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在线查字 / 一人高升,众人得济
一人高升,众人得济的拼音,一人高升,众人得济的近反义词,一人高升,众人得济是什么意思
- yī一
- rén人
- gāo高
- shēng升
- zhòng众
- rén人
- dé得
- jì济
一人高升,众人得济简介
一人高升,众人得济的意思
解释: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沾光
出处:
梁斌《红旗谱》第一卷:“一人高升,众人得济。你一个人挣钱,一大家子人不受急窄了。”
语法:
一人高升,众人得济作宾语、分句;用于人事关系。
一人高升,众人得济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一夫得道,九族升天
一人高升,众人得济相关词语
- 1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 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出处: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语法: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复句式;作主语、分句;可分开使用。示例:这意思很明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敌压境,你们不说打仗,反到逃跑,好,留下枪支,交给我们,看我们的吧。(孙犁《光荣》)
- 2 登高自卑
- 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语法:登高自卑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事情必须循序渐进。示例:《北齐书·魏收传》:“跬步无已,至于千里。覆一篑进,及于万仞。故云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 3 一目了然
- 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样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语法:一目了然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却说这中堂正对着那个围场,四扇大窗洞开,场上的事,一目了然。(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九回)
- 4 同心一意
- 心志一致。出处:《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语法:同心一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同心一意,顿兴灸艾分痛之真情;因病生怜,遂起借花献佛之妄念。明·李贽《代常通病僧告文》
- 5 降人以心
- 降:降服。使人心服出处:《三略·下略》:“圣人之政,降人以心;贤人之政,降人以礼。”语法:降人以心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6 人命关天
- 关天:比喻关系重大。事关人命;关系重大。出处:元 关汉卿《拜月亭》:“召新郎更拣选,忒姻眷不得可将人怨。可须因缘数定,则这人命关天。”语法:人命关天主谓式;作主语、宾语、定语、补语;用于强调句。示例: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千万不能大意。
- 7 一人之交
- 亲密得象一个人。形容交情深。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那时我家先父就和娄氏弟兄是一人之交。”语法:一人之交偏正式;作宾语;形容交情深。示例:曾朴《孽海花》第29回:“姓陆,名崇溎,号皓冬,是个意志坚强的志士,和云衢是一人之交。”
- 8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 比喻只要基础或根本还存在,暂时遭受损失或挫折无伤大体。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姑娘身上不大好,还得自己开解着些。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语法: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复句式;作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毛泽东《论持久战》:“如果避免了战略的决战,‘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然丧失若干土地,还有广大的回旋余地。”
- 9 乘人不备
- 乘:趁着。趁着别人没有防备干某事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这畜生说什么乘人不备逃出来,那全是他一派胡言罢了。”语法:乘人不备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偷偷地。示例:古华《芙蓉镇》第三章:“她决定第二天乘人不备时去上一次坟。”
- 10 一齐天下
- 齐:统一。一统天下出处: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今陛下临制海内,一齐天下,口虽未言,声疾雷电,令虽未发,行化如神。”语法:一齐天下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统一国家。
- 11 一针一缐
- 比喻细微的东西。缐,亦作“线”。
- 12 一醉方休
- 一直到醉才肯停止。
- 13 堂上一呼,阶下百诺
- 诺:答应。堂上一声呼唤,阶下齐声答应。多形容旧时豪门权贵威势烜赫,侍从和奉承的人很多。出处:《吕氏春秋·过理》:“宋王大悦,饮酒室中。有呼万岁者,堂上尽应;堂上已应,堂下尽应。门外庭中闻之,莫敢不应。”语法:堂上一呼,阶下百诺作宾语、定语;指一呼百应。示例:堂上一呼,阶下百诺。(元 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二折)
- 14 吉人天相
- 吉人:有福气的善人;相:保佑;帮助。好人能得到天的保佑。这是一种宿命论者的观点。出处:元 无名氏《桃花女》:“你只管依着他去做,吉人天相,到后日我同女孩儿去贺你也。”语法:吉人天相主谓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示例:既然庚贴返去,原聘也必然还璧。但吉人天相,令郎尊恙,终有好日,还要三思而行。(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