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简介
管中窥豹的意思
解释:
从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痕。比喻没有看到事物的全貌;只是片面了解。也比喻可以从观察到的部分推测全貌。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语法:
管中窥豹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示例:
有的人孤陋寡闻,管中窥豹,却喜欢夸夸其谈,炫耀自己。
成语造句
- 1.我的建议管中窥豹,仅供参考。
- 2.李明在老师的热心的帮助下,思想有了转变,这从他近来写的一篇日记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 3.以偏概全,同管中窥豹是一个道理。
- 4.徒云一叶知秋难免不见森林,管中窥豹结果全是皮毛。
- 5.不过这只是管中窥豹而已。
- 6.这件事情非常复杂,单凭管中窥豹,如何能尽得其中真象?
成语故事
- 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末子,十分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有一天,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观看的献之竟然能够给他人出谋,说上几句行内话。哪知学生们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了(遂拂袖而去)。“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英语翻译
- 英语:
have a limited view of sth.
管中窥豹相关词语
- 1 窥涉百家
- 窥涉:关涉,关系;百家:各种学术流派。指广泛地学习,多方地汲取出处:汉·王充《论衡·薄葬》:“通人知士,虽博览古今,窥涉百家,条入叩贯,不能宙知。”语法:窥涉百家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2 从中说项
- 为人说情以达到某种目的
- 3 闹中取静
- 指在热闹的环境中保持清静的心态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您会云雨闹中取静,我寄音书忙里偷闲。”语法:闹中取静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方式。示例: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我们就约在了这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 4 风中之烛
- 在风里晃动的烛光。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出处:明 李贽《覆邓石阳书》:“犹闻拜疾趋,全不念风中之烛,灭在俄顷。”语法:风中之烛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临近死亡的人或事物。示例:老拙夫妇年近七旬,如风中之烛,早暮难保。(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
- 5 蛮笺象管
- 高丽 或 蜀 地所产的纸与象牙管的笔。泛指名贵的纸笔。 五代 刘兼 《春宴河亭》诗:“蠻箋象管休凝思,且放春心入醉鄉。”亦作“ 蠻牋象管 ”。 唐 罗隐 《清溪江令公宅》诗:“蠻牋象管夜深時,曾賦 陳 宫第一詩。”宋 李彭老 《踏莎行·题草窗十拟後》词:“蠻牋象管寫新聲,幾番曾試瓊壺觖。”
- 6 寻常管弦
- 应惯寻常听管弦
- 7 釜中游鱼
- 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中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出处:《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语法:釜中游鱼作宾语、定语;指即将灭亡的事物。示例:他的境遇就如同釜中游鱼
- 8 熊心豹胆
- 比喻非常胆大。出处: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老元帅!我有熊心豹胆,怎敢掩藏着赵氏孤儿。”语法:熊心豹胆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非常胆大。示例:明·无名氏《五马破曹》第二折:“都是些熊心豹胆能征将,怕甚么虎窟龙潭恶战场。”
- 9 强中自有强中手
-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同“强中更有强中手”。出处:元·无名氏《隋何赚风魔蒯彻》第三折:“你个萧何休夸蒯彻舌,这的是强中自有强中手。”语法:强中自有强中手作宾语、分句;指人不能自满自大。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真叫‘强中自有强中手’,永远不会有啥把握。”
- 10 豹头环眼
- 形容人的面目威严凶狠。出处:元 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我也不信,我豹头环眼,倒拿不住一目的夏侯惇。”语法:豹头环眼作谓语、宾语;指人的长相。示例: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3回:“只见那人年纪只好三十上下,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十分精悍。”
- 11 管间窥豹
- 窥:从小孔看。从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出处:宋·吕南公《与汪秘校论文书》:“张衡、左思等辈,于道如从管间窥豹,故所作文赋,紧持扬、马襟袖。”语法:管间窥豹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片面看问题。
- 12 风中残烛
- 原指人年老,在世不久。示例:爷爷已如风中残烛,不要再去惊扰他了。
- 13 坐井窥天
- 见“坐井观天”。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江陵》:“以此定李杜优劣,诚坐井窥天也。”语法:坐井窥天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见识少。
- 14 苦中作乐
- 在困苦中勉强自寻欢乐。出处:宋 陈造《同陈宰黄簿游灵山八首》自注:“宰云:‘吾辈可谓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语法:苦中作乐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在困苦中勉强自寻欢乐。示例:此第三首,则俗所谓苦中作乐也。言山行之可畏若此,而于其中强寻乐处,则亦有可喜者。(清 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