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瑕掩瑜简介
抉瑕掩瑜的意思
解释:
瑕:玉上的斑点;瑜:玉石的光彩。故意挑剔玉上的斑点,埋没它的光彩。比喻刻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而抹煞其优点和长处。
出处:
唐 严郢《驳议吕諲》:“今太常议荆南之政详矣……乃抉瑕掩瑜之论,非中适之言也。”
语法:
抉瑕掩瑜作宾语、定语;指吹毛求疵。
抉瑕掩瑜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吹毛求疵
抉瑕掩瑜相关词语
- 1 周瑜打黄盖
- 两相情愿出处:老舍《柳屯的》:“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语法:周瑜打黄盖作宾语、定语;指两相情愿。示例:做生意是周瑜打黄盖,一家愿打,一家愿挨
- 2 掩人耳目
- 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出处:《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语法:掩人耳目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必须假手他人,死于道路,方可掩人耳目。(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
- 3 矙瑕伺隙
- 窥伺对方空隙。 清 薛福成 《论不勤远略之误》:“數十年來, 中國 不勤遠略之名聞於外洋,各國莫不欲奪我所不争,乘我所不備,矙瑕伺隙,事端遂百出而不窮。”
- 4 完美无瑕
- 达到最好标准语法:完美无瑕作谓语、定语;指十全十美。示例:他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
- 5 漫天掩地
- 铺天盖地。出处:瞿秋白《饿乡纪程》:“苍茫的暮霭,渐渐地漫天掩地的下罩,东方故国送别的情意,涌出一丸冷月安慰我的回望。”语法:漫天掩地作定语、状语;用于数量多。
- 6 掩恶扬善
- 谓对待别人讳言其过恶,称扬其好处。出处:汉·班固《白虎通·谥》:“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谥之者何?以为人臣之义莫不欲褒其君,掩恶扬善者也。”语法:掩恶扬善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示例:而小异于肇者,不书人之过恶,以谓职非史官,而掩恶扬善者,君子之志也。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
- 7 捷雷不及掩耳
- 犹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备。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上》:“此捷济上机,所谓捷雷不及掩耳。”语法:捷雷不及掩耳作定语、分句;比喻来势凶猛。
- 8 掩口胡卢
- 胡卢:笑貌。捂着嘴笑,指暗笑,窃笑。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应劭传》:“昔郑人以干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漝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语法:掩口胡卢偏正式;作谓语;指暗笑。示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 9 掩旗息鼓
- ①卷起军旗,停擂战鼓。指军队隐蔽行动,避免暴露目标。②比喻停止行动。出处:《明史·流贼传·张献忠》:“献忠因得与山民市盐刍米酪,收溃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语法:掩旗息鼓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示例:秦显家的听了,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掩旗息鼓,卷包而去。《红楼梦》第六二回
- 10 江郎才掩
- 同“江淹才尽”。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6回:“炀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蛮草诏,便觉江郎才掩。”语法:江郎才掩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11 掩鼻偷香
- 捂住鼻子去偷点燃的香。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马颊本空禅师》:“师曰:‘节目上更生节目。’僧无语。师曰:‘掩鼻偷香,空招罪犯。’”语法:掩鼻偷香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12 洁白无瑕
- 洁白:指没有其它颜色污染的白色。无瑕:指没有瑕疵(斑点)。原指纯白无斑点的玉,现用来比喻没有缺点或污点。示例:洁白无瑕的苏州女子,骨子里的秀美如水。苏州女子好水色,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这种又红又白,如春天初绽的桃花瓣的水色,绝不是靠胭脂水粉调理出来的,也不是吃什么“靓汤”吃出来的。苏州女子不喜欢这种又咸又烫又油的靓汤,也嫌脂粉污颜色。她们爱吃新鲜的水生植物,如嫩嫩脆脆的红菱、糯糯甜甜的芡实,还有各种各样绿油油、水汪汪的蔬菜。反正城里到处是水,遍地是田,所以苏州女子的皮肤个个象新浴后的吹弹欲破。
- 13 掩耳盗锺
- 见“掩耳盗钟”。
- 14 掩目捕雀
- 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大国之事,其可以诈立乎!”语法:掩目捕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宋·朱熹《朱子语类》第72卷:“谚所谓‘掩目捕雀’。我却不见雀,不知雀却看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