杀比丘尼。 3.指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清初,三人曾相继起兵反叛。
引证解释
⒈ 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参阅《后汉书·隗嚣传》。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檄移》:“观隗嚣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辞切事明。”
⒉ 佛教语。指恶比丘提婆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坏寺庙僧众秩序)、伤佛、杀比丘尼。
引隋智顗《法华夕句》卷八下:“若作三逆,教王、毒爪并害佛摄。”
⒊ 指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清初,三人曾相继起兵反叛。
引清昭槤《啸亭杂录·满族士兵》:“国初自定中原后,復遭三逆之乱。”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三逆
三逆相关词语
- 1 三叛
- 三叛,拼音sān pàn,含义三个叛逆者。
- 2 三平
- 三平,词语,读作san ping,“三平精神”指的是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
- 3 三樵
- 三樵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ān qiáo,是指三个美男子。
- 4 三庙
- 三庙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ān miào,指古代大夫为供祀祖先所立之庙。
- 5 三料匠
- 三料匠,是汉语词汇,解释是精通泥水木工的匠人。
- 6 三旌
- (1).指公、侯、伯三公。《庄子·让王》:“ 子綦 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陆德明 释文:“三旌,三公位也。 司马 本作三珪。”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制科》:“ 屠羊 隐名, 楚王 延以三旌之位。” 明 方孝孺 《乐寿堂记》:“自兹以往,纵侥幸有成,而窃五鼎之食,三旌之位,亦无与於乐矣。”参见“ 三圭 ”。 (2).三面旌旗。 清 朱彝尊 《题汪检讨楫乘风破浪图》诗:“琅函锦题国门出,车前驺唱扬三旌。”
- 7 三好
- 三好是汉语词汇,拼音sān hǎo,出处《法言·修身》。
- 8 三戟
- 三戟,读音sān jǐ,汉语词语,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得门前立戟。
- 9 三就
- 谓古时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别三处就刑。
- 10 三考
- 指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也·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也有认为三考是古代的考试制度,为三年考一回,九年考三回叫三考。还有一种说法是官吏考绩制度。三年一考,九年三考,按结果决定升降奖惩。汉以后,各朝一般均采三考制。
- 11 三告官
- 宋代在禁中,唯宰相、翰林学士、御史有衙吏为之喝道,称为三告官。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二》:“三司,开封府,外州长官,升厅事,则有衙吏前导告喝。国朝之制,在禁中唯三官得告:宰相告于中书,翰林学士告于本院,御史告于朝堂,皆用朱衣吏,谓之三告官。”
- 12 三分发
- 解释:南朝 宋 时流行于民间妇女中的一种发式。《宋书·五行志一》:“ 宋文帝 元嘉 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向上,谓之‘飞天紒’。”
- 13 三佞
- 三个奸佞的人。指 北齐 邹孝裕 、 陆仁惠 、 卢元亮 。《北齐书·外戚传·胡长仁》:“左丞 邹孝裕 、郎中 陆仁惠 、 卢元亮 厚相结托。 长仁 每上省, 孝裕 必方驾而来。省务既繁,簿案堆积,令史欲谘都座,日有百数。 孝裕 屏人私话,朝退亦相随, 仁惠 、 元亮 又伺间而往,停断公事,时人号为三佞。”
- 14 三蘖
- 三蘖,读音sān niè,亦作“ 三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