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ra
-
1. 天将降大任于私人也,必劳其胫骨(是那片古文)
文章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自《孟子·告子下》。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8)于是(斯)人也(9),必先苦其心志(10),劳其筋骨(11),饿其体肤(12),空乏其身(13),行拂乱其所为(14),所以(15)动心忍性(16),曾益其所不能(17)。
人恒(18)过(19),然后能改(20);困于心(21),衡于虑(22),而后作(23);征于色(24),发于声(25),而后喻(26)。入则无法家拂士(2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8),国恒亡(29)。
然后知生于忧患(30),而死于安乐(31)也。 注释 (1)选自《孟子u2022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
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
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
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
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田地、田间。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
傅说,商朝人,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
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
胶鬲,商朝贤臣,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
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
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
士,狱官。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羖(gǔ,黑色公羊)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使命,担子。 (9)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
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饿,使……挨饿。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4)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拂,拂逆,不顺,违背。
所为,所行。 乱,使……错乱。
(15)所以:用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动,使……惊动。忍,使……坚忍。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
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18)恒:常常。
(19)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20)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21)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
于,介词,在。 (22)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堵塞,指不顺。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4)征于色:表现在脸上。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征,表征,表现。
(2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喻,明白,了解。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则,如果。 (2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
出,在外面。指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
者,语气助词,表停顿。 (29)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
恒,常常。 (30)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
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
生,使……生存。 (31)死于安乐:贪图安逸享受而衰亡。
死:使……死亡。 参考翻译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胶鬲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起来,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因此上天将要降下重要使命给这种(或“这些”)人,必须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种种。
2. 孟子原文到底是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还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你好!
孟子原文为: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希望帮到你!望采纳!O(∩_∩)O谢谢~~~·
------------来自知道团队《八千里路云和月》;团队贴吧《史志不渝》吧。很高兴为您答疑解难!
3. 孟子一则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出自《孟子·告子下》,课本是节选的,题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天降大任于私人也
应该: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出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的全文意思
原文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赏析身处逆境之中,不仅仅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肉体上经历与“温室”中不同的体验;更有“苦其心志”,在精神上历经和“顺境”中迥异的磨砺:“空乏其身”,使其无所依;“行拂乱其所为”,使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这一切的过程将达成一个结果,也是走出逆境的根本途径:“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自身的性情、智慧和能力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磨炼和提升。
这个过程也许只是一瞬,也许将艰难而漫长。身处其间,往往茫然无措,丧失勇气和信心、迷失前进的方向。
这个时候,要保持心态的从容,谈何容易;这个时候,保持心态的从容,难能可贵,尤为必要。
6. 天将降大任与私人出资那篇文章,完整的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全文如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 孟子曰:古天降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战国)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下一句?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出自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感谢您对派派小说论坛的支持,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2023-07-26 02:28:45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什么意思?
初中《语文》有《孟子二章》,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中的“法家拂士”解释为:“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各种参考书对此句的翻译为:“一个国家,国内没有能坚持法制的大臣和敢于谏诤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往往会遭到灭亡。”对此解释和译文我不敢苟同。 我认为,“法家”是指以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儒家的对头 ——即通常意义上的法家。“拂士”的“拂”应读本音fu,是违背、忤逆的意思。理由如下—— 一、从写作背景来看:孟子生时,前有李俚、商鞅、申不害猖狂“狙截”,后有荀卿、韩非子死死“围追”,儒法之间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血战”!“法家”一词显而易见是常用语,而非生造词。再说,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法家才坚持“法治”,孟子不可能称赞死对头“法家”为“坚持法制的大臣”。 二、查工具书可知:“拂(读fu)”,(1)拂拭,掠过;(2)甩动,摆动;(3)违反,违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海》)这三个义项基本意思是一致的,即改变事物原貌、破坏其本来形态,乃至反影响于某种情势的一种运动(包括思想行为),或称逆向运动。如拂拭、拂尘、拂衣、拂袖、拂过等词语,都应这样理解。把“拂士”解释为“扰乱朝政的臣子”,不是顺理成章,非常恰当吗?“拂”同“弼”,舍近求远,牵强附会。 所以,此句应译为:“国内没有(朝令夕改的)法家和扰乱朝政的臣子,国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威胁,(这样的)国家往往灭亡。”2023-07-26 02:28:56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译文
翻译: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家之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忧患,国家肯定会灭亡。2023-07-26 02:29:1710
入则无法家拂士原文
1、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2023-07-26 02:29:55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与所学原文翻译基本一样)2023-07-26 02:30:08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出自哪里?
这句话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是先秦时期的孟子及其弟子。原文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023-07-26 02:30:21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意思是: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这句话出自战国中期思想家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原句译文: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一、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二、词句注释1、恒:常常,总是。2、、过:过错,过失。3、衡,同“横”,梗塞,指不顺。4、作:奋起,指有所作为。5、征:征验,征兆。6、色,颜面,面色。7、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8、喻:知晓,明白。2023-07-26 02:30:34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出自哪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译文是: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出自先秦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斯人 一作: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23-07-26 02:30:47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什么意思?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出自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感谢您对派派小说论坛的支持,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2023-07-26 02:30:575
入则无法家佛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什么意思?
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生词意思:1、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2、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3、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4、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5、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扩展资料:出自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节选自“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创作背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练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3-07-26 02:32:321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入是什么意思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原文及翻译
1、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入释义: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2、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孟子》 【朝代】先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翻译: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2023-07-26 02:32:571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则是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拂:通“弼”。法家:明 法度 的大臣;拂士: 辅弼 之士。指忠臣贤士。 成语出处: 《孟子·告子下》:“入则无 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繁体写法: 灋家拂士 法家拂士的近义词: 忠臣贤士 成语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忠臣贤士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wise counsellor2023-07-26 02:33:03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出处:是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出自《孟子·告子下》。原文为: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翻译: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全文翻译: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2023-07-26 02:33:112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则是什么意思
“则”是“如果”的意思,表假设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弼,辅佐。 则,如果。2023-07-26 02:33:26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出典] 《孟子》 注: 1、【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注释】 ①畎(quǎn)亩:田间,田地。 ②傅说(yuè):殷武丁时人,曾为 刑徒,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 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 在两块墙版中,填人泥土夯实。 ④胶鬲(gé):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 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⑤管夷吾:管仲。士:此 处指狱囚管理者。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 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 回自己处理。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 (6)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 (宰相)。 (7)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 用五张羊皮的价格 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 (8)曾:同 “增”。 (9)衡:通“横”,指横塞。 (10)征:表征,表现。 (11)法家拂 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3、【常见译文】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 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4、【普遍观点】 原文中先列举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 奚六人出身下层,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 最后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奋图强的浓厚悲剧意识。这种解释一般为后人接受,看似并无大碍。 5、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6、(四)追求真理: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7、它是真正从内在到外在来鼓舞人心的,因为他真的可以在逆境的时候将给自己听,听完后会有充满斗志,不论前方有多少困苦,都能够挺过去,不是吗? 如果一个人定了一个长期的目标,那他会很难实现它。如果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定下一个短期目标,那么这个人只要付出终会有一天实现它,而不断的加难自己的目标,人也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进步。 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都在等着我们去做,别太在意眼前的得失。我说“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很有道理。但是无论是幸还是命,人都要去努力。没有到最后一刻,你永远都是有得到的可能,不要放弃。 也有朋友对我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勇敢面对失败,可怕的是失败之后就再也站不起来了。”2023-07-26 02:33:551
入则无法家拂士 则的解释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则:表顺成2023-07-26 02:34:03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求翻译、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中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阻塞以后才能奋起[或有所作为];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因此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2023-07-26 02:34:15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也翻译
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原文选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3-07-26 02:34:321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拂怎么译
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2023-07-26 02:34:532
“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则,拂,士怎么翻译
则:如果 拂:通“弼”,辅佐 士:贤士2023-07-26 02:34:59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译文
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拂:同“弼”,辅弼,辅佐2023-07-26 02:35:191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入是什么用法
在国内的意思2023-07-26 02:35:293
高悬赏!《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认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呢
没有忧患才是最大的忧患,自己何德何才立于天地间,天地为何养这些无用之才?生活好了,道德也好了吗?意志更坚强了吗?如果人都是些软骨头,难保不会有第二次抗日大战,说没有忧患的人是自欺欺人。2023-07-26 02:35:371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通假字
拂:同“弼”,辅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2023-07-26 02:35:473
百里奚举于市全文翻译
百里奚在市井中发迹。2023-07-26 02:35:5815
入则无法家拂士怎么断句
1楼的好象不大对这里的则我记得翻译成如果2023-07-26 02:36:335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停顿划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2023-07-26 02:36:481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拂是什么意思?
【拂】读bi第四声,通”弼“,辅助。【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译文】在内如果没有明法度的大臣,没有辅助国君的贤士。2023-07-26 02:36:552
“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入”字什么意思
入,在里面,指国内.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辅佐.2023-07-26 02:37:131
入则无法家拂士 则的意思
在国内没有守法的大丞辅佐..2023-07-26 02:37:216
赏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官员,国外没有能与之对抗的敌国,这个国家必定灭亡.2023-07-26 02:37:492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法家是什么意思?
法家的意思是坚守法度的大臣2023-07-26 02:37:594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特殊句式?
入则无法家拂士是省略句,类似的: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023-07-26 02:38:206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是道理论证吗
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是道理论证,正面论证就是直接讲道理,即国内要有法家拂士,外面有敌国外患的威胁,国家才能存在,才能发展,才不会灭亡。2023-07-26 02:38:361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假字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通假字是拂:同“弼”,意思:辅弼,辅佐。"弼"字产生较早,在西周金文中从、弜声,但是至战国时期"弼"字发生了变化,字形或有从力、弗声,因此在这个时候"弼"的读音与"拂"有了相同的读音。另外从上古音角度来考察,"拂"与"弼"音有相近亦有相同之时,且二者先秦皆属于相同的韵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自《孟子二章》,《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具体可参考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里面有明确的叙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23-07-26 02:38:461
入则无法家佛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什么意思?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弼的贤士,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2023-07-26 02:39:243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则什么意思?则有哪些用法
则作为连词1.表承接(就,便)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2.表假设(那么,就)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 3.表转折(可是,却,然而)例子想不出、不过不常用啦. 作为副词表判断(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则应该是如果的意思.2023-07-26 02:40:09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阐明的道理是什么?
这句意思是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往往招致灭亡.我认为是在说一个国家有了坚固的纲常法度和仁人志士的辅佐便可能保证国内的稳定,而有了敌国外患便使统治者有了忧患意识,时时刻刻保持仓廪的充实和军队的严整民心的向背,便可能称霸一方;而这句话用于现代的企业发展或是做事业也是相同的道理,一个企业若想做大做强,就要保证企业内部各部分的协调统一还要注意重用人才,企业之间还要有良好的市场竞争.2023-07-26 02:40:16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有谁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
首先,要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常常翻译为: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然而孟子原文,通篇谈的都是“本国人才”。很明显最后一段也应该为“本国之人”。所以私以为应该翻译为“治理国内的时候没有兴利之法家和除害之拂士,对付外国的时候没有‘与之敌"和‘患于外"的人才,国家一定灭亡。” 而历史中的例子有不少,其中我国南唐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南唐作为五代十国中版图最大的国家,且占有南方之利,定都于南京。是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唐烈祖李昪(南唐开国皇帝)息兵安民,大力发展经济、文化、科技,促进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病逝后传位于长子李璟。李璟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使得南唐一度成为最为强盛的国家。然而成功使得李璟在晚年时骄奢淫逸,带领大臣一同享乐,使得国内政治腐败,国力下降。后被后周夺取淮南江北之地,遂从金陵迁都洪州(南昌)。李璟病逝于南昌后,由六子李煜继位。李煜继位后寄情于书画,奉宋太祖为正统,改号为“江南国主”。后被大宋俘虏至汴京一直到死。 看在这么多字的份上,给个采纳吧,谢谢!2023-07-26 02:40:23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出自哪里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出自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感谢您对派派小说论坛的支持,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2023-07-26 02:40:421
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翻译
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意思是: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2023-07-26 02:40:52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什么意思?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注]:入:国内;出:国外;恒:常常,经常。2023-07-26 02:41:07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是什么意思
翻译为: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出自战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原文选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文章主旨: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3-07-26 02:41:14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求翻译、
翻译为: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出自战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原文选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文章主旨: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3-07-26 02:41:28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求翻译、
书上有2023-07-26 02:41:447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原文选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3-07-26 02:42:09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是什么意思?
意为: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人才和可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其敌对的国家和来自外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衰亡。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全文(节选)如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如下: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词句注释如下:1、恒:常常,总是。2、过:过错,过失。3、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4、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5、作:奋起,指有所作为。6、而后喻:然后人们才知晓他。喻,知晓,明白。7、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8、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9、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10、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11、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扩展资料: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3-07-26 02:42:23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何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大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力量相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忧患,就常常有灭亡的危险2023-07-26 02:42:37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初中《语文》有《孟子二章》,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中的“法家拂士”解释为:“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各种参考书对此句的翻译为:“一个国家,国内没有能坚持法制的大臣和敢于谏诤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往往会遭到灭亡。”对此解释和译文我不敢苟同。 我认为,“法家”是指以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儒家的对头 ——即通常意义上的法家。“拂士”的“拂”应读本音fu,是违背、忤逆的意思。理由如下—— 一、从写作背景来看:孟子生时,前有李俚、商鞅、申不害猖狂“狙截”,后有荀卿、韩非子死死“围追”,儒法之间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血战”!“法家”一词显而易见是常用语,而非生造词。再说,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法家才坚持“法治”,孟子不可能称赞死对头“法家”为“坚持法制的大臣”。 二、查工具书可知:“拂(读fu)”,(1)拂拭,掠过;(2)甩动,摆动;(3)违反,违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海》)这三个义项基本意思是一致的,即改变事物原貌、破坏其本来形态,乃至反影响于某种情势的一种运动(包括思想行为),或称逆向运动。如拂拭、拂尘、拂衣、拂袖、拂过等词语,都应这样理解。把“拂士”解释为“扰乱朝政的臣子”,不是顺理成章,非常恰当吗?“拂”同“弼”,舍近求远,牵强附会。 三、从句意来看:“一个国家,国外没有敌国外患,”按常理此国应安全、长久,而孟子却说“国恒亡”,出人意料,发人深思——警策之言!而“一个国家,国内没有能坚持法制的大臣和敢于谏诤的贤士,”谁都知道,此国必亡!孟子也说“国恒亡”——废话一句!《孟子》语言精粹,不可能有庸常、多余的话。显然理解有误。 所以,此句应译为:“国内没有(朝令夕改的)法家和扰乱朝政的臣子,国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威胁,(这样的)国家往往灭亡。”2023-07-26 02:43:06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什么意思?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出自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感谢您对派派小说论坛的支持,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2023-07-26 02: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