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邦简介
礼仪之邦的意思
解释:
礼仪:礼节和仪式;邦:国家。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出处:
《诗》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语法:
礼仪之邦偏正式;作宾语;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示例: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礼仪之邦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成语造句
- 1.礼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世界公认中国为礼仪之邦。
- 2.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 3.虽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但对待小日本,越是客气他就越猖狂。
- 4.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崇尚投桃报李,礼尚往来。
- 5.世界公认中国是礼仪之邦。
- 6.诚信修睦,礼仪之邦;仁慈博爱,心存善念;公益爱心,文明传递;和谐社会,千秋万代;修身律己,厚德同怀;孝慈美德,继承传统;诵传经典,弘扬正气!
英语翻译
- 英语:
a state of ceremonies
礼仪之邦相关词语
- 1 治阿之宰
- 泛指有才能、治理政务有方的官吏语法:治阿之宰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我也是一个治阿之宰
- 2 奔竞之士
- 奔竞:奔走竞争,形容一味追名逐利的人。出处:晋·干宝《晋纪·总论》:“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
- 3 昆弟之好
- 昆:哥哥。像兄弟一样要好。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传》第九十二回:“今秦楚嫁女娶妇,结昆弟之好,三晋莫不悚惧,争献地以事秦。”语法:昆弟之好作宾语;指像兄弟一样要好。
- 4 百年之柄
- 柄:权柄。形容长久的大权。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彪传》:“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语法:百年之柄作宾语;指长久的大权。
- 5 万钟之藏
- 钟:量器,六石四斗为一钟。形容储藏财物非常多。出处:《管子·国蓄》:“故守之以准平,使万使之都,必有万钟之藏。”
- 6 三迁之教
- 汉 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出处: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语法:三迁之教作宾语、定语;指教育后代。示例:他采取三迁之教,把孩子送到重点大学学习
- 7 王佐之材
- 佐:辅助。指有辅佐帝王创业治国的才能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赞》:“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语法:王佐之材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8 黄白之术
- 古代指方士烧炼丹药点化金银的法术。
- 9 跂予望之
- 跂:抬起。抬起脚跟远望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语法:跂予望之作谓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他跂予望之,希望她能早日回来
- 10 犁牛之子
- 比喻父虽不善却无损于其子的贤明。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语法:犁牛之子作主语、宾语;用于父子。
- 11 在陈之厄
- 《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后因以“在陈之厄”指饥贫等困境。出处:《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语法:在陈之厄作宾语;指旅途困境。示例:幸亏女大王将衣箱送还;若不送还,只怕还有甚么‘在陈之厄’哩!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一回
- 12 未亡之人
- 旧时寡妇的自称。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戒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
- 13 要而言之
- 概括地说,简单地说。出处:晋 陆机《五等诸侯论》:“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为己思治。”语法:要而言之偏正式;作分句;同总而言之。示例:鲁迅《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要而言之,就因为先前可以不动笔,现在却只好来动笔。”
- 14 颛顼之虚
- 二十八宿中虚宿的别名。《尔雅·释天》:“顓頊之虚,虚也。”《左传·昭公十年》:“今兹岁在顓頊之虚。” 杜预 注:“顓頊之虚,谓玄枵。” 孔颖达 疏:“北方三次以玄枵为中。玄枵次有三宿,又虚在其中。以水位在北,顓頊居之,故谓玄枵虚星为顓頊之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