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高中常用文言文语法

2023-08-03 10:48:16
hi投

主语:一个句子的发生动作的主体

谓语:一般是动词充当

宾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对象

举个例子~ 我吃饭

我是主语 吃是谓语 饭是宾语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充当 修饰主语和宾语

状语:表时间、地点、状态、方位等等的限制补充的成分

补语:补充说明宾语的(好象是吧 记不清了)

举个例子~ 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是状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一顿丰盛的是定语,晚餐作宾语。

(只能这么讲了,要不太复杂了说不清楚,以后多揣摩揣摩就自然会了!)

文言文句式~最重要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再看它和我们现在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在判断是定语后置还是宾语前置或是介词短语后置~

举个例子~

“忌不自信”

按字面意思讲是“邹忌不自己相信”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所以它就是把宾语提前了,所以叫宾语前置,属于倒装句的一种。

“蚓无爪牙之利”

按字面意思讲是“蚯蚓没有爪子牙齿的锋利”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所以是把定语放后面了 属于定语后置,也是倒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按字面意思讲是“着就是战胜别国在朝廷上”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所以古语里是把介词短语也就是状语放在后面了,所以叫介词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也是倒装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者……也 一般都是判断句,表示对某一对象作出性质、身份、状态上的判断。所以上句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表职能,所以是判断句。

“晋军函陵”

按字面意思讲是“晋国军队驻扎函陵(地名)” 实际上应该是“……驻扎(在)函陵” 它省略了介词“在” 所以是省略句。

以上是知道里另一个人的回答

语文语法知识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的语法特点: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 而且、虽然 但是。

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特点: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定义参见课本。基本结构: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语法特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3、单句:

(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 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1)、如何区分单、复句: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④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单句)

(2)、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3)、二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单句+复句、复句+单句、复句+复句。划分步骤: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的方法:①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②从分句间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③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5、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3)、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4)、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5)、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6)、其他情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6、修辞:

(1)、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反问

(2)、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①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疑问句是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的句子。

②句式的转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句式转换应注意的问题:A、句式变换,只是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句式,不改变句子的原意;B、肯定句变否定句,一种方法是找反义词加“不”,还可以变双重否定句。

多义字:

学:

1) 学校 [school]。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learning]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暴:

1) 显露;暴露 [expose]

暴于南荣。——《史记·司马相如传》

今我使二国暴骨。——《左传·宣公十二年》

尸捐不收,骨暴不葬。——《论衡·祸虚》

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2) 又如:暴师(驻扎在野外的军队);暴骸(暴露尸骸);暴骨(暴露尸骨);暴尸(暴露尸骸)

(3) 糟蹋,损害 [spoil]

田不以礼,曰暴天物。——《礼记》

(4) 又如:自暴自弃;以众暴寡;暴殄轻生(肆意践踏,轻视生命);暴殄(残害自然)

(5) 欺凌 [bully and humiliate]

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庄子·盗跖》

(6) 又如:暴陵(欺压凌辱)

(7) 徒手搏[虎] [attack a tiger unarmed]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诗·小雅》

见: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见,看到)

(2) 同本义 [see;catch sight of]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唐· 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又如: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

(4) 进见;会见 [meet;call on]

往见楚王。—— 晋· 干宝《搜神记》

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

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5) 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鞋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

(6) 遇到;碰见 [come into contact with;be exposed to]

宋华父 督见 孔父之妻于路。——《左传·桓公元年》

(7) 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顾(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

(8) 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 [kick]。如:见阎王

(9) 听到 [listen]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 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甫吟》

(10) 又如: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

(11) 观察;知道;了解 [observe;know]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

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李贺《感讽》

(12) 又如:见几(明察事物细微的倾向);见知(知道);见便(识相;知趣)

(13) 比试;较量 [match]。如:见高低;见阵(交战,对阵);见仗(交战)

古今异义:

爪牙:古,好的助手褒义词,今,帮凶,贬义词。

江河:古,专指长江、黄河,今,泛称大江河流

虚词用法:之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而: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而 ér

〈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 而 ér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 而 ér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词类活用:

水: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用心一也,一,数作形,专一

特殊句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判断句,表比较,也有状语后置句)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排比句)

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豆豆staR

主语:一个句子的发生动作的主体

谓语:一般是动词充当

宾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对象

举个例子~ 我吃饭

我是主语 吃是谓语 饭是宾语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充当 修饰主语和宾语

状语:表时间、地点、状态、方位等等的限制补充的成分

补语:补充说明宾语的(好象是吧 记不清了)

举个例子~ 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是状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一顿丰盛的是定语,晚餐作宾语。

(只能这么讲了,要不太复杂了说不清楚,以后多揣摩揣摩就自然会了!)

文言文句式~最重要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再看它和我们现在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在判断是定语后置还是宾语前置或是介词短语后置~

举个例子~

“忌不自信”

按字面意思讲是“邹忌不自己相信”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所以它就是把宾语提前了,所以叫宾语前置,属于倒装句的一种。

“蚓无爪牙之利”

按字面意思讲是“蚯蚓没有爪子牙齿的锋利”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所以是把定语放后面了 属于定语后置,也是倒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按字面意思讲是“着就是战胜别国在朝廷上”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所以古语里是把介词短语也就是状语放在后面了,所以叫介词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也是倒装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者……也 一般都是判断句,表示对某一对象作出性质、身份、状态上的判断。所以上句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表职能,所以是判断句。

“晋军函陵”

按字面意思讲是“晋国军队驻扎函陵(地名)” 实际上应该是“……驻扎(在)函陵” 它省略了介词“在” 所以是省略句。

以上是知道里另一个人的回答

语文语法知识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的语法特点: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 而且、虽然 但是。

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特点: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定义参见课本。基本结构: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语法特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3、单句:

(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 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1)、如何区分单、复句: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④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单句)

(2)、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3)、二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单句+复句、复句+单句、复句+复句。划分步骤: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的方法:①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②从分句间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③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5、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3)、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4)、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5)、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6)、其他情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6、修辞:

(1)、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反问

(2)、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①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疑问句是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的句子。

②句式的转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句式转换应注意的问题:A、句式变换,只是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句式,不改变句子的原意;B、肯定句变否定句,一种方法是找反义词加“不”,还可以变双重否定句。

再也不做站长了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式。“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也”式。“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 “……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1. “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

  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 “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 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 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 “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 “被+动词”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1) 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 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所省多是代词“之”。)

  (1) 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 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3)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四、谓语前置(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五、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 “否”、 “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六、定语后置

  1.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4、 “中心词﹢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七、介词结构后置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后置状语:(介词结构“以……”放在谓语后)

  ①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固定句式:

一、表陈述语气

  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如: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司马迁《鸿门宴》)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如:

  君何以知燕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如: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苏轼《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其李将军之谓也。(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

  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如:则谓非草木不得。(《芙蕖》)

二、表疑问语气

  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

  “对……该怎么办呢”。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

  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4.“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如: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tuó)驼传》)

三、表反问语气

  1.“况……乎“,译为“何况……呢”。如: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2.“岂……耶”“岂……乎”“独……哉”,可译为“难道……吗”。如:

  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如:安得使予多暇日,……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

  6.“安……哉”,译为“怎么……呢”。如: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7.“况……欤”,译为“何况……呢”。如: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8.“无乃……与”,译为“难道不是……吗”。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四、表感叹语气

  1.“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如: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2.“亦……哉”,译为“也……啊”。如:

  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五、表推测语气

  1.“得无……乎”“得无……耶”,表推测语气,译为“恐怕……吧”。如:

  吾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

  2.“其……乎”,除了表反问语气外,也可以表委婉的推测预期,译为“大概……吧”。如: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六、表判断语气

  “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如:此唯师心自用耳。(《问说》)

  顾未有路耳。(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见梁襄王》)

  七、表选择语气

  “与使……,无宁……”“与其……宁”“与其……孰若”,表选择,译为“与其……,不如……”如: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林觉民《与妻书》) 与其不逊也宁固。(《训俭示康》)

  八、表比较

  “……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善士六合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u2022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部分 课文中特殊句式的总结

参考篇目:《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秋水》

一、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非我也,岁也

非我也,兵也

二、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河伯)顺流东行,(河伯)至于北海,(河伯)东面而视,(河伯)不见水端。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何后之有

忌不自信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国之孺子之游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乃号令于三军曰

遂使之行成于吴

十年不收于国

又败之于没

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赵氏求救于齐

和于身也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封之以膏腴之地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浴乎沂,风乎舞雩

为国以礼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左迁

多义字:

学:

1) 学校 [school]。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learning]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暴:

1) 显露;暴露 [expose]

暴于南荣。——《史记·司马相如传》

今我使二国暴骨。——《左传·宣公十二年》

尸捐不收,骨暴不葬。——《论衡·祸虚》

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2) 又如:暴师(驻扎在野外的军队);暴骸(暴露尸骸);暴骨(暴露尸骨);暴尸(暴露尸骸)

(3) 糟蹋,损害 [spoil]

田不以礼,曰暴天物。——《礼记》

(4) 又如:自暴自弃;以众暴寡;暴殄轻生(肆意践踏,轻视生命);暴殄(残害自然)

(5) 欺凌 [bully and humiliate]

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庄子·盗跖》

(6) 又如:暴陵(欺压凌辱)

(7) 徒手搏[虎] [attack a tiger unarmed]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诗·小雅》

见: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见,看到)

(2) 同本义 [see;catch sight of]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唐· 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又如: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

(4) 进见;会见 [meet;call on]

往见楚王。—— 晋· 干宝《搜神记》

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

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5) 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鞋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

(6) 遇到;碰见 [come into contact with;be exposed to]

宋华父 督见 孔父之妻于路。——《左传·桓公元年》

(7) 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顾(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

(8) 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 [kick]。如:见阎王

(9) 听到 [listen]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 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甫吟》

(10) 又如: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

(11) 观察;知道;了解 [observe;know]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

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李贺《感讽》

(12) 又如:见几(明察事物细微的倾向);见知(知道);见便(识相;知趣)

(13) 比试;较量 [match]。如:见高低;见阵(交战,对阵);见仗(交战)

古今异义:

爪牙:古,好的助手褒义词,今,帮凶,贬义词。

江河:古,专指长江、黄河,今,泛称大江河流

虚词用法:之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而: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而 ér

〈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 而 ér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 而 ér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词类活用:

水: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用心一也,一,数作形,专一

特殊句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判断句,表比较,也有状语后置句)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排比句)

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

ardim

我发了!!!我的是重点学校的笔记!!!!!!!!!

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怎么区分

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或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述语和补语之间一般加助词“得”。例如:来得猛变得殷红殷红想得太简单讲得眉飞色舞气得脸都发青说得上气不接下气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高兴得眼泪都流了出来状态短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略。这种句子表示的是,或者含有无须形容的意味,或者有让对话者自己体会的意味。例如:你急得看你的头发乱得你看她的脸红得有时状态补语前不用“得”,而用“个”、“得个”。例如:雨下个不停说个没完拼个高低打了个稀巴烂闹得个鸡犬不宁——————程度补语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充当程度补语的词主要有两类:Ⅰ表示程度很高的“极”、“很”、“透”、“慌”、“死”、“坏”、“多”、“万分”。例如:热得很坏透了憋得慌讨厌死了乐坏了舒服多了痛快极了常用的还有“不得了”、“要命”、“要死”、“不行”等。例如:简单得不得了疲乏得要命喜欢得不行Ⅱ表示程度较轻的“一些”、“一点”。例如:少一些快了一些心安一点稍慢一点程度补语没有否定形式。
2023-08-03 03:43:171

现代汉语补语有哪些类型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例如:照〈亮〉、走〈近〉、抬〈高〉、睁〈大〉、晒〈干〉、安排〈好〉、弄〈明白〉、洗〈干净〉、说〈清楚〉2、程度补语。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例如:好得〈很〉、热得〈厉害〉、美〈极〉了、暖和〈多〉了、难看〈死〉了、坏〈透〉了、快〈一些〉、闹得〈慌〉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江面照得〈通红〉、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尤其绿得〈可爱〉、他跑得〈满头大汗〉鸟儿飞得〈很高〉、大家想得〈很透彻〉、我们走得〈累死了〉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如:打〈开〉、飞〈出〉、走〈进去〉、跳〈下来〉、爬〈上去〉、拿〈出去〉、扔〈过来〉、送〈回去〉5、数量补语。包括两种:一种是动量补语,用表动量的量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例如:敲了〈三下〉、去了〈五次〉、读上〈几遍〉另一种是时量补语,用表时量的量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也就是时量、时段,例如:住了〈两年〉、好了〈三天〉、躺了〈一阵子〉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终止地点。例如:生〈于1959年〉、站〈在门口〉、走〈向森林〉7.可能补语。可能补语是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的补语,它只表可能性,多数是尚未实现的事情。可能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有无可能进行,或表示动作结果能否实现。例如:这东西吃〈得〉吃〈不得〉?这个人你们惹〈不得〉。这数啊,得细心算,大意〈不得〉。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插进“得、不”(轻声),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喝醉——喝得醉、喝不醉 听懂——听得懂、听不懂打开——打得开、打不开 抬出来——抬得出来、抬不出来
2023-08-03 03:43:261

他害怕得晕了过去有没有程度补语

一、补语的意义类别与结构类别(一)补语的含义补语是放在述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作补充说明的句法成分,一般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其基本的表达格式为“述语动词(形容词)+得+补语”。例如: (1)我高兴得跳了起来。(谓词性词语作补语) (2)他去了很多次。(数量短语作补语)
2023-08-03 03:43:345

补语有几种类型

现代汉语中的补语一共有7种类型,分别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状态补语、数量补语和时地补语。1、结果补语:结果补语表示述语的结果,结果补语主要由形容词来充当,也可由少数单音节动词来充当,结果补语与述语之间不加“得”。例句:写错 变好 压低 抬高 抓紧 煮熟 哭肿 踢坏 做完 洗干净 说清楚2、趋向补语: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主要由表示程度的词来充当,如“很”、“极”、“一点”等等。例如:快一点,闷得很、像极了等等。3、可能补语:可能补语表示事情的可能性。主要由“不”和“得”来充当。例如:看得见,听不见,去不得等等。4、数量补语:数量补语表示述语动作行为的数量。数量补语可由表动量的数量短语来充当,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例如:看了两眼 说过三遍 来过三次 打了一下5、状态补语: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或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述语和补语之间一般加助词“得”。例如:来得猛 变得殷红殷红 想得太简单 讲得眉飞色舞气得脸都发青6、程度补语: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主要由表示程度的词来充当,如“很”、“极”、“一点”等等。7、时间、处所补语:时间、处所补语主要由介词短语来充当。例如:发生在北京 等到昨天 写于20年代初期生于六十年代参考资料:区别:1、补语、宾语与述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说明关系,回答“怎么样”的问题;述语与宾语之间是支配关系,回答“什么”的问题。例如:“说英语”中“英语”是述语动词“说”支配的对象,可以回答“说什么”的问题,二者之间是述宾关系;“说清楚”中“清楚”用来补充说明述语动词“说”,可以回答“怎么样说”的问题,二者之间是述补关系。2、短语作宾语时,述语和宾语之间不能出现结构助词“得”,而短语作补语时,述语和补语之间必须出现结构助词“得”(表示否定的可能补语例外)。例如:他倒在地上,假装晕了过去。她兴奋得几乎晕了过去。3、述宾短语中的述语一般可以用肯定否定的形式提问,而述补短语中的述语不能这样提问。例如:说英语—→说不说英语说清楚—→*说不说清楚4、宾语有时可以移至述语前,构成受事主语句或把字句。例如:我洗完了衣服—→我把衣服洗完了他浪费了两个小时—→他把两个小时浪费了。补语的位置比较固定,只能出现在述语后面。此外,如果述语后出现动量成分,一般是补语,例如“看了两眼”、“读了三遍”;如果述语后出现物量成分,一般是宾语,例如“买了三双”、“写了一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补语
2023-08-03 03:43:501

程度补语和情态补语

你好,这里是社会/文化 > 历史话题,分类放错。有英语大类,请再提问一遍。
2023-08-03 03:44:063

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怎么区分

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或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述语和补语之间一般加助词“得”。例如:来得猛变得殷红殷红想得太简单讲得眉飞色舞气得脸都发青说得上气不接下气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高兴得眼泪都流了出来状态短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略。这种句子表示的是,或者含有无须形容的意味,或者有让对话者自己体会的意味。例如:你急得看你的头发乱得你看她的脸红得有时状态补语前不用“得”,而用“个”、“得个”。例如:雨下个不停说个没完拼个高低打了个稀巴烂闹得个鸡犬不宁——————程度补语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充当程度补语的词主要有两类:Ⅰ表示程度很高的“极”、“很”、“透”、“慌”、“死”、“坏”、“多”、“万分”。例如:热得很坏透了憋得慌讨厌死了乐坏了舒服多了痛快极了常用的还有“不得了”、“要命”、“要死”、“不行”等。例如:简单得不得了疲乏得要命喜欢得不行Ⅱ表示程度较轻的“一些”、“一点”。例如:少一些快了一些心安一点稍慢一点程度补语没有否定形式。
2023-08-03 03:44:152

饿得要命是程度补语吗

是。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饿得要命表达饥饿程度,因此饿得要命是程度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2023-08-03 03:44:301

下列带了程度补语的句子是( )

选A吧
2023-08-03 03:44:384

现代汉语中的补语分为哪几种?如何区分?

共七种1.结果补语:表结果动作2.程度补语:表程度3.情态补语:表状态4.趋向补语:表趋向5.数量补语:表动作次数和动作时量6.介词补语:表时间地点7.可能补语:表动作可能性,也可表能否得到结果
2023-08-03 03:44:441

现代汉语中的补语分为哪几种?如何区分?

共七种 1.结果补语:表结果动作 2.程度补语:表程度 3.情态补语:表状态 4.趋向补语:表趋向 5.数量补语:表动作次数和动作时量 6.介词补语:表时间地点 7.可能补语:表动作可能性,也可表能否得到结果
2023-08-03 03:45:041

“忍得住”里的“得”是程度补语还是可能补语?

必须是可能补语啊,亲~ 程度不语和可能补语在肯定句的表述里面没有什么明显的标致.但是在疑问句和否定回答中差别非常大. 程度补语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动作做到什么水平,在疑问句的表述里面,大部分情况都是表示一种说话人已知的情况.比如“他跑得快吗?“或”他跑得快不快?“(问的是他跑的结果是个什么水平)否定回答是:他跑得不快. 而可能补语,是表示一个动作可能或可以做到什么程度,通常是一种猜测的状态.如“他跑得快得不快?”(问的是这人能不能跑快?),否定回答是:他跑不快. 同理,忍得住,首先,”住“只是一个动作的结果,不涉及到程度问题,所以是可能补语. 其次,否定回答,你不能说”忍得不住“吧?你只能说”忍不住“. 所以,区别可能补语和程度补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否定式. 程度不语否定:V的不adj 可能补语:V不adj
2023-08-03 03:45:111

补语指的是什么

去问百度吧
2023-08-03 03:45:194

"我讨厌死他了"中的"死"是什么补语?

”我讨厌死他了“中的”死“是程度补语。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谓语中心语多是形容词。程度补语,举例:心里痛快〈极〉了。 这几天真是烦〈透〉了。 这家伙讨厌〈死〉了。 比上次要好〈一点〉。
2023-08-03 03:45:271

“忍得住”里的“得”是程度补语还是可能补语?

可能补语吧?
2023-08-03 03:45:372

补语和宾语怎么分

很很简单,通常的宾语是指名词,而补语是动词和形容词。比如说:我打你。 这儿的你是宾语,这个句子就是典型的主谓宾。再如:我打你痛了。 这儿的你是宾语,痛了是补语,补语是作为解释宾语状态的成分的。
2023-08-03 03:45:462

区分“V”+得+A是程度补语还是可能补语的重点是

必须是可能补语啊,亲~程度不语和可能补语在肯定句的表述里面没有什么明显的标致。但是在疑问句和否定回答中差别非常大。程度补语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动作做到什么水平,在疑问句的表述里面,大部分情况都是表示一种说话人已知的情况。比如“他跑得快吗?“或”他跑得快不快?“(问的是他跑的结果是个什么水平)否定回答是:他跑得不快。而可能补语,是表示一个动作可能或可以做到什么程度,通常是一种猜测的状态。如“他跑得快快得不快?”(问的是这人能不能跑快?),否定回答是:他跑不快。同理,忍得住,首先,”住“只是一个动作的结果,不涉及到程度问题,所以是可能补语。其次,否定回答,你不能说”忍得不住“吧?你只能说”忍不住“。所以,区别可能补语和程度补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否定式。程度不语否定:V的不adj可能补语:V不adj
2023-08-03 03:45:541

丙级 程度补语 A/V+坏 A/V+得+要命/要死 怎么做对外汉语教学 讲解次语法点。

前几天发了一个贴子,简单谈了一下对这个问题的一点分析,现在再作一点详细分析,并顺便谈一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处理此类语法,提供给这位老师,仅供参考。 “程度补语A/V+坏 A/V+得+要命/要死”这种汉语语言现象我们可以笼统称之为汉语“情态补语”。我们对情态补语再作一些详细分析,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程度的情态补语。 充当这种补语的主要是副词“很”、“慌”、“要命”、“要死”、“了不得”、“不得了”、“可以”、“不 行”等。如: (1)他每天起早贪黑,辛苦得很。 (2)这工作太累得慌。 (3)孩子病了,妈妈急得要命。 (4)这种病疼得要死。 (5)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高兴得不得了。 这种情态补语都是表达程度很高。 2.对动作进行描写的情态补语。 充当这种补语的一般是形容词,而且前面常加副词“很”。如: (1)这种舞我以前跳得好,现在不行了。 (2)学生们每天起得很早。 (3)昨天晚上我睡得很香。 3.对施事者或受事者进行描写的情态补语。 (1)敌人气得大喊大叫。 (2)嗓子眼儿干得直冒烟。 4.主谓谓语句充当情态补语时,补语中的谓语是说明补语中的主语。如: (1)一锤下去,打得火星四溅。 (2)狂风吹得我头晕眼花。 5.有的句子把“得”后面成分省略,前面常有“看”、“瞧”。如: (1)看他累得。 (2)瞧你美得。 6.除了用“得”外,还可以用“个”、“得个”连接情态补语。如: (1)昨天大家在山上玩了个痛快。 (2)房间里打了个稀里哗啦。 (3)他们把敌人打得个落花流水。 7.不用结构助词的情态补语。 这类补语主要有“坏”、“极”、“死”、“透”等。如: (1)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可把爸爸、妈妈乐坏了。 (2)这首歌我喜欢极了。 (3)穿这种衣服,丑死了。 (4)我恨透了这种行为。 我把汉语理论语法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提纲挈领地介绍一下,要分析还有很多。汉语理论语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理论基础,对外汉语教学要直接吸取理论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也有别于汉语理论语法,因为一个外国学生,他的学习目的如果将来是想当汉语老师,或要成为一个汉学家,这样的讲解是对的,而且还要讲得更深、更细。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目的是汉语听、说、读、写技能的获得,这样讲对他们就显得“山雾重重”了。因为这种理论语法是描写性语法,它的这种描写,对于我们头脑里有大量汉语句子的中国人来说,想一想,琢磨琢磨,可以理解。但对于这些初学汉语者来说,就太难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最大功能,是一个“拐棍儿”,拐棍儿是帮助不会走路的人学会走路,一旦会走路了,拐棍就扔掉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尽量发挥出这种功能。在我看来,教授汉语程度补语。讲清下面三个句式就够了: (1)动词不带宾语的:S + V + de + adj. (2) 动词带宾语的,要重复动词:S + V + O + V + de + adj. (3) 宾语提前的:O + S + V + de + adj. 如果学生提出上述问题,具体问题具体解答,不必想一次讲解,把程度补语都讲清楚,这反倒使教师费时费力,恐怕收到的效果有限。说得对与不对,仅供参考。
2023-08-03 03:46:022

汉语程度补语有2种问句型:"她跳舞跳得好不好?"和"她跳舞跳得怎么样?",但是"怎么样"句型有时不能用,为什么

正像你举的例子一样,“她跳舞跳得好不好?”和“她跳舞跳得怎么样”的动词谓语都是在主语中出现过的一部分,而你提的问题的例句的动词谓语在主语中并没有出现,所以不能那样问。如果你把问题中的句子改造成“他跑步跑得快不快?”和“他走步走得快不快?”那么,后面的提问也改为“他跑步跑得怎么样?”“他走步走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错误呢?
2023-08-03 03:46:153

丙级 程度补语 A/V+坏 A/V+得+要命/要死 怎么做对外汉语教学 讲解此语法点。

如果外国学生向教师提出这样问题,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样几点; 1。这是表示程度的一种情态补语。能够做情态补语的主要是副词和一些词语,“很”、“慌”、“多”、“不得了”、“了不得”、“要死”、“要命”、“不行”、“可以”。如: (1)我每天忙得很。 (2)他急得不得了。 (3)坐这种车颠得慌。 (4)这孩子真把我气得要死。 2。这些作情态补语的词语,它的意义大都和它的基本意义有些距离,都表示“程度高”。 3。能带这种情态补语的词,只限于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而且动词后面很少带宾语,如果有宾语,要重复动词,如: “她爱女儿爱得不得了”。
2023-08-03 03:46:221

现代汉语中的补语分为哪几种?如何区分?

分为7种:结果补语、情态补语、程度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时地补语、可能补语(分为可能结果补语和可能趋向补语)。
2023-08-03 03:46:432

述补短语实例大全

一、谓词性词语作为述语述补短语中的述语之构成,跟述宾短语中的述语之构成一样,都是以谓词性词语来充当的: 你【跑】得太慢了。(动词作述语) 脸色【苍白】得很。(形容词作述语) 二、折叠谓词性词语作为补语谓词性词语是补语的构成的主体: 把钱放【进】钱箱里。(动词作补语) 所有材料都预备【齐全】了。(形容词作补语) 你的外语学得【怎么样】?(代词作补语) 唱得【这么动听】(状中短语作补语) 三、折叠名词性词语作为补语 名词性词语作补语的情况,只有表示时间长度的数量补语: 哭了【十分钟】 在这里住【两三天】就走了四、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主要是副词"极、很"、意义虚化的动词或形容词"透、死、坏"等,以表达很高的程度,或者"一点、一些"等数量短语表示很低的程度。这类补语用于形容词的述语或表心理行为的动词的述语之后。程度补语没有否定式。例如:心里痛快【极】了。天色已经黑【透】了。这座大楼高得【很】。(必须使用"得")五、时地补语时地补语是表示动作开始、终结的时刻或处所的补语,由介词短语充当。例如:住【在何处】走【到河边】等【到天亮】生【于一九八四年】六、状态补语状态补语用来表示动作呈现出来的状态或者与动作有关的事物的状态。状态补语的特点是前面的述语都后附一个结构助词"得",而补语的结构则可以十分复杂:想得【太过复杂】把他气得【脸都发紫】他忙得【几乎连吸一口气的时间也没有】有时可以用"个"代替"得"雨下个【不停】七、折叠数量补语数量补语由量词短语充当,可分为两种。有一种是表示动作次数的动量补语,用表动量的量词短语充当,例如:看一遍走一趟打我一下另一种是时量补语,用表时量的量词短语充当,表示动作所经历的时间长度。例如:成立了【五年】来了【一个多月】表示动作发生、结束的时刻应该使用时地补语。
2023-08-03 03:46:501

补语的汉语补语

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它的作用是对主语进行补充说明。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主语: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是句子的中心,可由名词,代词等担任。谓语:说明主语的动作或者状态,一般由动词担任,放在主语之后。宾语:放在及物动词或者代词之后,常由名词,数词,代词担任。状语:说明时间发生的原因,地点,目的,常由副词或者短语来担任。
2023-08-03 03:46:592

补语是什么?英语里的补语用法怎么用?

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目的等成分。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补语的作用对象是主语和宾语,具有鲜明的定语性描写或限制性功能,在句法上是不可或缺的。补语是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最常见的是宾语补足语。名词、动名词、形容词、副词、不定式、现在分词、过去分词都可以在句子中作宾补。英语里的补语用法:主语的补语:它用在系动词后,是句子的一个基本成分。常用主-系-表结构。1.Isawherwiththem,atleast,Ithoughtitwasher.我看到她和他们在一起,至少我认为是她。(第一个her做宾语,them做介词宾语,第二个her做主语补语)2..--Whobrokethevase?--谁打碎了花瓶?--Me.--我。(me做主语补语=It"sme.)3.JohnhopedthepassengerwouldbeMaryandindeeditwasshe.(she做主语补语)约翰希望那位乘客是玛丽,还真是她。扩展资料:1、主动语态中的宾语补足语,可以转化为被动语态中的主语补足语。例如:Theycaughttheboystealing.(stealing作为宾语补足语)转化为被动语态Theboywascaughtstealing.(stealing转化为主语补足语)2、被动语态的主语补足语与主动语态的宾语补足语是密切相关的。例如:(1)Isawhimplayingbasketballyesterday.(2)Hewasseenplayingbasketballyesterday.句(1)中的含义不是我看见他,而是我看见他正在打篮球。playingbasketball是宾语him的补足语。所以叫宾语补足语。句(2)中的含义也不是他被看,而是别人看见他正在打篮球。这里的playingbasketball是主语he的补足语,故称作主语补足语。主语和主语补足语一起称作复合主语。所以含有主语补足语的句子一般是被动语态,谓语动词是可以接复合宾语(宾语+宾语补足语)的及物动词。句首的主语就是主语补足语的逻辑主语。
2023-08-03 03:47:153

什么是补语(语文)?

补语就是指可谓的“补充成分”,对词语作补充,通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一种补充成分。比如说,“拿出来”、“我好得很”。“得很”、“出来”就是补语,意思同“我很好”,但是前者明显意思更加鲜明。类似于英语里的“宾补”
2023-08-03 03:47:252

状态补语和情态补语一样吗

不一样,程度补语多带有夸张的意味,而状态补语所要评价、判断、描述的往往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动作或事件,以及与此动作有关的施事者或受事者。状态补语(或情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常用助词“得”,比如“讲得眉飞色舞”。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中心语主要是性质形容词,也可能用某些能前加“很”的动词,程度补语没有否定形式。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2023-08-03 03:47:321

关于状语和补语的语文语法~

状语楼上说得很清楚了,说明时间,地点,目的,原因,结果,方式等。还有伴随状语,单独放在分词当中讲的补语比较不容易理解,楼上说的宾补,参透一句话就够了“宾语和宾补之间构成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2023-08-03 03:47:473

谓前为状谓后补是什么意思 He walked slowly forward,slowly是补语,forward是状语?

状语和补语是汉语语法分析,英语语法分析是没有补语,只有状语,不管在动词前或动词后.汉语为什么要区分状语和补语呢?二者有何区别呢?这是由汉语自身语言特点决定的.汉语是非形态语(英语是形态语,英语通过各种词的形态变化来展示语法意义),汉语通过词序和虚词来展示语法意义. 在短语或句子中,状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前,是用来修饰它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如:“努力学习”、“常常打球”、“很红”、“格外高兴”. 补语是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它是对动词或形容词进行补充说明.比如: 1 “我听懂了”、“看见了”、“救活了”(“懂”、“见”、“活”是结果补语,是“听”、“看”、“救”的结 果.) 2 “进来”、“进去”、“上来”、“上去”、“出来”、“出去”(“来”、“去”是趋向补语,动作向着说话人 用“来”,背着说话人,用“去”). 3“吃得了/吃不了”、“坐得下/坐不下”、“来得及/来不及”(这是可能补语,表示主、客观条件是 否允许实现) 4“来得早”、“走得慢”、“说得好”(程度补语,说明动作的程度) 5“这个电影我看了三遍”、“泰国我去过两次”、“他看我一眼”(这些在动词后面的数量词,是补 充说明动作的数量的是数量补语). 其他还有介词短语补语,如“他生于1980年”、“知识来源于实践”、“从胜利走向胜利”等. 你举的汉语例句“他向前走得很慢”,“向前”是修饰“走”的方向,是状语,是对的,“很慢”是补充说明“走”的程度,是程度补语,也是对的.(汉语程度补语与动词间必须加结构助词“得”,这正是外国人说汉语出错最多的地方.)英语句子 “He walked slowly forward”就不能这样分析了,它们都是状语.因为两种语言的语言规则是不一样的.
2023-08-03 03:47:541

状语,补语是什么

主语:1、定义:主语: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3、符号:双行线。谓语: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单行线。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波浪线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定语: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3、符号:小括号()。状语: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3、符号:中括号〔〕。补语: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3、符号:单书名号〈〉。口诀: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举例来说:小张踢球。这个句子中“小张”是句子的陈述对象,所以是主语;“踢”是谓语动词;“球”是宾语。定语是修饰限制名词的成分,如上句变成一中的小张踢很大的球其中的“一中”和“很大的”是修饰“小张”和“球”的,就是定语如果变成:小张狠狠地踢球,“狠狠地”是修饰限制踢这个动作的,所以是状语了补语是,在动词后,起补充说明的作用的,如,小张踢得球破了,中“破了”就是补语了
2023-08-03 03:48:013

急求对外汉语教学中“程度补语”这个语法的讲解要点!最好多一点例句,

程度补语: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程度补语没有否定形式. 一、充当程度补语的词主要有两类: 1、表示程度很高的“极”、“很”、“透”、“慌”、“死”、“坏”、“多”、“万分”. 例如:热得很 坏透了 憋得慌 讨厌死了 乐坏了 舒服多了 痛快极了 常用的还有“不得了”、“要命”、“要死”、“不行”等. 例如:简单得不得了 疲乏得要命 喜欢得不行 2、表示程度较轻的“一些”、“一点”. 例如:少一些 快了一些 心安一点 稍慢一点 例如:我妹妹做得多得多.(我妹妹是主语,做是谓语,多得多是补语)
2023-08-03 03:48:371

急求对外汉语教学中“程度补语”这个语法的讲解要点!最好多一点例句,

程度补语: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程度补语没有否定形式. 一、充当程度补语的词主要有两类: 1、表示程度很高的“极”、“很”、“透”、“慌”、“死”、“坏”、“多”、“万分”. 例如:热得很 坏透了 憋得慌 讨厌死了 乐坏了 舒服多了 痛快极了 常用的还有“不得了”、“要命”、“要死”、“不行”等. 例如:简单得不得了 疲乏得要命 喜欢得不行 2、表示程度较轻的“一些”、“一点”. 例如:少一些 快了一些 心安一点 稍慢一点 例如:我妹妹做得多得多.(我妹妹是主语,做是谓语,多得多是补语)
2023-08-03 03:48:431

现代汉语补语有哪些类型?

现代汉语补语有7种类型:结果补语,程度补语,状态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时间、所处补语,可能补语。现代汉语补语类型的具体解释: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2、程度补语: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5、数量补语:包括两种,一种是动量补语,用表动量的量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终止地点。7、可能补语:可能补语是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的补语,它只表可能性,多数是尚未实现的事情。
2023-08-03 03:48:521

急求对外汉语教学中“程度补语”这个语法的讲解要点!!!最好多一点例句,时间限制10分钟!!!!

可以去宿迁学院校园网上看看
2023-08-03 03:49:022

补语有几种类型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2IVF7og6O48s9ZZRUOIGnzc2k57EfCRRZzFyEr5KY-oiwRfcBXra9jfro-v2pH-ekpkDgvUCCxMrT2DFJeRKkkFbC0y2S99Ej1QZNOmgoli以上是百度百科中详细的解释,写的非常全面~
2023-08-03 03:49:125

现代汉语中程度补语是情态补足语不?

少数是,多数不是。部分状态补语也有兼表程度的意义,有人把它归入状态补语。例如:雨来得〈又突然又猛烈〉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例如:好得〈很〉、热得〈厉害〉、美〈极〉了、暖和〈多〉了、难看〈死〉了、坏〈透〉了、快〈一些〉、闹得〈慌〉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江面照得〈通红〉、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尤其绿得〈可爱〉、他跑得〈满头大汗〉鸟儿飞得〈很高〉、大家想得〈很透彻〉、我们走得〈累死了〉
2023-08-03 03:49:511

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怎么区分

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或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述语和补语之间一般加助词“得”。例如: 来得猛 变得殷红殷红 想得太简单 讲得眉飞色舞 气得脸都发青 说得上气不接下气 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高兴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状态短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略。这种句子表示的是,或者含有无须形容的意味,或者有让对话者自己体会的意味。例如: 你急得 看你的头发乱得 你看她的脸红得 有时状态补语前不用“得”,而用“个”、“得个”。例如: 雨下个不停 说个没完 拼个高低 打了个稀巴烂 闹得个鸡犬不宁 ——————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 充当程度补语的词主要有两类: Ⅰ表示程度很高的“极”、“很”、“透”、“慌”、“死”、“坏”、“多”、“万分”。例如: 热得很 坏透了 憋得慌 讨厌死了 乐坏了 舒服多了 痛快极了 常用的还有“不得了”、“要命”、“要死”、“不行”等。 例如:简单得不得了 疲乏得要命 喜欢得不行 Ⅱ表示程度较轻的“一些”、“一点”。 例如:少一些 快了一些 心安一点 稍慢一点 程度补语没有否定形式。
2023-08-03 03:50:001

“写得真好”“真好”是程度补语还是结果补语呢?

带“得”字的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意义上是对立的,程度补语单纯表示程度,而状态补语包含的语义信息则复杂的多——————状态补语  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或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述语和补语之间一般加助词“得”。例如:  来得猛变得殷红殷红想得太简单讲得眉飞色舞气得脸都发青  说得上气不接下气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高兴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状态短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略。这种句子表示的是,或者含有无须形容的意味,或者有让对话者自己体会的意味。例如:  你急得看你的头发乱得你看她的脸红得  有时状态补语前不用“得”,而用“个”、“得个”。例如:  雨下个不停说个没完拼个高低打了个稀巴烂闹得个鸡犬不宁  ——————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  充当程度补语的词主要有两类:  ⅰ表示程度很高的“极”、“很”、“透”、“慌”、“死”、“坏”、“多”、“万分”。例如:  热得很坏透了憋得慌讨厌死了乐坏了舒服多了痛快极了  常用的还有“不得了”、“要命”、“要死”、“不行”等。  例如:  简单得不得了疲乏得要命喜欢得不行  ⅱ表示程度较轻的“一些”、“一点”。  例如:  少一些快了一些心安一点稍慢一点  程度补语没有否定形式。
2023-08-03 03:50:091

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怎么区分

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或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述语和补语之间一般加助词“得”。例如: 来得猛 变得殷红殷红 想得太简单 讲得眉飞色舞 气得脸都发青 说得上气不接下气 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高兴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状态短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略。这种句子表示的是,或者含有无须形容的意味,或者有让对话者自己体会的意味。例如: 你急得 看你的头发乱得 你看她的脸红得 有时状态补语前不用“得”,而用“个”、“得个”。例如: 雨下个不停 说个没完 拼个高低 打了个稀巴烂 闹得个鸡犬不宁 ——————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 充当程度补语的词主要有两类: Ⅰ表示程度很高的“极”、“很”、“透”、“慌”、“死”、“坏”、“多”、“万分”。例如: 热得很 坏透了 憋得慌 讨厌死了 乐坏了 舒服多了 痛快极了 常用的还有“不得了”、“要命”、“要死”、“不行”等。 例如:简单得不得了 疲乏得要命 喜欢得不行 Ⅱ表示程度较轻的“一些”、“一点”。 例如:少一些 快了一些 心安一点 稍慢一点 程度补语没有否定形式。
2023-08-03 03:50:181

现代汉语中的补语分为哪几种?如何区分?

共七种 1.结果补语:表结果动作 2.程度补语:表程度 3.情态补语:表状态 4.趋向补语:表趋向 5.数量补语:表动作次数和动作时量 6.介词补语:表时间地点 7.可能补语:表动作可能性,也可表能否得到结果
2023-08-03 03:50:301

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怎么区分

带“得”字的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意义上是对立的,程度补语单纯表示程度,而状态补语包含的语义信息则复杂的多——————状态补语  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或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述语和补语之间一般加助词“得”。例如:  来得猛 变得殷红殷红 想得太简单 讲得眉飞色舞 气得脸都发青  说得上气不接下气 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高兴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状态短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略。这种句子表示的是,或者含有无须形容的意味,或者有让对话者自己体会的意味。例如:  你急得 看你的头发乱得 你看她的脸红得   有时状态补语前不用“得”,而用“个”、“得个”。例如:  雨下个不停 说个没完 拼个高低 打了个稀巴烂 闹得个鸡犬不宁  ——————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  充当程度补语的词主要有两类:  Ⅰ表示程度很高的“极”、“很”、“透”、“慌”、“死”、“坏”、“多”、“万分”。例如:  热得很 坏透了 憋得慌 讨厌死了 乐坏了 舒服多了 痛快极了  常用的还有“不得了”、“要命”、“要死”、“不行”等。  例如:  简单得不得了 疲乏得要命 喜欢得不行   Ⅱ表示程度较轻的“一些”、“一点”。  例如:  少一些 快了一些 心安一点 稍慢一点   程度补语没有否定形式。   
2023-08-03 03:50:511

现代汉语中补语可以用哪些词或短语充当?

现代汉语中补语可以用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目的等成分。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补语可以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状态等。补语与宾语的区别①补语、宾语与述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说明关系,回答“怎么样”的问题;述语与宾语之间是支配关系,回答“什么”的问题。例如“说英语”中“英语”是述语动词“说”支配的对象,可以回答“说什么”的问题,二者之间是述宾关系;“说清楚”中“清楚”用来补充说明述语动词“说”,可以回答“怎么样说”的问题,二者之间是述补关系。②短语作宾语时,述语和宾语之间不能出现结构助词“得”,而短语作补语时,述语和补语之间必须出现结构助词“得”(表示否定的可能补语例外)。例如:他倒在地上,假装晕了过去。她兴奋得几乎晕了过去。③述宾短语中的述语一般可以用肯定否定的形式提问,而述补短语中的述语不能这样提问。例如:说英语—→说不说英语说清楚—→*说不说清楚④宾语有时可以移至述语前,构成受事主语句或把字句。例如:我洗完了衣服—→我把衣服洗完了他浪费了两个小时—→他把两个小时浪费了。补语的位置比较固定,只能出现在述语后面。此外,如果述语后出现动量成分,一般是补语,例如“看了两眼”、“读了三遍”;如果述语后出现物量成分,一般是宾语,例如“买了三双”、“写了一半”。
2023-08-03 03:51:001

汉语的补语有哪些类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例如:照〈亮〉、走〈近〉、抬〈高〉、睁〈大〉、晒〈干〉、安排〈好〉、弄〈明白〉、洗〈干净〉、说〈清楚〉2、程度补语。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例如:好得〈很〉、热得〈厉害〉、美〈极〉了、暖和〈多〉了、难看〈死〉了、坏〈透〉了、快〈一些〉、闹得〈慌〉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江面照得〈通红〉、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尤其绿得〈可爱〉、他跑得〈满头大汗〉鸟儿飞得〈很高〉、大家想得〈很透彻〉、我们走得〈累死了〉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如:打〈开〉、飞〈出〉、走〈进去〉、跳〈下来〉、爬〈上去〉、拿〈出去〉、扔〈过来〉、送〈回去〉5、数量补语。包括两种:一种是动量补语,用表动量的量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例如:敲了〈三下〉、去了〈五次〉、读上〈几遍〉另一种是时量补语,用表时量的量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也就是时量、时段,例如:住了〈两年〉、好了〈三天〉、躺了〈一阵子〉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终止地点。例如:生〈于1959年〉、站〈在门口〉、走〈向森林〉7.可能补语。可能补语是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的补语,它只表可能性,多数是尚未实现的事情。可能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有无可能进行,或表示动作结果能否实现。例如:这东西吃〈得〉吃〈不得〉?这个人你们惹〈不得〉。这数啊,得细心算,大意〈不得〉。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插进“得、不”(轻声),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喝醉——喝得醉、喝不醉 听懂——听得懂、听不懂打开——打得开、打不开 抬出来——抬得出来、抬不出来
2023-08-03 03:51:091

什么是补语?

语的补语包括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数量、可能补语、数量补语、状态补语、程度补语、时间处所补语。2、补语和宾语都出现在述语之后,补语主要由谓词性成分充当,作用在于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状态、程度、趋向、可能性等。宾语主要由体词性成分充当,作用在于指出述语所关涉、支配的人或物。但是谓词性成分也可以作宾语,而且补语和宾语都可以由量词短语充当。补语和宾语的区别在于:①补语、宾语与述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说明关系,回答“怎么样”的问题;述语与宾语之间是支配关系,回答“什么”的问题。②短语作宾语时,述语和宾语之间不能出现结构助词“得”,而短语作补语时,述语和补语之间必须出现结构助词“得”(表示否定的可能补语例外)。③述宾短语中的述语一般可以用肯定否定的形式提问,而述补短语中的述语不能这样提问。④宾语有时可以移至述语前,构成受事主语句或“把”字句。补语的位置比较固定,只能出现在述语后面。此外,如果述语后出现表示动量成分,一般是补语;如果述语后出现表示物量成分,一般是宾语。
2023-08-03 03:51:195

汉语一共有多少种补语

汉语中一共有7七种补语,分别是:结果补语:表结果动作;2.程度补语:表程度;3.情态补语:表状态;4.趋向补语:表趋向;5.数量补语:表动作次数和动作时量;6.介词补语:表时间地点;7.可能补语:表动作可能性,也可表能否得到结果。望采纳(*^__^*) …… 如有疑惑,欢迎追问
2023-08-03 03:51:443

(英语)补语是什么

补语用来说明宾语或主语所处的状态或正在进行的动作,因为英语中有些动词加宾语后意思仍然不完整,如:make(使...),ask(请)等等。如果我们说:我们使我们的祖国。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应该说:我们使我们的祖国更美丽。这是的“美丽的(beautiful)”为形容词做补语,说明祖国的状态。英语句子为:Wewillmakeourcountrymorebeautiful.作补语的词或词组为:形容词,副词,名词,不定式,ing形式,数词等。同位语:名词或代词或从句来充当,因为同位语解释名词或代词。如:Tom,astudent,isgoodatEnglish.比较:WemadeTomourmonitor(我们使/让汤姆做班长)
2023-08-03 03:51:534

英语 什么是补语?我要怎么理解?

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 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1、补语的构成 补语主要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 ①谓词性词语作补语 形容词:变好 压低 抬高 抓紧 煮熟 走得快 睡得早 洗干净 说清楚 动词:写完 改成 听懂 学会 拿走 推倒 抹掉 看得见 走回去 听得出来 主谓短语:高兴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气得脸都白了 述宾短语:急得想哭 说得没有分寸 述补短语:痛得昏了过去 乱得睡不着 联合短语:长得又精干又潇洒 累得筋疲力尽 状中短语:起得很早 窜得比天还高 连谓短语:他气得流着眼泪跑了出来 羞得转身就跑 兼语短语:奇怪得令人无法捉摸 忙得使人喘不过气来 比况短语:痛得钻心一般 急得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②数量短语作补语 看了三遍 成立五年 走了一趟 看了两眼住了半个月 ③介词短语作状语 出生在上海 钻到衣领里 写于20年代初期 始于上个世纪 2、补语的语义类型 补语可以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状态等。 ①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表示述语的结果。 结果补语主要由形容词来充当,也可由少数单音节动词来充当。 结果补语与述语之间不加“得”。 例如: 写错 变好 压低 抬高 抓紧 煮熟 哭肿 踢坏 做完 洗干净 说清楚 说完 改成 听懂 学会 拿走 推倒 抹掉 打死 拉住 撞翻 叫醒 结果补语与述语结合得比较紧密,其间不能加入别的成分。结果补语后面可以带动词助词“了”和“过”,也可以带宾语。 例如: 抓紧时间 压低标准 抬高价格 哭肿了眼睛 踢坏了足球 洗干净衣服 叫醒他 抹掉痕迹 推倒了围墙 写完了作文 拿走了工资 学会了上网 ②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向,主要由趋向动词“来”、“去”、“出”、“上”、“下”、“回”、“上来”、“出来”、“回来”、“上去”、“下去”等充当。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不加“得”。例如: 走进 流进 取回 跑回 送来 拿来 交上 贴上 脱下 换下 走出去 跑进来 拿出来 蹲下来 爬起来 扔过去 缩回去 坚持下去 由趋向动词“来”、“去”作补语的格式里,宾语可以放在述补短语之后,也可以放在述补短语之间。例如“送来两本杂志”可以改为“送两本杂志来”。但宾语是表示处所的,只能放在“来”、“去”之前,“进”、“出”、“上”、“下”、“回”、“过”之后,例如“进门来”、“回家去”、“跑回家”、“走进里屋”。 有时趋向动词并不表示动作的真正趋向,而是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例如: 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了。 他慢慢变得坚强起来。 动词“了”一般加在补语后面、宾语前面,例如: 他匆忙走进了办公室。 “了”也可以出现在补语之前,这时述语后面就不再出现宾语,例如: 叫声使楼道里过往的人聚了过来。 周围的人都“轰”地笑了起来。 ③可能补语 可能补语表示能怎么样或不能怎么样。 可能补语主要有两种表示方法: Ⅰ在述语和结果补语之间加入“得”或“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或不可能出现。例如: 写得(不)完 听得(不)懂 出得(不)去 解决得(不)好 看得(不)清楚 Ⅱ“得”或“不得”用在述语之后作补语,表示结果可能实现或不能实现。例如: 去得(去不得) 吃得(吃不得) 认得(认不得) 丢不得 去不得 大意不得 耽误不得 此外,“得了(liǎo)”或“不了(liǎo)”也可以用在述语后面作补语。例如: 走得了(走不了) 办得了(办不了) 决定得了 ④数量补语 数量补语表示述语动作行为的数量。 数量补语可由表动量的数量短语来充当,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例如: 看了两眼 说过三遍 来过三次 打了一下 数量补语还可以由表示时量的数量短语来充当,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例如: 等了三年 来了一个月 忧郁了半天 坐了三分钟 ⑤状态补语 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或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述语和补语之间一般加助词“得”。例如: 来得猛 变得殷红殷红 想得太简单 讲得眉飞色舞 气得脸都发青 说得上气不接下气 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高兴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状态短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略。这种句子表示的是,或者含有无须形容的意味,或者有让对话者自己体会的意味。例如: 你急得 看你的头发乱得 你看她的脸红得 有时状态补语前不用“得”,而用“个”、“得个”。例如: 雨下个不停 说个没完 拼个高低 打了个稀巴烂 闹得个鸡犬不宁 ⑥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 充当程度补语的词主要有两类: Ⅰ表示程度很高的“极”、“很”、“透”、“慌”、“死”、“坏”、“多”、“万分”。例如: 热得很 坏透了 憋得慌 讨厌死了 乐坏了 舒服多了 痛快极了 常用的还有“不得了”、“要命”、“要死”、“不行”等。 例如: 简单得不得了 疲乏得要命 喜欢得不行 Ⅱ表示程度较轻的“一些”、“一点”。 例如: 少一些 快了一些 心安一点 稍慢一点 程度补语没有否定形式。 ⑦时间、处所补语 时间、处所补语主要由介词短语来充当。 例如: 发生在北京 等到昨天 写于20年代初期 生于六十年代 3、补语与宾语的区别 ①补语、宾语与述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说明关系,回答“怎么样”的问题;述语与宾语之间是支配关系,回答“什么”的问题。 例如“说英语”中“英语”是述语动词“说”支配的对象,可以回答“说什么”的问题,二者之间是述宾关系;“说清楚”中“清楚”用来补充说明述语动词“说”,可以回答“怎么样说”的问题,二者之间是述补关系。 ②短语作宾语时,述语和宾语之间不能出现结构助词“得”,而短语作补语时,述语和补语之间必须出现结构助词“得”(表示否定的可能补语例外)。例如: 他倒在地上,假装晕了过去。 她兴奋得几乎晕了过去。 ③述宾短语中的述语一般可以用肯定否定的形式提问,而述补短语中的述语不能这样提问。例如:说英语—→说不说英语 说清楚—→*说不说清楚 ④宾语有时可以移至述语前,构成受事主语句或把字句。例如: 我洗完了衣服—→我把衣服洗完了 他浪费了两个小时—→他把两个小时浪费了。 补语的位置比较固定,只能出现在述语后面。 此外,如果述语后出现动量成分,一般是补语,例如“看了两眼”、“读了三遍”;如果述语后出现物量成分,一般是宾语,例如“买了三双”、“写了一半”。 4、补语与宾语的顺序 补语和宾语的顺序,有时取决于补语与述语的结合程度;有时取决于宾语,不同宾语要求不同的位置。补语和宾语的顺序有三种情况: ①补语在前,宾语在后 补语在宾语前面是两者之间最常见的顺序。 结果补语、可能补语与述语动词关系密切,总是放在宾语的前面。例如: 她或许会在工作中慢慢抹掉心中的伤痕。(结果补语+宾语) 这儿离的太远,看不清黑板上写的字。(可能补语+宾语) 数量补语和趋向补语有时出现在宾语之前。例如: 他抽空回了一趟家。(数量补语+宾语) 她噙着泪珠一步一步走进了房间。(趋向补语+宾语) ②宾语在前,补语在后 宾语由代词或指人名词充当,数量补语放在宾语的后面。例如: 我们在机场等了你好几个小时了。(宾语+数量补语) 数量补语中表示动量的补语也可以出现在宾语的后面。例如: 他去过北京两次。(宾语+数量补语) 趋向补语有时出现在宾语之后。例如: 外面太冷,你还是回屋去吧。(宾语+趋向补语) ③宾语出现在补语中间 如果趋向补语是双音节的,宾语有时出现在补语中间。 例如: 返上山来 收回成本来 冲出两个人来 拿出一盒香烟来 但应注意的是,被宾语隔开的趋向补语应算作两层补语,例如“收回成本来”中“回”是述语动词“收”的补语,“来”是“收回成本”的补语。 5、补语与状语 补语和状语有时可以互相转换。例如: 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 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 “在辽阔的草原上”分别作补语和状语,表示的意义略有不同。“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重在表明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延续;“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重在表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又如: 我没有去过一次。—→ 我一次也没有去过。 “一次”作补语,表示动量;作状语含有夸张意味,表明动作行为没有发 英语补语 英语补语的作用对象是主语和宾语,具有鲜明的定语性描写或限制性功能,在句法上是不可或缺的。补语是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最常见的是宾语补足语。名词、动名词、形容词、副词、不定式、现在分词、过去分词都可以在句子中作宾补。 一、主语的补语:它用在系动词后,是句子的一个基本成分。常用主-系-表结构。 1.I saw her with them, at least, I thought it was her. 我看到她和他们在一起,至少,至少我认为是她。(her做宾 语,them做介词宾语,her做主语补语) 2.. -- Who broke the vase? --谁打碎了花瓶? -- Me. --我。 (me做主语补语= It"s me.) 3.John hoped the passenger would be Mary and indeed it was she. (she做主语补语) 约翰希望那位乘客是玛丽,还真是她。 二、宾语的补语 1.不定式(to do) Father will not allow us to play on the street. 父亲不让我们在街上玩耍。 We believe him to be guilty. 我们相信他是有罪的。 We made him copy the sentence. He is made to copy the sentence. I felt my hands tremble. 2.名词 At the meeting we elected him monitor. I think your brother a clever boy. 3.形容词 What you said made Xiao Wang angry. I found the classroom empty 4.副词 Please call the students back at once. He was seen to take his cap off. 5.现在分词 We hear him singing in the hall. I found him lying in bed, sleeping. 6.过去分词 He saw his face reflected in the water. I heard it spoken of in the next room.
2023-08-03 03:52:033

语文 语法中补语是怎么回事?

补语是对宾语的补充,起修饰宾语作用。
2023-08-03 03:52:133

补语指的是什么

去问百度吧
2023-08-03 03:52:214

什么叫做补语

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主语是句子叙述的主体,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谓语说明主语所发出的动作或具有的特征和状态。谓语由动词来承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常位于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宾语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汉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如下:(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由这个顺序可以看到,定语是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成分主要是主语和宾语)前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制的成分,状语是在谓语(包括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前对其修饰和限制的成分。例:1定语:我的书美丽的花(以上两个句子中“我”和“美丽”是定语。)2状语:狠狠地打多么美丽(以上两个句子中“狠狠”和“多么”是状语)从形式上看,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用“的”字,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用“地”字,这是标志。什么是状语状语是置于谓语中心或句子前,以修饰、限定谓语中心或句子的句法成分。在句法分析中,状语以〔〕标示,与其相应的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以——标示。讲的再俗点定语就是定义性的状语就是形容状态的他进了个漂亮的球。漂亮就是定义性的,用在名词“球”前。——所以定语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状语某个状态的自然只能修饰动词例如她非常非常爱他。非常就是状语。一种状态。什么是补语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对动词、形容词加以补充、说明的成分叫补语。他进了一个球,漂亮!“漂亮”补语25
2023-08-03 03:52:436

定语、状语、补语 怎么分辨?

谓前为状,谓后为补,定语修饰的是名词。
2023-08-03 03:52:592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 + 谓语 + 宾语我 学习 汉语。2.用“吗”、“呢”的疑问句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4.正反疑问句你是不是中国人?— 你是中国人不是?你有没有照相机?— 你有照相机没有?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 还是)听音乐。6.定语(用在名词前)(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1)副词作状语: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2)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很认真地学习。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9.简单趋向补语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你快倒茶来!10.复合趋向补语动词 + 上来 / 上去、下来 / 下去、进来 / 进去、出来 /出去、回来 / 回去、过来 / 过去、起来(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 去”在句末他走进教室来。| 他跑回家去。(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形式: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的两种形式:他拿出来一本书。| 他拿出一本书来。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他拿出书来。表示要求,事物宾语在“来 / 去”前:你拿出书来!11.程度补语形式:形容词 + 极了/ 得+不得了 / 死了/ 坏了 / 得很 / 多了他高兴极了。| 我累得不得了。| 我饿死了。12.可能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能力或可能性)形式:动词 + 得 / 不 + 结果补语 | 趋向补语表示能力:这本书我看得懂,他看不懂。表示可能:他明天回得来,我明天回不来。13.情态补语形式:动词 + 得 + 非常 / 很 / 比较 + 形容词(1)动词后没有宾语的形式:他跑得很快。(2)动词后带有宾语的形式:他学汉语学得很好。(重复动词)汉语他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他汉语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14.时量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持续多长时间)(1)持续性动词的三种形式:我学汉语学了一年。 (重复动词)我学了一年(的)汉语。 (动词+时间+宾语)汉语我学了一年。 (宾语提前)(2)非持续性动词的形式:他离开中国一年了。(动词+宾语+时间)(3)宾语是人称代词的形式:我等他等了十分钟。(重复动词)我等了他十分钟。 (动词+人称代词+时间)(4)副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重复动词前边:我学汉语只学一年。/ 我学汉语要学一年。15.动量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数量)形式:动词 + 动量词(主要是“次、遍、下”)(1)动词 + 动量词 + 事物宾语:我看了一次电影。| 他看了一遍课文。|(2)动词 + 人称代词宾语 + 动量词:昨天,我找了他三次。16.存现句形式:处所词语 + 动词 + 名词(1)表示存在:墙上有一幅画。(2)表示出现:前边来了一个人。(3)表示消失:停车场上开走了一辆车。17.动态助词“了”形式:动词 + 了说明:“了”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与时间无关):昨天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了。明天我吃了早饭去学校。平时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18.语气助词“了1”形式:“了”在句尾。说明:表示事情已经发生:现在他去书店买书了。| 昨天你去书店了没有?(正反问)19.语气助词“了2”形式:“了”在句尾说明:表示变化:春天了,天气暖和了。他是大学生了,可以独立生活了。20.动态助词“了”+ 数量词 + 语气助词“了”说明:表示动作可能继续,或不再继续: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我还要学习一年。(还要继续)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以后不学了。 (不再继续)
2023-08-03 03:5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