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伪从真简介
弃伪从真的意思
解释:
丢弃虚伪而追从真理。
出处:
太平天国·洪仁玕《军次实录》:“非我真圣主不恤操劳,诚恐其诱惑人心,紊乱真道,故不得不亟于弃伪从真,去浮存实,使人人共知虚文之不足尚,而真理自在人心也。”
语法:
弃伪从真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等。
弃伪从真相关词语
- 1 面从后言
- 从:听从,顺从。当面顺从,背后乱说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蒋婉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语法:面从后言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表里不一。
- 2 各从其类
- 从:听从,顺从;类:种类,同类。各自都按其好坏或种类聚集在一起出处:《周易·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语法:各从其类作宾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1章:“人,昆虫,飞禽,走兽,各从其类,相依为命,有生有灭。”
- 3 去伪存真
- 去:除掉。伪:虚假。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出处: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权衡在手,明镜当台,可以摧邪辅正,可以去伪存真。”语法:去伪存真连动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示例: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由浅入深、去伪存真的过程。
- 4 弃甲宵遁
- 丢弃盔甲,乘夜逃跑。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出自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出处:《晋书·谢玄传》,坚众奔溃,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 5 弃之如敝屣
- 敝:破;屣:鞋。 象扔破鞋一样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 6 真假难辨
- 辨:辨别。真假分辨不清出处:《星火燎原·围困沁源》:“埋的时候也给它来个真假难辨。”语法:真假难辨作宾语、定语;指难以分辨。
- 7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出处: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语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示例: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不识庐山真面目!郭小川《万里长江横渡》诗
- 8 宁为鸡尸,不为牛从
- 尸:主持,主管。比喻宁可做小国的主人,也不做大国的仆从。指宁可在小地方当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宁为鸡尸,不为牛从。”语法:宁为鸡尸,不为牛从作定语、分句;指人的处世。
- 9 从天而降
- 天上掉下来的。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周亚夫传》:“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语法:从天而降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出乎意料突然发生。示例:哥哥,你真是从天而降也!万乞救我一救。(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一回)
- 10 捐弃前嫌
- 抛弃旧有的嫌隙。出处:汉 王褒《九怀 株昭》:“瓦砾进宝兮,捐弃随和。”语法:捐弃前嫌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示例:陈国凯《两情总是久长时》:“对他说,如果他不想找新的伴侣,看在儿女面上,就捐弃前嫌,破镜重圆吧。
- 11 自弃自暴
- 指自甘堕落,不求进取。同“自暴自弃”。出处:《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凡为血气所移者,皆是自弃自暴之人耳。”语法:自弃自暴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性格。示例: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04卷:“凡为血气所移者,皆是自弃自暴之人耳。”
- 12 真心诚意
-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语法:真心诚意作主语、宾语、定语;同“真心实意”。示例:他相信献忠确实是真心诚意地归顺朝廷。(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 13 绝圣弃智
- 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出处:先秦 孔子《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语法:绝圣弃智联合式;作谓语;指摒弃聪明智巧。
- 14 行不从径
- 走路不遵循正道。比喻做事为学走捷径。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语法:行不从径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