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报复简介
打击报复的意思
解释:
打击:攻击。用敌对的态度回击对方。
出处:
《人民日报》1988.12.31:“披露了我们向上级反映我店截留利润六十五万元的问题后,遭受打击报复的一些真相。”
语法:
打击报复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形容对人进行报复。
示例:
如果谁对揭发检举的群众进行打击报复,谁就将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
成语造句
- 1.我们应虚心听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绝不要句斟字酌,更不应打击报复。
- 2.我们决不能打击报复批评过自己的人。
- 3.他这种打击报复给自己提意见的人,纯粹排斥异己的做法,在单位引起强烈不满。
- 4.他对老师的批评很不满,事后又对小芳进行打击报复。
- 5.如果谁对揭发检举的群众进行打击报复,谁就将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
- 6.这是一次罕见的打击报复事件。
英语翻译
- 英语:
retaliate <take revenge>
- 日语:
仕返 (しかえ)しをする
- 俄语:
напáдки и месть
- 其他:
<德>sich rǎchen <Repressalien gegen jn ergreifen><法>exercerdes représailles <user de représailles>
打击报复相关词语
- 1 歪打正着
- 比喻采取的方法本不恰当;却侥幸得到满意的结果。歪:不正;着:击中。出处: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回:“将药煎中,打发晁大舍吃将下去,谁想歪打正着,又是杨太医运气好的时节,吃了药就安稳睡了一觉。”语法:歪打正着联合式;作宾语、补语、分句;指凑巧。示例:这一脚他是倒地才踢出去的,可是歪打正着,守门员还没反应过来球已直飞网心。
- 2 打闷葫芦
- 闷葫芦:比喻难猜解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指猜测令人纳闷的话事事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恐把仙机泄漏,遂掩了卷册,笑向宝玉道:‘且随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语法:打闷葫芦作谓语;用于口语。示例:(仙姑》恐泄漏天要,便掩了卷册,笑向宝玉道:“且随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闷葫芦。”(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 3 以半击倍
- 用半数兵力击破一倍于己的敌人。形容取胜之易。出处:《管子·制分》:“人事荒乱,以十破百;器备不行,以半击倍。”尹知章注:“敌国器备,不可施行;故此虽半,可以击彼之倍。”语法:以半击倍作宾语、定语;用于军事或处事等。示例:诸侯未会,君臣未和,沟垒未成,禁令未施,三军匈匈,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击倍,百战不殆。《吴子·料敌》
- 4 公报私雠
- 见“公报私仇”。
- 5 打秋风
- ◎ 打秋风dǎqiūfēng[seek gratuitous financial help] 借各种名义或关系讨取钱物现在有些人动辄请人赞助办事业,伸手要钱,实际上是打秋风
- 6 平复如故
- 平复:痊愈复原。形容病愈康复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十卷:“弟父之为医也,以莞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语法:平复如故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7 鞭打快牛
- 越是走得快的牛,越是用鞭子打它,让它走得更快。比喻赏罚不明,奖懒罚勤出处:洪放《秘书长》:“不能鞭打快牛,这不科学。”语法:鞭打快牛作宾语、定语;指赏罚不公。示例:我们不能干鞭打快牛的事情
- 8 千日打柴一日烧
- 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也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同“千日斫柴一日烧”。
- 9 打拱作揖
- 见“打恭作揖”。出处: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大老鸹吓得直不起腰来,打拱作揖的说。”语法:打拱作揖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谦恭的样子。示例:钱钟书《围城》:“鸿渐打拱作揖,自认不是,要拉她出去吃冰。”
- 10 雨打风吹
- 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出处:唐·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语法:雨打风吹作宾语、定语;指考验。示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 11 报怨雪耻
- 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语法:报怨雪耻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12 春祈秋报
- 祈:向神求祷;报:为报恩而祭祀。指春秋两季举行的祭祀出处:《诗经·周颂·载芟序》:“《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孔颖达疏:“既谋事求助,致敬民神,春祈秋报,故次《载芟》、《良耜》也。”语法:春祈秋报作宾语、定语;用于祈祷等。
- 13 无瑕可击
- 瑕:比喻事物的缺点。完美无缺,无可指责出处: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关于人物的性格、心理、习惯,时代的风俗、制度、精神,总要尽可能的收集材料,务求其无瑕可击。”语法:无瑕可击作谓语、定语;指无可指责。示例:这东西到了无瑕可击的地步
- 14 突然袭击
- 原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现多比喻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外而难应付。出处: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一章:“这个突然袭击使大林大感狼狈,面红着。”语法:突然袭击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示例:金玉舟《赵匡胤》第28章:“从背后对守军突然袭击,方可破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