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时济俗简介
匡时济俗的意思
解释:
匡:纠正;济:救助。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使之归于正道。
出处:
唐 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汉征极谏而文学稍进,匡时济俗,罔不率繇。”
语法:
匡时济俗作谓语、定语;指挽救动荡的局势。
匡时济俗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匡时济世
匡时济俗相关词语
- 1 普济众生
- 同“普度众生”。出处:唐·法琳《辨正论》:“妻曰:‘我本佛家女,为我做佛事。’应即往精舍中,见竺昙镜,镜曰:‘普济众生,但君当一心受持耳。”语法:普济众生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佛教等。
- 2 刚柔相济
- 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出处:汉 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当唯义是务,唯国是康。何者?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语法:刚柔相济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配合。示例: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 3 伤风败俗
- 伤:损伤;败:败坏。败坏社会风气。多用来谴责道德败坏的行为。出处:《魏书 游明根传附肇》:“肇,儒者,动存名教,直绳所举,莫非伤风败俗。”语法:伤风败俗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纣王以为妲己好意,岂知内藏伤风败俗之情,大坏纲常礼义之防。(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九回)
- 4 入乡随俗
-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习俗。常用以形容随遇而安。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大宁道宽禅师》:“虽然如是,‘且道入乡随俗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西天梵语,此土唐言。’”语法:入乡随俗连动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示例:庞贝古城潜藏得过于轰轰烈烈,中国人温文尔雅,连自然力也入乡随俗,一层层地慢慢来。(余秋雨《文化苦旅 五城记》)
- 5 时无再来
- 时机错过,不会再来。激励人要抓紧时机。出处:宋 邵雍《不再吟》:“春无再至,花无再开;人无再少,时无再来。”语法:时无再来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
- 6 惊世骇俗
-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出处:明 刘基《贾性之市德斋记》:“是皆为惊世骇俗,而有害于道。”语法:惊世骇俗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示例:这超越自我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度,这是大自然有意作出的惊世骇俗之举吗?(薛尔康《北国秋叶》)
- 7 小时了了
-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语法:小时了了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小时了了大时佳,五岁孩童已足夸;计缚剧盗如反掌,直到天子送还家。”
- 8 决不待时
- 谓对已判死刑的重犯不待秋后而立即执行。封建时代处决死囚多在秋后,但案情重大者可立即处决,故谓。
- 9 盛极一时
- 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附各本序跋题辞》:“纪晓岚曰:‘聊斋盛一时。’”语法:盛极一时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示例:侨胞亦知崇拜本国至圣,保存东方文明,故能发扬光大,盛极一时也。(鲁迅《三闲集 述香港恭祝圣诞》)
- 10 同恶相济
- 同恶:共同作恶的人;济:助。坏人互相勾结,共同作恶。出处: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马超、成宜,同恶相济。”语法:同恶相济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惟此群凶,同恶相济。(《南史 梁本纪》)
- 11 日许时间
- 见“日许多时”。出处:宋·杨万里《过吕城闸》诗:“一船最后知何故,日许时间独不来。”语法:日许时间作宾语、状语;用于时间。
- 12 审时度势
- 度:审。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刘欲华试以完大典,俱审时度势,切中事理。”语法:审时度势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示例:一个出色的指挥员,必须从客观情况出发,审时度势,适时修订作战方案。
- 13 流风遗俗
- 流风:遗风;俗:习俗。流传下来的风尚习俗。指人虽去世,风范犹存出处:宋·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虽更衰乱,先王之典刑犹存,流风遗俗,未尽混然也。”语法:流风遗俗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周总理的流风遗俗今日依然存在
- 14 趋时附势
- 迎合时尚,依附权势。多用作贬义。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如此人趋时附势以得富贵而自为乐者也。”元 刘壎《隐居通议 经史二》:“盖趋时附势人情则然,古今所同也。何责于薄俗哉?”语法:趋时附势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指亲托故厮还,趋时附势故相干。元 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