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杜甫写安史之乱的诗句.知道的快来,完了没分了!!!!!

2023-08-04 10:48:42
TAG: 诗句
小菜G的建站之路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全诗如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翻译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的战争影响

一、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二、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后安史余党在河朔形成藩镇割据。

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

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

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Ntou123

一、《新安吏》

1、全诗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2、翻译

我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我便问那些新安县里派来的吏役:“新安这个小县,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又一说为: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成丁的人了吗?)

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我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

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大多来自贫户,他们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时候已到黄昏,河水东流而去,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

我看到如此景象,觉得只好对那些哭泣的人安慰一番,说:“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

天地终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啊! 官军进攻相州,本来希望一二天之内就能平定,岂知把敌人的形势估计错了,以致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

要他们做的工作是掘城壕,也不会深到见水。牧马也是比较轻的任务。况且这一场战争是名正言顺的正义战争,参加的是讨伐叛徒的王师。主将对于兵士,显然是很关心抚养的。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对兵士仁爱得像父兄一样。”

3、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

然而昏庸的唐肃宗李亨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

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

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

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表达了作者对应征的“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二、《石壕吏》

1、全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翻译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3、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并对唐军补给线施压,加之唐军内部矛盾重重,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不听诸将建议,直意与叛军决战,期初两军陷入苦战,均损失惨重。

后郭子仪领兵而来,正欲布列战阵,忽而天色巨变,飞沙走石,敌我难辨,两军皆惊,各自奔溃,然唐军之混乱远甚于叛军,甚至于在归途中抢掠百姓。郭子仪等退守河阳(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肃宗皇帝猜疑,任用阉宦,致使指挥权不统一,处处掣肘,被史思明援兵肆意牵制,最终在交战中因惊惧而全军溃败,为百姓造成一场更大的灾祸。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三、《潼关吏》

1、全诗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2、翻译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3、背景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

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这首诗。

四、《新婚别》

1、全诗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2、翻译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3、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

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三吏三别”六首诗作。这次战争,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

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批判“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这首《新婚别》是“三别”的第一篇。

五、《垂老别》

1、全诗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2、翻译

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3、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乾元元年(758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

然而昏庸的唐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

为了扭转危局,急需补充兵力,于是在洛阳以西、潼关以东一带强行抓丁,连老汉、老妇也被迫服役。此诗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六、《无家别》

1、全诗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2、翻译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岛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3、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

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三吏三别”六首诗作。

这次战争,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

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批判“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这首《无家别》是“三别”的第三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NerveM

1,《悲陈陶》唐代: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白话文释义:初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蓝天下的旷野现在变得死寂无声,四万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内全部战死。

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

2,《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文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白话文释义: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4,《登岳阳楼》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话文释义: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5,《无家别》唐代: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白话文释义: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黑桃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墨然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最后一年写的.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暮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嚎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孙有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一作固)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一作致此)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月夜

杜甫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悲陈陶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北有云溪

《新安吏》

作者: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善士六合

三吏三别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暮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嚎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孙有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一作固)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一作致此)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左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bikbok

潼关吏

新婚吏

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LuckySXyd

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可桃可挑

《三吏》、《三别》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是什么意思?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这句话出自《石壕吏》,其意思是:死去的人永远不会复生了,而活着的人常常忧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已逝之人的惋惜,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中失去的东西的怀念和无奈。总的来说,“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这句话是一种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已逝之人的怀念,也反映了对生活中无奈和忧虑的感受。
2023-08-03 10:49:202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是什么意思?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中的已是结束,完结的意思
2023-08-03 10:49:436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第二句“戚戚”参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此句出自《论语·述而》,表示时时忧虑,整句“生者常戚戚”的意思是“活着的人常常忧虑”。第一句“死者长已矣”。1、原文出处:《石壕吏》节选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2、原文翻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2023-08-03 10:50:101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什么意思?

意思是死去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活着的人应该要坚强得好好地活下去,让死者在天堂也能够安息。人们多用这句作为亲朋去世、天灾人祸发生时对他人或对自已鼓励的话。1、出处:它由“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演化而来,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2、翻译:春秋时期,当时正处于奴隶制开始崩溃,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发展时期,孔子却到处在外游说,向各国宣扬他的儒家学说,因此处处碰壁。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3、引申:这两句话很有哲理。过去的纵然是错了,但已经无可挽回了;人只要向前看,未来的还是可以追补的。后世多用这两句作为对他人或对自已鼓励的话。扩展资料:类似句子: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原文 :唐代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白话译文: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2023-08-03 10:50:241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是什么意思?

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活着的人常常忧虑。第一句“死者长已矣”出自唐代杜甫的《石壕吏》,意思是“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第二句“戚戚”参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此句出自《论语·述而》,表示时时忧虑,整句“生者常戚戚”的意思是“活着的人常常忧虑”。“生者常戚戚”1、原文出处:《论语·述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注释荡:清除,洗涤;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戚:在古代的意思形声。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3、评析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当以修身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块海绵一样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难,阻力,障碍。这就是君子之道了。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纳的力越强,修持的境界也越强。
2023-08-03 10:50:421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是什么意思?

死去的人已经永远不在了,而活着的人应当继续努力。这是对死者家属或朋友的一句安慰话,就是说,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应当化悲痛为力量之类的意思
2023-08-03 10:50:582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意思。

大儿子捎信回来说,二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还要想方设法活下去,死了的人就永远死去了。
2023-08-03 10:51:082

“死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出自哪里?

逝去的已经是过去了事情,即将到来的才是应该珍惜追求的
2023-08-03 10:51:162

死者长已矣的上一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出自唐代杜甫写的《石壕吏》中的诗句,上一句是存者且偷生,可译为: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已经长逝了。
2023-08-03 10:51:231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是什么意思

逝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哼哼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化凄凉
2023-08-03 10:51:334

求把这首诗 翻译成白话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

死者已经死了,活着的会永远怀着悲伤,模样还像在眼前,话还像在耳边,但心像流水一样,随着缘分流淌到天涯,千里的孤坟要跟谁去说凄凉?
2023-08-03 10:51:542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意思就是,一个人若是去世了,不管生前如何,荣华富贵也好,落拓潦倒也好,一切也就结束了,不再欢乐,也不会再感到痛苦。但是,活着的人,他(她)的亲朋好友,却要常常承受痛苦的煎熬。所以,死虽然很容易,往楼下一跳,往梁上一挂,喝个农药吞个安眠药什么的,就达到目的了,但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是把问题推给了最关心你的人,还让他们永远痛苦。所以,为了最心爱的人,也要努力活下去。即便命运扼住你的咽喉,也要拼命掀翻它!
2023-08-03 10:52:137

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是啥意思?

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杜甫)意思: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2023-08-03 10:52:303

死者长已矣,生者自生存。还将怜旧爱,惜取眼前人。这首诗是出自哪里的?

是电视局《国色天香》里面的“死者长已矣,生者自生存,还将怜旧意,吸取眼前人。”这只是电视剧里面编剧写的诗!就是叫男主要珍惜眼前人不要在活在过去!
2023-08-03 10:52:592

死者长已矣,生者何余歌,这句话什么意思?

第一句出自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意思是:死去的,就永远没有了 一般来说,死者长已矣,后面那句是“生者尚悲歌”,没有什么“生者何余歌”之说
2023-08-03 10:53:061

“死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出自哪里?

前半句出自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意思是:死去的,就永远没有了!后半句中的戚戚可参考此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2023-08-03 10:53:131

古人说过死者长已矣是什么意思?

出自初中课文《石豪吏》,意思是死去的人永远的失去了他的生命了啊。
2023-08-03 10:53:222

死者长已矣生者尚悲歌是什么意思

文中所引的四句诗是陶潜《挽歌》三首中第三首的最后四句,兹录第三首如下: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即元嘉四年(427)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全诗共18句,可分为五个层次。除最后两句单独为一层外,其余每四句为一层。前四层分别描写了死亡、出殡的季节、时间,坟地环境、气氛,下葬及与世人永别,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们的哀伤。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死的看法。诗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全过程,从中可见诗人面对死亡无忧无惧、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并无凄凉、黯淡的情调,与一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这一方面是因为“挽”的是自己,而不是亲族、朋友;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要表达对死的看法,“挽”,仅仅是诗人抒发思想情感所借助的一种形式而已。课文引用的四句诗按意思应分属两个层次(第二句后应为句号),前两句与“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为一个层次。“亲戚”“他人”均属“向来相送人”,即给诗人送葬的人们。“他人”,即诗中的“贤达”,指诗人生前好友。“亦”,也,语气副词。“已”,已经,时间副词,用法同“幽室一已闭”中的“已”。这两句的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了。两句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亲戚”“他人”都因诗人的死而悲哀过。有人认为“亲戚”与“他人”悲哀的程度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对诗人的思念之情,“他人”有的可能比“亲戚”更甚。如“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两句就通过想像写出诗人死后,那些与诗人志趣相投,经常往来酬唱的生前挚友的惋惜、哀叹之情。这虽是诗人单方面的想像,但这是以双方的感情、友谊为基础的,是合理的。在这首诗里,诗人不可能写到这些友人在他死后不久便将他忘却而“已经唱起歌来了”,也不可能写到与诗人无关的“别人”,否则,既与诗的主旨不合,也不合诗人的个性、品质及人生观。因此,这两句诗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亲族们在安葬死者时十分悲哀,有的还要悲痛一些日子;友人们在祭奠亡友时,颂读祭文、咏唱挽歌也哀伤过;这,也就够了,一个死者还期望什么呢?换一个角度说,作为活着的人也只有对死者哀悼、思念罢了,又能做些什么呢?所以接下来诗人作结道:“死去何所道(按:“道”,有人训为“适”。无论“道”“适”,均不悖诗意),托体同山阿。”这两句是全诗主旨所在,表达诗人对死亡的看法,一种看透人生的清醒和淡泊、脱俗的态度。鲁迅先生的引用,其正意在前两句。文章第6节第2段,语意承上段一转,指出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将会永远纪念她们。接着便引用了这四句诗,并在结尾写道:“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意思是,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痛的教训,那么,烈士们的鲜血就不会是白流的了。诚然,鲁迅先生在引用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积极的含义,与陶潜原诗相比,其境界就高出甚多了。
2023-08-03 10:53:333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是什么意思?

死掉的人已经远去,活着的人应当认真生活。
2023-08-03 10:53:433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情则常相忆,理则悟昔迷。已往虽无谏,来者亦可追.如何理解

死去的人已经逝去永远不会再回来,不会有感情,但是活着的人却在常常想念他 人世间的情感,常常被人间的痴情男女长久地回忆,而理性的认识却可以使自己体悟到往昔的迷惑不解的迷茫 过去的事情虽然不能再采取更好的办法去追回了,但是未来所发生的事和未来的人是可以等待我们去追寻的(虽不能把握过去,却可主宰未来)以上是我个人的拙见,还请自己斟酌,毕竟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023-08-03 10:54:041

古人说过死者长已矣是什么意思?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已经长逝了.这并不是仅仅发生在石壕一个地区,整个唐王朝统治的地方都尽皆相同.像这种情形,皇帝还能每日声色歌舞,并且将政事委托给不当的人.那么李唐王朝的将亡,是必然的.在这世上,河水清澈而有涟漪泛起,还算过得去,朝庭中的人如果像这样,则必将危殆.纵然有"我死尚且不怕,一怀酒哪里值得推辞"的豪气,也没有用武之地,还能有什么用呢?
2023-08-03 10:54:241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出自哪里?

前半句出自杜甫<石壕吏>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意思是:死去的,就永远没有了! 后半句中的戚戚可参考此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 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2023-08-03 10:54:312

“活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中的“已”是什么意思啊长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全文《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投: 投宿。石壕村:今名干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2)吏: 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9)新:最近,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13)唯: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18)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备晨炊:还能够做些伙食差役  (20)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21)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登:踏上  (23)独:唯独、只有【翻译】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人姑且过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完结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我“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2023-08-03 10:54:391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是什么意思拜托各位大神

死去的人已经逝去了,永远没有了,不会再回来,但是活着的人却时时在忧虑,时时在牵挂。在本诗中,戚戚:忧虑,牵挂。
2023-08-03 10:54:461

死者长已矣的已是什么意思

已的意思是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这句话出自杜甫《石壕吏》。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2023-08-03 10:54:521

逝者长已矣,他人亦已歌.意思

语出陶渊明《拟挽歌辞》: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一个人不管富贵贫贱,死了埋葬之后,双亲和妻子儿女们或许还有一点儿悲哀,其他的人或许会唱起歌来不悲哀了,死了以后还说什么呢?把自己的身体埋了就像大山一样。
2023-08-03 10:55:021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哪里

1、诗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作品“三吏三别”之一的《石壕吏》,原文为“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意思是:死去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活着的人要坚强的好好的活下去,让死者在天堂也能够安息。 3、《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2023-08-03 10:55:081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出自杜甫《石壕吏》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及赏析:【赏析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霍松林)【赏析二】  公元七五八年秋,杜甫因营救房琯获罪,谪迁华州。冬末,他回到洛阳。此时,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由洛阳败走,退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县 ),正被唐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但昏庸的肃宗害怕节度使权力过大而不置元帅,只派了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做临军,使六十万大军陷入“进退无所禀”的涣散状态。使史思明有自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来救邺城的机会,公元七五九年三月,两军大战于安阳一带,唐军大败。为补充兵力,唐统治者强征百姓充军,造成百姓的困苦不安。杜甫在这时离开洛阳,返回华州任所,将途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诗中通过“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自首句至“老妇出门看”,交待了事情发生的环境,是“捉人”的序幕。诗一开头,就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两句点出了环境与事件 。“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赶快找地方投宿。“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 ,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然而就连这样的荒村僻壤,官府捉兵都没有放过 。“夜”字揭露出官府差吏抓人的凶狠和狡猾,知道白天捉不到人,只有在夜里强捕。而饱经战乱的老百姓在这动乱不安的社会里也早有了经验 ,知道半夜三更来打门 ,定是又要抓人,所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第二段从“ 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写捉人的经过。开头两句用“吏呼”“妇啼”两相对照,极其形象地概括出了差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痛,连用两个“一何”更加重了感情色彩,体现了投宿人对差吏的憎恶和对老妇的同情。“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一直贯到“如闻泣幽咽”,是投宿者在房间内听到老妇啼哭着回答差吏怒呼的内容。这十二句并非老妇一口气说下来的,而是“吏呼”逼问的一次次回答。先说三男从军、二男战死的遭遇及老妇的沉痛之情。两个儿子都为国牺牲了 ,剩下的一个只能托人捎回家信。这样的家庭, 三个儿子都献了出来,仍不放过 ,还一个劲地怒逼,足见其凶狠可恶了 。“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两句无限酸辛,无可奈何、活一天算一天的失望含悲之情表现得淋流尽致。第二层从“ 室中更无人”至“出入无完裙”,写家中仅存孤儿寡母的贫穷生活。人民为战争,已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难道仅剩下的一个可以依靠的老伴还不应该幸免吗?何况家中的孤儿寡母都过着衣不蔽体的生活,人民对这一苦难的现实不正应该愤怒和反抗吗?第三层从“ 老妪力虽衰”至“犹得备晨炊”,写老妇为挽救家庭,舍身应役的决心。老妇见多般的诉苦不行,差役还是逼她非交出人来不可。叫儿媳去吧,小孙子得饿死,把老伴儿交出来吧,家中不能没有个男人,于是老妇决定自己舍身从军。对统治阶级来说,无疑是一桩辛辣的讽刺、愤怒的控诉,就连这样一个“力衰”的“老妪”也没放过。第三段自“ 夜久语声绝”至“独与老翁别”,交待出事情的结果,是尾声。“语声绝”,说明老妇已被差吏带走了 ,“泣幽咽”是儿媳的哭声,“出入无完裙”的儿媳 ,死了丈 夫,孩子又小,公公不在家,婆婆又被拉走,家破人亡 。“如闻”二字用得形象,使我们看到投宿者对主人一家命运的关切,可推知他是悲愤激动得一夜不曾合眼的。最后一句“独与老翁别”含意丰富,它和诗开头第一句“暮投石壕村”遥相呼应。昨天投宿的时候,还有老翁老妇双双出迎,如今老妇被抓走,儿媳又无完裙,不便出入,只有刚刚溜回家的老翁一人出来送行,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首诗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了心中义愤。其次,诗写得很精炼概括,前后照应,意见言表。诗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如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写投宿 ,只说“ 暮投石壕村”,没有写当时的情景,而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很自然地知道是宿在老妇老翁家。又如只写“老翁逾墙走”没写他何时归来;只写“ 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但读到那句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就完全领悟到:当“夜久语声绝”之后,老妇就被带走了,老翁也恐怕就在差吏走了之后才回到家的。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划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投宿者、差吏、老翁、儿媳等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给人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3-08-03 10:55:151

长的文言文含义

1. 长的古文意思有那些 汉语拼音:cháng 详细解释 1、[形] (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人披长发之形,以具体表抽象,表示长短的“长”。本义:两点距离大) (2) 同本义。 与“短”相对 [be long in space] 巽为长,为高。——《易·说卦》 顺彼长道。 ——《诗·鲁颂·泮水》 道阻且长。——《诗·秦风·蒹葭》 长毂九百。 ——《左传·昭公五年》 布帛长短同。——《孟子》 长三尺。 ——《仪礼·士冠礼》 长丈二尺。——《周礼·凌人》注 长一身有半。 ——《论语》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3) 时间久 [of long duration;lasting] 长,久也。 ——《广雅》 未尝闻社稷之长利。——《战国策·齐策》 义有长短大小。 ——《礼记·表记》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遥远 [distant]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诗·秦风·蒹葭》 酒困路长惟欲睡。——宋·苏轼《浣溪沙》 (5) 高;高大 [tall]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优;是;正确 [fine;good;right]。如:长才(突出的才能);长技(专长;特长);长材(优良的木材。 也指才能优越的人) (7) 深长 [profound]。如:气味长 (8) 深厚 [deep]。 如:恩情长 2、[名] (1) 长度 [length]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明·魏学洢《核舟记》 (2) 长处 [strong points] 蒹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3) 姓 3、[副] (1) 长久;永远 [permanent]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乐府诗集·上邪》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唐·杜甫《石壕吏》 (2) 长长地 [very long]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3) 经常 [constantly;frequently] 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题湖阴先生壁》 (4) (5) 直直地 [be perfectly straight] 府吏长跪告。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顺利迅速地 [ *** oothly and quickly] 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陈寿《三国志》 编辑本段汉语拼音:zhǎng 汉语拼音:zhǎng 详细解释 1、[形] (1) 老,年高 [old] 长,老也。 ——《广雅》 不挟长。——《孟子》。 注:“年长也。” 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庄子》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杜甫《兵车行》 齐侯长矣。 ——《国语》 (2)年长,年龄较大 [elder;older] 长子灿七岁。——明·魏禧《大铁椎传》 弟辈衣食自足,不消兄长挂念。 ——《醒世恒言》 (3) 成年的,幼之反,成人曰长 [grown-up] 问国君之年,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从宗庙社稷之事也。——《礼记》 (4)排行第一 [eldest]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 始皇有二十八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史记·李斯列传》 (5) 辈分大;居高位者 [senior] (6) 万夫之长。 ——《吕氏春秋·谕大》 吏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汉书·景帝纪》 2、[动] (1) 生长;成长 [begin to grow;develop;form] 草木遂长。 ——《庄子·马蹄》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求木之长者。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初长足时。——宋·沈括《梦溪笔谈》 一旦长成。 ——清·袁枚《祭妹文》 (2) 抚育;使…成长 [nourish]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诗·小雅·蓼莪》 (3) 滋长,助长,增长 [increase] 而长寇仇。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废奢长俭。——《汉书·杜钦传》 日日以长。 ——《世说新语·自新》 4) 崇尚 [uphold] 今汉家承周秦之敝,宜抑文尚质,废奢长俭,表实去伪。——《汉书·杜钦传》 (5) 做长官;为首领 [be a leader] 子无敢食我也。 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战国策》 升高(多指水位或物价)。 后作“涨” [go up]。如:长成(小孩长得高);长价;水长船高。 3、[名] (1) 首领;君长;领袖;各种组织的位高者 [chief;head] 世为长侯,守殷常祀。——《吕氏春秋》 (2) 又如:科长;处长;长夫(码头搬运工的工头);长家(一家之长);长卿(六卿之长);长侯(诸侯之长) (3) 年纪较大的人 [elder] 长先而少从。 ——《庄子》 (4) 又如:长少(年长者与年少者) (5) 姓 (6) 另见cháng。 2. 长的古文意思有那些 汉语拼音:cháng 汉语拼音:cháng 详细解释 1、[形] (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人披长发之形,以具体表抽象,表示长短的“长”。本义:两点距离大) (2) 同本义。 与“短”相对 [be long in space] 巽为长,为高。——《易·说卦》 顺彼长道。 ——《诗·鲁颂·泮水》 道阻且长。——《诗·秦风·蒹葭》 长毂九百。 ——《左传·昭公五年》 布帛长短同。——《孟子》 长三尺。 ——《仪礼·士冠礼》 长丈二尺。——《周礼·凌人》注 长一身有半。 ——《论语》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3) 时间久 [of long duration;lasting] 长,久也。 ——《广雅》 未尝闻社稷之长利。——《战国策·齐策》 义有长短大小。 ——《礼记·表记》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遥远 [distant]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诗·秦风·蒹葭》 酒困路长惟欲睡。——宋·苏轼《浣溪沙》 (5) 高;高大 [tall]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优;是;正确 [fine;good;right]。如:长才(突出的才能);长技(专长;特长);长材(优良的木材。 也指才能优越的人) (7) 深长 [profound]。如:气味长 (8) 深厚 [deep]。 如:恩情长 2、[名] (1) 长度 [length]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明·魏学洢《核舟记》 (2) 长处 [strong points] 蒹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3) 姓 3、[副] (1) 长久;永远 [permanent]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乐府诗集·上邪》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唐·杜甫《石壕吏》 (2) 长长地 [very long]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3) 经常 [constantly;frequently] 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题湖阴先生壁》 (4) (5) 直直地 [be perfectly straight] 府吏长跪告。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顺利迅速地 [ *** oothly and quickly] 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陈寿《三国志》 编辑本段汉语拼音:zhǎng 汉语拼音:zhǎng 详细解释 1、[形] (1) 老,年高 [old] 长,老也。 ——《广雅》 不挟长。——《孟子》。 注:“年长也。” 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庄子》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杜甫《兵车行》 齐侯长矣。 ——《国语》 (2)年长,年龄较大 [elder;older] 长子灿七岁。——明·魏禧《大铁椎传》 弟辈衣食自足,不消兄长挂念。 ——《醒世恒言》 (3) 成年的,幼之反,成人曰长 [grown-up] 问国君之年,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从宗庙社稷之事也。——《礼记》 (4)排行第一 [eldest]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 始皇有二十八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史记·李斯列传》 (5) 辈分大;居高位者 [senior] (6) 万夫之长。 ——《吕氏春秋·谕大》 吏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汉书·景帝纪》 2、[动] (1) 生长;成长 [begin to grow;develop;form] 草木遂长。 ——《庄子·马蹄》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求木之长者。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初长足时。——宋·沈括《梦溪笔谈》 一旦长成。 ——清·袁枚《祭妹文》 (2) 抚育;使…成长 [nourish]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诗·小雅·蓼莪》 (3) 滋长,助长,增长 [increase] 而长寇仇。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废奢长俭。——《汉书·杜钦传》 日日以长。 ——《世说新语·自新》 4) 崇尚 [uphold] 今汉家承周秦之敝,宜抑文尚质,废奢长俭,表实去伪。——《汉书·杜钦传》 (5) 做长官;为首领 [be a leader] 子无敢食我也。 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战国策》 升高(多指水位或物价)。 后作“涨” [go up]。如:长成(小孩长得高);长价;水长船高。 3、[名] (1) 首领;君长;领袖;各种组织的位高者 [chief;head] 世为长侯,守殷常祀。——《吕氏春秋》 (2) 又如:科长;处长;长夫(码头搬运工的工头);长家(一家之长);长卿(六卿之长);长侯(诸侯之长) (3) 年纪较大的人 [elder] 长先而少从。 ——《庄子》 (4) 又如:长少(年长者与年少者) (5) 姓 (6) 另见cháng。 3. 长,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cháng 1、长,与“短”相对。先秦·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翻译: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 2、高;高大。先秦·墨子《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 翻译: 楚国有高大松树、梓树、黄楩木、楠木、樟树这些高大的树木,宋国没有高大的树木。 3、长久;久远。唐·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翻译: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4、广;广阔。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翻译: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 5、擅长。民国·徐柯《冯婉贞》:“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 翻译:不如用我(们)的长处,攻击敌人的短处。 6、经常。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zhǎng 1、生长。宋·沈括《采草药》:“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 翻译:用叶的(草药要)选择叶子刚长足的时候(采摘)。 2、增长;滋长。宋·苏轼《赤壁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翻译: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3、年纪大;辈分高。唐·韩愈《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排行第一。汉·司马迁《屈原列传》:“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北子兰为令尹。” 翻译: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任命他的小弟弟子兰为令尹。 5、兄;哥哥。常“兄长”、“长兄”连用。南北朝·佚名《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翻译: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 6、首领;头领。汉·司马迁《陈涉世家》:“陈涉、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翻译:陈胜吴广都在本次九百人的农民队伍里,并且是队长。 4. 中国最长的文言文/古文 是什么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张仪於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翻译: 张仪是魏国人。起初曾经和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学习谋略,苏秦自己认为比不上张仪。 张仪学习完了之后,在诸侯间进行游说。曾经跟随楚国的相国赴宴,过了一会儿楚国的相国丢失玉璧,门下的人猜疑是张仪,说:“张仪贫穷没有德行,一定是这人偷盗相公的玉璧。”一起抓住张仪,打了几百下,张仪不承认,放了他。他的妻子说:“唉!你要是不读书游说,怎么受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说:“舌头在。”张仪说:“够了。” 苏秦劝说赵王之后而得到相互约定结成和从的盟约,然而担心秦攻打诸侯,破坏了盟约之后失败,想想没有可以让秦重用的人了,于是派人悄悄知会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前往拜访,来谋求达到您的愿望呢?”张仪因此到赵国去,向上要求拜见苏秦。苏秦于是告诫门下人不为他通报,又使他不能离开,这样过了好几天。后来接见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仆人婢妾的食物。趁机几次责备他说:“凭借您的才能,竟然让自己困窘羞辱到这样地步。我实在不能说话而使你得到富贵,您不值得接纳。”拒绝他并离开了。张仪来,自己认为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很生气,想到诸侯没有可以侍奉的,惟独秦能使赵为难,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苏秦后来告诉他的舍人说:“张仪是天下贤士,我大概不如他。现在我幸而先被重用,但能掌握秦国权柄,只有张仪可以。然而贫穷,没有机会进入。我担心他喜欢小利而不成功,所以召见他羞辱他,来激发他的意志。您替我暗地里提供金钱给他。”于是对赵王说,拿出金钱车马,派人悄悄跟随张仪,和他同住一起,稍微接近他,给他车马金钱,他想要用的就给他,而不告诉他。张仪于是能够拜见秦惠王。 惠王任命他为客卿,和他商量讨伐诸侯。苏秦的舍人于是告辞离开。张仪说:“依靠您才能够显达,刚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舍人说:“我不是了解您,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攻打赵破坏从约,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够掌握秦的权柄,所以触怒您,派我暗地里提供给您金钱,都是苏先生的计谋。现在您已经被重用,请允许我回去报告。”张仪说:“哎呀,这些计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比不上苏先生英明啊!我又刚刚被重用,怎么可能图谋赵国呢?替我向苏先生致意,苏先生在的时候,张仪怎么敢说话。况且苏先生在,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张仪做了秦的相国之后,发布文告告诉楚的相国说:“当初我跟从你赴宴,我没有偷盗你的玉璧,你打我。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我就要偷走你的城!” 5. 在文言文中,「长」是甚麽意思 这个意思太多了,要看具体文章的 把解释和引用语境给你,你对照下面查吧 cháng ①<;形>;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形>;高;高大。《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 ③<;形>;长久;久远。《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形>;广;广阔。《柳毅传》:“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⑤<;动>;擅长。《冯婉贞》:“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 ⑥<;副>;经常。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zhǎng ①<;动>;生长。《采草药》:“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又】<;动使动>;使……生长;扶养;抚育。晃错《论贵粟疏》:“养孤长幼在其中。” ②<;动>;增长;滋长。《赤壁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③<;形>;年纪大;辈分高。《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形>;排行第一。《屈原列传》:“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北子兰为令尹。” ⑤<;名>;兄;哥哥。常“兄长”、“长兄”连用。《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⑥<;名>;首领;头领。《陈涉世家》:“陈涉、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又】做……首领;当头领。《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长才】高才,英才。 【长跪】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著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重。《后汉书·李善传》:“有事则长请白,然后行之。” 【长世】绵续久存。 【长亭】秦汉时十里修亭,谓之长亭,供往来的人休憩。也是送别的地方。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晚,骤雨初歇。” 【长君】1.古称年长之君主。2.称别人长兄。 【长吏】1.吏秩之尊者。2.泛指上级官长。白居易《赠友》诗之四:“长久于政,然后风教敦。” 【长者】1.年纪大,辈分高的人。2.性行谨厚、有德望的人。《史记·魏公子列传》:“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能下士也。” 参考链接:
2023-08-03 10:55:331

死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什么意思

死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的意思是:死去的人已经永远的逝去了,活着的依然要这样的活下去。
2023-08-03 10:55:412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023-08-03 10:55:5213

《石壕吏》中说明当时兵役苛酷的诗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2023-08-03 10:56:554

死者长已矣的拼音

您好。sǐ zhě zhǎng yǐ yǐ 阳光文学城,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2023-08-03 10:57:052

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如斯是什么意思?

原话应当是“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吧?意思是,死去的人已经永远不在了,而活着的人应当继续努力。这是对死者家属或朋友的一句安慰话,就是说,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应当化悲痛为力量之类的意思。
2023-08-03 10:57:162

死者长已矣生者自生存还将怜旧意惜取眼前人什么意思

死者长已矣,生者自生存。还将怜旧意,惜取眼前人
2023-08-03 10:57:513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中存者死者分别指什么?必采

生存的人和死去的人
2023-08-03 10:58:072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是什么意思?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意思是死去的,就永远没有了出自《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具体原文如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2023-08-03 10:58:262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下面是CNFLA网我精心整理的原文,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原文: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翻译: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
2023-08-03 10:58:401

死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出自哪里?

这句话出自杜甫的石壕吏。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023-08-03 10:58:472

死者长已矣”中的“已”是什么意思

长,是时间长久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永远。已,是完毕的意思,引申指人生命的结束。矣,是文言助词,表示完成时态。“长已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
2023-08-03 10:59:191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 戚戚是什么意思?

忧惧貌;忧伤貌。《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何晏集解引郑玄曰:“长戚戚,多忧惧。”《汉书·韦玄成传》:“今我度兹,戚戚其惧。”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戚戚於贫贱,不汲汲於富贵。”宋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鲁迅《三闲集·通信》:“虽然明知道这是浅薄的人道主义,不时髦已经有两三年了,但因为小资产阶级根性未除,于心总是戚戚。”在这里是这个意思
2023-08-03 10:59:261

死者长已矣,生者何余歌,这句话什么意思?

第一句出自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意思是:死去的,就永远没有了一般来说,死者长已矣,后面那句是“生者尚悲歌”,没有什么“生者何余歌”之说
2023-08-03 10:59:341

死者长已矣”中的“已”是什么意思

长,是时间长久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永远。已,是完毕的意思,引申指人生命的结束。矣,是文言助词,表示完成时态。“长已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
2023-08-03 10:59:431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偷生什么意思

独自活下来
2023-08-03 10:59:534

死者已安息,生者长依依原话

shen me yo!
2023-08-03 11:00:133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出自哪里?

前半句出自杜甫<石壕吏>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意思是:死去的,就永远没有了! 后半句中的戚戚可参考此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 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2023-08-03 11:00:202

翻译文言语段一小段! 急! 非常非常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2023-08-03 11:00:302

石壕史原文及翻译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村,这天夜里听到有吏在捉人。我住的这家老翁听到声,爬墙逃走了早抽身,老妇这才慢慢地走出屋去应门。 呵,县吏噪噪叫叫的那声音该有多么凶横!老妇哭哭啼啼的声音听着又有多么叫人伤心!我听到老妇诉说苦情:“我有三个儿子都去围攻邺城。最近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不久刚刚牺牲。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已招不回他们的灵魂!屋子里再没有一个人,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孙;他的妈妈虽没有离去,可是出出入人没有一件遮体的衣裙。我这老婆婆虽然年迈力尽,但我愿意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之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做饭而不会错过早晨!” 呵,夜深啦,语声已经都断绝,但这时候好像听到有人幽幽咽咽地,泣不成声。等到天明,我匆匆忙忙地奔向前程,而告别的呀,已独独只有那个白头老翁!
2023-08-03 11:00:404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这句话出自杜甫《石壕吏》 意思是:还生存的,希望他能够偷生吧;死去的,就永远没有了!
2023-08-03 11:00:561

杜甫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作何解释?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还活着的,就让他苟且偷生吧;死去的,就永远没有了!出自:杜甫《石壕吏》 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023-08-03 11:0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