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蜡烛燃烧实验简介 分别得到什么结论

2023-08-04 11:23:48
TAG: 蜡烛 实验
小白

1、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2、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3、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4、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5、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6、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知识点

(1)点燃蜡烛前:观察到蜡烛是 固态,圆柱状.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浮在水面上,可知蜡烛的硬度 小,密度比水 小,不溶于水; (2)点燃蜡烛时: 蜡烛的火焰分三层,外焰最明亮,焰心最暗;火焰的 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所以,实验室用酒精灯加热时采用的是外焰.用一个干燥(冷)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发现烧杯内壁出现了水雾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从而证明蜡烛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或可能含有氧元素; (3)由于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所以熄灭后,有白烟从灯芯飘出,它是蜡烛的蒸气,用火柴迅速点燃,火能顺着该物质将蜡烛点燃; (4)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 故答案为:(1)固,小,小,不. (2)三,外焰,焰心;外焰,焰心,外焰. 水雾,变浑浊.二氧化碳和 水,氢碳,氧氧. (3)白烟,点燃,石蜡的小颗粒. (4)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现象.
2023-08-04 08:28:341

化学兴趣小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这说明石蜡难溶于水且其密度比水的 小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外焰(没图)(填“a”、“b”或“c”)处最先碳化;(3)婷婷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见,石蜡中一定含有 碳、氢 元素;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C)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查找资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D.询问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4)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查阅资料:石蜡的熔沸点较低,受热后易变成液态或气态;石蜡不完全燃烧时生成的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猜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冰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现象与结论①如果观察到 玻璃管中没有石蜡、另一端能燃烧 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②如果观察到 玻璃管中有石蜡、另一端不能燃烧 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③如果观察到 玻璃管中有石蜡、另一端能燃烧 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2023-08-04 08:28:561

蜡烛的火焰,哪层最明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安排的第一个活动与探究就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材安排从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三个阶段进行观察,其中,对蜡烛燃烧时哪层火焰最明亮?哪层最暗?教材没有给出结论,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参上是这么描述的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外焰是最明亮的,但哪一层最暗,不明确。我想,既然焰心燃烧最不充分,应该最暗。自从使用此教材以来,我一直都是这么告诉学生的:外焰最明亮,焰心最暗。 今年重新修订的教参中,在活动建议里将实验记录表格答案列出来了:外焰最亮, 内焰最暗,看后让我吃一惊。查了多种教辅资料, 说法不一,主要有二种观点:一种认为蜡烛燃烧时外焰最明亮,内焰最暗;另一种认为蜡烛燃烧时内焰最明亮, 焰心最暗。又在网上查了相关问题,大致也是以上两种观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我点燃蜡烛仔细观察,并用相机拍下来反复分析蜡烛火焰的层次,觉得应该是内焰最明亮,焰心最暗。 有资料分析: 蜡烛蒸汽在内焰中燃烧时,由于氧气供应不充足而产生一部分碳的小颗粒,这些固体颗粒受热后发光;而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完全燃烧生成气体,气体是不发光的。觉得内焰明亮是有道理的。我又观察了酒精灯和火柴的火焰, 也是内焰最明亮。
2023-08-04 08:29:191

化学蜡烛实验报告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2023-08-04 08:29:291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现象或结论的叙述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罩在烛火上方的干冷烧

A、罩在烛火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出现少量白雾,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罩在烛火上方的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C、点燃蜡烛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够被点燃,白烟是白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白烟不可能是可燃气体CO,故选项说法错误.D、燃烧的蜡烛有“流泪”的现象,是因为石蜡的熔点低,受热熔化形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2023-08-04 08:29:471

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并写出实验报告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2023-08-04 08:29:551

关于蜡烛燃烧的过程!

点着,燃烧,烧完
2023-08-04 08:30:02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体现了学习化学的许多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

D 试题分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研究了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和现象等信息,但不是研究探究活动设计和实验报告的格式的。选D。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等内容,本题难度不大。
2023-08-04 08:30:091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烧中蜡烛融化B.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

A、燃烧中蜡烛融化,由固体变为液体,无新物质生成,故A为物理变化;B、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物质生成,故B为化学变化;C、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只是状态的变化,故C为物理变化;D、蜡烛浮在水面上,无新物质生成,故D为物理变化.故选B.
2023-08-04 08:30:161

小亮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活动与探究.请你参与并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

①物体的颜色、状态、硬度、气味都是指期物理性质,石蜡的白色、无味的固体.故填:白色、无味、固态;物理性质.②由于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故填:浮在水面上;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③火焰由外向内分为外焰、内焰、焰芯三部分,由于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所以,看到火柴梗的外层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焰芯;内焰;外焰;C;外焰温度最高.④由题意可知,由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这说明是在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反应.故填:水珠;浑浊;水和二氧化碳;化学.⑤因刚熄灭,有产生的二氧化碳没有散尽.石灰水会变浑浊,可能形成误判;由于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所以可观察到白烟能燃烧玻璃片上无水雾,则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又白烟能被点燃说明具有可燃性,因而肯定了C而否定了A和B.故填:A; 蜡烛燃烧时也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C;A;B.
2023-08-04 08:30:221

化学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为什么用冷烧杯罩在蜡烛上方?用热烧杯行不行?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看得更明显!如果是热的现象就不明显
2023-08-04 08:30:303

问一个化学问题

观察 归类
2023-08-04 08:30:402

化学:理本课题探究的活动记录,参考教科书中提供的格式{或自己设计报告的格式]写出

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研究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三个阶段中所表现出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步骤和方法 现象 结论①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气味;从蜡烛上切下一块,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还是大。 蜡烛呈白色,状态为固体,圆柱状,硬度较软,无气味。放入水中水中的部分蜡烛漂浮起来,且没有溶于。 蜡烛(实验中)呈白色,状态为固体,圆柱状,硬度较软,无气味。蜡烛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②点燃时:点燃蜡烛 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焦的情况,说明火焰哪部分的温度最高,哪部分温度最低?分别在火焰上罩上一只干燥的小玻璃杯和一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小玻璃杯,仔细观察玻璃杯的内壁上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什么物质? 火焰分为三层,最外层最亮,最内层最暗。平放入火焰中的火柴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罩在火焰上的玻璃杯内壁有水雾生成。火焰使得玻璃杯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产生了白色沉淀。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最亮,焰心最暗。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效果最好;焰心温度最低,不宜用于加热。蜡烛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③熄灭后:(3)熄灭蜡烛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否继续燃 蜡烛熄灭时,有白烟产生,用燃着的火柴迅速靠近白烟,可使蜡烛重新被点燃。 蜡烛熄灭时会产生漂浮在空中的固态的石蜡小颗粒。它们是由固态石蜡在燃烧时融化后,再汽化,然后液化并再次凝固生成的。 实验用品:蜡烛、玻璃杯、火柴、适量的水、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备注:因为没有烧杯,故用玻璃杯替代,实验效果不变。蜡烛为什么能够燃烧?蜡烛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燃烧?像这样物质燃烧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
2023-08-04 08:31:171

初三化学知识点归纳,ps:一定要分单元,内容主要是重要的,考试会考的。

2023-08-04 08:31:371

蜡烛燃烧会产生什么新物质,怎样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应该考虑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需要检验的产物应该为co和co2
2023-08-04 08:31:474

蜡烛燃烧会产生什么新物质,怎样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实验步骤与方法: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实验结论: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扩展资料:石蜡是固态高级烷烃的混合物,主要成分的分子式为CnH2n+2,其中n=17~35。主要组分为直链烷烃,还有少量带个别支链的烷烃和带长侧链的单环环烷烃;直链烷烃中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石蜡不与常见的化学试剂反应,但可以燃烧。工业上可以发生催化裂化反应。石蜡的化学活性较低,呈中性,化学性质稳定,在通常的条件下不与酸除硝酸外和碱性溶液发生作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蜡
2023-08-04 08:31:571

蜡烛燃烧实验用什么观察方法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实验步骤与方法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实验结论: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问题和建议:
2023-08-04 08:32:091

蜡烛燃烧的过程(科学)

回答的两位同学太牛逼了!
2023-08-04 08:32:205

蜡烛燃烧会产生什么新物质,怎样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实验步骤与方法: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实验结论: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扩展资料:石蜡是固态高级烷烃的混合物,主要成分的分子式为CnH2n+2,其中n=17~35。主要组分为直链烷烃,还有少量带个别支链的烷烃和带长侧链的单环环烷烃;直链烷烃中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石蜡不与常见的化学试剂反应,但可以燃烧。工业上可以发生催化裂化反应。石蜡的化学活性较低,呈中性,化学性质稳定,在通常的条件下不与酸除硝酸外和碱性溶液发生作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蜡
2023-08-04 08:32:381

教材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

A、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故A正确;B、图1实验中根据火柴颜色的变化可比较火焰的温度.故B正确;C、由于蜡烛燃烧与氧气发生了反应,氧气中含有氧元素,不能确定蜡烛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故C错误;D、由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所以,燃着的火柴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故D正确.故选C.
2023-08-04 08:32:501

蜡烛燃烧实验报告单

出现了火苗
2023-08-04 08:32:593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B

A、蜡烛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并放出热量,正确;B、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成的石蜡小颗粒形成的,可以燃烧,不是二氧化碳,错误. C、将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因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正确;D、点燃棉线灯芯,可以看到灯芯下方的石蜡受热熔化,由固体变为液体,正确;故选B.
2023-08-04 08:33:061

蜡烛的燃烧过程?

蜡烛芯中的绳子和蜡油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由固体的变成液体的是物理变化 1、视觉:光,黑烟,流泪。。。 2、感觉:热 3、用干燥的玻璃杯罩上,玻璃杯中的现象。。。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问题和建议: 蜡烛为什么能够燃烧?蜡烛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燃烧?像这样物质燃烧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2023-08-04 08:33:261

蜡烛燃烧的300字论文

一、说课背景    2005年的8月是每个镇中人都会记住的日子,因为五峰县实验初中在我校挂牌成立了!县研训中心为扶持我校,来蹲点一个月,教研员向老师亲自指导我们进行校本教研,来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在随堂听了苏老师的“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一课后。评课时我们认为苏老师以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为主线讲课,效果不是很好,苏老师在紧接着的第二节课中以如何进行观察和描述讲课,效果明显好于前一节课。为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向老师要求我也上同一课,看是否有所提高。    现在我之所以有勇气参加说课比赛,是因为“学生自我参照性评价”的理念支持着我。我实践新课程仅仅一年,在各位老师的面前我是地地道道的学生,与一年前的我为参照进行比较,我的进步显著。今天在刘老师构建的“表现场”中展示自我,就是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我说课的课题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介绍在实验中如何观察、描述和记录,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是说明实验探究的方法。是两节典型的入门实验课。本节课的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步骤,让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学会动态、辩证的看问题。并学会观察的具体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发光、发热、新物质的产生等)。是一节如何实验的方法课,在整个教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次课由于向老师的施压,有压力就有动力。我再次认真钻研了教材。有了两个大的收获:教材为什么安排探究蜡烛燃烧有CO2、H2O这些产物生成?苏老师可能没有很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才以介绍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为主线讲课。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CO2 、H2O这些产物生成,就是一个用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怎样呈现出来?让我想到了“路遥知马力”、“疾风知劲草”古人这些哲理性诗句,想到了刘老师在暑假培训时讲到的如何给学生构建“表现场”。我们何不给CO2 、 H2O也构建一个“表现场”让它们也和冷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较量一下,让同学们认识,记住。教材的设计真是妙不可言,只有深入探究的人,才能体会到“我探究、我成功、我快乐!我一定能行!”    第二个问题是教材为什么安排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这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对于为什么会有白烟我们不一定有过深入思考, 我认为这可以让学生观察蜡烛三态的循环变化来深入探究蜡烛的燃烧。让学生思考蜡烛的液体为什么会上升?是蜡蒸气还是液态蜡在燃烧?为什么白烟中有蜡固体?其实蜡烛燃烧到吹灭产生手烟,先是固体→ 液体→ 气体→ 固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证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我开始认为还有利于对蜡烛的熔点、沸点的感知和观察。后来一位物理老师提醒我,蜡烛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沸点。又纠正了我的一个知识性错误。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②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掌握系统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③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准确表述实验现象。    三、 教法分析    由于苏老师上课时,男学生操作差,仪器损坏多,女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思考中,甚至不敢动手。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是先上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学会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再学习两种基本的实验方法。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咬住观察的方法这一中心不放松,开始让学生盲目观察,品尝失败,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对比观察法,注重观察内容,进行系统的探究实验。真切的感受到点石成金的学习方法比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更重要。    始终坚持探究式教学法。无论是蜡烛的密度、溶解性,让学生把蜡烛放到水中观察得出结论,还是蜡蒸气还是液态蜡在燃烧?让学生用玻璃管吹蜡烛火焰,点燃火柴等物体来证明。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要分层次对待,讲解和提问要考虑到中下层学生的基础,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机会、回答问题的次数。在分组实验中让好生给于合作式的帮助。让他们尽可能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把“自我参照性评价”运用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随时随地的进行反思。大量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开好“高帽子”公司,创设一种学生努力思考、积极动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和谐教学氛围。充分肯定学生成功的地方,即使学生错了,也表扬学生大胆,具有代表性,错的也很有价值。并在教学的最后小结中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自我参照性评价,从三维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进行反思,谈体会、谈收获。从而进行对学生身心无毒无害的绿色评价。    四、学法指导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学生回答的不完整、不系统,给学生讲明白科学观察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马上讲解对比观察法以及观察的内容,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观察蜡烛点燃前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项目,现时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规范学生的观察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熄灭后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意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确保操作正确,实验成功。学生在探究蜡烛燃烧时是否有CO2、H2O生成时,不教给学生完整的探究方法,但要引导学生回忆CO2、H2O的有关性质,设计一个有明显现象的实验证明CO2、H2O的存在。让学生重视探究步骤中的设计与实验证明。即使是蜡烛的密度,不要求学生精确测量,只要求与水比较大小,把蜡烛放到水中证明。白烟的点燃,强调要求与方法,注意多鼓励学生。学生自我评价时不会太勇跃,应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谈体会、谈收获,反思自己提出问题由否积极?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吗?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吗?分析问题思路是否清晰?掌握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吗?对学好化学有信心吗?等问题。为以后开展“自我参照性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蜡烛吗?学生粗略回答。 思考为什么回答的不理想?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讲授新课】 1、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与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点燃前的现象:(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倾听、理解 验证密谋时,学生把蜡烛放到水中验证进行观察方法的学法指导2、 学生实验观察燃着时现象 再交流讨论 3、 难点探究:如何间接观察 火焰分层,生成水、二氧化碳,是液体还是气体在燃烧。学生分组实验(三人一组): 共同合作:设计后再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4、熄灭后的观察观察现象: 而后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如果实验不成功,学生可以多实验几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的精神。 教师提示:还有什么有关蜡烛的实验吗?学生可以进行设计实验。扩展学生探究的空间【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谈体会、谈收获 填写实验报告。学会“自我参照性评价”的基本方法。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观察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观察方法:对比    六、教学评价    上完课评课时,向老师说:1、用玻璃管吹蜡烛火焰是一个亮点,因为教师一般是用玻璃管导出气体点燃,吹火焰时学生观察到火焰横向伸长,并点燃火柴,学生很容易理解是气体在燃烧。其实这是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开始准备实验时,由于导出气体点燃的效果不明显,我想到我小时候这样玩过。所以改进了这个实验。2、教师思维清晰,学生探究活动充分。3、过渡性语言还需锤炼。4、应进一步点明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苏老师评课说:1、自己急于把实验探究的步骤与方法,没有考滤学生的基础,应从教会学生观察入手,循序渐进的进行探究。2、黑烟是否需要探究?在教这一知识时应渗透环保意识。    学生评价:学生反应的问题是观察水的生成现象不明显,很多同学没有看到水珠。上完课后,我也反复做了该实验,发现有少量水珠生成,由于同时有大量的热量产生,水珠转眼又蒸发了。我们教研组几位老师也开动脑筋,反复用粗玻璃管、大试管、带支管的大试管做对比实验,找到了最佳仪器,就是带支管的大试管。由于它较长,又有支管散热,让水蒸气充分冷却,出现了大量的水珠。解决了夏天观察这一现象的难题。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校本教研的魅力。    自我评价:1、本节课讲了密度、二氧化碳、水、蜡蒸气等知识点的探究,对于刚做实验的学生起点是否太高。2、学生的组织纪律不太好。如何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有条不紊的积极参加实验探究,是一个值得在今后教学中深入探究的问题。3、在本次校本教研活动中,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与去年教学相比,在教材的理解上,教学方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增强了自己和学生自我参照性评价的意识。 4、过渡性语言还需进一步锤炼,我习惯于顺着学生的思路讲解,最终引到自己的备课上来,过渡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应加强教学设计,不断完善我的教学。
2023-08-04 08:33:361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现象

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2023-08-04 08:33:451

求初中化学所有考点和知识 (多来点课外的知识)最好是举点例子和题目O(∩_∩)O谢谢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3、量筒的使用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三、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四、活动探究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基本概念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二、空气的成分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2、空气的成分: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4、氮气的用途:P24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三、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参加反应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铝箔 4Al + 3O2 ==2Al2O3碳 C+O2==CO2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 水+氧气(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P34、P35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5、操作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熄:熄灭酒精灯。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7、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8、注意事项:(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一、水的组成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2、一正氧、二负氢实验 现象 表达式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2H2O 通电 2H2↑+ O2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4、水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二、氢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2、化学性质——可燃性。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三、分子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分子的特征:(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热胀冷缩)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四、原子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原子 分子 备注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相似性 小,轻,有间隔。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相异性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相互关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1、物质由元素组成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3、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混合物六、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3、硬水和软水(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七、物质的分类方法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八、爱护水资源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一、原子的构成: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 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三、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元素 原子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举例 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联系 元素的最小粒子元素=================================原子一类原子的总称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的意义: N的意义: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金属元素6、元素的分类非金属元素 液态 固态 气态 稀有气体元素7、元素周期表四、离子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五、化学式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2、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HO2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六、化合价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七、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N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H2O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g2+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H2O八、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3=122.5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如:在 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6=1:8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2:32=3:8如: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一、碳的几种单质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2.石墨(软,有滑感。具有导电性,耐高温)3.C60(由分子构成)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3.还原性C+2CuO==2Cu+ CO2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 吸附性2.焦炭 炼钢3.炭黑 颜料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三、CO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还原性CO+CuO==Cu+ CO2毒性:使人由于缺氧而中毒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作用一、 燃烧的条件1. 可燃物2. 氧气(或空气)3. 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 隔绝氧气和空气3. 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三、 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四、 清洁燃料:乙醇和天然气五、 能源1.化石能源 2.氢能 3.太阳能 4.核能这些能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一、 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金 属 活 动 性 依 次 减 弱二、金属材料1.纯金属 铜 铁 铝 钛2.合金定义:在金属中加热和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3.常见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三、金属性质1.物理性质: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延展性,弯曲性2.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2Mg+O2==2MgO ;2Cu+O2==2CuO金属与酸反应Mg+ 2HCl==MgCl2+H2↑Mg+ H2SO4==MgSO4+H2↑2Al+6 HCl== 2AlCl3+3H2↑2Al+3H2SO4==2Al2(SO4)3+3H2↑Zn+2HCl==ZnCl2+H2↑Zn+2H2SO4==ZnSO4+H2↑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金属与溶液反应2Al+3CuSO4==Al(SO4)+3CuCu+ Al(SO4)==Cu(NO3)+2Ag四、金属资源的利用1.铁的冶炼:1.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2.原理:Fe2O3+3CO==2Fe|+3CO23.设备:高炉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 与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变化2.防止铁生锈地方法:1.干燥,2.加一层保护膜3.改变其内部结构3.金属资源保护措施:1.防止金属腐蚀;2.金属的回收利用;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2023-08-04 08:34:041

蜡烛燃烧的全过程?

蜡燃烧有2个过程:受热熔化和生成别的物质 1.蜡受热时熔化是物理现象 2.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反应 蜡燃烧是先受热熔化,当达到可燃温度后进行的化学反应,生成了别的物质 石蜡的物理性质是常温为固体,难溶于水,熔点低易熔化,较软。其化学性质是:石蜡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发光放热。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2023-08-04 08:34:111

蜡烛燃烧是有什么化学现象

蜡燃烧有2个过程:受热熔化和生成别的物质1.蜡受热时熔化是物理现象2.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反应蜡燃烧是先受热熔化,当达到可燃温度后进行的化学反应,生成了别的物质石蜡的物理性质是常温为固体,难溶于水,熔点低易熔化,较软。其化学性质是:石蜡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发光放热。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实验步骤与方法: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实验结论: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2023-08-04 08:34:181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1.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 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   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白烟:能重新燃烧。石蜡固体小颗粒。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先熄灭,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少。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2、结论:“两多一少”——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二氧化碳多、水蒸气多,氧气少。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F、解释与结论;G、反思与评价;H、表达与交流。   四、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1、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d、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预热)。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   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2、烧杯用途:①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   ②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   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   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胶头滴管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注意:①先排空再吸液   ②悬空垂直,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4、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注意:①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   ②也不能做化学反应容器   操作注意: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平放,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5、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   注意: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取用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6、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   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7、广口瓶(内壁是磨砂的):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8、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试剂:棕色的细口瓶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存放碱溶液时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9、漏斗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10、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深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11、分液漏斗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12、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   注意事项:①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1/3)(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切不可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13、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注意事项: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   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14、酒精灯   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   (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酒精灯的外焰,应在外焰部分加热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受损)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15、玻璃棒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19、温度计刚用过的高温温度计不可立即用冷水冲洗。20、药匙用于取用粉末或小粒状的固体药品,每次用后要将药匙用干净的滤纸揩净。   考点二、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即: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考点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考点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   工具——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步骤: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指向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悬、垂。见前6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考点五、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⒈液体:A、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B、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   C、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D、试管与桌面成45-60度   ⒉固体: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注意A: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B: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C: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考点七、仪器的装配顺序:从左到右、由下到上   1、连接方法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转动。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左包右进)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考点八、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A、连接装置;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八、仪器的洗涤:   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   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2.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1.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 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某一种元素。   ②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5.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5)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6.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D=AD+CB   7.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8.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10.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1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2.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Cl-   HNO3==H++NO3-   H2SO4==2H++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OH-   NaOH==Na++OH-   Ba(OH)2==Ba2++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NO3-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1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14.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FeSO4?7H2O   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15.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高温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的混合气体C+H2O高温H2+CO)   2)还原性:CO+CuO△Cu+CO2(非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高温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CO[CO2]通入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CO2+2NaOH==Na2CO3+H2O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Cu+CO2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CaCO3高温CaO+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   (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2023-08-04 08:34:251

蜡烛燃烧实验简介 分别得到什么结论

1、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2、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3、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4、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5、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6、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2023-08-04 08:34:401

(2003?江西)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

(1)根据物质的浮沉条件浮于水面说明石蜡密度比水小,故答案为:小;(2)蜡烛的火焰的结构与酒精灯火焰的情况非常相似,故答案为a;外焰;(3)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反应后生成了二氧化碳与水,故答案为:C、H.
2023-08-04 08:35:041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要变化的过程

蜡燃烧有2个过程:受热熔化和生成别的物质 1.蜡受热时熔化是物理现象 2.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反应 蜡燃烧是先受热熔化,当达到可燃温度后进行的化学反应,生成了别的物质 石蜡的物理性质是常温为固体,难溶于水,熔点低易熔化,较软。其化学性质是:石蜡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发光放热。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2023-08-04 08:35:141

仔细观察蜡烛及蜡烛燃烧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蜡燃烧有2个过程:受热熔化和生成别的物质 1.蜡受热时熔化是物理现象 2.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反应 蜡燃烧是先受热熔化,当达到可燃温度后进行的化学反应,生成了别的物质 石蜡的物理性质是常温为固体,难溶于水,熔点低易熔化,较软。其化学性质是:石蜡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发光放热。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2023-08-04 08:35:211

请问阶梯蜡烛燃烧的实验目的是什么?原理是什么?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2023-08-04 08:35:391

初三化学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表格中的分析一栏怎样填?

什么分析??说清楚点!!
2023-08-04 08:35:496

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举例说明下列问题 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是关于物理性质的描述?

物理变化:蜡烛熔化化学变化:蜡烛燃烧
2023-08-04 08:36:083

各种盐对蜡烛燃烧影响试验的探究(时间,亮度)

是P12页的吗?兄弟~?呵呵!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2023-08-04 08:36:191

化学论文300字

题目: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关键词:蜡烛,燃烧 正文: 前言: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本实验将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主体与讨论: 一.一般情况下为固体,颜色各异蜡烛,有轻微刺鼻气味,熔点较低,密度小于水且难溶于水。我们看到的蜡烛燃烧并不是石蜡固体的燃烧,而是点火装置将棉芯点燃。现在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石蜡是从石油的含蜡馏分经冷榨或溶剂脱蜡而制得的,是几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主要是正二十二烷和正二十八烷,含碳元素约85%,含氢元素约14%。添加的辅料有白油,硬脂酸,聚乙烯,香精等,其中的硬脂酸主要用以提高软度,具体添加要视生产什么种类的蜡烛而定。 二.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的缘故,即CO2+Ca(OH)2=CaCO3↓+H2O。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日期:2010年2月18日 实验目的:探究蜡烛的性质和变化 实验仪器和药品:蜡烛,火柴,玻璃杯 实验步骤及现象: 1.观察外表:蜡烛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无色,固体,无气味,较软,熔点与沸点低,能燃烧,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 (1)火焰分三层,冒黑烟,石蜡受热熔化,发光,放热。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火柴梗中间烧伤程度弱(呈白色),两端烧伤程度强(呈黑色)。 (2)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的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干燥的烧杯内壁呈黑色,有小水珠,用澄清的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内壁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蜡烛熄灭:熄灭蜡烛,冒白烟。 实验结论: 1.蜡烛是固体。 2.焰心温度最低,没有完全燃烧;外焰温度最高(物质加热处);内焰温度较低。 3.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4.白烟是石蜡蒸汽。 实验评价与讨论: 这是一个难度不大、不需要专业仪器、每个人都可做的生活实验。它惟一需要的是平静的心态和仔细的观察,而不是很深的理论知识或者过硬的实验操作水平,而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提高了我提取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对化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转自 http://hi.baidu.com/199666xrc/blog/item/907f88e98020f7d8d439c9ac.html记得采纳啊
2023-08-04 08:36:481

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1)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

(1)因为火焰的最外层燃烧最充分,所以放出热量最多,答案为:a,外焰(2)①因为一氧化碳气体不易液化,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因此玻璃导管中没有明确现象;故如果观察到玻璃导管中没有明确现象,导管口有蓝色火焰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②如果芳芳的猜想正确,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到导管里时冷却,又可凝成石蜡,故玻璃导管中有凝固的石蜡,导管口没有明显现象,则证明芳芳的猜想正确;③如果上述两种现象都有,即玻璃导管中有凝固的石蜡,导管口有蓝色火焰,则证明婷婷的猜想正确.故答案为:导管口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
2023-08-04 08:37:081

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举例说明下列问题: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的?哪些是关于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蜡烛融化化学变化:蜡烛燃烧物理性质:蜡烛呈固态,融化后呈液态化学性质:蜡烛可燃(说专业点就是可以与氧气反应,在专业点就是蜡烛中的成分具有还原性)
2023-08-04 08:37:272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完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操作:(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

(1)蜡烛和氧气点燃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2)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可以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的碳化程度进行验证;故答案为:三;外焰;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的碳化程度;(3)蜡烛和氧气点燃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二氧化碳;(4)蜡烛熔化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石蜡熔化;(5)用灯帽盖在酒精灯上使火熄灭,用力吹蜡烛的火焰使火熄灭,不能吹灭酒精灯的火焰,否则会把火焰带入酒精灯内,而发生危险;故答案为:不能.
2023-08-04 08:37:421

七年级点燃前的蜡烛(形状 颜色 气味 软硬等)蜡烛燃烧时。。。。

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二者都是气体,扩散到空气中了。
2023-08-04 08:37:524

蜡烛烛芯对蜡烛燃烧的影响的实验

: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原因探究实验的目的:研究蜡烛的横截面积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 仪器、药品:粗细不同的两支蜡烛。 步骤和方法: 1. 点燃两支粗细不同的蜡烛。 2. 将两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相同的水平桌面上,用秒表计时。 3. 重复实验四次。 实验次数 蜡烛燃烧的时间 次数 蜡烛 细蜡烛 粗蜡烛第一次 24”15 28″45第二次 24″19 27″94第三次 23″56 26″45第四次 20″16 24″10 烛芯粗的毛细现象更明显,蜡油向上渗得更快。所以粗细相同的两支蜡烛,烛芯粗的燃烧时间短
2023-08-04 08:38:021

观察蜡烛燃烧时你发现了什么

1.石蜡不断融化成液体2.有时候火焰上方有黑烟3.石蜡液体并不直接燃烧,而是在液体上方的烛芯处燃烧,因为燃烧的是石蜡蒸汽4.火焰分成了颜色不同的3部分,最外层颜色最浅,中间最深5.融化的石蜡流下来重新凝固,融化的时候是慢慢变软才变成液体的,说明石蜡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2023-08-04 08:38:182

一叶渔船两小童的下一句是什么

一叶渔船两小童的下一句:收篙停棹坐船中。诗词名称:《舟过安仁》。本名:杨万里。别称:杨廷秀、杨诚斋、杨文节、诚斋先生。字号:字廷秀诚斋。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吉州吉水。出生时间:1127年10月29日。去世时间:1206年6月15日。主要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宿新市徐公店》《伤春》《初夏睡起》《寄陆务观》等。主要成就:诗文创作,创“诚斋体”。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一叶渔船两小童”的详细介绍:一、《舟过安仁》的全文点此查看《舟过安仁》的详细内容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二、译文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把撑船的长竹篙收起来,坐在船里。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三、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1192年,作者乘舟路过安仁县(现在的江西省余江县)时,看到两个孩童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诗人被孩童的稚气和可爱行为感染,从而创作了此诗。四、杨万里其他诗词《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虞丞相挽词三首》、《闲居初夏午睡起》、《初秋行圃》。五、赏析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前两句“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后两句“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诗人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疑窦的解开,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是恍然大悟:两个小孩没下雨也张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诗人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孩童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这首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喜爱之情。六、注解一叶:一艘。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相同朝代的诗歌《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舟过安仁的详细信息
2023-08-04 08:35:381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下一句是什么??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3,
2023-08-04 08:35:451

急求《十二月花名歌》 课文 云南的歌会注释上的

之一:正月梅花香又香, 二月兰花盆里装, 三月桃花红十里, 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 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 十月芙蓉正上妆, 十一月水仙供上案, 十二月腊梅雪里香之二: 正月迎春金样黄,二月杏花粉洋洋,三月桃花红千树,四月蔷薇靠短墙,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桂花满枝香,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冬月水仙案上供,腊月寒梅斗冰霜之三: 正月迎春花阵阵香,二月茶花争芬芳,三月桃花红十里, 四月牡丹花齐开放, 五月石榴耀眼红,六月莲花香满塘, 七月凤仙花头上戴,八月桂花满院香,九月菊花竞争艳, 十月芙蓉花三换妆, 十一月山茶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香之四:正月山茶满盆开。二月兰花盆里栽。 三月桃花红艳艳。四月牡丹开满园。 五月榴花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香,七月秋葵人人爱。八月桂花十里香。 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赛牡丹。 十一月窗前水仙花儿开,十二月采它几枝腊梅来。之五: 正月梅花带雪开, 二月茶花等月来, 三月桃花红似火, 四月蔷薇满架堆, 五月栀子白如霜, 六月荷花池塘, 七月菱花浮水面, 八月桂花满园香, 九月菊花朵朵黄, 十月芙蓉赛海棠, 十一月里芦花白, 十二月里腊梅芳
2023-08-04 08:35:492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下面的诗句是什么

仔二一一′少刀一瞥整摩整敷
2023-08-04 08:35:137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的意思

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把撑船的长竹篙收起来,坐在船里。棹,大致是 用来控制船的方向的,安装在船尾的,需要站在船尾摇动前进的。
2023-08-04 08:35:0812

正月梅花香又香的下句是什么

  描写十二个月中每种花的诗句。   全文: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红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2023-08-04 08:34: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