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叵测简介
心怀叵测的意思
解释:
心里藏着难以测度的恶意。形容用心险恶。心怀:居心;存心;叵:不可;测:揣测;猜测。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语法:
心怀叵测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例:
他的为人处世,表明他是一个心怀叵测的人。
成语造句
- 1.近来有几个心怀叵测的人间接"忠告"我,叫我不要再写讽刺文章。这是因为怕触及他们。
- 2.近来有几个心怀叵测的领导想拉拢某报记者。
- 3.老李为人正大光明,从不心怀叵测。
- 4.敌人心怀叵测,让你一个人去谈判,要提防上当受骗。
- 5.这对心怀叵测者,则是一个造谣生事的绝好机会。
- 6.李洪志心怀叵测地宣传法轮功。
成语故事
- 三国时期,曹操准备率军南下攻打孙权与刘备,担心凉州太守马腾趁机作乱,就采用谋士荀攸的建议,封马腾为征南大将军,骗至许都杀害。马腾不相信侄儿马岱说曹操是一个心怀叵测的人,就带儿子马休一起去许都,结果被曹操杀害
英语翻译
- 英语:
with evil intent
- 俄语:
носить в сердце недоброе
- 其他:
<德>bǒse Absichten haben
心怀叵测相关词语
- 1 心焉如割
- 焉:语助词。内心痛苦得像刀割一样。形容心情极为痛苦出处:《晋书·海西公纪》:“但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语法:心焉如割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极其痛苦。示例:明·李东阳《襢祭告先考文》:“瞻望灵爽,实不知所以为怀。俯仰覆载,心焉如割。”
- 2 驴心狗肺
- 比喻人心凶狠恶毒。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何故苦苦贪私,思量独吃自疴……不知驴心狗肺怎幺生的。”语法:驴心狗肺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心肠。
- 3 心腹之患
- 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心腹:这里指内部;患:祸害。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陈蕃传》:“今寇贼在处,四支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语法:心腹之患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示例:大家都这么想,这个心腹之患一天不除,就一天不得安宁。
- 4 爽心悦目
- 谓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出处:沈从文《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薄雾里错落有致的平田、房子、树木,全如敷了一层蓝灰,一切极爽心悦目。”语法:爽心悦目作宾语、定语;指心情愉快。示例:黄天明《边疆晓歌》第21章:“旅客们从背后大山上招着风,爽心悦目地随着客车一个劲奔泻到灼热的峡谷中来。”
- 5 心腹之害
- 心腹:比喻要害。指体内致命的疾病。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患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诩传》:“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语法:心腹之害作宾语;多用于比喻句。
- 6 冷心冷面
- 态度冷淡,对人没有感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妾痴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语法:冷心冷面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冷酷。示例:况且听他那番冷心冷面,早同枯木死灰,把生死关头看破,这大事已完,还有甚的依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
- 7 怀德畏威
- 畏:害怕,恐惧。对君王或上司既感怀恩德又畏惧其威严出处:《北齐书·文宣帝纪》:“怀德畏威,向风清顺。”语法:怀德畏威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这样双管齐下,让杨用之怀德畏威,把他收服,才能指挥如意。”
- 8 心里有底
- 心中知道底细或内情而有把握出处:徐光耀《平原烈火》:“我们一见副政委精神就来了,跟着他,就觉着心里有底,腰里也硬。”语法:心里有底作谓语、定语;指有把握。
- 9 心驰神往
- 整个心思都奔向那里。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心:心思;驰:奔向。出处:《隋书·史祥传》:“身在边隅,情驰魏阙。”语法:心驰神往用作褒义。多用来形容思想集中在想象或希望的事情上。一般作谓语。。示例:黄山是令心驰神往的胜地,今天终于来到它的脚下。
- 10 用心竭力
- 用尽心计和力量。出处:明·无名氏《破天阵》:“如今圣人招贤纳士,豁达大度,正用你股肱之臣,则要你用心竭力也。”语法:用心竭力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 11 心劳意冗
- 同“心劳意攘”。出处:明·无名氏《女真观》第二折:“昨夜个愁没乱更长漏永,今日个神恍惚心劳意冗。”语法:心劳意冗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12 神往心醉
- 欣喜若狂或神不自主的状态语法:神往心醉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心理状态。示例:这酒的滋味使他神往心醉
- 13 心开目明
- 犹心明眼亮。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常传》:“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憾。”语法:心开目明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宋·苏轼《读坛经》:“近读《六祖坛经》,指说法报化三身,使人心开目明。”
- 14 心若止水
- 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出处: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