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拌三丝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 左迁
-
第一次世界大战
瓜分世界的首次大屠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 Ntou123
-
世界大战,是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它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帝国主义时代初期,已经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导致的。交战双方为了达成各自的战争目的,倾注国力,以武装斗争为主,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大搏斗,战争规模、消耗与危害,都是史无前例的,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早在1887年,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时就预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其争霸世界的斗争中,必然会导致“空前规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首次提出了世界性战争的概念,以引起世界人民的警惕和防备。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从 1898年到 1914中先后在欧、美、亚三洲形成。以世界霸权和掠夺为政治内容和目的的帝国主义政策的继续和斗争,终于在1914年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恩格斯在 27年前的预测是正确的。1939年德、日、意法西斯集团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突出的特点是:
①战争的政治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这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帝国主义的政治内容和目的,就是世界霸权。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这种斗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就是例证。
②战争规模大、危害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亚、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展开,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6500万----7000万人,军队损失 3750万人,其中亡 853万人,居民死亡 66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l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遍及三大洲、四大洋,84个国家约 20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1.1亿人,军民伤亡l亿余人,其中亡 5000万人,财产损失 4万亿美元。
③战争引起了革命。世界战争奴役性、掠夺性强,弄得民不聊生,必然导致革命。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革命,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
④战争中联盟斗争激烈。帝国主义发动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大战,战争规模和战略目标庞大,这决定着必须拥有强大的战争力量。所以,必须由列强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进行世界大战。处于防御的一方,也必须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对付强敌。这是自古以来争霸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发动的世界大战,这个特点就更加突出了。如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纠集意大利(大战爆发后退出同盟国)、士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共同作战;以英、法、俄三国为核心组成协约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联盟,展开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大搏斗。在战争进程中,美国、日本、意大利、中国等25个国家先后参加了协约国。这场大战,以同盟国各国先后投降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日、意轴心国组成的法西斯集团,为了进行以称霸全球为目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胁迫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加入其集团作战。为了战胜法西斯集团,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从1936年到1941年,屡次呼吁、倡议组织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率先在延安组织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在中国共产党推动和中国政府的倡议下,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在重庆召开了东亚军事联合会议,通过了《远东联合行动初步计划》、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美、英三国在重庆正式成立军事会议,以加强对日作战协调。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到 1945年 5月,先后又有 21个国家参加了该统一战线。这对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世界大战”的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美军《统帅纲要》和1962年版《作战纲要》都把世界大战称为“全面战争”,并明确“全面战争”与“全面核战争”、“总体核战争”同义,是敌对核强国或联盟使用一切手段所进行的“不受限制”的“双方都使用核武器袭击对方的本土”的战争。前苏联领导人和官方著作都说:新的世界大战是两个“阵营之间”的“火箭核战争”,是“全球性的对抗”,包括武装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外交斗争、思想斗争,以达到“重大政治和经济目的”。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长期以来,都准备打一场“按电钮”式的世界核大战。苏联、“华约”解体后,苏美两极体系崩溃,世界正向着政治、经济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日益强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只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新的世界大战是能够推迟或被制止的。只有消灭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世界战争的根源和危险性才能彻底消除。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处于划时代的地位。
这次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德国早在1879年就与奥匈帝国结成反对俄、法的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这个同盟,从而形成了一个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称“三国同盟”(即同盟国)。俄、法对此很快作出反应,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联盟,英国随后加入,形成了协约国。这样,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就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展开了激烈斗争。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这为竭力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军国主义分子,携同妻子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暗杀。这次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把塞尔维亚视为争霸前哨的俄国于7月30日宣布总动员。8月1日、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因为比利时拒绝接受德军通过本国领土的最后通牒,俄国同时向比利时宣战。英国曾要求德国维护比利时的中立,遭拒绝后于8月4日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打了起来。前后卷入战争的有六大洲的33个国家,15亿人(占当时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战期间大约有7000万人被动员参军。
大战开始后,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由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由俄军对德、奥作战;另外有巴尔干战线,由塞尔维亚军对奥军作战。战争在陆上、空中、海上和海下同时进行,战场遍及欧、亚、非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的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企图依靠一两次总决战决定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
战争第一年(1914年),速决战计划即遭破产。在欧洲战场上,德军同英法联军进行了“1914年边境之战”,法军南撤。德军推进到巴黎以东的马恩河地区,遭到法军大规模反击(史称“1914年马恩河会战”),德军退至埃纳河一线。9、10月间,为相互迂回对方的翼侧,进入法国北部地区的德军河英法联军实施连续机动,直到海岸方止。(史称“奔向大海作战”)。至11月,整个西线从运动战转入了阵地战。这一年,由于土耳其的参战,近开辟了新战场;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中国山东,出现了远东战场。英德海军的主要战役是北海的两次赫尔戈兰海战(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福克兰岛海战(12月)。
1915年,各参战国由于后备兵员和后勤保障发生严重问题,被迫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战争重心由西线转到东线。俄军同德军之间先后进行了东普鲁士冬季战役(1~2月)、咯尔巴阡冬季战役(1~3月)、果尔利策进攻战役(5月),俄军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军退出战争。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5月,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入到协约国,在奥匈东南开辟了新战区。10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之后,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1916年,战争重新再次转入西线。德局对法军实施了“凡尔登战役”(2~12月),英法联军则对德实施了“松姆河战役”(6~11月)。东线俄军的西南方面军对奥匈军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从这一年开始,同盟国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
1917年,德国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在海上开展“无限制的潜艇战”,给英法海运造成极大困难。法军在埃纳河地区对德实施“尼维尔攻势”(4~5月),法军损失惨重,英军单独对德连续发动进攻,稳住了法国。9月,德国发动“里加战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战争。在意大利战线,德奥联军实施了“卡波雷托战役”(10~11月),迫使意军全线后撤。同年4月,在交战双方都陷于困境的情况下,美国伺机加入协约国一方。8月,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在协约国帝国主义推动下对德奥宣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7至9月,西线的英法军接连拔除了德军防线上的三个突出部。9月26日,协约国发动总攻。至11月,同盟国中的土、保、奥、匈先后投降。11月11日,德国也被迫投降。历时四年又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遂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期间,被击毙和因伤致死的总计达850多万人,负伤的有2000多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余美元。
大战为革命创造了客观前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1919年~1920年举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作为协约国的一员的中国在会上成了列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伟大的“五四”运动。
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战争中,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并首次出现了集团军群(方面军)战役。大战的经验对战后20年各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依靠坚固战略防御工事制胜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这次大战经验的结果。
著名战役: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0%的国家参战,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州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二战的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组成的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反映在战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战争的结果使得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被铲除。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结果所带来的。在军事领域,战争发展了现代军事技术,并产生了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行作战的主要方式,同时,战略轰炸也成为一种直接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军事手段,战争后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战争并体现了其巨大的杀伤力。二战的结果充分证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胜负与交战双方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二战也对军事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雷达,喷气战斗机,火箭及导弹,电子计算机,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这些军事领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战后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其中包括了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盟军针对德国与日本境内民用目标的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导致了全球5千万人的死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
著名战役:不列颠之战 偷袭珍珠港 中途岛之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 诺曼底登陆战 攻克柏林
- hi投
-
一战
(2002-11-28 12:10:50)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一场争霸战争,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劫难。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为了争取和平,促进发展,人们力图从历史的灾难中汲取教训,以之作为前车之鉴,这促使史学家们加强了对战争史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即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就国内“一战”史的研究概况作一简介。
一、关于战争缘起与战争责任
1.战争缘起:
(1)“英德矛盾主要说”:司徒琳认为,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赵辉杰认为,18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发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2〕
(2)“法德矛盾主要说”:陈汉时认为,从实际情况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3〕
(3)“俄德矛盾主要说”:张含英认为,“英德矛盾主要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4〕。
2.战争责任:
罗天焕认为,两大集团中各国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尽相同的。法国虽不能说是“无辜”的,但至少是被动的;俄英两国对战争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意大利对于一战的爆发不应承担什么责任;奥匈帝国对于战争发生的近因要比上述国家负更多的责任;德国是最热衷于发动战争的国家,德皇威廉二世是一战的罪魁祸首。〔5〕
潘人杰、李巨廉认为,应从“时代”、“格局”和“人”三个层次来看待战争缘起和战争责任。从“时代”看,现代条件下的大国霸权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提高,是20世纪初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从“格局”看,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从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面战争埋下了祸根;从“人”看,通向一战的道路有很大的自发性特点,这与大国当权人物的决策行动和对危机的处理有关。政策和行动僵硬,缺少必要的妥协和绥靖,促成了两大集团迅速迎头相撞。〔6〕
二、关于一战和美国
1.美国的中立与参战:史煦光认为,美国在一战中是中立还是参战、何时参战、以何种形式参战,取决于能否保持其“利益线”。即在战时利用战争形势,以中立的地位牟取超额利润,并趁机向世界扩张;在战后能收回战争贷款,进而以仲裁员身份取得国际事务的支配权。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是保持中立的利益线被突破,于是只能以参战去获取中立国不再能有的利益。〔7〕
2.美国的调停外交:吴瑞、杨春龙认为,调停外交是一战时期美国对欧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以调停促成妥协,将两大集团互相对峙和牵制的格局继续维持到战后,自身则因势乘便为称霸世界铺平道路。〔8〕
三、关于中国参战和参加巴黎和会
1.关于中国参战问题
(1)“日本影响说”:吴瑞认为,一战期间北洋军阀内部在中国参战问题上的争执即“府院之争”,其实质是美日两国争夺对中国控制权斗争的反映,其结果是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参战派取得了胜利,即日本侵华势力取得了胜利。〔9〕
(2)“美日共同影响说”:李子雄认为,中国参战是美日两国共同影响的结果。美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中国在参战问题上的外交僵局,美国参战给中国参战打下了客观基础;日本则通过政治上操纵中国军阀和经济上收买中国军阀使之同意参战。美日两国在中国参战问题上都起了重大作用。〔10〕
2.对中国参加一战和参加巴黎和会的评价
在此问题上,史学界多持否定态度。袁继成、王海林则认为对此不能一概否定,冷静地把中国参加一战和巴黎和会这两件事放到中国近代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争取国家独立的历史长河里考察,就会觉得中国参战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有失亦有得:第一,收回了德、奥在华特权;第二,签订了对奥、对匈、对保条约,成为国际联盟成员;第三,中国代表在和会上的抗争,既是中华民族义愤的反映,也反过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和新抗争。〔11〕
四、关于战争与革命的关系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公式能否用来解释一战与革命的关系问题,史学界存在不同意见。
1.肯定意见:石森认为,不能否定革命斗争对制止战争的重要作用。战争与革命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战争虽不是产生革命的根本原因,但战争往往是加速革命的一个重要条件。革命力量强大时,就有可能推迟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德国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虽未能制止一战,但对加速大战的结束起了重要作用。〔12〕姚海认为,十月革命道路的最基本特点是由一战造成的〔13〕。潘黎明认为,一战是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得以顺利实现的首要因素,两次革命均发生于一战期间,国际帝国主义无暇他顾,因而使革命获得成功。〔14〕
2.否定意见:茅海建认为,革命和战争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一战并非是被革命制止的,而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各国革命运动高涨的情况下结束的,这些革命对加速战争的结束起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大战主要是以军事上的胜负而告终的。〔15〕夏季亭认为,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一战,这对苏俄来说是正确的,但其客观后果之一不是加速而是推迟了战争的结束。一方面苏俄为换取德国停止进攻而作出许多让步,使德国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大受优惠,协约国的处境则艰难起来,延缓了德国的投降;另一方面,致使德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德国军队战场上的失败,十月革命只是对德国人民的反战斗争产生了一定影响,它与苏俄退出战争给德国带来的惠益相比只占第二位。〔16〕
五、关于一战的影响和地位
1.一战的世界性
龚敏认为,一战是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对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具有世界性的深刻影响。〔17〕李植枬认为有四个原因使一战成为世界性的战争:第一,统治世界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控制着一批殖民地和附属国,一国参战也意味着其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参战;第二,一战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交战双方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争夺;第三,为了战胜对手,交战双方都极力拉扰别国入伙;第四,世界已从经济上联成一气,资本输出和经济利益必然影响各国对待战争的态度。〔18〕
2.一战的影响:
卢文璞认为,一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影响决不亚于十月革命,而且十月革命与之紧密相联,因此,这两个事件可同视为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标志。〔19〕夏季亭、张钦贤认为,一战对世界现代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应该将一战列入世界现代史的范围之内。〔20〕
除上述几个问题外,一些学者还对一战参战国的数目进行了考证。有人认为参加一战的国家是39个〔21〕,有人认为是36个〔22〕,还有人认为应为37个〔23〕。
- 肖振
-
时间:1914年6月28日--1918年11月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原属于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厉害关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占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导火线:奥匈帝国王储在洒拉热窝被刺事件.
背景资料: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有三对---法德矛盾(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竭诚一致要求报仇雪很.德国恐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国大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张;敖匈帝国向把而感扩张,有怕它同志之下的斯拉夫人脱离其独立.) ---英德矛盾(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既不愿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俄国的势力在把而感过分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这一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国家实力不均.
直接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奥意针对俄法建立三国同盟→1882年德意奥"同盟条约"签字,德国是核心 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1904年英法协定→1907年英俄协定
性质----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性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斗,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主要战场----东线西线
阶段----1914年第一阶段(马恩河战役)
1915-1916第二阶段(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东线俄军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
1917-1918第三(美国参战,中国也加入俄国爆发二月革命退出)
我是根据教科书上总结的,马马乎乎吧!
- 阿啵呲嘚
-
俄军1917年6月进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军于1917年6~8月对德奥联军实施的进攻战役。1917年3月,俄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沙皇政府被推翻,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掌权。临时政府为巩固其统治,配合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决定于6月对德奥联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其企图是:以西南方面军(辖第11、第7、第8集团军,共60个步、骑兵师,1114门火炮,由A.E.古托尔指挥)向利沃夫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北方面军、西方面军和罗马尼亚方面军实施辅助突击。在主攻方向上,俄军步兵和炮兵分别是德奥联军的三倍和两倍。6月29日,西南方面军对德奥联军实施炮击,7月1日发起进攻。第11、第7集团军从波莫尔扎内以东、别列扎内地区向利沃夫实施突击,楔入德南方集团军防线,不久受阻。7月6日,第8集团军从加利奇、斯坦尼斯拉夫地区向卡卢什、博列霍夫方向进攻,11日攻占加利奇和卡卢什,13日前攻至克罗皮夫尼克、洛姆尼察河地区;由于未得到第11、第7集团军的支援及缺乏预备队和弹药,被迫暂停进攻。德军统帅部迅即从西线调兵加强东线。19日,德奥联军沿利沃夫-捷尔诺波尔铁路向俄第11和第7集团军接合部实施反击;25日攻占捷尔诺波尔,至28日迫使俄西南方面军撤至原出发地以东布罗德、兹巴拉日、兹布鲁奇河一线。22~23日,西方面军、北方面军先后向维尔诺方向和科夫诺方向发起进攻,未果。20日,罗马尼亚方面军所属俄、罗各集团军向福克沙尼、多布罗加发起突击,一度进展顺利并粉碎德奥联军反突击,但因其他战线失利,被迫于26日停止进攻,后在德奥联军反击下撤至国境线。8月初,德奥联军停止追击,战役结束。此役,俄军损失15万多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士兵厌战、协同很差、指挥不力、弹药缺乏。前线的失败,促使俄军部分下层官兵转向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4年7月28日开始的。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扩展资料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甲午战争和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探索自强救国道路的一种选择,也反映了正在觉醒的中国希望借参战靠近西方及融入国际社会的强烈愿望。从外部形势看,一战爆发使中国面临新的危险。侵吞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政策,然而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本认识到,西方列强不会坐视日本单独吞并中国,因此一度收敛对中国的侵略。然而,一战的爆发使帝国主义列强的视线聚焦于欧洲大陆,日本在东亚得以横行无阻。在1914年底日本占领山东之后,中国参战的愿望更加强烈,因为只有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战后和平会议,才有收回山东主权的一线希望。中国参战的另外一个动机是获取经济利益。英国曾表态,如果中国采取任何不利于德国利益的行动,英国将考虑中国要求延期偿付庚子赔款的要求,并确保给予其他的财政援助。总之,当时的中国选择参战利大于弊。可以说,希望借参战靠近西方及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是甲午战争和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探索走西方道路的一种表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选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曲折历程及其影响2023-07-27 04:28:341
一战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
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等国的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罗斯军队同奥匈帝国、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线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扩展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它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一方面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战争后期,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2023-07-27 04:28:52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世界和平 世界大战是指对立的国bai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du战争,交战双zhi方为了达成各自的战争目的,倾注国力,以武装斗争为主,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大搏斗,战争规模、消耗与危害,都非常大,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农历就是干支历,节气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干支不是以节气划分的,无论传统习惯还是官方历书皆如此公元4年正好是甲子bai年,因此du公元年份减3之后除以zhi60的余dao数,到上表中查即可知道4102是农历哪一年1653。例如(2003-3)/60=33余20,对应上表中的癸未,2003年即为癸未年。癸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0个。前一位是壬午,后一位是甲申。论阴阳五行,天干之癸属阴之水,地支之未属阴之土,是土克水相克。2023-07-27 04:29:007
一战发生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扩展资料战争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主要战区展开的生死搏斗,这场战争,各方都大量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以给敌人最大的杀伤,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条和平宣言》,德、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2023-07-27 04:29:3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2023-07-27 04:30:015
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德国等资本主义国 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一举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原有“均势”遭到破坏,于是他们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影响到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终酿成战争。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夫妇在从军演结束后在市区访问途中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次事件使奥匈帝国于7月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鉴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素质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素质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2023-07-27 04:30:41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时候开始?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7月28日开始,1918年11月11日结束。2·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协约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3·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4·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为侵略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等国的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罗斯军队同奥匈帝国、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线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扩展资料:1·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2·战争影响: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3·战争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上的一大进步,是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时一战加快了人权实现的步伐。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2023-07-27 04:30:48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起因: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二、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起因: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扩展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背景:概述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法德矛盾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俄奥矛盾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君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英德矛盾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三国同盟”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罗斯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俄法同盟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罗斯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罗斯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罗斯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罗斯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2023-07-27 04:31:021
一战引发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这位竭力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军国主义分子,偕同妻子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暗杀。这次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线。1914年7月23日,奥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其后,奥国依然变本加厉。战争已不可避免。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把塞尔维亚视为争霸前哨的俄国于7月30日宣布总动员。8月1日、8月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因为比利时拒绝接受德军通过本国领土的最后通牒,德国同时向比利时宣战。英国曾要求德国维护比利时的中立,遭拒绝后于8月4日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打了起来。前后卷入战争的有6大洲的33个国家,大战期间大约有7000万人被动员参军。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7至9月,西线的英法军接连拔除了德军防线上的三个突出部。9月26日,协约国发动总攻。至11月,同盟国中的土、保、奥、匈先后投降。11月11日,德国也被迫投降。历时四年又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遂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期间,被击毙和因伤致死的总计达850多万人,负伤的有2000多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余美元。 这次大战中,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等是一些具有深刻影响的战役。2023-07-27 04:31:221
“世界大战”一词的起源,为何叫做世界大战?它的导火线是什么?
(1)世界大战,是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它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帝国主义时代初期,已经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导致的。交战双方为了达成各自的战争目的,倾注国力,以武装斗争为主,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大搏斗,战争规模、消耗与危害,都是史无前例的,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早在1887年,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时就预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其争霸世界的斗争中,必然会导致“空前规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首次提出了世界性战争的概念,以引起世界人民的警惕和防备。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从 1898年到 1914中先后在欧、美、亚三洲形成。以世界霸权和掠夺为政治内容和目的的帝国主义政策的继续和斗争,终于在1914年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恩格斯在 27年前的预测是正确的。1939年德、日、意法西斯集团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突出的特点是:2023-07-27 04:32:032
一战爆发之前发生过什么?
德英海军军备竞赛2023-07-27 04:32:313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额唉给了钱咯破看了几集我挂机咯拉低呗咩极品狂少可怜V客色就是色了个必备带不了泼盆提怕了怕了惹急了婆婆带 科特勒理解别急可爱哦色几把1G特乖爱的查1咯歌词咯个4册1次喝杯茶5米逗你1册得了价格咯DJ群视频咯哈嫡策同类测1册残酷天使TMD理解来了啊北京爱磕破了克拉大额啦啦啦侯咯破LOL嫡策12023-07-27 04:33:136
是哪个国家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奥匈帝国引发的2023-07-27 04:33:353
1914年6月 1914年7月28日 1914年9月 1917年11月(俄历10月) 1918年11月11日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
2023-07-27 04:33:5910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
一战是奥匈帝国王储在萨拉热窝遇刺 二战没有直接的导火索,一般认为德军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是二战的正式开始。2023-07-27 04:34:252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谁的死亡为导火线
斐迪南大公。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二世之孙,卡尔·路德维希大公长子,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之侄。他主张通过兼并塞尔维亚王国将奥匈帝国由奥地利、匈牙利组成的二元帝国扩展为由奥地利、匈牙利与南斯拉夫组成的三元帝国,所以1914年与其庶妻“霍恩贝格女公爵苏菲”,视察时为奥匈帝国波黑省的首府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身亡。“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2023-07-27 04:34:38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双方 性质 导火线及影响各是什么
百度百科2023-07-27 04:34:50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直接导火线是
1、战争爆发是德法矛盾、德英矛盾、德日矛盾、德俄矛盾、俄奥矛盾发展的结果。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扩军备战,纷纷增加军事预算,扩大军队,制订作战方案,一步步走上战争道路。同时,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宣传机器也配合煽动沙文...2023-07-27 04:35:112
历史: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性质、结果、影响
1·导火线: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萨拉热窝事件)2·性质: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3·结果:协约国获胜(以英、法为首)4·影响:(1)·给欧洲带去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3)·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大大加强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4)·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5)·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战争促进了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二,战争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三,战争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2023-07-27 04:35:371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爆发,其导火线是 ( ) A.萨拉热窝事件 B.三国同
A 试题分析:从时间1914年可以看出,题目所问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BC是一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对峙集团,使世界局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D项是二战爆发的标志。结合所学,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爆发,称为一战的导火线。故选A项。2023-07-27 04:35:44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导火线:《凡尓塞合约》、直接原因:慕尼黑阴谋大大刺激了法西斯的野心,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23-07-27 04:36:11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与导火索
1914年~1918年 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2023-07-27 04:36:3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和导火线
我来看楼下……2023-07-27 04:36:413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导火线 转折点
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转折点是凡尔登战役。2023-07-27 04:36:5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时间: 地点: 背景: 战国成员: 导火线: 主要战役: 性质: 结果: 历史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争吧,2023-07-27 04:37:139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那第二次的导火线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没什么导火线,最主要的就是张伯伦和达拉第的绥靖绥靖政策,当时他们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然后又攻下了奥地利两个国家的高层,熟视无睹,希望祸水东引把德国人引到苏联人旁边去,结果就造成了二战的状态2023-07-27 04:37:3014
初三:简单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事件,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是哪些国家?
1楼很不错2023-07-27 04:37:563
关于一战导火索
20世纪,摆脱了土耳其人统治的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日趋强大起来,已成为南部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发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极为不安。因此,奥匈加紧进行以摧毁塞尔维亚为目标的战争准备,而主持制定侵略塞尔维亚战争计划的正是斐迪南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冯·赫特岑多夫。当时,在塞尔维亚国内已出现反奥宣传活动和爱国团体。1908年成立了“国防会”,1911年成立了“黑手会”(又称“不统一毋宁死”)。这两个组织受到欧洲以巴古宁、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国防会”主张进行游击战来阻止奥匈帝国吞并塞尔维亚,并招募和训练志愿军。“黑手会”主张采取恐怖行动,它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民族的思想,统一所有塞尔维亚民族”。黑手会的活动方式是,单线联系,秘密活动,绝对服从,勇于牺牲。领导这个组织的是塞尔维亚参谋本部情报主任德拉古丁·提米特利耶维奇上校。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多次发生暗杀事件,许多青年爱国者都以献身精神去进行这些恐怖活动。1914年 5月,德国参谋长小毛奇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会谈,讨论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 6月12日,斐迪南到其科诺皮施特的城堡中同德皇威廉二世举行会谈,为发动战争预先确定行动方针,他们都认为,俄国国内困难较大,无法插手巴尔干战争。德皇建议奥匈利用这一有利形势进攻塞尔维亚。威廉二世还明确向斐迪南保证,假如俄国插手奥塞冲突,德国将援助奥匈。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选定在 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1386年 6月28日)。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窝巡视。奥匈的这一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爱国者,“黑手会”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拟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计划。塞尔维亚政府事前已发觉了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反对这一行动,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的进攻,而俄国此时尚未完成陆军的改编计划,不可能给塞尔维亚有力的援助。塞尔维亚政府试图阻拦“黑手会”的人出境,但与“黑手会”有联系的边防军使他们顺利地越境进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政府又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长官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利亚茨卡河上的楚穆尔亚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车掷出一枚炸弹,但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来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斐迪南太大意了。死神在等着他。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波。刺杀的机会来了。普林西波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真是太巧了。就在这一瞬间,刚好赶到这里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警察冷不防一个趔趄。这时,普林西波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一命呜呼。顿时,四下里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飞快地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波当场被捕,日后死在狱中。2023-07-27 04:38:044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谁发动的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2023-07-27 04:38:112
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的年轻人是谁?他的结局怎样?
普林西普,后来他被法律判了20年,结果因为身体不适,得了肺结核难以治疗,最后死在了监狱里。2023-07-27 04:38:423
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凡尔赛和约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纳粹德国挑起扩展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的严酷条款怀有怨恨。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阿道夫·希特勒开始秘密武装德国。《凡尔赛和约》就是20年停战的协议。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2023-07-27 04:39:061
把吕岩的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五十字左右
不会请的,请你你愿意的话就帮我点下赞吧!2023-07-27 04:32:433
爱国的古诗有哪些?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亡告乃翁。2023-07-27 04:32:507
牧童改写短文500字。 要求开头有好词佳句
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田野,一望无垠……青翠的草,在阳光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翠色欲流,仿佛是一条翠绿色的地毯。这地毯可真大,大得望不到边,以至于把整个草原笼罩。晚风如一条飘动的丝带,舞着,时不时从脸上拂过,给人一种清爽之感。在晚风中,偶尔有三四声牧笛,悠扬,悦耳,在原野上徘徊不断。牧童归来了,他悠闲地散着步,心里想着刚刚想用过的美食。夕阳是个吝啬鬼,收起了他那最后一点金子。黄昏之后,月光洒满了大地,给万物披上银装。牧童躺在草地上,对他来说,这就是最舒服的“床”了。月光当作帐,知了的叫声当作催眠曲,蓑衣当作被子。在月光的照射下,牧童望着月亮,想着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想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牧童想着优美的诗句,产生无数美妙的遐想。想着想着,这个自由自在的牧童熟睡了……2023-07-27 04:32:501
牧童写作文200
1. 牧童该成作文(200字) 在广阔无边的原野上,绿茵茵的烟草,高低起伏,就像在快乐地舞蹈.轻柔的晚风吹佛着野草,发出”刷刷”的声音,那声音是多么的悦耳、动听,仿佛是一曲优美的钢琴曲.蟋蟀“瞿瞿”地叫着,白天去放牛的牧童还没有回来,却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愈来愈近,让人赏心悦目,一天的疲惫全没了,心中的烦恼也一下子消除得无影无踪.牧笛时续时断,隐隐约约地随风飘来,令人回味无穷. 随着轻快的笛声,牧童骑着黄牛回家了.等牧童在家中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已经是黄昏之后了.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皎洁的月光下,伴随着风儿和蟋蟀的歌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2. 牧童改写 200~300字 连成一片的绿色变得富有活力。 小牧童吃饱了饭。牧童连蓑衣也顾不上脱了辽阔的原野一望无边。不一会儿。它们随着风的移动而变形,去得也快,还能从草浪中发现一小丛明黄色的小花,笛声的主人出来谢幕了——一位牧童,悠哉悠哉地出现了。那是青草的味道。太阳公公留下的余辉点亮了天边的一排云。竹笛里吐出最后一个音符的时候,那排云便成为了美丽的火烧云,来得快。一阵微风吹来。月光铺满了整个草地,这就是原野的特殊标记,笛声越来越清晰了,犹如在沙漠中发现了一丝绿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仿佛为了附和牧笛声似的,嫩草“沙沙”地跳起了舞,牧童正好站在自己家门口,一会儿是一头凶猛的狮子。一会儿是一条可爱的小狗。在虫子的“催眠曲”中! 傍晚时分。偶尔,骑在自家的牛身上。 被皎洁的月亮所吸引,茫茫原野上长满了青翠欲滴的嫩草!泥土的潮湿芬芳,迎面扑来一阵清香,悠扬悦耳的笛声时断时续地传进嫩草们的耳朵,夜幕降临了。渐渐地,就躺在草地上,屋外已是夕阳西下。但这美丽的景象就像昙花一样,牧童情不自禁地迈向屋外的草地,那耀眼的黄色,使沉寂的,夹杂着草的清香 3. 古诗 牧童的改写短文,200字 牧童(古诗改写)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 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睡一觉吧! 参考资料: 。 4. 牧童改写,200字左右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捉鸣蝉,忽然闭口立。 改写 “草儿青呀野花香,我放牛儿下山岗……”你听,从那蜿蜒的林间小道上传来了牧童清亮天真的歌声。欢快的歌儿在树林中回荡,乐得小鸟们闹得更欢了。寻着歌声望去,只见一个十来岁的牧童扎着一条小辫,身穿短衫裤,光着脚丫,骑在牛背上正唱地欢呢。你看,他敞开短衫,牛绳缠在腰间,倒骑在牛背上,一边唱着歌儿,一边做着鬼脸,翘着脚丫。 天可真热呀。你听,树林里的知了烦躁不安一个劲儿地喊:“热死了,热死了!”牧童眯着眼,用树枝编成的草帽扇着风。突然,小牧童的歌声听住了,他轻轻一拍牛背,牛也停住了脚。啊!原来在牧童身边的树杈上停着一只的知了,正扇动翅膀在歌唱呢!牧童想:“捉只知了系上线,玩玩该多痛快!”于是他慢慢地站在牛背上,轻轻地向知了靠近。 近了,更近了。只见小牧童右手一罩,“哈哈,抓住了,抓住了!”知了在他手心挣扎。牧童调皮地说:“你‘知道"的太迟了!” 说完,他两脚向外一分,“嗖”的一下子又稳稳地骑在牛背上,“嘘――哧――”,他顽皮地一声叫,催着牛儿向前走…… 5. 牧童小练笔200字 早晨,我早早的起了床。顺手拿起了我的牧笛,与妈妈说过再见,我就离开了草屋,来到牛圈里,牵出了我的黄牛--哞儿,去山上吃草。 我坐在哞儿的背上,太阳公公懒洋洋的照着我们,连哞儿都觉得舒服极了! 哞儿吃完草时,太阳已经落到了山腰。远远地望见了我家烟囱上方的炊烟,这意味着要回家吃饭了。哞儿也要回家里休息了。 晚饭过后,太阳已经下山了,我也有些疲倦了。我走出后院,找了一片宽阔的原野。我轻轻的躺下来,月亮也悄悄地爬了上来。皎洁的月光照射着大地,晚风沙沙沙的吹来,树叶伴着晚风,哗啦啦、哗啦啦的响,我也情不自禁的吹起了我的牧笛,牧笛声和晚风声,不知什么时候嫦娥姐姐和玉兔妹妹在月亮上出现了,弹奏着优美的乐曲。琴声、笛声、晚风声的沙沙声和树叶的哗啦啦声,混成一片,仿佛是一场没有指挥的大型演唱会。 突然间,我发现自己忘记脱蓑衣了,算了,就这样吧,我累了。这一天,和哞儿过的很充实、很快乐,渐渐地、渐渐地、画面越来越模糊,声音越来越小,最后,一切,都黑了、安静了,原来,是我睡着了…… 6. 仿写牧童200字 绿草茵茵的原野,一望无际。牧童骑在牛背上,用他那木笛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美悦耳的曲子。晚风逗弄着笛声悠扬地从远处传来。 渐渐的,天色暗了下来,他便光着脚一蹦一跳地牵着正在吃草的牛儿回来了。回到了家他便狼吞虎咽地吃着饱饭。吃完了饱饭,变从屋子里走了出来,躺在那杂乱的草堆里,一边欣赏着明如玻璃的月亮,一边拿出插在腰间的木笛。他看得是那么入迷,听得是那么认真,连蓑衣都没脱。 慢慢的,木笛声停了下来,是怎么了? 原来,牧童已经进入梦想,他还在笑呢! 是啊,这样的月,这样的夜晚,这样动听的笛声,这样悠闲自在的生活,多么美好! 7. 请把吕岩的《牧童》改写成短文 200字 一早儿,我就穿着便装到乡村去体验农家生活,顺便呼吸一下自然的气息。。 我骑着骏马来到一个小村庄里,这时天还算早,但我隐隐的听见百灵鸟在悠闲的歌唱,此时,我入迷了,陶醉了。 听着听着,我来到一户农家小院中,虽然有雾,但我隐约能看见一些。一位年轻漂亮的妈妈穿着布裙搂着自己的孩子来到门前对男孩说:“孩子,你长大了,能干活了,把咱家的牛儿拉到山上去吃草吧,把牛儿养肥了,也好有个耕地帮手呀!” 小 牧童笑嘻嘻的说:“娘,别担心,儿子一定会努力的,您交给我的任务保证完成!” 说话间,天老爷不知从哪儿捡来一副黑墨镜戴上了,天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那位妈妈瞧了瞧天,看了看孩子,焦急地说孩子:“把蓑笠戴上,蓑衣穿上,别被雨淋病了——”话间,小牧童早已前着牛儿跑出了小院,我仿佛听到了母亲那亲切的声音。 想着,我也“全副武装”紧跟上牧童了。。 牧童来到山上,看见那辽阔的原野上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嘴上不禁说:“牛儿呀,你终于可以大吃一顿了。”这时,牧童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原野上,回荡着牧童悠扬悦耳的木笛声,这也许是牧童耐不住寂寞,吹吹笛子结结闷儿吧!这时,风不吹了;蝴蝶不飞了;鸟儿不叫了,好像都在听优美的笛曲呢!山上,鸟儿飞来飞去,唱着歌;蝴蝶飞来飞去,跳着舞;蜜蜂飞来飞去,采着蜜;小牧童“飞来飞去”欢笑着,歌唱着。。 时间点点滴滴过去,牧童牵着饱餐一顿的牛儿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回到家中,他妈妈早已准备好晚餐慰劳小牧童了。小牧童大口大口的吃着饭,心里美滋滋的。吃完晚饭后已是黄昏,小牧童来到草地上,听见蛐蛐在叫,连忙打着灯笼寻找起来。微风吹过,树木和小草随风飘动,让人清爽极了。此时此刻,我也陶醉了! 小牧童玩累了,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草地上欣赏月夜的美景。突然,他不动了,眼睛凝视着月亮,手中的木笛放在胸口上,用手托着脑袋,好像在沉思什么。也许小牧童在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回报妈妈的养育之恩。我也沉思了许久许久。 8. 吕岩牧童改写200字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9. 牧童改写短文两百一十字 在广阔无边的原野上,绿茵茵的烟草,高低起伏,就像在快乐地舞蹈.轻柔的晚风吹佛着野草,发出”刷刷”的声音,那声音是多么的悦耳、动听,仿佛是一曲优美的钢琴曲.蟋蟀“瞿瞿”地叫着,白天去放牛的牧童还没有回来,却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愈来愈近,让人赏心悦目,一天的疲惫全没了,心中的烦恼也一下子消除得无影无踪.牧笛时续时断,隐隐约约地随风飘来,令人回味无穷.随着轻快的笛声,牧童骑着黄牛回家了.等牧童在家中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已经是黄昏之后了.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皎洁的月光下,伴随着风儿和蟋蟀的歌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2023-07-27 04:33:001
爱国的古诗
u261e十分详细的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5597899402023-07-27 04:33:074
怎样把牧童这首诗改编成一篇20字的短文
回宿舍v呀皆大欢喜都看得见额给我i计时开始这不就是急2023-07-27 04:33:1011
爱国的古诗词
示儿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023-07-27 04:33:256
牧童改写成作文350字。
闪着金色光芒的太阳,已经吐着舌头藏到了小山下,可没注意到周围软绵绵的云朵被撒上了一层金粉。远处的山连绵起伏,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一点轮廓,恰似一幅浓淡有度的中国水墨画。夏日的空气有些闷热,微风轻轻吹来,犹如夏姐姐的纱衣温柔地拂过脸颊。郁郁葱葱地野草经过风的抚摸,变得柔顺起来,那茂盛又厚又柔软,翠色欲滴的草叶上还挂着晶莹而透明的露珠。一望无际的草原开着一丛一丛的鲜花,如一颗颗五光十色的宝石,镶嵌在如绿毯般的大草原上。几棵苍翠欲滴的绿树点缀在草原,一些可爱的小鸟在空中玩耍嬉戏,有时躲在树叶间,有时停歇在小河边,有时唱起一支快乐的歌。一声笛响拉开了音乐的幕布,一个可爱的牧童吹奏手中的短笛,脚步轻快地走到了小屋内,牧童已回到房屋,可那笛声还伴随着晚风回荡在草原上。不一会儿,牧童拿着短笛,哼着愉快的小调,跑出了门外。那时已是黄昏后,牧童无忧无虑地和晚风赛跑,和大树谈心,和鱼儿嬉戏,和鸟儿合奏……牧童也许累了,就躺在山坡上,玩弄着手里的短笛,欣赏着美丽的明月,沐浴着如水的月光,似乎在想着什么。几只萤火虫在半空飞舞,像一群调皮的星星,在这个夜晚闪烁。2023-07-27 04:33:371
关于爱国的古诗
我找了一些资料,请参考: 【篇一:《从军行》】 王昌龄(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篇二:《过零丁洋》】 文天祥(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篇三:《记南征诸将》】 朱德(现代) 南征诸将建奇功,胜算全操在掌中。 国贼军心惊落叶,雄师士气胜秋风。 独裁政体沉云黑,解放旌旗满地红。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篇四:《满江红》】 岳飞(宋)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篇五:《凉州词》】 王翰(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篇六:《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杜甫(唐) 剑外呼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023-07-27 04:33:403
四句爱国诗句
(绝句)(石灰吟)、2023-07-27 04:33:5215
爱国的诗有哪些四句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易水歌》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为麾下炙 五十弦翻赛外声。——辛弃疾《破阵子》5.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6.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8.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莫遣只轮回海窟,仍留一箭在天山。——李益《塞下曲》9.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10.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12.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朱元璋《示僧》1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14.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老将行》15.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狱中题壁》16.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1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2023-07-27 04:32:371
将古诗改写成短文。我刚看过,网上都是一样的答案。希望回答的楼主自己构思,新意点。谢谢!
有时间再帮你写2023-07-27 04:32:332
爱国古诗词大全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2023-07-27 04:32:225
根据古诗《牧童》改编成一则短文。(100字左右)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野外下着绵绵细雨,牧童穿着蓑衣在雨中自由自在的吹着笛子。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小雨已经停了,天渐渐的放晴了。牧童异常高兴,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2023-07-27 04:32:166
把《牧童》改写成一篇短文(100字)
牧童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一眼望去好像看不到边际一样。野外下着绵绵细雨,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已是黄昏之后了。小雨已经停了,天渐渐的放晴了。牧童异常高兴,他连蓑衣都顾不得脱下,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2023-07-27 04:32:081
爱国的经典诗句大全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一岳飞我卑未敢忘忧国以身殉国,何为不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2023-07-27 04:32:067
四句爱国古诗有哪些?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这个是四句的,共二十个字。2023-07-27 04:31:396
把牧童改写成一篇短文350字
把我改成诗人2023-07-27 04:31:353
用牧童改写一短文
瞧!那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铺满了碧绿碧绿的野草,像是给大地铺上了无边的绿毯,美丽极了。 原野上可真寂静啊,鸦雀无声,只能听到优美动听的笛声和小鸟那叽叽喳喳的伴奏声。那低声多好听啊,时缓时快,时高时低。晚风把动听的笛声带到了四面八方, 白云听见了,被那迷人的笛声陶醉了,跟着跳起舞来;居民听见了,被那迷人的笛声陶醉了,连连称赞牧童吹得好;花草听见了,被那迷人的笛声陶醉了,跟着唱起 歌来...... 这笛声到底是从何处而来的呢?原来是小牧童放牛回来,把晚饭吃得饱饱的,就躺在美丽的原野上,悠闲自在地吹起笛子。牧童边吹边想:我的牛儿今天吃饱了吗? 明天我要带它们到哪里吃草呢?突然,他的嘴角浮起了一丝微笑:明天我要带它们到村子里的草地上吃草。 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大地,小牧童在月光下吹笛子,吹着吹着,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渐渐地进入甜蜜的梦乡......2023-07-27 04:3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