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振
-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观察法:
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调查法: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调查的一般步骤:选取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时的六个步骤:①选择调查范围②分类③设计调查线路④调查记录⑤归类⑥资料整理。
*生物归类的方法:
按照形态特征分类: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类: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类: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的范围:
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大气圈里主要是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水圈中生活有很多生物,但大多数分布在水面以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是岩石圈。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合作关系、竞争关系等。入到田里的杂草与水稻之间会争夺阳光、养料、水分;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个体之间能分工合作,从而组成一个“家庭式”的整体。
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对照试验:
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着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试验。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环境。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测量地点是: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测量方法是:在每个地点测量三次,算出平均值,作为本次测量的数值。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和能量实验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并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小心放在实验桌的中央略偏左。
对光时,转动反光镜,使光线射入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一个白亮的圆形视野。
2.观察,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整理实验台。
*各个结构的作用:
1反光镜:反射光线2光圈:控制光线进入镜筒
3转换器:安放物镜4镜座:安放目镜
5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清晰
6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幅度大7目镜和物镜:使物象放大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城市生态系统(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玻片标本:
我们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为此,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之称玻片标本。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涂抹制成。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
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动词:擦、滴、撕、展、盖、染。
在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标本中产生气泡,应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的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染色时,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细胞结构中,起保护和支持细胞作用的细胞壁,细胞质里有液泡,,溶解着多种物质。在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细胞质内还有叶绿体。
*动物细胞的结构: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细胞中含有的物质: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一般不含碳,这类物质叫无机物,这种物质不能燃烧;另一种是分子比较大的,一般含有碳,这种物质叫有机物,这种物质能燃烧。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能量。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植物叶片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能够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当做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我们的生命始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内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它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做遗传信息。例:小羊多莉长得像提供细胞核的妈妈,因为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细胞核中有储存信息的物质——DNA:
信息需要物质作载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DNA的的有机物,它主要存在于细胞核。DNA可以分成许多个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就叫基因。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是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每一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的生长:
新产生的细胞体积都很小,通过不断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积分裂时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变化: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分裂过程: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初期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这样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组织形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受精卵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后来一小部分仍然保持分裂能力,大部分失去了分裂能力。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动物和人体的组织有四种:
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动物或人的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并常以某一种组织为主,如心脏主要有肌肉组织构成,大脑主要由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构成。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人体的八大系统有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
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可表视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单细胞生物:
生物圈中有不少肉眼很难看见的生物,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它们大多数生活在水域环境中。例:草履虫,草履虫能用肉眼看见,在做观察草履虫的实验时,如果草履虫运动过快,不便观察,可以在培养液的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
*植物体的层次结构: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植物体与动物体相似,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后经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植物体从宏大到细微的结构层次是:植物体→器官→组织→细胞。
*植物的几种组织:
分生组织——终生保持分裂能力。
保护组织——保护功能。
输导组织——输导物质。
营养组织——储藏营养物质;含叶绿体的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的各种组织都是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的。
分生组织的细胞特点是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多数单细胞生物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单细胞生物对人类也有有害的一面,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体健康;海水中的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可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病毒的种类、结构和生活及与人类的关系: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病毒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都没有细胞结构,而且比细胞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们的大小。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内的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胞内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
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病毒的种类很多,在生物圈的分布十分广泛,有营寄生生活,给人类、饲养动物、栽培植物带来了极大危害。
人们一方面设法治疗和预防病毒性疾病,另一方面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
*藻类植物:
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根据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的差异,可以分为四大类: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呈单细胞或多细胞;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可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药用。
*苔藓植物:
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有茎和叶的分化,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
苔藓植物的叶片只有一层细胞,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非常敏感,因此,苔藓植物可以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有真正的根、茎和叶,并且有专门运输物质的输导组织。
蕨类的叶子的背面边缘常有一些褐色的隆起,里面含有大量的孢子,这是一种生殖细胞,细胞成熟后落到温暖湿润的地方就会萌发和生长。
作为当今主要能源物质的梅是古代的蕨类植物的一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形成的。
*观察种子:
种子植物区别与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是:种子植物绝大多数能够结出种子,并且由种子发育成新的植物体。
在观察种子内部结构时应借助的器具是放大镜。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可以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类。其中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着。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种皮。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可以保护种子,果实常有一些适于种子传播的特点。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和萌发过程:
被子植物的一生开始于种子的萌发。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即使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种子也不一定都萌发。因为,种子的萌发还与其自身条件有关。能够萌发的种子的胚必须是完整的、有活性的。
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芽、胚轴、胚根。随后,培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查时,可以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这样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做抽样检测法。
*幼根的生长:
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试验中,所选择的根应是生长迅速的幼根。
植物根尖从尖端向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四部分。其中生长最快的
部分时伸长区。
根的生长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和伸长区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不断增
大的结果。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大树的枝条和绿叶都是由芽发育成的,枝条上的芽又可发育成新的枝条。
芽能发育成枝条是因为在芽中分生组织的细胞不断地分裂和分化。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无机盐和有机物。其中水和无机盐是从土壤中吸收的,有机物是通过叶的光合作用制造的。
施肥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无机盐,植物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无机盐。
*花的结构:
为了种族的延续,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要开花,花是由花芽发育而来的。
一朵花包括花托、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等结构,其中雄蕊有花药、花丝组成;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
*传粉和受精:
绿色开花植物从开花到结果,中间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过程。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胚珠内的卵细胞与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受精后,花的部分结构凋落了,只有子房发育成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玉米果穗常有缺粒现象,主要是由于传粉不足引起的,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份的不足,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水对植物生活的作用:
水和有机物一样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运输到植物体内的各个器官。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区终年少雨,气候干燥;有的地区雨量充沛,江河纵横,因而气候湿润。植物体在不同的发育时期需水量不同。
*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植物主要依靠根吸收水分。根尖的成熟区是吸收水分最重要的部位,因为生有大量根毛,增加了与土壤接触的面积。
植物的茎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是导管,它位于茎的木质部中。
植物的茎内运输有机物的管道筛管,它位于茎的韧皮部中。有些植物的茎会不断长粗,是因为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能不断地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和韧皮部细胞。
*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土壤溶液中的水分→根毛细胞→根内的导管→茎、叶内的导管→植株各处。
*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植物体内的水分大部分是同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的。叶片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的。气孔是植物散失水分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的开闭也是受保卫细胞控制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出来的过程就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植物的叶片进行。其意义在于能促进水分的吸收,带动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森林能够吸纳雨水,补充地下水。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因此我们应当保护森林。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实验前要将天竺葵在黑暗的环境中放一昼夜,将天竺葵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
2.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后的条件?
3.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时,为了安全,要进行隔水加热。
4.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实际上是淀粉遇碘变蓝。说明:叶片见光的部分产生了淀粉。
*光合作用:
1.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的。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是叶。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合成了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3.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还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1.从细胞水平来看:植物细胞的组成成分出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以外,主要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来看:种子中的成分大部分是有机物,植物的根和茎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发生了变化,释放出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3.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
4.呼吸作用公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1.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为自己所用外,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在其他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提供能量的方式与绿色植物体内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外,还有氧气。
2.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有二氧化碳和水。
3.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公式:
光能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叶绿体
3.为了充分利用阳光,提高产量,种植农作物时一般采用合理
密植。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1.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2.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由于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不合理的利用,使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
2.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对森林和草原进行依法治理和科学管理。
2.我国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 康康map
-
细胞的结构
生物为什么要阳光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然后把光能固定成化学能,我们动物通过捕食获得植物固定下来的能力和物质,如果没有阳光,世界就崩溃了~2023-07-28 20:38:243
阳光对生物的作用
光能!植物通过它+叶绿体+线粒体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另外,太阳还能提供能量,流动与生物圈中,在叶绿体中能储存进ATPNADPH中,升高温度,促进蒸腾作用,从而促进营养的运输等等......我是一个初中一年级学生,我的答复可能不是很全面,希望你采纳2023-07-28 20:38:323
阳光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阳光对生物的影响有阳光对生物 可以使动物的 皮毛处于干燥状态 有杀菌 除臭 除虫 的作用, 另外 可以 形成大量的维生素, 尤其是D3 , 还有 可以促进 动物性的成熟, 可以使动物的性成熟时间提前。阳光可以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同化为有机物,存储能量并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1、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2、蓄积太阳能3、净化空气2023-07-28 20:38:431
海水缸养生物可以阳光直照吗?
我认为最好不要阳光直照吧,因为即使生物在海里面也是,生长在海的最深处的也接触不到阳光呀2023-07-28 20:38:5615
阳光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很大2023-07-28 20:39:257
初中生物蒜苗生长与阳光的关系
在弱光照并且较温暖的环境下蒜苗长得快。蒜苗的生长情况与环境有关,在强光,弱光下都能长,只不过生长的样子有区别:弱光下蒜苗长得细高,叶子浅绿,较柔弱;强光下蒜苗长的矮壮。但是弱光照下蒜苗长得更快。大蒜喜好冷凉的环境条件。其适应温度,低限为-5℃,高限为26℃。大蒜通过休眠后,在3~5℃时即可萌芽发根。茎叶生长适温为12~16℃。花茎和鳞茎发育适温为15~20℃,当超过26℃以上时,植株生理失调,茎叶逐渐干枯。2023-07-28 20:39:491
所有生物成长都需要阳光吗?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须要,但异养生物和某些化能自养细菌不用2023-07-28 20:40:053
大地上的一切生物为什么都要依靠太阳呢?
这种原理是解释不清楚的,因为所有的生物都需要阳光的2023-07-28 20:40:1312
阳光对生物的重要性在哪里?
阳光是地球所有能量的来源,没有阳光,一切生物都无法生存2023-07-28 20:40:412
生物在没有阳光照的情况会释放氧气还是二氧化碳
生物在没有阳光照的情况会释放二氧化碳。生物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进行光合作用;在晚上没有光,生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细胞呼吸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异化作用,通过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源物质——ATP。细胞呼吸按着是否需要氧气的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但有的生物或组织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还可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如酵母菌等。呼吸作用的类型:需氧型:绝大多数的动物和植物都需要生活在氧充足的环境中。它们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以便维持自身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需氧型,也叫做有氧呼吸型。厌氧型:这一类型的生物有乳酸菌和寄生在动物体内的寄生虫等少数动物,它们在缺氧的条件下,仍能够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从中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厌氧型,也叫做无氧呼吸型。兼性厌氧型:这一类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把有机物彻底的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的条件下把有机物不彻底的分解为乳酸或酒精和水。典型的兼性厌氧型生物就是酵母菌。2023-07-28 20:40:481
阳光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太阳提供动植物热量,太阳可以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氧气提供给动物,动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动物运动产生二氧化碳提供给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若太阳消失了,生命活动将不再延续。喜光植物的叶片跟着太阳转,阳光普射时鸟儿生殖兴旺,阴雨天多数动物无精打彩,都是生物离不开太阳的常识性见证。 地球上的能源直接或间接依靠日光供给,绿色植物可转日光能成化学能,而植物可为动物所食用,草食性动物又被肉食性动物所食用,于是基于营养的关系而将环境中的各种生物联系起来,成为食物链。 所以说太阳是地球生物的缔造者。2023-07-28 20:41:151
阳光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没有阳光,就没有光合作用,生物因缺氧窒息2023-07-28 20:41:252
初中生物中光和光照阳光的区别
光和光照一般没有什么区别都可以当做实验变量,但是在生态系统角度来说光属于非生物因素,而光照不在生态系统的角度划分区域,阳光在食物网中是所有生产者消费者的能量来源2023-07-28 20:41:341
为什么有些生物不需要阳光也能存活
目前科学研究认为,生物存在六中生命形式. 六种生命形态: 一、以氟化硅酮为介质的氟化硅酮生物; 二、以硫为介质的氟化硫生物; 三、以水为介质的核酸/蛋白质(以氧为基础的)生物; 四、以氨为介质的核酸/蛋白质(以氮为基础的)生物; 五、以甲烷为介质的类脂化合物生物; 六、以氢为介质的类脂化合物生物. 地球上的生物大多是第三种,在一些火山口附近也存在第2种,可见,连没有水都可能存在生物, 更何况才是没有阳光呢?而且需要阳光的生物大多数是一些通过光能获取能量的生物,比如植物.要是我们把一个人关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只要给他提供食物,即使没有阳光他也能存活. 所以,光并不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有些生物不需要阳光也能存活. 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看,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是:①有生物大分子的存在.②要有供生命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存在.③必要的大气成分.大气不仅是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氧的提供者,而且大气覆盖天体表面,也可以保护生命免受宇宙线、紫外线和陨石等的损害,防止水分逸失.④要有合适的温度.⑤要有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水的存在.⑥必要的时间.因为生命的发生和进化,都需要有漫长的时间. 鱼在陆地上,会窒息死,鱼也会认为陆地不可能有生物存活.这是鱼的无知,如果人类认为一个星球没有氧气就没有生命,那也就是人类的无知.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们发现了更多的生命形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也随着人们的认识而改变,再也不是空气,阳光,水了.将来说不定还会发现更加奇葩的生物,上面6条还会改动. 当然除了第三种的生命形式以外(第三种生命形式也存在微生物),其他几种生命形式基本都是微生物,他们的生理活动也比“正常生物”慢的多. 说了那么多,希望对楼主有益.2023-07-28 20:41:411
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什么来源
能量来源。植物靠阳光合成有机会,动物、微生物等直接或间接靠植物为食物。所以可以说太阳是地球上生物界的能量来源。2023-07-28 20:41:513
长在水里的生物怕阳光的是什么
1、白掌 白掌喜高温高湿,也比较耐阴。白鹤芋叶片较大,对湿度比较敏感,怕强光暴晒,夏季遮荫60-70%,但长期光照不足,则不易开花。 土壤以肥沃、含腐殖质丰富的壤土为好。生长适温为22-28℃,3-9月以24-30℃,9月至翌年3月为18-21℃,冬季温度不低于14℃,温度低于10℃植株生长受阻,叶片易受冻害。 2、吊兰 吊兰性喜温暖湿润、半阴的环境。它适应性强,较耐旱,不甚耐寒。不择土壤,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土壤中生长较佳。对光线的要求不严,一般适宜在中等光线条件下生长,亦耐弱光。 3、绿萝 绿萝属阴性植物,喜湿热的环境,忌阳光直射,喜阴。喜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微酸性的土壤。越冬温度不应低于15℃。 4、花叶万年青 花叶万年青原产南美巴西。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不耐寒、怕干旱,忌强光曝晒。花叶万年青在黑暗状态下可忍受14天,在15℃和90%相对湿度下贮运。 5、火鹤花 火鹤花原产于南美洲哥斯达黎加和危地马拉的热带雨林。火鹤花性喜好温暖、半阴的环境,怕强光畏寒冷,生长适温20-30℃。越冬时最低温度要保持在16℃。2023-07-28 20:41:571
阳光对生物圈的作用
阳光为生物提供生存基本条件。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太阳能转变为生物能够利用的化学能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阳光是一切生物获得能量的最终来源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统合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其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从地质学的广义角度上来看生物圈是结合所有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与岩石圈、水圈和空气的相互作用。生物圈是一个封闭且能自我调控的系统。地球是整个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方。一般认为生物圈是从35亿年前生命起源后演化而来的。生物圈是所有生物链的一个统称,他包含了生物链和所有细微的生物和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等。此外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最大的生命系统。2023-07-28 20:42:041
太阳对生物的影响
太阳对生物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光合作用:太阳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源,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太阳光转化为化学能,并合成有机物质,维持生命活动。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维持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2、温度调节:太阳辐射的热量能够影响地球的温度,维持地球的平均温度适宜生物生存。阳光直接照射地表,使得地球表面温暖,适宜植物和动物的生长。3、生物节律:太阳光的周期性变化(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对生物的生物钟和生理节律有影响。生物根据光周期调整生长、繁殖、睡眠和行为等生物活动。4、维持食物链:太阳能作为能量源,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植物的生物质,进而在食物链中转化为其他生物的能量。太阳能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5、影响气候和天气:太阳辐射不均匀地加热地球表面,引起气候和天气的变化。太阳辐射的变化导致季节、气候带和气候事件的出现,如季风、降水模式和温度变化等。总的来说,太阳作为地球上的能量源,对生物的生存、生长和物种分布等方面都具有关键的影响。2023-07-28 20:42:162
阳光对生物圈的作用
为生物提供生存基本条件2023-07-28 20:42:364
阳光对生物的生长有哪些好处
提供能量2023-07-28 20:42:463
太阳对于生物的重要性是什么?
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是生物的能量来源,假如没有太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没法生存下去。2023-07-28 20:43:071
生物学中 阳光和温度有什么区别
生物学中,阳光提供温度,而温度不提供阳光2023-07-28 20:43:181
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有阳光、___、___、___,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___.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家园,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动物和植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基本是相同的,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故答案为:水;空气;营养物质;生存空间2023-07-28 20:43:341
请问有什么生物不需要太阳就能生存?
细菌,病毒微生物吗2023-07-28 20:43:423
阳光不能进入深海里,那么没有太阳的话,会对深海生物造成影响吗?
没有太阳的话可以或许会对深海生物造成影响,可以或许会让深海的生物灭亡,也可以或许进入休眠状况,因为海底的热量都是来自于太阳的照耀,如果没有太阳,必定会对陆地生物造成影响的。2023-07-28 20:44:115
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任何区分阳光和温度?
阳光是生物圈的能源和热源。它对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温度直接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是决定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看题目了,植物光合作用的亮暗就是和阳光又关了,酶的催化就要看适宜的温度了。求满意2023-07-28 20:45:151
阳光能穿透海水的深度是1000千米,那1000千米以下的生物不需要阳光就可以生存吗?
1000米以下的阳光应该是不需要阳光就可以申请了吧,我觉得2023-07-28 20:45:2512
长在水里的生物怕阳光的是什么
长在水里的生物怕阳光的是水蚤。水蚤生活在水里。有像梳子一样的冠状物头部位置绿色的尖刺状结构,看见它们,捕食者便没了胃口。2023-07-28 20:46:071
探究阳光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有阳光是对照组,无阳光是试验组,还是有阳光是实验组。无阳光是对照组= =
前者,楼上正解~2023-07-28 20:46:153
所有的生物的生存只需要阳光和营养物质.______.(判断对错)
生物圈中大多数的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可见题中的叙述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2023-07-28 20:46:561
为什么生物在阳光下的影子会蒸腾发散不规则黑色烟状影子?
折射现象!初中知识就能解答!2023-07-28 20:47:042
阳光 空气 水 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阳光 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下去.因此,阳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陆生植物中,有些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松、杉、柳、槐、小麦、玉米等;有些只有在密林下层的阴暗处才能生长得好,如药用植物人参、三七等. 阳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阳光能够影响动物的体色.例如,鱼的身体的背面颜色较深,腹面却是白色,这就与阳光的照射有关系.阳光还能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蚜虫培养在连续光照或连续无光照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没有翅;把蚜虫培养在光暗交替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有翅. 空气 保护地球免受宇宙中各种天体(流星)的冲击.氮气,氨基酸的基本构成成分,用来组成生命的一种必须元素;稀释空气中的氧气,如果没有他,地球上的氧化反应过于剧烈,同时好多现在难以燃烧的物质都可燃烧.氧气:呼吸作用的基本成分;燃烧和氧化;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生命.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红外线,产生保温作用.水汽、凝结核都是降水比不可少的条件.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不断排放氧气,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和氧气的含量保持平衡. 水 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在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大部分是水.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高达90%以上.动物体的含水量也大致相似,例如,鱼的含水量为70%,人体的含水量,初生婴儿为72%,成人为65%. 对动物来说,缺水比缺少食物的后果更为严重.动物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生存的时间,要比没有水时生存的时间长.2023-07-28 20:47:131
为什么说水和阳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两个重要的非生物因素?
一切生命皆含有水,即:所有生命都需要水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地球上生命的能量都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得2023-07-28 20:47:214
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需要:阳光、______、______和水,以及适宜的______和一定的______,这都是生物赖以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故答案为:空气;营养物质;温度;生存空间.2023-07-28 20:47:281
太阳离地球那么远,那阳光应该不属于生物圈啊,那阳光为什么是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条件
好像不是很远,你都能看到,对吧~~~2023-07-28 20:47:375
阳光试卷七年级下册生物答案
我们做七年级下册生物阳光试卷的时候要认真做题,不能敷衍了事。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阳光试卷七年级下册生物的答案,大家快来跟我一起看看吧。 阳光试卷七年级下册生物答案(一) 阳光试卷七年级下册生物答案(二) 阳光试卷七年级下册生物答案(三) 图片来源:精英家教网2023-07-28 20:47:531
海底3000米深处竟然还有生物,它们靠着什么在没有阳光的环境生存?
靠着自身的发展,让自己适应了这个环境,才能够让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下去,大海里有很多秘密。2023-07-28 20:48:213
初中生物的实验题,变量是要写有无阳光还是阳光
那就要看实际情况,这类题一般根据题目信息来回答。例如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其变量就是光。2023-07-28 20:48:511
阳光对生物的作用
光能! 植物通过它+叶绿体+线粒体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另外,太阳还能提供能量,流动与生物圈中, 在叶绿体中能储存进ATP NADPH 中,升高温度,促进蒸腾作用 , 从而促进营养的运输 等等...... 我是一个初中一年级学生,我的答复可能不是很全面,希望你采纳2023-07-28 20:49:166
阳光 温度等什么对生物的影响
阳光对生物的影响有阳光对生物 可以使动物的 皮毛处于干燥状态 有杀菌 除臭 除虫 的作用, 另外 可以 形成大量的维生素, 尤其是D3 , 还有 可以促进 动物性的成熟, 可以使动物的性成熟时间提前。阳光可以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同化为有机物,存储能量并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1、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2、蓄积太阳能3、净化空气2023-07-28 20:49:302
向日葵向着阳光现象是生物的什么
向日葵向着阳光现象是生物的应激性。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应激性.应激性能够使生物“趋利避害”. 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性.向日葵的花盘总是向着太阳,这说明生物具应激性.2023-07-28 20:49:391
阳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各举一个例子
阳光对生物的影响:如光合作用,植物的向光性;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如春花作用,小麦一定要经过一定的低温,才能开花,水对生物作用:维持体温,参与生物体的各种反应等2023-07-28 20:49:521
科学里面水,空气,阳光属于生物还是地理
要看这些放在哪里了2023-07-28 20:50:012
为什么万物生长靠阳光
光合作用2023-07-28 20:50:094
阳光 空气 水 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空气中含有氧气,能使生物呼吸,如果没有氧气,生物没法呼吸就会死亡2023-07-28 20:50:162
生物与光有什么样的关系?
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状态是建立在能量基础上的,绿色植物的光合系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的唯一通路,也是食物链的起点。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生物本身对这些变化的光因子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反应。光是由波长范围很广的电磁波组成的,主要波长范围是150~4000纳米,其中人眼可见光的波长在380~760纳米。可见光谱中根据波长的不同又可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波长小于380纳米的是紫外光,波长大于760纳米的是红外光,红外光和紫外光都是不可见光。在全部太阳辐射中,红外光占50%~60%,紫外光约占1%,其余的是可见光部分。由于波长越长,增热效应越大,所以红外光可以产生大量的热,地表热量基本上就是由红外光能所产生的。紫外光对生物和人有杀伤和致痘的作用,但它在穿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290纳米的部分将被臭氧层中的臭氧吸收,只有波长在290~380纳米的紫外光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在高山和高原地区,紫外光的作用比较强烈。可见光具有最大的生态学意义,因为只有可见光才能在光合作用中被植物所利用并转化为化学能。植物的叶绿素是绿色的,它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所以在可见光谱中,波长为760~620纳米的红光和波长为490~435纳米的蓝光对光合作用最为重要。光质(光谱成分)随空间发生变化的一般规律是短波光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时间变化上,冬季长波光增加,夏季短波光增加;一天之内中午短波光较多,早晚长波光较多。不同波长的光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植物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的程度直接与波长有关。当太阳辐射穿透森林生态系统时,大部分能量被树冠层截留,到达下层的太阳辐射不仅强度大大减弱,而且红光和蓝光也所剩不多,所以生活在那里的植物必须对低辐射能环境有较好的适应。光以同样的强度照射到水体表面和陆地表面。在水体中,水对光有很强的吸收和散射作用,这种情况限制了海洋透光带的深度。在纯海水中,10米深处的光强度只有海洋表面光强度的50%,而在100米深处,光强度则衰减到只及海洋表面强度的7%(均指可见光部分)。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波长的光被海水吸收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红外光仅在几米水深处就会被完全吸收,而紫色和蓝色等短波光则很容易被水分子散射,也不能射入到很深的海水中,结果在较深的水中只有绿色光占较大优势。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的这种变化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分布在海水表层的植物,如绿藻海白菜,所含有的色素与陆生植物所含有的色素很相似,主要是吸收蓝、红光,但是,分布在深水中的红藻紫菜,则能通过另一些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能够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光虽然很少,但在高山地带紫外光的生态作用很明显。由于紫外光抑制了植物茎的伸长,很多高山植物具有特殊的莲座状叶丛。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不利于植物克服高山障碍进行散布,因此它是决定很多植物垂直分布上限的因素之一。色觉在不同动物类群中的分布也很有趣。在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中,有些物种色觉很发达,另一些物种则完全没有色觉。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动物才具有发达的色觉。光照强度在赤道地区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例如在低纬度的热带荒漠地区,年光照强度为8.37×105焦/平方厘米以上;而在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年光照强度不会超过2.93×105焦/平方厘米。位于中纬地区的我国华南地区,年光照强度大约是5.02×105焦/平方厘米。光照强度还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强,例如在海拔1000米可获得全部入射日光能的70%,而在海拔0米的海平面却只能获得50%。此外,山的坡向和坡度对光照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山的南坡所接受的光照比平地多,而平地所接受的光照又比北坡多。随着纬度的增加,在南坡上获得最大年光照量的坡度也随之增大,但在北坡无论什么纬度都是坡度越小光照强度越大。较高纬度的南坡可比较低纬度的北坡得到更多的日光能,因此南方的喜热作物可以移栽到北方的南坡上生长。在一年中,夏季光照强度最大,冬季最小;在一天中,中午的光照强度最大,早晚的光照强度最小。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生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光照条件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各自独特的生态学特性和发育特点,并对光照条件产生特定的要求。光照强度在一个生态系统内部也有变化。一般来说,光照强度在生态系统内部将会自上而下逐渐减弱,由于冠层吸收了大量日光能,使下层植物对日光能的利用受到了限制,所以一个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层现象既决定于群落本身,也决定于所接受的日光能总量。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光照强度将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对光的吸收和反射是很有效的,在清澈静止的水体中,照射到水体表面的光大约只有50%能够到达15米深处,如果水是流动和浑浊的,能够到达这一深度的光量就要少得多,这对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种很大的限制。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处于植物的呼吸消耗量相平衡之处。如果海洋中的浮游藻类沉降到此点以下或者被洋流携带到此点以下而又不能很快回升到表层时,这些藻类便会死亡。在一些特别清澈的海水和湖水中(特别是在热带海洋),此点可以深达几百米,但这是很少见的。在浮游植物密度很大的水体或含有大量泥沙颗粒的水体中,透光带可能只限于水面下1米处,而在一些受到污染的河流中,水面下几厘米处就很难有光线透入了。由于植物需要阳光,所以扎根海底的巨型藻类通常只能出现在大陆沿岸附近,这里的海水深度一般不会超过100米。生活在开阔大洋和沿岸透光带中的植物主要是单细胞的浮游植物。以浮游植物为食的小型浮游动物也主要分布在这里,因为这里的食物极为丰富。但是动物的分布并不局限在水体的上层,甚至在几千米以下的深海中也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这些动物靠海洋表层生物死亡后沉降下来的残体为生。接受一定量的光照是植物获得净生产量的必要条件,因为植物必须生产足够的糖类以弥补呼吸的消耗。当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其他生态因子都保持恒定时,生产和呼吸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平衡就主要决定于光照强度了。光合作用将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直至达到最大值。光照强度在光补偿点(即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植物的呼吸消耗量相平衡之处)下,植物的呼吸消耗大于光合作用,因此不能积累干物质;在光补偿点处,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质刚好与呼吸消耗相等;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在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各种植物的光饱和点也不相同,阴地植物比阳地植物能更好地利用弱光,它们在极低的光照强度下便能达到光饱和点,而阳地植物的光饱和点则要高得多。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光饱和点也不相同,一般在苗期和生育后期光饱和点低,而在生长盛期光饱和点高。几乎所有的农作物都具有很高的光饱和点,即只有在强光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一般说来,植物个体对光能的利用效率远不如群体高,夏季当阳光最强时,单株植物很难充分利用这些光能,但在植物群体中对反射、散射和透射光的利用要充分得多。这是因为在群体中当上部的叶片已达到饱和点时,群体内部和下部的叶片还远没有达到光饱和状态,有的甚至还处在光补偿点以下,所以植物群体的光合作用是随着光照的不断增强而提高的,尽管有些叶片可能已超过了光饱和点。例如水稻单叶的光饱和点要比晴天时的最强光照低得多,但水稻群体的光合作用却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对植物群体的总光能利用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和光合能力。光合面积主要指叶面积,通常用叶面积指数来表示,即植物叶面积总和与植株所覆盖的土地面积的比值。要提高植物群体的光能利用率,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叶面积以截留更多的日光能。在一定范围内,叶面积指数与光能利用率和植物生产量成正相关,但并不意味着叶面积指数越大越好。农作物的最适叶面积指数一般是4,其中小麦为6~8.8,水稻为4~7,玉米为5,大豆为3.2。光合时间是指植物全年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光合时间越长,植物体内就能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并增加产量。延长光合时间主要是靠延长叶片的寿命和适当延长植物的生长期。光合能力是指大气中CO2含量正常和其他生态因子处于最佳状态时的植物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光合能力是以每天每平方米叶面积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干重来计算的[克/(平方米·天)]。一般说来,个体的光合能力与群体的产量成正相关,而群体的光合能力则决定于叶层结构和光的分布情况。另外,光还是影响动物行为的重要生态因子,很多动物的活动都与光照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动物适应于在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大多数鸟类、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有蹄类、松鼠、旱獭和黄鼠,爬行动物中的蜥蜴和昆虫中的蝶类、蝇类和虻类等,这些动物被称为昼行性动物。另一些动物则适应于在夜晚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如夜猴、蝙蝠、家鼠、夜鹰、壁虎和蛾类等,这些动物被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因其只适应于在狭小的光照范围内活动,所以又称为狭光性种类。昼行性动物所能耐受的日照范围较广,故又称为广光性种类。还有一些动物既能适应于弱光也能适应于强光,它们白天黑夜都能活动,常不分昼夜地表现出活动与休息的不断交替,如很多种类的田鼠,它们也属于广光性种类。土壤和洞穴中的动物几乎总是生活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并极力躲避光照,因为光对它们就意味着致命的干燥和高温。幼鳗的溯河性洄游则是选择在白天进行,一到夜间便停止洄游并躲藏起来。蝗虫的群体迁飞也是发生在日光充足的白天,如果乌云遮住了太阳使天色变暗,它们马上就会停止飞行。在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水平(昼行性动物)或下降到一定水平(夜行性动物)时,它们才开始一天的活动,因此这些动物将随着每天日出日落时间的季节性变化而改变其开始活动的时间。例如夜行性的美洲飞鼠,冬季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大约是16时30分,而夏季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将推迟到大约19时30分。昼行性的鸟类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也是随季节而变化的,例如麻雀在上海郊区(晴天)每天开始鸣啭的时间,3月15日为5时45分左右,6月15日为4时20分左右,9月15日为5时18分左右,12月15日为6时20分左右。这说明光照强度与动物的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称为日照长度。在北半球从春分到秋分是昼长夜短,夏至昼最长;从秋分到春分是昼短夜长,冬至夜最长。在赤道附近,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夏半年(春分到秋分)昼越长而冬半年(秋分至春分)昼越短。在两极地区则半年是白天,半年是黑夜。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夏季的日照时间总是多于12小时,而冬季的日照时间总是少于12小时。随着纬度的增加,夏季的日照长度也逐渐增加,而冬季的日照长度则逐渐缩短。高纬度地区的作物虽然生长期很短,但在生长季节内每天的日照时间很长,所以我国北方的作物仍然可以正常地开花结果。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例如植物在一定光照条件下的开花、落叶和休眠,以及动物的迁移、生殖、冬眠、筑巢和换毛换羽等。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以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的原产地在长日照地区,即北半球高纬度地带,如我国的北方。长日照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在发育的某一阶段要求每天有较长的光照时数,即日照必需大于某一时数(这个时间称为临界光期);或者说暗期短于某一时段才能形成花芽。长日照时间越长,开花时间越早。例如北方体系的植物,大麦、小麦、油菜、菠菜、甜菜、甘蓝、萝卜以及牛蒡、紫菀、凤仙花等都属于长日照植物。它们的开花期通常是在全年光照最长的季节里,如果人工施光,延长光照时间,就可使其提前开花;如果光照时数不足,它们将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不能及时开花。与长日照植物相反,要求光照短于临界光期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暗期越长开花越早。这种植物在长日照下是不会开花的,只能进行营养生长。我国南方体系的植物,如水稻、大豆、玉米、棉、烟草、向日葵、菊芋均属于短日照植物,它们多在深秋或早春开花,人工缩短其日照时数,则可提前开花。中日照植物要求日照与暗期各半的日照长度才能开花。甘蔗是中日照植物的代表,它要求每天12.5小时的日照,否则不能开花。自然界的现象也不一定绝对严格,还有一些植物,对日照长短的要求并不严格,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如蒲公英、番茄、黄瓜、四季豆等,就是中间类型日照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必须特别注意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要。在园艺工作中也常利用光周期现象人为控制开花时间,以便满足观赏需要。在脊椎动物中,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很多鸟类的迁移都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所引起。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所以也是生物节律最可靠的信号系统。鸟类在不同年份迁离某地和到达某地的时间都不会相差几日,如此严格的迁飞节律是任何其他因素(如温度的变化、食物的缺乏等)都不能解释的,因为这些因素各年相差很大。同样,各种鸟类每年开始生殖的时间也是由日照长度的变化决定的。温带鸟类的生殖腺一般都在冬季时最小,处于非生殖状态,随着春季的到来,生殖腺开始发育,随着日照长度的增加,生殖腺的发育越来越快,直到产卵时生殖腺才达到最大。生殖期过后,生殖腺便开始萎缩,直到来年春季才再次发育。鸟类生殖腺的这种周期发育是与日照长度的周期变化完全吻合的。在鸟类生殖期间人为改变光周期可以控制鸟类的产卵量,人为夜晚给予人工光照提高母鸡产蛋量的历史已有200多年了。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很多野生哺乳动物(特别是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种类)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长而开始生殖的,如雪貂、野兔和刺猬等,这些种类可称为长日照兽类。还有一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如绵羊、山羊和鹿,这些种类属于短日照兽类,它们在秋季交配刚好能使它们的幼仔在春天条件最有利时出生。随着日照长度的逐渐增加,它们的生殖活动也渐趋终止。实验表明,雪兔换毛也完全是对秋季日照长度逐渐缩短的一种生理反应。鱼类的生殖和迁移活动也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常表现出光周期现象,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光照充足的表层水的鱼类。实验证实,光可以影响鱼类的生殖器官,认为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鲑鱼的生殖能力,这一点已在养鲑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日照长度的变化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而影响鱼类的迁移。例如光周期决定着三刺鱼体内激素的变化,激素的变化又影响着三刺鱼对水体含盐量的选择,后者则是促使三刺鱼春季从海洋迁入淡水和秋季从淡水迁回海洋的直接原因,归根结底三刺鱼的迁移活动还是由日照长度的变化引起的。昆虫的冬眠和滞育主要与光周期的变化有关,但温度、湿度和食物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秋季的短日照是诱发马铃薯甲虫在土壤中冬眠的主要因素,而玉米螟(老熟幼虫)和梨剑纹夜蛾(蛹)的滞育率则决定于每日的日照时数,同时也与温度有一定关系。太阳紫外光辐射虽然对地球上的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但其大部分将被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所吸收。紫外光可区分为两种类型,波长范围从315~380纳米的紫外光属于UV-A,而波长范围从280~315纳米的紫外光属于UV-B。太阳UV-B辐射从热带地区(臭氧层最薄)到两极地区(臭氧层最厚)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弱。海拔高度越高,UV-B辐射越强,大约每升高1000米增强14%~18%。近年来,由于破坏臭氧的一些人造化合物(如含氯氟烃)的大量释放,已使平流层的臭氧量减少,这对两极地区和热带地区的影响最大,使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加,尤其是UV-B辐射。UV-B辐射强度的增加对动物的影响比对植物的影响更大。光色素生物尤其敏感,特别是人类,因为紫外光最容易诱发人患皮肤癌。在美国70%的皮肤癌是由紫外光辐射引起的,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皮肤癌的患病率都有所增加。据估计,平流层的臭氧每减少1%,由UV-B辐射引起的皮肤癌就会增加1.4%。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也会对植物产生影响,在实验室和温室中所做的实验表明:UV-B辐射可使DNA受到损伤、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植物的生长型和减缓植物的生长。但是这些有害作用还未用野生植物加以阐明。植物通过进化对UV-B辐射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防护适应,使UV-B辐射不能进入叶的内部。防止UV-B辐射进入叶内的主要障碍是叶的表层细胞,它们含有某些能吸收UV-B辐射的物质,但能确保有光合作用活性的辐射进入叶内。植物在防护UV-B辐射能力方面存在着广泛差异,热带植物和高山植物由于受紫外线辐射比较强烈,因此它们对UV-B辐射的防护比温带植物和低海拔植物更为有效。2023-07-28 20:50:261
高一生物题(生命系统包括水、阳光?)
d2023-07-28 20:50:375
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
【答案】C【答案解析】试题分析:科学发现中人们对生物和阳光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认识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正确;也说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给人们认识带来的反复性,③正确。认识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不是圆圈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①错误;④真理是超越历史条件的说法错误。该题选C。考点:本题考查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023-07-28 20:51:141
太阳如果熄灭了,地球上的什么物种会最先灭绝消失?
几乎所有的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的植物和藻类都会在差不多的一个时间段灭绝,一旦它们体内的储存的有机物被消耗完毕而没有补充,它们会立刻死亡。2023-07-28 20:51:385
生物群落包括阳光空气水吗?
生物群落广义上讲,包括阳光空气水。因为,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存在,不仅与阳光空气水分不开,阳光空气水也决定了生物群落的种类和类型。生物群落中没有阳光空气水,也就不存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但仍是一个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比较一致的组合体。一个群落中不同种群不是杂乱无章地散布,而是有序协调的生活在一起。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和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组配和种类结构)、优势种(群落中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的特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等。生物群落周围环境的差别决定了组成陆地和水生生物群落的生物种类有很大的差别。在水生生物群落中占优势的是低等植物,尤其是藻类起的作用最大;而在陆地生物群落是高等有花植物占优势。水生生物群落的动物栖居者种类极为广泛,但高等节肢动物和高等脊椎动物仅具有次要的意义;在陆地生物群落中则相反,昆虫(高等节肢动物),特别是鸟类和哺乳动物起主要作用。生物群落的领域种类:①陆地生物群域: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林和季风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泰加林或北方针叶林、多刺林、亚热带灌丛、热带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冻原、荒漠、极地-高山荒漠。②水-陆过渡性生物群域:内陆沼泽(包括酸沼和普通沼泽)、沿海沼泽(盐沼,包括热带亚热带的红树林)。③水生生物群域:静止淡水(湖泊、池塘)、流动淡水(河流)、河口湾、沿岸海、大洋或深海。2023-07-28 20:5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