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一句?

2023-07-28 11:02:45
TAG:
黑桃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及弟子所著的《孟子》-告子下。这就是最后一句,后面没有了。原文如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原句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这样就知道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论证了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并且以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并且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023-07-27 05:23:50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意为: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人才和可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其敌对的国家和来自外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衰亡。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全文(节选)如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如下: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词句注释如下:1、恒:常常,总是。2、过:过错,过失。3、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4、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5、作:奋起,指有所作为。6、而后喻:然后人们才知晓他。喻,知晓,明白。7、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8、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9、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10、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11、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扩展资料: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3-07-27 05:24:09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什么意思

我不知道⊙﹏⊙可我知道这个是老子写的,请给我点赞U0001f61d
2023-07-27 05:24:28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是来自于孟子的一句名言,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相对让自己感受到困苦的环境中,或者说是在一定的列条件中磨练自己的性格,才能够真正的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面对生活中的逆境,顽强拼搏,顽强奋斗的品格,但是如果是在安逸的条件下,生活每天都是贪图享乐,过分的追求那种高品质的物质生活,很容易让一个人失去前进的动力,无法真正地得到成长,会让这个人慢慢的颓废下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有着很好的警示意义,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在生活过程中不要过于的追求和贪图享乐,要敢于坚持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的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与挑战,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始终的坚持下去,因为这些挫折,困难和苦难都是一个让我们不断得以成长的过程,只有我们始终不懈的坚持,才能够最终的达成心中的目标,也才能够在最后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了。
2023-07-27 05:24:49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哪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为: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这句话出自孟子著作《孟子·告子下》中一则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先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会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露在言语中,才被人所知晓。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以及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或是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走向灭亡的道理。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二、文章赏析这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3-07-27 05:24:591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全文基本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3-07-27 05:25:32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鲶鱼效应、温水煮青蛙等等。1、越王勾践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2、温水煮青蛙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3、鲶鱼效应活着的沙丁鱼价格比死去的高很多,但问题是沙丁鱼不爱动,被捕上来在运输过程中会因为缺氧而死。于是挪威渔民将一条鲶鱼装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沙丁鱼要想躲过被吃的恶运,就必须在鱼槽内拼命不停地游动,缺氧问题迎刃而解,沙丁鱼被成功的活着运输到目的地。扩展资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2023-07-27 05:25:531

怎样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非空穴来风,有哪些典型的案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是出自《孟子·告子下》里面的,其是一篇论证说理散文,通过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的案例对比得出道理。生于忧患是指人出身在贫家庭,经过挫折的磨炼最终承担起大任,成为了了不起的人物。而死于安乐是指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很好的家庭条件,但是不思进取,沉迷于玩乐最终弄得一个不好的下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不管是在历史的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道理的,是我们应该用来时刻提醒自己的。那么这样的话不是空穴来风的,举个典型的案例给大家分享一下。朱元璋是明代的第一位皇帝,他的出身有多忧患大家想象不到,谁也没想过这样的一位放牛娃会成为未来的皇帝。他就是出身在奴隶家庭,小时候穷得饭都吃不起,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爸妈都叫他重八。家里条件很差,别说能上学了,他的童年只能去地主家帮忙放牛来换一口饭吃。这样一位小时候就受尽挫折的,更没有亲戚朋友可怜,在父母死后他只能成为了流浪汉,还被迫上寺庙出家为了不被饿死。但是在几年后,他通过了自己不怕吃苦的精神,慢慢的成为了统领,最终成为了皇帝,这有谁想到呢,这就是典型的生于忧患的案例。商纣王是一位出身不折不扣的富二代,手握父亲打下来的江山,可以说是呼风唤雨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商纣王就是在这样安乐的环境中失败了,因为他不懂得珍惜,整天沉迷于苏妲己的美色当中。这么好的出身条件没经历过忧患就不懂得珍惜,吃一点苦就受不了,这就是商纣王死于安乐的原因。这两个典型的案列可以很好地说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不是空穴来风。
2023-07-27 05:26:231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了人要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与“温水煮青蛙”的原理颇有相似之处。也有人当作忧国忧民的意思。成语出自孟子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告子下》中一则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处原文:《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指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
2023-07-27 05:26:571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出处:《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扩展资料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寓义: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的想法)在脸色上流露出来,在声音中抒发出来,这样以后才能被人们知晓。(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生存发展,在安乐的条件下会衰亡。
2023-07-27 05:27:14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死于安乐: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死:使…死亡 这样,人们就可以明白:忧患(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这样之后才知道,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发展,在安乐中会导致死亡 书↑有解释:这样以后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然后:只有这样以后. 整句的意思是:只有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乐享受必导致灭亡的道理.
2023-07-27 05:27:23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哪篇文章中?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扩展资料: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3-07-27 05:27:301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心态是人情绪和意志的控制塔,是心态决定了行为的方向与质量。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在一个大教室里,如果你周围有熟人、朋友,也有你不认识的人。当要求每一个人与四周的人握手致意时,人们将怎样想怎样做呢?有的热情,有的勉强,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有的就只找认识的人,否则就不愿做……握手应该人人都会吧,既不需要知识、阅历,更与智商技能无关,而仍然质量参差,因人而异,就因为握手的对象不同时,你的心态不同。心态就是内心的想法,是一种思维的习惯状态。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意即"心"是身体的主宰,是精神的领导。心态使人做出超常的行为。战国时卫国有一个叫弥子瑕的人,因为长得俊美而深得卫王宠爱,被任命为侍臣,随驾左右。有一次,弥子瑕因为母亲生病,就私驾卫王的马车回家探视。按当时卫国的法律,私下使用大王车马者,当处以斩断双脚的刑罚。卫王知道此事后,不但没有处罚弥子瑕,反而称赞他:"子瑕真孝顺啊!为了生母的病,竟然忘了刑律。"又有一天,弥子瑕陪同卫王游果园,弥子瑕摘下一个桃子,吃了一半,另一半献给卫王。卫王高兴地说:"子瑕真爱我啊!好吃的桃子不愿独享,献给我吃。"多年以后,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王就不喜欢他了。有一次,弥子瑕因小事不慎,卫王就生气地说:"弥子瑕曾经私驾我的车,还拿吃剩的桃子给我吃。"在数落弥子瑕的罪状之后,就罢免了他。卫王对弥子瑕同一桩事情前后的不同态度,就是因为卫王的心态不同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这些不平常的举动,就是心态在起作用。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又说,"兵强于心而不强于力"。   这都是在强调心态的极端重要性。生活中随时可见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持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都能成立,都合逻辑。比如同样是半杯水,有人说杯子是半空的,而另一个人则说杯子是半满的。水没有变,不同的只是心态。心态不同,观察和感知事物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信息的选择就不同,因而环境与世界都不同。心态给人带上了有色眼镜和预定频段的耳机,人们于是只看到和听到他们"想"看和"想"听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境遇并不完全是由周围的环境造成的。   犹太裔心理学家弗兰克在"二战"期间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三年,身心遭受极度摧残,境遇极其悲惨。他的家人几乎全部死于非命,而他自己也几次险遭毒气和其他惨杀。但他仍然不懈地客观地观察、研究着那些每日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的人们,包括他自己。日后他据此写了《夜与雾》一书。在亲身体验的囚徒生活中,他还发现了弗洛伊德的错误。作为该学派的继承人,他反驳了自己的祖师爷。弗洛伊德认为:人只有在健康的时候,心态和行为才千差万别;而当人们争夺食物的时候,他们就露出了动物的本性,所以行为显得几乎无以区别。而弗兰克却说:"在集中营中我所见到的人,完全与之相反。虽然所有的囚徒被抛入完全相同的环境,但有的人消沉颓废下去,有的人却如同圣人一般越站越高。"有一天,当他赤身独处囚室时,忽然顿悟了一种"人类终极自由",这种心灵的自由是纳粹无论如何也永远无法剥夺的。也就是说,他可以自行决定外界的刺激对本身的影响程度。因此"什么样的饥饿和拷打都能忍受"。"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高僧一年四季只穿件单薄的衲衣而无严寒酷暑之苦;高士伟人镇定自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猛虎趋于后而心不惊";关羽中毒箭,华佗为其无麻醉刮骨,铮铮有声,而关公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谈笑风生,与人对弈。这完全验证了"幡动?心动!"的禅门机锋。说到底,环境对人的影响程度,完全取决于自己;如何看待人生,也完全由自己决定,由我们的心态决定。   同样是身陷囹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遭遇和结果与弗兰克不同,但都能在一种稳定的心态下,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最终的维护。文天祥被俘后,元朝统治者费尽心机劝降,均告失败。于是重枷大镣,把文天祥囚禁起来,企图通过肉体折磨使他屈服。一关就是四年。文天祥所处的牢房,是一间低矮狭小、昏暗潮湿的土室,老鼠成群,恶臭四溢;夏秋之际,度日尤为艰难。"或时日杲杲,或时雨淋淋,方如坐蒸甑,又似立烘,水火交相禅,益热与益深。酷罚毒我肤,深忧烦我襟。"但这种肌肤之痛,文天祥等闲视之,丝毫没有动摇报国的坚强意志。他在囚中吟哦不绝,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如精钢之金,百炼而弥劲"。他在《偶成》诗中写道:"昨朝门前地少裂,今朝床下泥尺深。人生世间一蒲柳,岂堪日炙复雨淋。起来高歌赋离骚,睡去细和梁父吟。已矣已矣为何道,犹有天地知吾心。"他向往屈原的九死无悔,嘉叹孔明的鞠躬尽瘁。文天祥把生活环境中包围着他的邪恶之气,归结为七种之多: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当此夏时,诸气萃然",而自己是"狱中孤愤长","孤臣腔血满",只凭着一股浩然之气(心态),"俯仰其间,幸而无恙"。他豪迈地宣称,"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于是奋笔写出了那篇义薄云天、光耀古今的不朽诗篇--《正气歌》。正是:心中有祖国,外界环境奈我何?!文天祥最终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实践了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誓言。后人赞道:"忠肝义胆不可状,要与人间留好样。"这就是文天祥的心态,文天祥的选择。   深禅师和明和尚云游四方,这天夕阳西下,他们来到了淮河边上。一个渔人正在收网,满河的水都被夕阳映红了,那些入了网的鱼儿跳跃着,闪闪发光。渔人边拉网边说道:"罪过罪过,在师父们面前做这种活儿。"明和尚闭目说道:"俗家也要养家活口,阿弥陀佛!"忽然,有条鱼儿身子一跃过网,仿佛箭一般射入水中。深禅师看在眼里,对明和尚说道:"明兄,真机灵啊!它完全像个禅僧。"明和尚对着那泛起涟漪的水面,回答道:"虽然这样,还不如当初别撞进罗网里更好。"深禅师笑了起来,说:"明兄,你省悟得还不够哩。"明和尚一直不明白深禅师的话,半夜仍在河边徘徊思索。河水闪着幽幽的光静静向前流去--是了,是了,那鱼儿进了网里与没进网里,只是外在的区别,其实自性都丝毫没变啊!正如安东尼·罗宾所说:"除非我的意识同意,否则任何事物都无法影响我!"
2023-07-27 05:27:54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名句是什么?

具体如下: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2、地利:地理形势。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4、三里(之)城:的。5、七里之(郭):外城。6、(环)而攻之:围。7、(是)天时不如地利:这。8、(池)非不深:护城河。9、(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10、(委)而(去)之:放弃。去:离开。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以:凭。12、(固)国:巩固。13、(威)天下:威慑。14、寡助(之)(至):到。 至:极点。15、亲戚(畔)之:通“叛”,背叛。16、天下(顺)之:归顺。17(以)天下之所顺:凭借。18、(故)君子有不战:所以。文章解读:1、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2023-07-27 05:28:01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③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古义:用这些办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④征于色 [征]古义:显示; 今义:出征。 ⑤而后喻 [喻]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⑥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古义:在国内; 今义:进入。 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古义:在国外; 今义:出去。 ⑧曾益其所不能[不能]古义:不具备的才能; 今义:不可以
2023-07-27 05:28:29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5个

温水煮青蛙
2023-07-27 05:28:50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事例

1、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3、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4、秦朝末年,农民陈胜首举义旗,对抗暴秦,后称王.富贵了的陈胜不仅忘记了少年时的承诺,而且变的贪图享乐,最终兵败被杀 。5、狼捕食鹿,人们想让鹿不被狼捕杀而杀死狼。他们违背了" 优胜劣汰" 的原则。由 此,狼便越来越少,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是因为, 鹿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 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 也是有极大好处的。6、比如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 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这 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 神就是忧患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忧患的思想,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自己 的学业就会有成,自己的事业才会成功!7、一个退休老干部,年轻时饱经风霜,现在 过上好日子后整天只想怎样养生,如何享受,最终堕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样的例子 还有很多,这些人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他心中没有忧患做支撑,结果就 像那些鹿一样败下阵来,最终被社会淘汰。8、文王拘而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流》;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首,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由此可见,逆境并不是坏事,应把它作为崛起的动力。9、欧阳修说过,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我们生活在这么幸福的年代,更应该记住这一点.10、牧羊人发现羊少了几只,原来有狼吃羊,牧羊人将狼杀死,而羊因没了天敌,开始安乐,一个个连跑都跑不动,牧羊人又牵来了几只狼,羊群才开始强壮起来。还有人做过实验,相同的羊,处于忧患之中的就是比安乐的强壮。因此,在自然界中,有时我们可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3-07-27 05:29:141

哪些事例可以证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道理

孙叔敖,管夷吾,百里奚,舜
2023-07-27 05:29:246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事例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他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总统之一。而就是这一位得到了许多鲜花和掌声的伟大的总统,他的人生却异常的坎坷,从他的生平中可以看出,从七岁到二十四岁林肯的少年时光充满着人生的惨痛,从三十九岁到四十九岁这十年间,林肯的政治生活更是充满着挫败。直到通过无数艰辛的努力,最终在五十一岁时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并以一个伟大的总统形象载入了世界历史中。   张海迪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便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也因此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2023-07-27 05:30:182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故事有哪些?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意志受磨练,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奋起,或有所作为;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这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萎靡死亡。
2023-07-27 05:30:261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什么意思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出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告子下》(节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023-07-27 05:30:46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什么意思

出处是《孟子u2022告子下》意思是人在逆境中,可能会焕发出无穷的动力,会更加努力,也就是忧患使人更好的生存下来;而当一个人生活条件过于优越,就可能使人德斗志彻底丧失,这就使得人在安逸享乐中败亡了。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23-07-27 05:31:01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忧愁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
2023-07-27 05:31:194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从字面上看就是说“忧患中使人生存,而安乐幸福下会让人衰败”。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来看看吧!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在享受安逸中衰亡,在忧愁祸患的环境中生存。该句出自《孟子》,其原文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原文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译文是: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023-07-27 05:32:05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处

《孟子·告子下》
2023-07-27 05:32:26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自哪里?

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出处: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2023-07-27 05:32:331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是怎么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这句话出自孟子著作《孟子·告子下》中一则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先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会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露在言语中,才被人所知晓。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以及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或是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走向灭亡的道理。赏析:这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2023-07-27 05:32:43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什么

在忧患中生存,在享乐中死亡
2023-07-27 05:32:51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一句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意思就是居安思危,无论是对于国家治理还是个人处事都不能安于现状,要有忧患意识,不断进取。现实意义: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周围环境很差,也就是所谓的"忧患",那么只要他自己努力,不甘落后,就一定会有成就的.相反,若一个人生活在较好的环境中,也就是所谓的"安乐",那么如果他自以为是,不思进取,就会堕落而"死".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差环境中,他不努力,自甘堕落,只会更差.而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中,居安思危,不满足于现况,更加发奋,就会更有成就,他的立足点会更高. 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2023-07-27 05:32:571

如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灭亡)。扩展资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3-07-27 05:33:04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明作者什么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表达了在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
2023-07-27 05:33:36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秦朝末年,农民陈胜首举义旗,对抗暴秦,后称王.富贵了的陈胜不仅忘记了少年时的承诺,而且变的贪图享乐,最终兵败被杀生于忧患:勾践卧薪尝胆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2023-07-27 05:33:43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义句

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 居安思危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023-07-27 05:33:501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翻译

不喜欢吃v好v哈哈哈经常v好v
2023-07-27 05:34:14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出处是《孟子u2022告子下》意思是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楼上的回答的不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23-07-27 05:34:39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用六个历史人物阐述了:人在忧患中造就。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就是全文的中心望采纳
2023-07-27 05:34:472

关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故事。(十个)要快啊!!!!!!!!

1、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3、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4、秦朝末年,农民陈胜首举义旗,对抗暴秦,后称王.富贵了的陈胜不仅忘记了少年时的承诺,而且变的贪图享乐,最终兵败被杀 。5、狼捕食鹿,人们想让鹿不被狼捕杀而杀死狼。他们违背了" 优胜劣汰" 的原则。由 此,狼便越来越少,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是因为, 鹿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 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 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6、比如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 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这 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 神就是忧患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忧患的思想,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自己 的学业就会有成,自己的事业才会成功! 7、一个退休老干部,年轻时饱经风霜,现在 过上好日子后整天只想怎样养生,如何享受,最终堕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样的例子 还有很多,这些人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他心中没有忧患做支撑,结果就 像那些鹿一样败下阵来,最终被社会淘汰。 8、文王拘而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流》;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首,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由此可见,逆境并不是坏事,应把它作为崛起的动力。9、欧阳修说过,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我们生活在这么幸福的年代,更应该记住这一点.10、牧羊人发现羊少了几只,原来有狼吃羊,牧羊人将狼杀死,而羊因没了天敌,开始安乐,一个个连跑都跑不动,牧羊人又牵来了几只狼,羊群才开始强壮起来。还有人做过实验,相同的羊,处于忧患之中的就是比安乐的强壮。因此,在自然界中,有时我们可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3-07-27 05:34:56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条件的句子是哪句?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出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赏析: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2023-07-27 05:35:05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大任 指的是重大的责任 是人 指的是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
2023-07-27 05:35:364

你怎么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中说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此话的确意味深长,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扩展资料: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3-07-27 05:35:54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哪里。

出自孟子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拼音是shēng yú yōu huàn ,sǐ yú ān lè,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2023-07-27 05:36:092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出处:《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扩展资料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寓义: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的想法)在脸色上流露出来,在声音中抒发出来,这样以后才能被人们知晓。(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生存发展,在安乐的条件下会衰亡。
2023-07-27 05:36:15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于”意思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于”意思是使人...。这句话意思是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选自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下》的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全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二、相关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3-07-27 05:36:311

生于忧患,死于安逸的出处,怎样解释

《中华古诗文读本》的第一首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首诗讲了舜以农民的身份被发现重用,胶鬲在被重用之前是个鱼盐贩子,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后而重用的,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宰相的位置。所以上天把这些重大的责任交给了他们,先困苦了他们的思想意志,劳累他们的筋骨,让他们饱受饥饿的痛苦是他们一天天的瘦下去、经受困苦的苦恼,这样,才会使人的性格变坚强起来,增强他所缺少的能力。然后才会明白:忧患可以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2023-07-27 05:36:481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意思?

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
2023-07-27 05:37:121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什么意思

因有忧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却足以而使人败亡。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大意为:在忧患为求生存,可以迫使你想方设法应对眼前难关,问题来了,你自然就习惯了对付,不会被打倒;而假如一直沉浸在在安逸与享乐中的话,危险一到,就不知所措,极有可能被难题吞噬
2023-07-27 05:38:0813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什么意思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告子下》(节选):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023-07-27 05:38:55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具体事例各十件,急!!!谢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2023-07-27 05:39:032

急求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人及其事例。··············

--
2023-07-27 05:39:135

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译文

《孟子·告子下》作者/孟子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3],管夷吾举于士[4],孙叔敖举于海[5],百里奚举于市[6]。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注释】[1]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被任用的。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2]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是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殷王武丁举用起来的。版筑,筑土墙,在夹版中填入泥土,夯实成墙。举,被举用,被选拔。[3]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商朝臣子。[4]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管夷吾,管仲,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原辅佐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管仲被囚,后由鲍叔牙向桓公举荐做了相。士,狱官。[5]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楚庄王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人,原隐居海滨,楚庄王举用他做了令尹。[6]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虞国亡,被晋俘虏,作为陪嫁之臣被送到秦国。后被楚国人抓住,秦穆公用五张羊皮将其赎回,并让他做了大夫。他辅佐穆公成就霸业。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7]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入,指国内。则,如果。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2023-07-27 05:3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