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读音
六书的意思
词语解释:
六书
(1) 古代分析汉字而归纳出的六种条例,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英
(2) 即“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英
引证解释
⒈ 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三家所列之名称、次第,大同而小异。
引《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⒉ 亦称“六体”。指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六种字体。《晋书·卫恒传》说与此同。参见“六体”。
引汉许慎《<说文>叙》:“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 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 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书,即秦隶书。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国语词典
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六书 (汉字造字方法)
六书造句
- 另外还有直接作符号专指某处的“指事”,一形一声的“形声”,辗转相注的“转注”,以及借字代用的“假借”等等,合起来称为“六书”。
- 汉字构形的分析研究,历来都将许慎的六书作为依据和准则。
- 冯友兰哲学作为中国现代哲学的重要创获,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史”“六书”中。
- 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为了准确解释儒家经书,古文经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作了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撰为著述,如齐歆认为“六书”。
- 第六书体诞生,结束了行书体、草书体、隶书体、篆书体和楷书体五种书体统治中国书坛几千年的历史局面,开创了中国书法的新纪元。
- 中国古代通过六书的方法造字。
- "指事字"于"六书"中之次第,许慎列为"六书"第一,班固次于第二,郑司农位置于第四,后世学者皆依班固。
- 六书理论中的兼书问题,是宋元明时期六书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对后来研究者影响较大的问题之一。
- 是一个能有介绍六书但却很有创造力及活力的网站。
六书相关词语
- 1 六月飞霜
- 六月飞霜,读音: liù yuè fēi shuāng,汉语成语,释义:旧时比喻有冤狱。出处:《窦娥冤》
- 2 六龙
- 六龙是汉语词汇,拼音liù lónɡ,解释为太阳。
- 3 六甲天书
- 六甲天书源出自道教经典《上清六甲祈祷秘法》,书中有详细的符咒、令牌、讳名等。
- 4 六瑞
- 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用于朝聘,计六种,故名"六瑞"。《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
- 5 六虱
- 六虱是汉语词汇,拼音是liù shī,指危害国家的六事。
- 6 六阳魁首
- 见“六阳会首 ”。
- 7 六诏
- 唐初,分布在洱海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部落经过相互兼并,最后形成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个大的部落,称为「六诏」。其中,蒙巂诏在今巍山县北及漾鼻县地,越析诏在今宾川县地,浪穹诏在今洱源县地,邆赕诏在今洱源县邓川,施浪诏在今洱源青索,蒙舍诏在今巍山县地。因其位于诸诏之南,蒙舍诏又称「南诏」。
- 8 六翮
- 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有时指鸟。
- 9 六马仰秣
- 六马仰秣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liù mǎ yǎng mò,意思是马被琴声吸引,仰头欣赏,形容乐声美妙,连马都抬起头倾听,不吃饲料。出自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
- 10 六官
- 隋唐以后,用以统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大致和《周礼》六官分职相当,也统称为六官。明清时,习惯把大冢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大司空分别用作六部尚书的别称。
- 11 六出祁山
- 传说三国·蜀·诸葛亮曾六出祁山攻魏 。按诸葛亮攻魏凡六次,但出祁山仅两次。 后主刘禅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攻祁山 ,战于街亭; 建兴九年围祁山 。其馀出建威 ,在祁山附近,出散关 、守城固 、出斜谷 ,皆经汉 一带。
- 12 六亲不认
- 六亲不认是成语,拼音liù qīn bù rèn,形容不重天伦,不通人情,对亲属都不顾。有时也指对谁都不讲情面。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按章办事。出自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我丢了差事去找他,他不惟不帮忙,反倒六亲不认了。”。
- 13 六道
- 六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iu dao,是指人多事儿,不检点。
- 14 六韬
- 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曾有著录曰:“《太公》237篇,其中《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清沈钦韩说:《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兵法》。但从南宋开始,《太公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但是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太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太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伪书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