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喻失义简介
引喻失义的意思
解释:
引喻: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出处:
三国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语法:
引喻失义作谓语、宾语;指比喻失当。
示例:
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成语造句
- 1.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2.读古书要求甚解,不能食古不化,引喻失义。
-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 4.闻听此言,李元开感到非常好笑,这阿扎克‘大叔’简直是有些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 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将军,这应该是男子思慕女子的意思吧?将军如何反过来用在小女子身上,未免引喻失义!
- 6.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英语翻译
- 英语:
improper allusion
引喻失义相关词语
- 1 背恩忘义
- 背:背叛。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出处:《晋书 忠义传序》:“虽背恩忘义之徒不可胜载,而蹈节轻生之士无乏于时。”语法:背恩忘义作谓语、定语;指不记恩德。示例:幸得主人释放,留为家丁,又以妻子配我,此恩天高地厚,未曾报得,岂可为此背恩忘义之事。(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九)
- 2 如有所失
- 好象丢失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安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南朝宋 刘孝标注:“怅然若有所失。”语法:如有所失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示例:至暮,家人强挽以归,如有所失,意忽忽不乐。宋·洪迈《夷坚志甲志·永康倡女》
- 3 得失相半
- 指利与弊同时存在,不相上下,基本相等。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全琮传》:“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得谓全哉?”语法:得失相半作谓语;指不相上下。示例:竟不晓何谓,犹不若石城之得失相半也。宋·岳珂《桯史·石城堡寨》
- 4 流离失所
- 流离:流落;失散;失所:失去住所。流落离散;无处安身。出处:《金史 完颜匡传》:“今已四月,农事已晚,边民连岁流离失所,扶携道路,即望复业,过此农时,遂失一岁之望。”语法:流离失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无处安身,到处流浪。示例:年荒劫大,百姓们不是离家逃荒,流离失所,便是等待饿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 5 仗义疏财
- 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帮助别人。出处:元 无名氏《看钱奴》:“他父亲在日,人都叫他做钱舍,如今那小的仗义疏财,比老员外甚是不同。”语法:仗义疏财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自己只是在家中广行善事,仗义疏财。(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 6 背义负恩
- 指背弃道义,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出处:《旧唐书 乔琳传》:“上以其累经重任,顿亏臣节,自受逆命,颇闻讥谐悖慢之言,背义负恩,固不可舍,命斩之。”语法:背义负恩作谓语、定语;指不记恩德。
- 7 得不补失
- 见“得不偿失”。出处:《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权遂征夷州,得不补失。”语法:得不补失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得失失衡。示例:我不想做这得不补失的买卖
- 8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 失:错过。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语法: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9 泥名失实
- 拘守空名,不求实际。出处:宋·程大昌《考古编·诗论九》:“夫其本圣言而推之者,尚破碎如此,其他何可泥名失实而不敢加辨也欤!”语法:泥名失实作谓语、定语;指人死板。
- 10 见义必为
- 谓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去做。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语法:见义必为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示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俺赵某一生见义必为,万夫不惧。”
- 11 爱鹤失众
- 比喻因小失大。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闵公二年》:“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有禄位。余焉能战?’”语法:爱鹤失众作宾语、定语;指因小失大。示例:你听说过“爱鹤失众”的故事吗?
- 12 轻生重义
- 见“轻身重义”。出处:《晋书·周访传》:“朝闻夕改,轻生重义,徇国之躯,可谓志节之士也。”语法:轻生重义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
- 13 援引荐举
- 荐:推荐。引进和推荐人材出处:汉·王充《论衡·效力》:“文章滂沛,不遭有力之将援引荐举,亦将弃遗于衡门之下。”语法:援引荐举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4 张慌失措
- 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示例:凡事先有心理准备,遇到变故时不致张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