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乐事简介
赏心乐事的意思
解释:
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出处:
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语法:
赏心乐事作宾语;指欢畅的心情和快乐的事情。
示例:
你看这郊外人稠物穰,都是赏心乐事,真个好热闹也。(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
成语造句
- 1.在紧张工作一周之后,邀约二三知己来家小酌,确实是赏心乐事。
- 2.单是观看木偶表演已经是赏心乐事,木偶师操纵木偶的精妙技巧,更是令人看得如痴如醉。
- 3.这是一件十分自然的赏心乐事,就连那许多附和着别人嘲笑的人们,其中也未尝没有惯常偷偷摸摸地享受这种乐趣的。
- 4.业余时心,种种花,养养鱼,确实是赏心乐事。
- 5.业余时间,种种花,养养鱼,确实是赏心乐事。
- 6.天黑得早,放学之后我们只能在附近的小山或田埂上放牛,没有了夏天那些率性而为的赏心乐事。
英语翻译
- 英语:
a happy event which pleases one's mind <pleasure of enjoying oneself>
赏心乐事相关词语
- 1 经一事,长一智
- 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 汉史》:“人有常言:‘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语法:经一事,长一智复句式;作主语、状语、分句;指亲身经历就能长知识。示例:然而‘经一事,长一智’,二十世纪已过了四分之一。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
- 2 口快心直
- 有啥说啥;想啥说啥。形容人性情直爽;语言明快。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云姑娘,你如今长大了,越发心直嘴快了。”语法:口快心直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性情直爽,语言明快。示例:他是一个口快心直的人。
- 3 众心不安
- 指民心不安出处: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志》:“京房《易传》曰:‘众心不安,君政厥妖,豕入居室。’”语法:众心不安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4 中心如噎
- 中心:心中;噎:食物塞住嗓子。心中好像哽咽。形容非常悲哀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语法:中心如噎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5 七事八事
- 形容事情多而杂乱。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家中正七事八事,听见薛嫂来说此话,唬得慌了手脚。”语法:七事八事作宾语;指事情多而杂乱。
- 6 心浮气粗
- 见“心粗气浮”。出处: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我们年青人,心浮气粗是有的,可是没有成见。”语法:心浮气粗作谓语、定语;指人性情浮躁。
- 7 触目惊心
- 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眼睛看到;内心感到吃惊。形容事态严重;令人震惊。也作“怵目惊心”、“惊心怵目”。出处:清 林则徐《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谓言之不早也。”语法:触目惊心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事态严重。示例:又因他姓赤,惟恐厕内倘有赤痢血痔之类,也好教他触目惊心,时常打扫:因此把他派了。(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
- 8 好为事端
- 喜欢惹事生非。出处:《晋书·文明王皇后传》:“会见则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语法:好为事端作谓语、定语;指惹事生非。示例:他好为事端,经常与同事不合
- 9 小心敬慎
- 敬:慎。指说话做事非常慎重出处:《周书·王懋传》:“懋性温和,小心敬慎。宿卫宫禁,十年有余,勤恪当官,未尝有过。”语法:小心敬慎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说话或做事。示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6回:“所谓知臣者,小心敬慎,循礼守法而已。”
- 10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 深:深入。爱好学习并能深入思考,心里就懂得了其中的意义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语法: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示例: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三卷:“盖诗境甚宽,诗情甚活,总在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 11 心荡神移
- 像受到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作用激起强烈情绪,神魂颠倒,不能自持出处:张贤亮《青春期》:“一个可能是非常缠绵温馨心荡神移的情感交流过程,被简化成直奔终极目标的繁殖行为。”语法:心荡神移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心神不定。示例:他被她整得心荡神移
- 12 人心丧尽
- 指不得人心到极点示例:这个专制君主暴虐无道,终致人心丧尽而被推翻。
- 13 钧天之乐
- 钧天:古代神话传说指天的中央。指天上的音乐,仙乐。后形容优美雄壮的乐曲出处:《异闻录·韦安道》:“行百许步,复有大殿,上陈广筵重乐,罗列樽俎,九奏万舞,若钧天之乐。”语法:钧天之乐作主语、宾语;指天上的音乐。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科诨第五》:“虽有钧天之乐,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见不闻。”
- 14 事与心违
- 同“事与原违”。出处:北齐·魏收《魏书·王叡传》:“诚思竭尽力命,以报所受,不谓事与心违,忽婴重疾。”宋·欧阳修《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诗:“貌先年老因忧国,事与心违始乞身。”语法:事与心违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相逢暗惹平生恨,西州路,事与心违。清·陈维崧《金菊对芙蓉·姜学在扫墓归过访》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