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名逐利简介
趋名逐利的意思
解释:
比喻自私自利
出处:
《山居偶作》
趋名逐利相关词语
- 1 争权攘利
- 见“争权夺利”。出处:李大钊《大哀篇》:“钻营运动、争权攘利之不暇,奚暇计及民生哉?”语法:争权攘利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2 闻名不如见面
- 只听名声不如见面更能了解。出处:《北史·列女传》:“吾闻闻名不如见面,小人未见礼教,何足责哉。”语法:闻名不如见面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示例:王博高也不觉好笑,连说:“老兄真是个爽快人,闻名不如见面。”(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
- 3 无名孽火
- 名:称呼;孽:邪。说不出的邪火。指极大的怒气。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那里我一把无名孽火,从脚跟下直透顶门,只得碍着众亲友不好动粗。”语法:无名孽火作宾语、定语;指极大的怒气。示例: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七回:“昌辉不待他说完,已是无名孽火高千丈。”
- 4 砥名砺节
- 磨炼自己,以保持名誉和节操出处:汉·蔡邕《郭泰碑》
- 5 名公钜卿
- 见“名公巨卿”。
- 6 名缰利索
- 缰:马缰绳;索:绳子。比喻功名利禄如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语法:名缰利索作宾语、定语;比喻名利束缚人。示例:季羡林《忆组缃》:“名缰利索对我的控制已经微乎其微。”
- 7 逐末忘本
- 追求细枝末节,忘记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出处: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中》:“今题金山而必曰金玉之金,咏赤城而必云赤白之赤,皆逐末忘本之过也。”语法:逐末忘本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8 急趋无善迹
- 比喻办事求快就不可能尽善尽美。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长卿首尾温丽,枚皋时有累句。故知疾行无善迹也。”《旧唐书·朱敬则传》:“然而急趋无善迹,促柱少和声,拯溺不规行,疗饥不足食。即向时之妙策,乃当今之刍向也。”
- 9 迁臣逐客
- 指遭贬官放逐之人。出处:宋·张端义《自序》:“子录非《资治通鉴》,奚益于迁臣逐客?火之久矣。”语法:迁臣逐客作主语、宾语;指遭贬官放逐的人。示例:迁臣逐客皆前辈,幕长郎官尽上才。元·范悙《休日出郊》
- 10 扬名四海
- 扬名:传播名声。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以“四海”代指全国各处;也指世界各地。指名声传遍各地。
- 11 逐鹿中原
- 在中原争夺天下。比喻争夺政权。逐:追赶;鹿:比喻帝位、政权。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语法:逐鹿中原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觭角,逐鹿中原,机动歼敌。(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
- 12 追风逐影
- 见“追风蹑景”。出处:明·陈子龙《献马行》:“追风逐影古来有,大宛渥洼君知否?”语法:追风逐影作宾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13 声名狼藉
- 声名:名誉;名声;狼藉: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后借以形容散乱;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唐 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语法:声名狼藉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补语;含贬义。示例: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最不见重于官场,日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实以汪某居首。(清 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三回)
- 14 追风逐日
- 同“追风逐电”。出处:唐·杨炯《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励衔策而追风逐日,加剪拂则绝电奔星。”语法:追风逐日作宾语、状语;用于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