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性起伪简介
化性起伪的意思
解释:
谓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语法:
化性起伪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罗惇融《文学源流》:“其教人以变化气质为先,实暗用荀子化性起伪之意。”
成语造句
- 1.然而,人的先天恶性可以通过“化性起伪”即后天的礼义教化、法规约束使之弃恶从善。
- 2.为此,本文分四部分来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从“化性起伪”推出“学”之必要性和从“心有征知”分析“学”之可能性。
- 3.道家化性起伪之说,要不为无见。
- 4.之后还扯了一大堆,什么圣人之言,什么化性起伪,什么小人与君子,人性之根恶劣。
- 5.荀子的思想是本文的重点,尤其是对“性恶论”以及由此衍生的“化性起伪”的方法论,都作出详尽的叙述与分析,这是荀学所倡导的“君子之道”确立的前提。
- 6.人性本恶,一切礼义不外化性起伪,相信每一个在军中日久的统军将领对于这一先贤之语,都自是深有体悟。
化性起伪相关词语
- 1 化为乌有
- 乌有:无有;不存在。变得什么都没有了。形容一下子丧失或全部落空。出处:宋 苏轼《东坡诗 卷十五 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诗:“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语法:化为乌有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形容一下子丧失或全部落空。示例: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宋 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诗)
- 2 化血成碧
- 形容一个人精诚忠正
- 3 蜿蜒起伏
- 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 4 水性随邪
- 邪:不正派。比喻没有主见,不正派出处:元·关汉卿《哭存孝》:“枉了他那眼霜卧雪,阿妈他水性随邪。”语法:水性随邪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5 颐养神性
- 保养精神,使性情得到陶冶。
- 6 鼓噪四起
- 鼓噪:鸣鼓喧哗。四面战鼓响起,声势浩大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语法:鼓噪四起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
- 7 起兵动众
- 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华敷传》:“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会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举大事,必有大殃。”语法:起兵动众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大规模行动。
- 8 陶情养性
- 使心情愉快。
- 9 担戴不起
- 指承担不了责任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若有些须怠慢,山人就担戴不起!”语法:担戴不起作谓语;指不能承担自己的职责。示例:这个责任我担戴不起
- 10 执而不化
- 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人世间》:“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语法:执而不化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若是处处忘不了古人,便是守旧之见,执而不化,那是一辈子做不出事业,不能自立的。(《晚清文学丛钞 中国现在记》第三回)
- 11 十变五化
- 谓变化多端。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世有祝师及诸幻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倏忽之间,十变五化。”语法:十变五化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变化等。
- 12 思潮起伏
- 思想活动极频繁。出处:王宗仁《夜明星》:“我睡不着,走出帐篷,站在一个土坡上,望着漫山遍野的夜明星,思潮起伏。”语法:思潮起伏作谓语;指思想活动极频繁。
- 13 顽固不化
- 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卑府从前在那府里,也做过一任知县,地方上的百姓,极其顽固不化。”语法:顽固不化作谓语、定语;指不知变通。示例:说我顽固不化,为游击主义翻案;蔑视中央,搅乱军心等待。(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上集第六章)
- 14 伤风败化
- 见“伤风败俗”。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一回:“世人都把那淫欲之事当作‘情’字,所以作出伤风败化的事来,还自谓风月多情,无关紧要。”语法:伤风败化作谓语、定语;指道德败坏的行为。示例:清·无名氏《刘公案》第59回:“分明是伤风败化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