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怪简介
恬不知怪的意思
解释:
谓安然处之,不以为怪。语本汉贾谊《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
出处:
语出汉·贾谊《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宋·苏轼《谢中书舍人表》:“既任止于训词,故权移于胥史,恬不知怪,习为故常。”
语法:
恬不知怪作谓语、定语;指不以为怪。
示例:
日久相沿,恬不知怪,惜无有正之者。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
恬不知怪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恬不为怪
英语翻译
- 英语:
not to be surprised at all <not to wonder in the least>
恬不知怪相关词语
- 1 绝口不道
- 绝口:始终不开口。闭着嘴不说话。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丙吉传》:“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语法:绝口不道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闭口不说话。示例:无如当放逐之余,绝口不道。(清 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十)
- 2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
- 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出处:《南史 任昉传》:“褚彦回尝谓遥曰:‘闻卿有令子,相为喜之。所谓百不为多,一不为少。’由是闻声藉甚。”语法:百不为多,一不为少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好东西或人。示例:然不难得则不足为佳物,古人亦云‘百不为多,一不为少’者,谓此也。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四
- 3 行不贰过
- 谓犯过的错误不再犯。语出《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出处:语出《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语法:行不贰过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4 狐疑不决
- 狐疑:狐性多疑;犹豫;决:决断。像狐狸那样多疑虑而拿不定主意。比喻同事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出处:南朝 宋 班固《后汉书 刘表传》:“表狐疑不断,乃遣嵩诣操,观望虚实。”语法:狐疑不决补充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县官听说,也自狐疑不决起来,暗想道:这事倒是我认错了?(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
- 5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 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出处:《庄子·齐物论》
- 6 武人不惜死
- 惜:吝惜。指武官不怕死出处:《宋史·岳飞传》:“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语法:武人不惜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7 不讳之朝
- 可直言不讳的朝代。指政治清明之世。出处:汉 扬雄《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语法:不讳之朝作主语、宾语;指清明的朝代。示例:遭逢不讳之朝,发抒未竟之志。清·钱谦益《江兆豫侍御六十序》
- 8 漂泊不定
- 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示例:他厌倦了那种漂泊不定的生活。
- 9 神志不清
- 神志错乱或精神错乱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弟子方才被什么妖人迷住,弄得身不由己、神志不清。”语法:神志不清作谓语、定语;指精神错乱。示例:欧阳山《三家巷》:“不知不觉之中得了个神志不清的毛病。”
- 10 法不责众
- 责:责罚;众:多数人。指某种行为即使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惩罚了出处:清·石玉昆《小五义》第38回:“大家一议论,法不责众,全走了。”语法:法不责众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示例: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十回:“如今的廪膳生员个个都是刺儿头,法不责众啊!”
- 11 不直一钱
- 直:通“值”,价值。比喻毫无价值或无能、品格卑下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语法:不直一钱动宾式;作谓语;形容身无分文。
- 12 求知心切
- 追求知识,心情十分迫切。出处:彭德怀《跃上井冈旗帜新》:“求知心切去黄埔,夜梦依依我不然。”
- 13 宁为鸡尸,不为牛从
- 尸:主持,主管。比喻宁可做小国的主人,也不做大国的仆从。指宁可在小地方当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宁为鸡尸,不为牛从。”语法:宁为鸡尸,不为牛从作定语、分句;指人的处世。
- 14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出处: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语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示例: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不识庐山真面目!郭小川《万里长江横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