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荡十决简介
十荡十决的意思
解释:
荡:冲杀;决:冲破堤岸。形容多次冲杀,每次都能突破敌阵
出处: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陇上歌》:“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
语法:
十荡十决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
- 1.军容严整,气势如虎,旌麾所指,十荡十决;也正是因为他“狼军”。
- 2.就是给吉倩一个百人队,自然是十荡十决,勇不可挡。
- 3.的大旗,紧跟在韩锷马后,冲击矫健,十荡十决。
- 4.他和傅庆等人不一样,傅庆只学过简单的拳脚功夫,纵横沙场,十荡十决,不过是仗着天生神力。
- 5.则是长枪大戟、十荡十决的马上功夫,“枪出誓无回”。
- 6.陈毅率领新四军在江南一带十荡十决,屡建战功。
英语翻译
- 英语:
sweep away all obstacles in one's way and triumph in every battle
十荡十决相关词语
- 1 行百里者半九十
-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出处:《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语法:行百里者半九十作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梁启超《过渡时代论》:“行百里者半九十,掘井九仞犹为弃井。”
- 2 一传十,十传百
- 原指疾病传染,后形容消息传播极快。出处:宋 陶彀《清异录 丧葬义疾》:“一传十,十传百,展转无穷,故号义疾。”语法:一传十,十传百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消息传播极快。示例: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一传十,十传百,不几天,村子里的好人都知道小喜春喜他们那一套训练是骗人的了。”
- 3 十十五五
- ①谓十个一群,五个一组。形容错乱不齐。②谓每十里五里。出处:《乐府诗集·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语法:十十五五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金农《吴中春雨泊舟入夜寒甚被酒作歌》:“十十五五长短亭,好山对面失洞庭。”
- 4 五光十色
- 五、十:表示多。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也比喻事物形形色色。出处:南朝 梁 江淹《丽色赋》:“五光徘徊,十色陆离。”语法:五光十色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故宫珍宝馆的玻璃柜里,摆着五光十色的稀世奇珍。
- 5 十字街口
- 十字街头。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回:“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语法:十字街口作主语、宾语;形容大众谋生场所。示例:他急急的跳下车,拉着牲口笼头,赶忙踅过这十字街口,向自己家里走去。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
- 6 决不待时
- 谓对已判死刑的重犯不待秋后而立即执行。封建时代处决死囚多在秋后,但案情重大者可立即处决,故谓。
- 7 游荡不羁
- 游乐放荡,不受拘束。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七卷:“殊少为士人,游荡不羁。”语法:游荡不羁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性格。示例:清·珠泉居士《雪鸿小记补遗》:“后因以游荡不羁,卓锥无地,姬延之至家,寝食与共,虽伉俪不过也。”
- 8 十二金钗
-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金钗十二行”本用以形容美女头上金钗之多,后以“十二金钗”喻指众多的妃嫔或姬妾。出处: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 9 坐筹帷幄,决胜千里
- 帷幄:军用帐幕;千里:指战场。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负出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我想张良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辅佐高祖,定了天下。”语法:坐筹帷幄,决胜千里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作为将军要有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事
- 10 十变五化
- 谓变化多端。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世有祝师及诸幻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倏忽之间,十变五化。”语法:十变五化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变化等。
- 11 荡魂摄魄
- 震撼心神。出处:叶圣陶《倪焕之》十:“灯会自然搞得异常热烈,煊赫,每夜有新的名色,每夜有麻醉观众的荡魂摄魄的景象。”语法:荡魂摄魄作谓语、定语;指有震撼力。
- 12 十室九空
- 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出处:晋 葛洪《抱朴子 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语法:十室九空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十室九空,百姓怨嗟,如出一口。(唐 韩愈《黄家贼事宜状》)
- 13 沉吟未决
- 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出处:三国 魏曹操《秋胡行》:“沉吟不决,遂上升天。语法:沉吟未决作谓语、定语;形容迟疑不决。示例:《魏书·傅永传》:“英沉吟未决,永曰:‘机者如神,难遇易失,今日不往,明朝必为贼有,虽悔无及。’”
- 14 知二五而未识于十
- 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综合全面地看出处:南朝·梁·刘峻《辩命论》:“同知三者,定乎造化,荣辱之境,独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识于十。”语法:知二五而未识于十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