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不应心读音
口不应心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口不应心
(1) 嘴里说的不相应于心中想的
例
例
英
引证解释
⒈ 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
引《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张飞曰:‘弟自今以后,不饮酒,不打军士,诸般听人劝諫便了。’ 糜竺曰:‘只恐口不应心。’”
《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养娘替玉郎梳粧,低低説道:‘官人,你昨夜恁般説了,却又口不应心,做下那事!倘被他们晓得,却怎处?’”
沙汀《一个秋天晚上》:“班长又口不应心地继续说了下去。”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口不应心
口不应心造句
- 他说话口不应心,千万不要相信他。
- 因专心于学习,他对我所提的问题口不应心。
- 你答应了不卖书,怎么又口不应心,卖了呢?
- 他说话口不应心,好像神经有问题。
- 呆鹅正口不应心地反过来安慰李老,突然看见前面一人,便眼睛发直,满脸别扭。
- 莫非是大人口不应心,察访不明的处在么?
- 皇上口不应心,不是真心答允老奴,老奴还是不能起来。
- 洛阳桥下的一个强吻代表了一切的终结,徐子陵若是真的无情,为何此时又显得软弱,还是有些口不应心的虚伪。
- 看着狼牙副和没有多少自制力的小孩子看到了最想要的东西,却又价钱太贵不好意思开口叫父母买,口不应心的说不想要时的模样,顾继海乐爆了。
- 宁九微见他口不应心,愈发觉得他可爱,正欲笑话,忽听一男子悠长清越的声音在乱林中激荡“我白柳笙的弟弟看谁敢动一根寒毛!”。
口不应心相关词语
- 1 口颊坏疽
- 口颊坏疽(口颊坏疽)即走马疳,是一种小儿急性病。
- 2 口荐
- 口荐,读音kǒu jiàn,汉语词语,意思是口头推荐。
- 3 口谭
- (1) 口头叙说 英 state orally
- 4 口呿眸眙
- 口呿眸眙拼音是kǒu qù móu yí ,注音是ㄎㄡˇ ㄑㄩˋ ㄇㄡˊ ㄧˊ,释义是汉 口张目瞪。
- 5 口腔
- 口腔(oral cavity)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前借口裂与外界相通,后经咽峡与咽相续。口腔内有牙、舌等器官。口腔的前壁为唇、侧壁为颊、顶为腭、口腔底为黏膜和肌等结构。口腔借上、下牙弓分为前外侧部的口腔前庭(oral vestibule)和后内侧部的固有口腔(oral cavity proper);当上、下颌牙咬合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之间可借第三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临床上当病人牙关紧闭时,可借此通道置开口器或插管,注入药物或营养物质,同时防止舌的咬伤。
- 6 口内
- 口内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kǒu neì,意思是泛指长城以内的地区。
- 7 口音
- 口音是可以透过自小培养及练习而得来的。因此从口音可以反映人的出生地方或社会背景。学习某一种口音会使某个社会阶层产生认同感。演员学习口音为了使角色更传神。一个人的口音亦会随着居住地点的转移以及适应时间而产生变化。
- 8 口噤
- 病症名。指牙关紧闭,口不能开的症状。
- 9 口给
- 口给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kǒu jǐ,指口辩,口才敏捷。
- 10 口赋
- 口赋是秦汉时政府征收的一种人头税。亦称“口钱”、“口算”。秦时口赋就是“头会箕敛”式的人头税。汉代的口赋是专对7岁到14岁的儿童征收的人头税,每人每年交纳20钱,属皇室收入。武帝时军费不足,口赋起征年龄降为3岁,征收额提为23钱。口赋加重,造成生子辄杀的惨剧。元帝时采纳了贡禹的建议,恢复7岁起征,每人仍为23钱。汉末,个别地方有改自1岁起征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每口收賨布二丈。
- 11 口伐
- 用语言谴责,声讨。《新唐书·郑元璹传》:“ 太宗 赐书曰:‘知公口伐,可汗如约,遂使边火息燧,朕何惜金石赐於公哉!
- 12 口出狂言
- 【释义】嘴里说出狂妄自大的话。指说话狂妄、放肆。也指胡说八道。
- 13 口耳之学
- 口耳之学,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口耳之学后也指从道听途说中获取的片断知识。)
- 14 口頭文學
- 口头文学是口口相传的文学作品,是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其内容可以包括诗歌、故事等。在民间口头文学中,打油诗、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是数量最多的三类。例如,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等就是由口头文学慢慢成型的。口头文学中也有数量较多的黄色故事和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