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桥火树简介
星桥火树的意思
解释:
火树:火红的树。形容灿烂绚丽的焰火或灯火
出处: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语法:
星桥火树作宾语、定语;用于焰火或灯火。
星桥火树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火树银花
星桥火树相关词语
- 1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出处:清 翟灏《通俗编 卷一 俚语对句》:“今年种竹,来年吃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语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复句式;作谓语、分句;用于给后辈造福。示例:俗语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守着祖宗的遗产,过了一生,后来儿孙,自有儿孙之福。(清 颐琐《黄绣球》第一回)
- 2 水火兵虫
- 指使古书遭受损毁的四种灾害:水灾、火灾、战乱和书蠹。也泛指各种天灾人祸。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语法:水火兵虫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之余》)
- 3 因风吹火
- 因:顺着。顺着风势吹火,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常用作谦词。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因风吹火,用力不多,一发搭了他去。”语法:因风吹火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十娘钟情所欢,不以贫窭易心,此乃女中豪杰。仆因风吹火,谅区区何足挂齿。(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
- 4 一星半点
- 形容极少。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他以为也许言语之间得罪了她,而她以为即使有一星半点的顶撞也犯不着这么客气。”语法:一星半点联合式;作定语;形容点点滴滴,为数极少。示例:她是个干净利索的人,家里让她收拾得连一星半点的灰尘都没有。
- 5 州官放火
- 州官:一州的长官。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五卷:“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语法:州官放火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可是你“~”。我们偶说一句妨碍的话,你就说不吉利。(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 6 屋如七星
- 形容住房破漏。出处:唐·冯赞《云仙杂记》:“郑广文,星屋破漏,从下望之,窍如七星。”语法:屋如七星作定语;指人贫穷。
- 7 景星凤皇
- 传说太平之世才能风到景星和凤凰。后用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杰出的人才。出处:唐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朝廷之士,引颈东望,若景星凤皇之始见也,争先睹之为快。”语法:景星凤皇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景星凤凰,以见为宠。宋苏轼《梦作司马相如求画赞》
- 8 积基树本
- 缔造基础,树立根本。出处:晋 干宝《晋纪总论》:“故其积基树本,经纬礼俗,节理人情,恤隐民事,如此之缠绵也。”语法:积基树本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9 指树为姓
- 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以李为姓。见晋葛洪《神仙传·老子》。出处:见晋·葛洪《神仙传·老子》。语法:指树为姓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老君感星载诞,莫测受气之由;指树为姓,未详吹律之本。隋·薛道衡《老氏碑》
- 10 刀山火海
- 比喻极其艰险的地方。也作“火海刀山”。出处:汉 高安世译《佛说鬼问目连经》:“我一生已来,或登刀山剑树地狱,或堕火坑……”语法:刀山火海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表示无所畏惧。示例:此刻,面前即使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
- 11 油煎火燎
- 形容痛苦或焦灼。出处:郭澄清《大刀记》第十章:“他觉着,像有个什么东西,在胸口上剧烈地涌动,闹得血管里的血,也加快了流速。继而,心里又油煎火燎,阵阵剧疼。”语法:油煎火燎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着急。示例:当时我心里急得油煎火燎,只怕他说个不成。马烽《太阳刚刚出山》
- 1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野火不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语法: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分句;指很有生命力。示例:袁鹰《井冈翠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
- 13 张火伞
- 张:展开;火伞:比喻烈日。形容夏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出处: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太补阙》诗:“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语法:张火伞作谓语、定语;形容十分炎热。
- 14 火然泉达
- 比喻形势发展迅猛。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语法:火然泉达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形势发展迅猛。示例:梁启超《立宪纪闻》:“立宪之议,遍于全国。盖至是而中国立宪之机,直如火然泉达,有不能自已之势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