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振
-
咬文嚼字”是一个 成语 ,它一般被当作贬义词来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但在朱光潜先生的这篇 文章 里,它却是个褒义词,指在阅读文章或写作时,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实际上,我们学习语文,就需要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只有如此,我们在读一些好的文章时才能领会作者的匠心;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3、训练咬文嚼字,学以致用。通过拓展迁移,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 教学 方法
自主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训练法,点拨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作者
简介
三、?课文
研习
教学过程 ?一、?猜 对联 导入 林则徐巧对主考官 (幻灯片1显示)
?林则徐小小年纪就参加科举考试,他父亲恐他年少远行疲累,便要他骑在自己肩上。进场时,主考官以其年少,即景出一联索对,作为进考场的条件:以父作马;这使林的父亲羞得面面红耳赤,怪难为情,可是骑在父亲肩膊上的小子可真不凡,他眼睛一转,马上对道:“ ”。由上联的贬到下联的褒,色彩逆转。其父见儿子不仅解嘲了,还深知为父的希望,喜不自禁。主考也很满意其对,放他入场。
你能猜到小林则徐对的下联吗?
望子成龙。这四字,看来似平易,却言简意丰,褒贬逆转,意蕴也与上联相去甚远。
我们要想达到知文明义、出口成章的地步,就要对文字有很好的驾驭能力。 (幻灯片2显示)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咬文嚼字》,从中会受很大启发。
二、师生明确《学案》文学常识1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盟石。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三、把握主要内容,理清 议论文 的观点与论据材料的关系。
?请简要概括文中举了哪些例子?举这些例子想说明哪些观点?(交流《学案》中内容感悟第三题)
教 学 内 容
激趣导入
介绍
检查预习
点拨
?教师活动 ?
思考
了解
回答
合作交流
比较不同
学生活动 ?
?四、自主
探究
总结
教学过程 合作交流,比较不同。 (幻灯片3显示)
实例
道理
角度
郭沫若改字
炼字的重要性
情感不同(句式)
王若虚改《史记》
文字表现
思想情感
意味不同(字数)
韩愈改诗
更动文字就
更动了情感
意境不同(字眼)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善用联想意义使文章色
善用联想
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误用联想意义造成流弊
套用滥语
全无新奇
同学们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并得出作者要证明的观点。这体现出论文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密切相关,相互对应的。
?四、你在《学案》中筛选哪些文句作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原文第三自然段:在文字,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2020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二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总体把握课文,了解相关字词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总结课文的实例,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来考考各位一个 歇后语 :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当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我们也可以成为一只很有品味的小老鼠!
例子一:展示四个字:“中”“国”“在”“吃”。请各位调整字词顺序,表达以下三种意思:
1、食 文化 在中国,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吃在中国
2、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中国,是品尝美食的 -----在中国吃
3、讽刺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是国家的蛀虫
---在吃中国
同样四个字, 短语 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在中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子二:贵州人、湖南人、四川人的饮食习惯,都比较喜欢哪种口味? 辣,那到底谁是最重口味的,咱们可以通过每个省份的描述可知:
湖南人自诩:辣不怕;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怕不辣。
请各位判断一下,哪个省份的口味最重?贵州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没有辣椒,嗜辣如命,哪天没有辣椒,可能就会心慌意乱、形容枯槁。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见,有时候,文字的排列组合不同, 句子 的意义不同;有时候,同一句话,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也不尽相同,因此,写作时,要学会字斟句酌,这便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
二 、作家作品。
首先知人论世,了解一些作家作品,朱光潜,听说过没?上学期名著导读?《谈美》,回顾一下,《谈美》是以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政治等问题。是一本议论美感修养的文艺理论学著作,因此,朱光潜被称为“美学老人”。咱们看看,这位“美学老人”,是怎样教我们咬文嚼字的!
三、信息筛选。
(一)明确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大家认为它是褒义还是贬义?贬义:“死抠字眼,卖弄学问。迂腐。掉书袋。”请学生说成语的意思!
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它的积极意义,咱们看,本文中,作者是怎样定义的?阅读第三自然段。
与其说是“咬文嚼字”,不如说是字斟句酌,这是做学问必备的一种态度?严谨、步步留心的态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咬文嚼字”举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出门沽酒时, 大雪 纷纷扬扬,施耐庵用了一个什么字?使得境界全出呢?
“紧”。《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为何?
学生讨论明确:
“紧”好处:
1、生动朴实的写出大雪纷飞、紧凑。
2、渲染出气氛的紧张,主人公命运前途未卜。所以,一个“紧”字,境界全出。
正如朱先生所说,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因为文字它不单单是一个符号,而是思想情感的载体。
咱们现在明白,本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就是一种“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那咬文嚼字的意义是什么?请各位同学在文中找一下。
定位在总结性的语段当中,齐读最后一段。告诉我,“咬文嚼字”的意义是?
明确“咬文嚼字”的意义:追求“艺术的完美”,尽善尽美。我们讲,言由心生,有的人说话也好、写作也罢,想的是一回事,写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所谓的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这是因为你没有仔细地咬文嚼字,本课我们着重讨论的问题是:怎样咬文嚼字!怎样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提问:班上有位同学,有个坏毛病,就是特别爱迟到,如果你是班主任,你很生气地准备批评他,你们挑选以下两种句式:哪个语气更强烈!更适合批评人:
A、你是个老爱迟到的学生。
B、你这个老爱迟到的学生。 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原因。
阅读1、2自然段,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
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是”的讥刺意味。
(你是个好小子)所以在批评人时,这句感情比较强烈!
结论:事例一: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2)字眼不同,意味不同。
别说咱们,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大部分都是精益求精,苦心孤诣之人,有诗词为证:
2020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三
教学设计与 反思
课题: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二 课时: 2 提供者:张卫东 单位: 永胜县第一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必修五阅读鉴赏板块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则主要是一些文艺评论,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认真学好它,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 随笔 ,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焦文饺子的精神,刻苦自勉,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 课前预习 ,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诗歌背景;
2、品味文中的妙语佳句,从而体会作者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的主张;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过程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高中一年级的 语文学习 ,学生储备了议论文学习的相关要素,也具备了理解一般 散文 的能力。但是存在“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的问题;并且通过一年级的学习,高二学生没有了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容易出现倦怠心理,能够积极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学习者特征分析中提到的相关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加入了很多趣味性强且能够体现主旨的句子和 故事 ,以“初读——精读——探讨——总结”的方式,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和把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请你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并分析其妙处。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东坡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黄庭坚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小妹
认真思考
交流不同意见 通过诗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知识积累
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结合课本上的相关介绍,了解作者,并做好补充。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信息筛选
1、什么是“咬文嚼字”?
解题: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的意思是:指过分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通常是贬义的。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 第三自然段“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梳理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5段):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6—7段):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三部分(第8段)结语: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思考,翻阅词典
查阅资料
回答问题
在原文相关文段寻找答案,并作出圈点勾画
思考作者赋予这个词新的意思的用途
梳理全文
做好相关记录
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词义,同时明确作者赋予这个词的新意。
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理清文章思路
四、合作探究
(一)阅读1—3段,找出本文的基本观点。
明确: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1、活动:请用“酒、好、喝”三个字,看看最多能组成几组话,各自的意味是什么?
酒好喝——酒的味道不错
喝好酒——要喝质量好的酒
酒喝好——劝客人开怀畅饮
喝酒好——适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
好喝酒——酒的质量不错,可以放心喝
好酒喝——批评一个人是酒鬼
通过以上练习总结出语言表达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什么?
明确:句式不同,句子包含的感情不同。
分析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1)婵娟骂宋玉说: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2)石秀骂梁中书: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
(3)《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4)郭沫若: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思考:比较这组句子, 说说 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通过“你这” “你是” “你有”的比较,说明不同句式的句子包含的情感不同。关键看哪一个更能表达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因为文学就是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的。
(二)阅读第4段,读王若虚改《史记》中“李广射虎”的选段,
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史记》原句)
2、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王若虚改句)
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思考:这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明确: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 阅读第5段,分析“推”和“敲”的故事。
思考: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意境,分析用“推”和“敲”各自有什么效果?再读朱光潜先生的分析,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明确: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小结:朱光潜先生举上面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咬文嚼字作者
咬文嚼字作者是朱光潜《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朱光潜,字孟实, 安徽省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1986年3月6日,朱光潜逝世。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2023-07-25 09:42:291
咬文嚼字作者是谁?
咬文嚼字作者是朱光潜。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编着有《文艺心理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等作品。写作特点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2023-07-25 09:43:071
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 #教案# 导语】《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 人!你这*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 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业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 [教学步骤]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二、解题 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美学家。教师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 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邮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课堂板书设计] (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3.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圈点文中关键词句,总结出咬文嚼字的实质和方法。 2、结合语境,探知字句含义,严谨的推敲、运用语言。 三、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古代有个将军老吃败仗,他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臣……屡战屡败……”他的一个谋臣看了后,把奏折中的“屡战屡败”这四个字稍稍改动了一下,变成了“屡败屡战”奏折呈上后,那个将军不但没有被皇上治罪,反而受到了皇上的嘉奖,那么,皇帝嘉奖将军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不放弃,越挫越勇,为国杀敌不顾个人安危荣辱,在连连败北的情况下仍坚持奋勇杀敌。 中国的语言文字非常精妙,有时一字之差意思就会不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语言文字的文章,《咬文嚼字》 2、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朱光潜,我国的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咬文嚼字》这篇随笔也体现了他淡泊名利,奋斗不息的精神。 字词梳理:锱铢必较、清沁肺腑、没镞、岑寂、蕴藉、付梓、尺牍、下乘、倒涎 “咬文嚼字”在词典中的含义和在本文中的含义: (1)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形容卖弄才学 (3)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既然这个词在词典中的含义是带有贬义的,作者却它作为自己的观点,可见作者有自己的道理和想法,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键语句,说说“咬文嚼字”在本文中是指什么?作者赋予了“咬文嚼字”什么样的新意呢?(用原文回答)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咬文嚼字”在朱光潜先生这里就是对语言文字的锤炼。作者在这里贬词褒用,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接下来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联想到的或是自己通过预习搜集到的一些有关于语言文字锤炼的诗句或故事。 3、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作者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为了给我们说明咬文嚼字这个问题,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分别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分析讨论: (1)郭沫若改台词 (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是”是单纯的叙述语。 “你这”是坚决的判断,而且带有极端憎恶的情感。 说明的道理:同一种改法,不同的效果,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去改,应分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进行修改,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说法一种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2)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改后失去了: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欧阳修原本将《醉翁亭记》开头写作:“滁州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用了几十个字,后来改定,仅“环滁皆山也”五字。 这一句历来被誉为锤炼字句的典范。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示例。 说明的道理: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么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情感。文章的字数不同,意味也不同。文章的好坏,主要是意味,是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 (3)韩贾“推敲” 对于推敲的故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作者是如何咬文嚼字的,他对于二人的推敲故事有着什么样的态度?我们也运用这种精神对诗句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说明的道理:无论用哪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关键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文字是否更漂亮华丽也不是评判的标准,而是词句是否合乎情感的表达。文章中字眼不同,意境就不同。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4)苏轼写诗 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正负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正面:点石成金 负面:陈词滥调 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道理:善于运用联想意义,更加丰富、有蕴藉 (5)套板反应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王嫱、西施都是“柳腰桃面”,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别离都是“柳岸霸桥”…… 什么是套板反应?有什么弊端? 套板反应是运用词的联想意义时,看到一事物立即联想到套语滥调;弊端是束缚了语言创新,是文学向前发展的障碍。 4、深入课文、体悟探究: 《咬文嚼字》一文中,作者告诉了我们哪些品味语言的方法?结合具体实例总结,分析要有理有据。 质疑的精神独立思考的精神创新的精神 北宋教育家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北宋哲学家张载也说“学则须疑”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都是说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比如,推敲的故事已经早有定论,可是作者却却持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番道理,由此可见,先生是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精神的,只有敢于怀疑,善于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 5、拓展训练——咬文嚼字的运用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思考: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四、教学总结 那么我们在用词时遵循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是不是看这个字是否能准确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原句的意境,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说文字的推敲,实际上就是意味,意境,思想感情的推敲,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管大家不管大家填的是怎样的字,只要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努力思考,努力创新的精神,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好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坚持下去,继续发扬咬文嚼字的精神,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自身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致力于追求文学语言的准确美、意蕴美、创新美。 五、作业布置 咬文嚼字的运用 相传北宋诗人苏东坡、和他的妹妹苏小妹,黄庭坚在一起赏画,评文论诗。见上面题联很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苏小妹说:“如果在这两句当中各嵌一字,该填什么字才恰当呢?” 请同学们在四字句中间各添加一个字更好的表现诗句的意境。 4.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本次公开课给学生们上的是高中必修五第三单元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这篇文章,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做了认真的反思,由于这是一篇文艺随笔,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采用故事形式导入课文,营造了较为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讲述联想到的或是通过预习搜集到的一些有关于语言文字锤炼的诗句或故事。同时对他们的讲述及时地给予肯定,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成为教学的热情参与者,在拓展训练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学生们表现出的热情与智慧让整堂课的教学氛围轻松而活跃。 5.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二、文学常识 咬文嚼字,也许有的人认为是语文学习中的事。其实,这里所说的“咬文嚼字”,是对所学的内容认真进行分析、推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些知识,从而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点字词 深恶痛绝:(shen wu tong jue)厌恶、痛恨到极点。 锱铢必较:(zi zhu bi jiao)锱、铢都是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较:计较。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比喻气量狭小。 咬文嚼字:(yao wen jiao zi)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索然无味:(suo ran wu wei)形容枯燥乏味。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四、内容赏析 第一段,写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第二段,分析了修改的原因及作用,强调了文字修改和表达情感的密切关系。 第三段,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要求,强调咬文嚼字。 第四段,描写李广射虎一段原文或改文的对比。 第五段,强调更改的目的是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内容服务的。 第六段,强调阅读和写作。 第七段,对“误用”而生流弊的条分缕析。 第八段,概括提倡“咬文嚼字”的真正意义。2023-07-25 09:43:221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谁?出自那里?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 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2023-07-25 09:43:301
朱潜光的咬文嚼字与马南邨的不求甚解应怎样看
这两个问题并不互相冲突,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是对于那些有用的好书,对于那些著作,我们要咬文嚼字,仔细钻研,而邓拓的不求甚解,是指那些可看可不看的书,没有什么很大帮助的书,我们只需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只要了解其大意就足以了,否则如果将这时间都放在钻研这种没什么帮助的书,那不是得不偿失了吗?2023-07-25 09:43:393
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的理解
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主要是说,写作时要“斟酌文字”,或者说“在文字上推敲”。朱光潜也说到阅读,那是指精读,精读就得咬文嚼字,咀嚼文字的意味。 马南邨所说的“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是指博览群书应该注意的一点。这种方法的读书,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这种方法的读书,不固执于个别字句,个别地方不甚明了,也可以不求甚解。这确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否则就不能博览群书,获得渊博的知识。 总之,朱光潜与马南邨说的是两回事,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2023-07-25 09:43:551
朱光潜《谈写作》(五)——咬文嚼字
习作如习画,作画时,会先画出大概结构,明暗关系,最后进入深入细节刻画,深入刻画才能体现一幅作品的水准。我画画属于急性子,粗线条,一张画我认为已经完成了,可是素描老师总是说,你这张画缺乏深入刻画,最多完成了50%,继续深入刻!这个时候只好静下心里,再仔细观察物体,细细琢磨哪里需要加深,突出,哪里要弱化。一幅画大半时间需要花在细节刻画上。 文章的细节是什么,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文字。从运思到大纲,到文章的层次、轻重布局算是完成了初稿,现在我们要进入咬文嚼字的阶段。 以我目前的水平,时间觉得能把文章的脉络,层次结构理清,把该说的说清楚,已经够了,我根本没有时间去顾及一个一个小词小字。文章的脉络,逻辑清楚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能在文字上多下功夫,就是妙毛生花之功。一幅画没有细节刻画是粗糙的半成品,一篇没有经过文字润色的文章同样只是半成品。 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也许你以为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或是漂亮些,其实不然。更动文字,同时就更动了思想情感。 比如我们熟悉的“推敲”的故事,就说明了文字的变化对意境的影响。 用字的难处在 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 字有 直指的意义和联想义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累积的各种种关系。 1.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难用 ,因为直义是固定的,类型化的;联想义是游离的,个性化的,不易控制。 比如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什么?是个联想意义,由“小龙团”茶叶联想起来的。这句诗文的妙处是,明月照泉水,清茶泡泉水同样清沁飞赴的意味。如果把诗文改成“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就没什么味道了。 这是个善用联想的例子。2.如何避免滥词滥调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老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个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就是如此。 比如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等等,这就是滥调,毫无新意。 人生来有惰情,习惯比创造省力,所以我们容易用陈词。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即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国创造,革新。2023-07-25 09:44:051
咬文嚼字中心思想
咬文嚼字的中心思想: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主旨内容概括 文章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排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文章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 写法特点 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2023-07-25 09:44:241
《咬文嚼字》朱光潜,中的“咬文嚼字”怎么理解?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独立思考、质疑探究,增强逻辑思维,这些都是很好的习惯。2023-07-25 09:44:441
《咬文嚼字》行文脉络之浅见|咬文嚼字朱光潜
朱光潜的随笔《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篇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备课资料(如人教版教师参考书)对这篇文章行文脉络的分析要么言之不详,要么含糊不清。 人教版教师参考书对文章的脉络解读为: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第6段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第7段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仔细分析这番解说,我们不免有这样的困惑:文章的第一、第二部分内容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联,按照论说文的结构,它们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是从两个方面说明我们阅读和写作要讲究文字的谨严,还是以“要使用好文字的联想意义”来解说“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有密切关系,斟酌文字实质上就是调整思想感情”的原因? 还有的资料认为:这篇随笔的中心论点是第三段中出现的“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因为“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有密切关系,斟酌文字实质上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文章为了说明这一点,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是说明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增减,意味不同;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以下第7、8段文字是说明阅读或写作过程中,不能体会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或不能准确创造性地使用文字,主要是因为不能很好地理解文字的联想意义。固然,将第1至5段中所举之例分成文字使用的三种类型,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一点,句式使用又能否可以归入文字使用的范畴呢?仔细探究一下,我们不难看出,郭沫若改字之例与贾岛斟酌“推敲”之例实际上都属于文字的选择问题,只是郭老将“是”“有”改为“这”,有妥当与不妥之别,因为表达的情感不同,句式使用要符合汉语的表达规范;贾岛使用“推”和“敲”字,都是可以的。只是两字所体现的意境有所不同。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针对同一现象重复举例呢?再者,第1至5段中所举之例既然可以看成文字使用的三种并列类型,为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要在郭老改字这一举例分析之后提出?作为文章的重要论证观点就应该统摄下面的论证材料,这才符合议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 那么,这篇文章从一般论说文写作的角度是否可以对其写作脉络作如下梳理: 文章的中心观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一观点的提出是由郭沫若改字妥帖和不妥正反两方面之例引出的。由具体事例引出自己的观点,这恰是随笔所常用的手法,如邓拓的《不求甚解》、林庚《说“木叶”》等都是这样的写法。至于第二段中所引《水浒》《红楼梦》中例子只是用来分析将“是”改为“这”所表达的情感会有所不同。观点明确以后,文章必然要分析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即为具体论证阐述内容。一是“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有密切关系,斟酌文字实质上就是调整思想感情”,作者以王若虚删改“李广射虎”一段文字所造成情感意蕴不同和贾岛用“推”和“敲”所营造的意境不同来进行论述。二是“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尤其是联想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第6段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是从正面阐述苏东坡能善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所以能点铁成金,使诗句意蕴丰富;第7段从反面论述现在人往往误用文字的联想意义而生流弊,陷入“套板反应”。这两段内容显然分别从阅读和写作两个角度来论述的,与分论点内容相照应。文章最后一段,即第9段,作者在充分论述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要想“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就必须要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样文章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脉相承,眉目清晰,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论述周密透彻,堪称随笔中经典之作。2023-07-25 09:45:111
朱光潜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
他认为语言文字是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都有很大的讲究。在文学,无论阅读或是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在《咬文嚼字》文中,“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是总的思想,它要求人们在阅读或是写作时必须做到“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以达到艺术的完美。2023-07-25 09:45:201
咬文嚼字朱光潜作者分别用了哪些例子
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为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2023-07-25 09:45:321
在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中,作者为什么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朱先生提出,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可放松”的谨严态度。他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这些话很有见地。为了凸显它,朱先生更举了贾岛推敲诗句的典故加以阐释,引录如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的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些,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来独往,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56页) 朱光潜先生作为美学大家,举的这个例子推陈出新,从设想诗的意境、人物的身份性情以及音韵特色几方面对此典故认真推敲,希望运用文字者带着应有的谨严,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朱先生此论一出,读者眼目一新,在语文学界影响巨大,几成定论。但再查找一下此典故的出处,仔细推敲一番贾岛的全诗,我们就感到朱先生却恰恰犯了一个不够谨严的错误:断章取义,抽取一句而忽略了全诗。我们来看看原诗的全貌: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友人李凝居处幽雅的环境和对这种幽雅环境的向往。诗的首联直接写李凝居处幽静,简直隔绝尘世,绝无纷扰;颔联写夜晚池边树上栖鸟静宿,僧人来访;颈联写荒园眺望所见,小桥流水分隔郊野,白云浮动,山石也仿佛随着云脚在移动;尾联写这种环境引人羡慕之极,决心来此一起隐居,不负所约。全诗意境幽美,特别是中间两联可见贾岛锻字炼句的苦心。朱先生单引颔联,一反古人定见,认为“推”比“敲”好,理由有:从意境上看,是孤僧步月归寺,在寂静的夜里一“推”而推出独居的冷寂意味来;“敲”则显得拘礼。从上文语境来看,“推”字似乎更“调和些”,“敲”则会惊起宿鸟,打破岑寂,平添搅扰。那么,这位僧人究竟是访友还是归寺,他要进的门到底是李凝幽居之门还是寺门呢?从全诗来看,尤其是就题目而言,访友之说倒还更合理些。僧月下敲的是友人的门,更能反应出李凝居住环境的清幽寂静,颇少俗人往来,透露出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这与《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有着同工之妙。我们不能一见僧就只联想到归寺,何况贾岛也曾出家,号无本,诗中的僧人身上也许原本就有贾岛的影子在。由此看来,僧敲幽居之门与全诗的情境更为吻合。再来讨论一点:全诗的意境到底是朱先生所言的清冷岑寂呢,还是寂静中透着温情?我们想清幽并不等同于冷寂,君子之交也是舒展恬淡而非冷漠如冰。白居易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赵师秀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等句不就是在清雅中透出一丝温馨吗?友人月夜来访,或品茗或吟诗,更添雅趣。怪不得尾联写道:“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如果只是一味的死寂,那样的幽居还有谁肯来?少了这么一点人情味儿,诗的感染力也势必会被削弱。在这访友而非归寺的前提下,在这景静而非情冷的意境中,一个音节响亮的“敲”字,敲破岑寂,惊起树鸟,只能是用来反衬清幽的意味,而不是“平添搅扰”了。古人对此“敲”字设想“佳处”是“音节响亮”,我们认为“敲”字“佳处”不仅是音节响亮,而且合乎月夜访友之意境,更在于用反衬手法突出了境界幽雅之美,“鸟鸣山更幽”嘛;而且这还能使人联想到友人相见之亲切、高山流水相和之欢娱。原典故写韩愈“立马久之”,定一“敲”字佳,实际上他会是经过了全面的思考品味,才敲定了这么妥帖的不可更易的一个字。韩愈真不愧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只可惜言之不详,使朱先生推敲,又使我们至今仍“推敲”不止。当然,朱先生对此典故可能是信手拈来,误记了出处及原诗,但他是美学大师,影响巨大,《咬文嚼字》一文又是名文经典,力倡“谨严”,容易使读者尤其是中学生,认为朱先生所言为唯一正确的,因此有必要对此“推敲”再作推敲。由此我们又想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桩公案。在1935年,朱先生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一篇鉴赏唐诗的美学文章,摘取了唐诗人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而踢开他的全篇,又用这两句来概括作者的全人,还用这两句来批评屈原、阮籍、李杜等不够“静穆”伟大。鲁迅先生指出,这种“以割裂为美”的摘句办法,是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一吹嘘或者附会,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关,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倘恍。鲁迅先生还举出陶潜的例子来,说在摘句作怪之下,一摘引“悠然见南山”就忘记了《述酒》和《读山海经》中陶潜金刚怒目的一面,而“捏成他单是一个飘飘然”,但历来的伟大作者,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题未定草七》,见《鲁迅全集》卷六)鲁迅先生当年对朱光潜先生的批评,似乎也可以移用到“推敲”这里。从对《咬文嚼字》一文的探究中,至少能得到这样一些启示:评价诗文的字句,尤其是品味细微精妙之处时,要从诗文的整体入手,把握其背景、思想感情和意境等;评论文学更要顾及全文,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作者所处社会的状况,要做到知人论世,万不可从全篇中摘一二佳句随意引申,而引读者入迷途。我们读名家大师的作品,也要敢于提出疑问,多问几个是否真有道理,是否真的如此,也就是要“站着读”、思考着读,而不是一味顶礼膜拜。这对于我们提高素质,培养创新精神是大有益处的。同时,这也是对大师们所倡导的科学、严谨治学精神的真正发扬。2023-07-25 09:45:421
高三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一) 教学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 2、锱铢必较 3、斟酌 4、镞 词藻 7、蕴藉 8、付梓 9、尺牍 10、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沦。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 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步推。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笛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意。 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即所谓“套板反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伺“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2.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一“达到艺术的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4、学生讨论: 本文的中心沦点是什么? A、必须“惟陈言之务去” B、推敲文字是为—厂语句通晓漂亮 C、文学是艰苦的事 D、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教师明确:答案应为D.C基未切入正题,B项不是本文要阐述的主要问题,A项是推敲文字的具体方法,只有D项是作者反复沦证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六、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七、布置作业 1、读课文。。仔细体会作;旨的创作主张。 2、积累重点词浯。 3、从学过的文字中,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对文意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内容。 二、检查作业完成情 试举两例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观点 (多媒体文稿演示) 例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一飞荷塘月色》 其中—个“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 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闷的思想感情。 例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黠然至于泣下。——《记念刘和珍君》 这句话中的“才”字如改为“就”“则”一类词语,虽语意基本相同,但无法体现刘和珍的乐观与坚强.鲁迅先生在此文中.对烈士从始至终流露出由衷的敬意,时刻不忘用文字准确传达这种思想感情。 三、探讨本文可以吸收借鉴的观点,并联系实际做些练习。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1、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今后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从而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作文》一文中曾经指出:“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迷信天才的人 须依靠语言的渲染。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 学生讨论:从上面两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启发?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学好浯言? 2、运用语言要力求创新。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中指出:“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由于语言与思想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追求语言的新,首先要寻求思想的新,而要寻求思想的新,则要从深度上人手,即凡事都要抓住事物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是新鲜的,有特色的,不流于俗套的。 从新的角度探讨——些旧的或有——定思维定式的话题,看能不能想出新意来。 3、学习作者为写好文章勤于积累的精神。 我们看名家作品,除了可以学到——些知识上的内容,还可以从文章本身得到很多写法上的启示,读过此文,我们在慨叹朱光潜先生渊博学识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渊博的学识来源于哪儿,如何才能使自己也逐渐丰富起来,充实起来?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勤补拙,坚持积累。 学生讨论: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哪些? 教师总结: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记卡片、摘抄等方式。 四、布置作业 高三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二) 导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步步推进、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学习本文归纳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把握论述形象、生动、浅显的特点。 学习重点:作者如何使用例证法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第5、6自然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导入:由“父进士 子进士 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 媳夫人 婆媳均夫人”“父进土 子进土 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 媳失夫 婆媳均失夫”两副对联中两字之差,语义截然相反的例子引出“咬文嚼字”的话题。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预习检测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 ) 整体感知 1、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 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P93第三段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例子 分析 道理 郭沫若改字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韩愈、贾岛“推敲”典故 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句赏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评析 滥词旧语,缺乏新意 3、以上实例有哪些共同特征?有何作用? 以上实例不是语典就是事典,旁征博引的论证不仅体现了作者学识渊博,也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难点解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点的升华是哪一句? 中心论点: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 论点的升华: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为什么说“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接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义和联想义的特点各是什么?请结合你所知道的诗歌作品,说说你的见解。 3.什么是套板反应?有什么弊端? 4、作者看来该如何“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 要有严谨的态度,刻苦自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课堂检测 古代有个书生,在门上挂了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有个地方官路过,马上给他写出了横批,并派人解决了书生的生活问题。你能结合本课“咬文嚼字”猜出这幅对联的横批是什么吗? 缺衣(一)少食(十) 高三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三)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 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2023-07-25 09:45:541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 随笔 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 文章 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咬文嚼字”。 教学准备 ppt 教学 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辣妹子》,体会歌词的意味。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提问:辣妹子什么时候最能吃辣? 明确:嫁人后,因为嫁人后吃东西“怕不辣”,害怕吃的东西不辣,有点不吃辣就不爽的意思,语气很强烈。这三 组词 ,字是一样的,仅仅因为语序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意味。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仔细地斟酌地斟酌文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斟酌文字的,题目叫:咬文嚼字。 解题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如: 从词典中对咬文嚼字的释义来看,咬文嚼字是一个贬义词。那么朱光潜先生为什么要用一个贬义词作为题目大谈特谈呢?“咬文嚼字”在文中是否有它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课文解读 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到:“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例子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实例?试找出来后加以分析。 明确: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东坡写诗、套板反应。 说明一个道理,却举了五个例子,这是不是简单的例子的堆砌呢?这是从不同角度来证明的。 郭老改句(找出三组 句子 ,进行对比朗读,体味不同)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里倒涎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1)学生分组朗读,体会三种句式的不同意味 (2)找到文中对这几种句式的分析,并在书上勾画起来。 (3)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句式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即: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那么仅仅是句式不同,情感就会不同吗?文字的增减有没有影响呢?) 李广射虎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文字,学生分析这三句的不同之处。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 语文学习 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深入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设计背景: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进入中学教材已多年,笔者已执教多次,各具特色的教研课、公开课也听过不只一节,笔者和其他老师一样曾经追求课堂活跃,古今中外有关咬文嚼字的事例一个接一个,老师示范性地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然后要求学生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例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原文:昨夜数枝开 ?改文:昨夜一枝开 老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在诸多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注意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样的课堂,拓展延伸确确实实做得非常好,但是这样浮光掠影,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发现,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摒弃教材文本资源的发掘,大搞热闹的教学活动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内容空泛化,造 成语 文教学内容有效性的丧失。 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立必须立足于教教材,发掘教材文本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抛开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饭吃”,我们应强调文本的细读特色,就《咬文嚼字 》一文来说,应以课文为例子,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 说明文 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三个事例,来一番“咬文嚼字”。 二、合作探究: (一)“你是”和“你这”, 哪句表现力更强? 1、简介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屈原被陷害关押,作为其弟子的宋玉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样一来,楚国上下之文章就数他宋玉第一。为此,婵娟极为气愤地骂宋玉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3、想一想:你最愤怒的时候是如何骂人的? 你这淫妇! 你这流氓! 你这魔鬼! 你这畜生! 你这挨千刀的! 4、明确: 不同句式表达不同意味。“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 1、补充《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的: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评价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 谜语 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装修。 ?装修的目的是什么美观,实用。?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写文章就想装修房子一样需要“咬文嚼字”。?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 教育 学;1922年 毕业 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 文化 ,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三、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初读感知,思考回答 词语积累:?锱铢必较?清沁肺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套板反应 推陈翻新?自鸣得意?索然无味?不即不离?点铁成金? 尺牍?下乘?玩索?流弊?援例?冷寂?岑寂?拘礼?游离?蕴藉?(音义自查) 文学常识?谢灵运?韩愈?贾岛?李商隐?贺铸?(学生自查了解) 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再读思考,深入探讨 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问题1: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套板反应”?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问题2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明确: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问题3: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 心得体会 ?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明确: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问题4: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咬文嚼字” 的总原则是什么? 明确: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2023-07-25 09:46:021
咬文嚼字朱光潜读后感
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2023-07-25 09:46:131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谁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 正文: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 response)。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业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2023-07-25 09:46:211
从朱光潜《咬文嚼字》中得到什么启示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2023-07-25 09:46:311
跪求朱光潜《咬文嚼字》的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
结构上由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提示主题。 论证方法以举例论证为主。2023-07-25 09:46:501
对朱光潜与马南顿的不同见解,应该怎么看?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课后习题
该咬则咬,当略就略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咬文嚼字,甚至锱铢必较,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却提出了相反的见解,说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像陶渊明那样“不求甚解”,像诸葛亮那样“观其大略”,就是说读书时“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两位大师的见解,到底谁的见解是正确的呢?在我看来,他们都有失偏颇。读书时是“咬文嚼字”还是“观其大略”,是由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的。阅读根据其不同的目的,可以分为钻研学问的阅读和增长见识的阅读以及消闲解闷的阅读这三大类。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钻研学问,那么,你在阅读过程中就必须字斟句酌,不仅要了解字面的表层意义,而且要了解字面的深层意义;不仅要了解文句的言内之意,而且要了解文句的言外之意。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写出鉴赏文章、做出学问来。从这个目的出发,该咬文嚼字时还得咬文嚼字。否则就会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即使是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人参果,你也咀嚼不出它的美味,吸收不了它的营养。如果你是抱着增长见识的目的来阅读的,那么你就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仔细推敲,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地去看,甚至有的只要看一下它的标题就足够了。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博采众长”,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捧起一本书,对其中的某一个词语、某一个句子揣摩上老半天,那么你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把这本书看完?这样你一年的阅读量肯定少得可怜,吸收到的知识自然十分有限。如果你是出于消闲解闷的目的来进行阅读的,那么只要能从阅读中得到心情的放松,就算达到目的了。你可以不加任何思索地一口气读下去,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品着香茗。如果你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不感兴趣,你也可以大段大段地跳过去不读它。只有这样,你才能从阅读中体会到休闲与乐趣。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一捧起书本就进入“咬文嚼字”的境界,你还会把读书看成一种休闲,还能从阅读中领悟到读书的乐趣吗?其实,如果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加以考虑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它们各自对“咬文嚼字”和“观其大略”的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你的主要目的是阅读,那么,你的侧重点应放在“观其大略”上;如果你的主要目的是写作,那么,你的侧重点应放在“咬文嚼字”上。总之,在阅读或写作中,是“咬文嚼字”还是“观其大略”,并不像两位大师所说的那么简单,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2023-07-25 09:47:381
《咬文嚼字》中,运用“推敲”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 )
《咬文嚼字》中,运用“推敲”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 )。 A. 文字的运用不可粗枝大叶 B. 斟酌文字是调整思想感情 C. 文学的文字注重联想意义 D. 文字运用必须有创造精神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知识点:《咬文嚼字》朱光潜。 。2023-07-25 09:47:451
咬文嚼字的诗句有哪些
1. 咬文嚼字关于梅的诗句 咬文嚼字关于梅的诗句 1. 《咬文嚼字》中往往有联想意义,那么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 隋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西安的霸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霸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诗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又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啼叫又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思 2. 古诗中咬文嚼字的诗句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3. 咬文嚼字古诗事例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4. 赞同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的观点的古诗文或名言名句 古诗词中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代表诗句如下: 1.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意思: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 贾岛作诗锤字炼句精益求精,布局谋篇也煞费苦心。这句诗就是他视艺术为生命,全身心投入,执着追求完美境界的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推敲”的故事。 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贾忤旨》:“﹝贾岛﹞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愈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后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亦泛谓对事情的反复考虑。 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咬文嚼字》一文中有着比较详细的交待: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页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字就显得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比“敲”要调合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3.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 原来王安石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又抛弃了“满”字,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5. 求推荐一些唯美的古代诗句,要利于背诵的,不要咬文嚼字的那种 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佚名 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秦观 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李白 三五七言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佚名 凤求凰·琴歌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李白 三五七言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曹植 明月上高楼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纳兰性德 虞美人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张籍 节妇吟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陈衡恪 题春绮遗像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梁启超 台湾竹枝词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徐干 室思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司马光 西江月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龚自珍 己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张先 千秋岁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黄景仁 绮怀诗二首其一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李商隐 无题六首其三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纳兰性德 摊破浣溪沙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李商隐 锦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张仲素 燕子楼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元好问 摸鱼儿二首其一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李商隐 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徐再思 折桂令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李冠 蝶恋花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安排处。 苏轼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佚名 诗经·唐风·绸缪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白居易 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文廷式 蝶恋花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李商隐 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况周颐 减字浣溪沙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欧阳修 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佚名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淑女,君子好逑。 欧阳修 玉楼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李之仪 卜算子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晏几道 临江仙二首其二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陈陶 陇西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人。 辛弃疾 摸鱼儿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柳永 昼夜乐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李白 长相思二首其一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范成大 车遥遥篇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戴叔伦 相思曲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柳永 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元稹 遣悲怀三首其二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鱼玄机 江陵愁望有寄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李商隐 无题六首其六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乐婉 卜算子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白居易 浪淘沙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温庭筠 杨柳枝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邵瑞彭 蝶恋花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晏殊 玉楼春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6. 有【文】和【梅】字的句子或四字五字六字词语 文: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咬文啮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犀顶龟文 文理俱惬 斯斯文文 善文能武 卖文为生 下笔成文 秉文经武 秉文兼武 班马文章 等等等等梅:摽梅之年鹤子梅妻梅妻鹤子妻梅子鹤青梅竹马水火相济,盐梅相成说梅止渴望梅阁老望梅止渴雪胎梅骨香药脆梅驿寄梅花驿路梅花盐梅相成盐梅之寄盐梅舟楫驿使梅花止渴思梅止渴望梅 等等等等带梅的句子: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不好意思,带文字的不知道。 7. 咬文嚼字的十个列子 推敲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5336463。 有一次,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搜索诗句,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车骑。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 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故事1大居守李相读《春秋》,把叔孙婼的“婼”(chuò绰)字误读为“ruò”字音。每天读一卷,一个小吏在旁边侍候,常有不高兴的神色。 李相奇怪地问他:“你经常读这书!”回答:“是的”。“为什么听见我读到这里就神色沮丧?”小吏拜了一拜说:“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ruò"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 李相一听,说:“不对。我没老师教我读,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肯定是我错了,不是你错了。” 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小吏委婉曲折地做了解释。 李相很惭愧,拜小吏为师,叫“一字师”。故事2高适,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也是唐代的杰出诗人。 早年久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所作多边塞诗。其诗大多意境雄浑,情调苍凉,间有清丽俊秀的咏景佳作。 一天,高适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写完他就继续赶路。 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 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 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 [3] 故事3杨万里,字亭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人称南宋四大家。 其诗善为“杨诚斋体”,不堆砌典故,构思新巧,语言平易自然,自成风格,有《诚斋集》传世。传说有一天,杨万里在馆中与人闲聊,谈到晋朝间,就说起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的怎么怎么,旁边有个小吏插话说:“是干宝,不是于宝。” 杨万里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小吏找到韵书,递给杨万里看。果然韵书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晋有干宝”。 杨万里一见大喜,非常感激地对这个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以上二例为有一字误读而经他人匡正的例子;以下事例均为有一字运用欠妥而经他人改良者。故事4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太守时,因敬仰东汉隐士严子陵,特地在桐庐宜春江给他建造了祠堂,并写了篇《严先生祠堂记》,文中有一首赞颂严子陵的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文章写成后,范仲淹把它给友人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说:“‘云山"‘江水"等词,从内容上说,很宏伟;从用语上说,极有气派,而下面用一个‘德"字接它,似乎显得局促,换个‘风"字怎么样?”范仲淹听后,把诗再低低吟诵一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果然味道大不相同,“风”有“风传千里”“风流千古”的意味,因此更能反映对。2023-07-25 09:47:561
咬文嚼字改写作文800字
1. 咬文嚼字作文800字高二水平 被咬被嚼,听来刺耳,想必是一件不大舒服的事儿但是 *** 、莫言等著名作家被读者“咬”出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的差错,却欣然表示感谢——感激一种刺耳的声音,让我们耳目一新! 没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著名也罢,无名也罢,都会有缺点,也难免会犯错误而能成为作家,进而蜚声中外,这与虚心接受别人指出的过错,进而感激这种刺耳的声音不无关系吧? 抱歉啊, *** 、莫言,荦荦大家,离我太远可我从自己欣赏的柴静身上也看到了同样的大度与涵养“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这是柴静在清华演讲时对学生们说到的一句话外表甜美,看似柔弱的柴静,是怎样在央视这方人才济济的平台上站稳脚跟,美丽绽放的,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刚入台的柴静曾被批评写文章没有感情、“绣花枕头”,又因采访时俯身为小男孩擦眼泪,而被观众指责为“表演型”主持,可是她收敛起委屈与倔强,个性和自傲,进行认真反思,做出深刻检讨可以说,柴静的职业生涯一路伴随各种刺耳的声音意见与批评,她没有拒绝,而是内化成警策使自己力臻完美事实证明,各方的“咬”“嚼”挑错,也的确使这女孩儿一洗青涩,熠熠生辉 是啊,我欣赏柴静我从她身上懂得了:感激刺耳的声音,你才可能拨云见日,收获鲜花和掌声。 2. 关于“咬文嚼字”作文800字 善待错误,人生境界顿开 面对《咬文嚼字》的挑错,著名作家积极以感谢和理解回应,令人为之动容。 我总以为,唯有积极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挑错,人生境界才能不断升华,生命才能日益趋向不朽和伟大。 挑错的必要性,来自于主观世界的狭隘与片面。 我们常常沉醉于自己超于常人的流光溢彩,而忘了在骄傲的同时保留一份面对不足的谦卑。 所以善待别人的挑错,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理性的灵魂,它让人清醒,让人自如。 智者如曹禺,也深谙这一哲理。当美国剧作家蒙特来华拜见这位剧作大师时,交流正酣,曹禺拿出 1 黄永玉对他的批评信:“我不喜欢你 后来的戏,一部也不喜欢,你丢失了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如此辛辣,一针见血,指出曹禺“重政治,轻创作”的错误,曹禺硬是让翻译一字一句译给蒙特听u201eu201e可见曹禺的伟大,除了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还体现在了对挑错的理性面对和坦然接受。 然而,若一味妄自尊大,对别人的挑错“充耳不闻”,人生之 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不可避免地接受失败的苦楚。李经纬,在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健力宝”公司,创造了可与百事可乐比肩的商业传奇。 可是,面对前无古人的成功,李经纬却对别人的挑错一概拒绝,面对公司上至领导下至员工的批评与阻挡,他不管不问,集巨资在广州建造健力宝大厦,最终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面对业界好友对他“不考虑商业规律,一味拉广告招商”的挑错,他拒绝诚恳吸收,最终让健力宝暗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他自己也身陷囹圄。 那么,如何善待批评以追求完美自我呢? 首先,面对别人尖锐的挑错,要保持 一份淡定平和的心态,不急不躁,不躲不藏;如季羡林所说的那样:“别人说的话是鼓励是批评是鞭策,都是对我好。”其次,要学会甄别“有价值”的挑错与“一味为了挑错而挑错”,也就是说,在面 对别人挑错时,不是固定的屈从,而是要保持一份起码的信任。 如演员于是之一辈子都在接受观众的挑错与批评,但必须经过“审视——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把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演到了人们心中u201eu201e 人生逆旅,每个人都会犯错,迷失甚至 被异化,而往往一份善待别人挑错的胸襟, 能够带领你欣赏更旖旎的风景。 3. 关于“咬文嚼字”作文800字 善待错误,人生境界顿开 面对《咬文嚼字》的挑错,著名作家积极以感谢和理解回应,令人为之动容。 我总以为,唯有积极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挑错,人生境界才能不断升华,生命才能日益趋向不朽和伟大。 挑错的必要性,来自于主观世界的狭隘与片面。 我们常常沉醉于自己超于常人的流光溢彩,而忘了在骄傲的同时保留一份面对不足的谦卑。 所以善待别人的挑错,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理性的灵魂,它让人清醒,让人自如。 智者如曹禺,也深谙这一哲理。当美国剧作家蒙特来华拜见这位剧作大师时,交流正酣,曹禺拿出 1 黄永玉对他的批评信:“我不喜欢你 后来的戏,一部也不喜欢,你丢失了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如此辛辣,一针见血,指出曹禺“重政治,轻创作”的错误,曹禺硬是让翻译一字一句译给蒙特听u201eu201e可见曹禺的伟大,除了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还体现在了对挑错的理性面对和坦然接受。 然而,若一味妄自尊大,对别人的挑错“充耳不闻”,人生之 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不可避免地接受失败的苦楚。李经纬,在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健力宝”公司,创造了可与百事可乐比肩的商业传奇。 可是,面对前无古人的成功,李经纬却对别人的挑错一概拒绝,面对公司上至领导下至员工的批评与阻挡,他不管不问,集巨资在广州建造健力宝大厦,最终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面对业界好友对他“不考虑商业规律,一味拉广告招商”的挑错,他拒绝诚恳吸收,最终让健力宝暗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他自己也身陷囹圄。 那么,如何善待批评以追求完美自我呢? 首先,面对别人尖锐的挑错,要保持 一份淡定平和的心态,不急不躁,不躲不藏;如季羡林所说的那样:“别人说的话是鼓励是批评是鞭策,都是对我好。”其次,要学会甄别“有价值”的挑错与“一味为了挑错而挑错”,也就是说,在面 对别人挑错时,不是固定的屈从,而是要保持一份起码的信任。 如演员于是之一辈子都在接受观众的挑错与批评,但必须经过“审视——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把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演到了人们心中u201eu201e 人生逆旅,每个人都会犯错,迷失甚至 被异化,而往往一份善待别人挑错的胸襟, 能够带领你欣赏更旖旎的风景。 4. 当今社会读书是否需要咬文嚼字,求一篇作文,字数不低于300字,给 当今社会读书是否需要咬文嚼字:古人讲皓首穷经,也就是说做学问一途是没有尽头的,尤其是当下这个时代.而我们所谓的道理,往往又只是相对而言.就好比此时此刻行得通的规律,换个时间换个地点,又未必成为规律.所以,研究什么只要适合当下便已足矣.即研究也有个度,读书如果过于刻板,非要穷究道理,那就是死读书,要常常抬起头来看周围,因为至理是相通的,往往我们过于纠结于一点,就成为了一叶障目,成为蹲在井底的那只青蛙,眼里只有一线天而已.真正读书的人,不但要从书本上寻找道理,更要在实际中去证悟道理,如此方是读书之道.读书不是为了死记硬背哪些知识,而是为了增长智慧,成为自己的能力.如果固执于一点,那就成了舍本逐末,忘记了读书的本来目的了.不是你思想有问题,而是要在不懂的时候尝试换个角度,换个问题去观察.这个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也不是很容易的,就好像我们有时候看自己熟悉的汉字,忽然就看着不像是那个字了,其实变的不是那个字,而是我们过于执拗了.当你转过这个弯子,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又是一片新天地了……朋友哲学高,但是我平时应该更注意什么才能更易放下一些事情而不固执,还有怎么做到细心而不急躁?已经明确的道理不必深究,已经论证的道理不必深究,已经被普遍承认的道理不必深究……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搞科研的,你研究的再透彻也没用.比如开叉车的要是还得考职称英语,那就是坑爹……呵呵~开个玩笑.把眼光放在实处,放在生活之中,放在具体的事情上,你就能慢慢地将心平静下来,做到细心而不浮躁.浮躁往往就是因为失去了根基而产生的动摇,而我们的根基就在生活本身.。 5. 你怎样看待“咬文嚼字”明确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怎样看待“咬文嚼字” 该咬则咬,当略就略 ——对朱光潜和马南邨关于读书的见解的一点异议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咬文嚼字,甚至锱铢必较,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却提出了相反的见解,说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像陶渊明那样“不求甚解”,像诸葛亮那样“观其大略”,就是说读书时“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两位大师的见解,到底谁的见解是正确的呢?在我看来,他们都有失偏颇。读书时是“咬文嚼字”还是“观其大略”,是由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的。 阅读根据其不同的目的,可以分为钻研学问的阅读和增长见识的阅读以及消闲解闷的阅读这三大类。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钻研学问,那么,你在阅读过程中就必须字斟句酌,不仅要了解字面的表层意义,而且要了解字面的深层意义;不仅要了解文句的言内之意,而且要了解文句的言外之意。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写出鉴赏文章、做出学问来。从这个目的出发,该咬文嚼字时还得咬文嚼字。否则就会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即使是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人参果,你也咀嚼不出它的美味,吸收不了它的营养。 如果你是抱着增长见识的目的来阅读的,那么你就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仔细推敲,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地去看,甚至有的只要看一下它的标题就足够了。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博采众长”,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捧起一本书,对其中的某一个词语、某一个句子揣摩上老半天,那么你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把这本书看完?这样你一年的阅读量肯定少得可怜,吸收到的知识自然十分有限。 如果你是出于消闲解闷的目的来进行阅读的,那么只要能从阅读中得到心情的放松,就算达到目的了。你可以不加任何思索地一口气读下去,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品着香茗。如果你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不感兴趣,你也可以大段大段地跳过去不读它。只有这样,你才能从阅读中体会到休闲与乐趣。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一捧起书本就进入“咬文嚼字”的境界,你还会把读书看成一种休闲,还能从阅读中领悟到读书的乐趣吗? 其实,如果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加以考虑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它们各自对“咬文嚼字”和“观其大略”的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你的主要目的是阅读,那么,你的侧重点应放在“观其大略”上;如果你的主要目的是写作,那么,你的侧重点应放在“咬文嚼字”上。 总之,在阅读或写作中,是“咬文嚼字”还是“观其大略”,并不像两位大师所说的那么简单,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腹有雅量气自华我喜欢门外的那条河。 它平和静谧地流过时光,将所有的杂质一一沉淀,白云苍狗之间,仍清澈见底。偶有桀骜不驯的一次,人们为它加固堤坝后,它就继续温顺地滋润农田。 河流有如此雅量,那些被《咬文嚼字》指出错误的作家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雅量,是一种直视错误的大气魄,是一种虚心聆听的大胸襟。有雅量的人,可通往精神的罗马,可到达花开的彼岸,亦可安然走过黑夜里的山路。 直视错误,腹有雅量,气自芳华!金銮大殿上,群臣惶恐,惧怕天威。她读完骆宾王将她骂得狗血喷头的《讨武檄文》后,莞尔一笑,大赞此人才华。 臣子们面面相觑,她却责备宰相不能早日发现这一人才。这是何等的雅量啊!面对批评和指责,作为天子的她不仅不愠,反而欣然接受。 她敢于直视自己的错误,如玫瑰般铿锵的她从不为自己歌功颂德,而为自己留下了一块无字碑。她深知,无字,方能不朽;无言,方能万言!雅量,让一代女皇,托起日月当空!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 而雅量,却如同那幽谷芝兰,香飘千年,至今仍在。坚净斋里,他挥毫泼墨,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 “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启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大师。 他有着博大精深、无所不容的学问,也有着隽秀洒脱、卓尔不群的书法。可即使如此,他仍常常虚心请教于人,每当别人指出他的不足时,他便欣然如一个得到礼物的孩童。 这便是雅量。对待不足敢于直视,胸怀如天地广。 雅量,让一代大家山高水长!雅量让 *** 与莫言真挚感谢为他们挑错的人,让他们的作品更上一层楼。于人如此,于国家,未尝不是如此。 遥想百余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攻破了我“天朝上国”的美梦,我泱泱大国就这样跪倒在了《南京条约》之下。但是面对闭关锁国的错误,我们敢于直视,敢于面对。 于是,有这样一群人站了出来,他们以年华为桨,涉万里河疆。自此,辛亥革命的旗帜飘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井冈山的杜鹃开出血与火的颜色,南海边的渔村也地覆天翻,北京奥运火炬点亮中华……雅量,让一个民族屹立东方!而我当代青年,更要直视错误,虚心改正,不计过往,意气风发,铿锵前行,因为——腹有雅量气自华!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先咏他物,然后引出所咏之物”的起兴手法。 由眼前河流的雅量写起,由物及人,古今结合,联想到武则天、启功以及 *** 、莫言等人直视错误的气魄、胸襟,再由个人上升到国家,叙述一代代直视错误并虚心改正的国人的雅量,层层深入,结构紧凑,过渡自然,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这也是获得阅卷老师青睐的一个主要原因。 再者,此文题目“腹有雅量气自华”很有特色,使得文章主旨鲜明,让人耳目一新,可见考生无论是在对文题的理解上还是在选材上都高人一筹。另外此文语言如诗一般,流畅通顺,夹叙夹议,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也为作文增色不少。 试题分析:“咬文嚼字”在命题主旨上,继承了“不平凡的真善美”和“历史的哲学的思辨”这两大的主题,“向内探究人性的魅力”与“向外取得外物的倚助”的哲学矛盾,体现哲学的内蕴。从审题点上来说,材料提出主干来对考生来说并非困难,文章沿着“权威人物”——“被发现错误”——“诚恳接受错误”——“影响他人”的思维流程,这样我们就容易抽取在题目中的相应信息,在整个的思维流中,作家是一个维度而纠错人又是一个维度,也就是说,从作家角度来看强调了“改变自我寻求人生价值高度”“虚心接受错误实现自我”这两个大层次,而在纠错人的角度来说“寻求真理”与“不迷信权威”也是可以突破的内容。 7. 怎么看待"咬文嚼字"观点的800字议论文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8. 关于咬文嚼字作文300字 有人表达过这样的观点:“采用一目十行的方法进行阅读是会影响记忆效果的。”深入了解发现他们的认识是因为读完一行文字一定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快速阅读、一目十行使得很多文字都无法进入眼睛,更不要说是被大脑记住了。还有的人的观点是:快速阅读只能用来粗读,要想精读和记忆必须一个字一个词地阅读。对这些错误的认识和看法,我想从原理上和自身的经历介绍一下快速阅读优势。 快速阅读其实也就是一目十行的阅读,说白了就是必须要“快看”。改变不了咬文嚼字的读,就不能奢谈快速阅读了。有的人不相信快速阅读的效果,因为他们阅读始终遵循逐字逐句逐段逐篇的传统方法。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只有把一个个字、一个个词连在一起才能完整的理解作者的思,一段文字才能实现一个有效的表达。在阅读中,很多的语气词、语法词汇都是不重要的信息快速阅读的时候应该忽略掉,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是文章的关键词,比如记叙文阅读的时候要知道文章的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重要内容。同时文字和上下文之间也是有着大量信息关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几行或一页的文字内容中有着重要信息的词汇并不会太多,这就是快速阅读的最基本的原理。 仅仅了解了原理并不能掌握快速阅读,还需要大家认真学习技巧并坚持训练。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首先要纠正自己先前一个字一个词阅读的习惯。我给大家讲讲自己的经验吧,一开始面对大量文字的时候,我就让自己迅速的用眼睛扫视一遍,然后闭上眼睛,回忆这些文字的主要意思。开始的时候是只能记住一个词或半段话,但是通过快速阅读软件训练一段时间后就发现以前记不住的现在变得记忆越来越清晰了。然后我就给自己增加了难度。前不久,我参加了同等学力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一本几十万字的大纲,我只用10个小时的时间就读完了,之后在考试中轻轻松松的就过关啦,心情真是很happy呀! 不过,快速阅读从入门到熟练是一个既容易又不容易的过程。说容易,是因为快速阅读的原理其实很简单。说不容易,就是要掌握好阅读的技巧,同时运用到平时的阅读和练习中,并且坚持不懈。咱们中国的不是有一句老话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吗,一门功夫,不长练怎么能够熟练呢。 快速阅读能够让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这个知识、科技大爆炸的时代里,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知识,速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2023-07-25 09:48:031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是什么目的?
何必管背景呢,这样的一篇小文章,就是一篇文艺评论。之所以选到高中语文课本里面,其实对现在的文艺还是有指导意义的。他写这样的文章主要是为了解决阅读和写作中的问题,提出一定要在这两个方面谨严精神。咬文嚼字其实就是讲的谨严,其实质是调整思想情感和推敲思想情感。2023-07-25 09:48:171
[高中课文]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中作者所论述的“咬文嚼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1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2现在多用于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的人 3有时用于讽刺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实质思想和情感的调整,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环境不同.2023-07-25 09:48:341
对朱光潜与马南顿的不同见解,应该怎么看?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课后习题
该咬则咬,当略就略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咬文嚼字,甚至锱铢必较,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却提出了相反的见解,说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像陶渊明那样“不求甚解”,像诸葛亮那样“观其大略”,就是说读书时“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两位大师的见解,到底谁的见解是正确的呢?在我看来,他们都有失偏颇。读书时是“咬文嚼字”还是“观其大略”,是由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的。阅读根据其不同的目的,可以分为钻研学问的阅读和增长见识的阅读以及消闲解闷的阅读这三大类。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钻研学问,那么,你在阅读过程中就必须字斟句酌,不仅要了解字面的表层意义,而且要了解字面的深层意义;不仅要了解文句的言内之意,而且要了解文句的言外之意。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写出鉴赏文章、做出学问来。从这个目的出发,该咬文嚼字时还得咬文嚼字。否则就会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即使是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人参果,你也咀嚼不出它的美味,吸收不了它的营养。如果你是抱着增长见识的目的来阅读的,那么你就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仔细推敲,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地去看,甚至有的只要看一下它的标题就足够了。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博采众长”,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捧起一本书,对其中的某一个词语、某一个句子揣摩上老半天,那么你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把这本书看完?这样你一年的阅读量肯定少得可怜,吸收到的知识自然十分有限。如果你是出于消闲解闷的目的来进行阅读的,那么只要能从阅读中得到心情的放松,就算达到目的了。你可以不加任何思索地一口气读下去,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品着香茗。如果你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不感兴趣,你也可以大段大段地跳过去不读它。只有这样,你才能从阅读中体会到休闲与乐趣。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一捧起书本就进入“咬文嚼字”的境界,你还会把读书看成一种休闲,还能从阅读中领悟到读书的乐趣吗?其实,如果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加以考虑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它们各自对“咬文嚼字”和“观其大略”的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你的主要目的是阅读,那么,你的侧重点应放在“观其大略”上;如果你的主要目的是写作,那么,你的侧重点应放在“咬文嚼字”上。总之,在阅读或写作中,是“咬文嚼字”还是“观其大略”,并不像两位大师所说的那么简单,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2023-07-25 09:48:431
读完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对阅读和写作有何启示
阅读的话,如果精读就显得很重要了,有些字和词其实是对事物的一些刻画。浅尝辄止的话,咬文嚼字就不那么重要了,那只是需要了解一个梗概。写作的话,都是自己一字一句写上去,必须要用恰当的字词来描绘,一个人写作好不好,很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对字词掌控,和一些句式运用。2023-07-25 09:49:192
《咬文嚼字》中,作者用“锱铢必较”这个成语所说明的道理是( )
《咬文嚼字》中,作者用“锱铢必较”这个成语所说明的道理是( )。 A. 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造精神 B. 斟酌文字实际是调整思想感情 C. 文学的语言更注重文字的联想意义 D. 运用文字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典型地考核考生是否认真地阅读课文。 本题知识点:《咬文嚼字》朱光潜。 。2023-07-25 09:49:421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阐述观点的时候,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以举例论证为主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2023-07-25 09:49:511
《咬文嚼字》作者是谁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 鲁迅先生有多篇以“咬文嚼字”为名的文章2023-07-25 09:50:001
咬文嚼字语文课文原文部编版还有吗?
截止到2022年,《咬文嚼字》课文原文部编版有;被收入部编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8课;2014年之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在改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收录了本文,为第一组第3课课文。《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文章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段落分析: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第6段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第7段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2023-07-25 09:50:101
咬文嚼字 教案
2023-07-25 09:50:511
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txt百度云资源
2023-07-25 09:50:593
咬文嚼字作者是谁
作者笔名是:第四度空间2023-07-25 09:51:202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中 依作者的看法,贾岛诗句中“推”字比“敲”字在意境上更有哪些佳处?
“推”说明门是那和尚自己虚掩,表明就他一个人,更能跟所写的周围环境相融合。2023-07-25 09:51:351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谁?出自那里??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2023-07-25 09:51:561
朱光潜《咬文嚼字》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朱光潜《咬文嚼字》运用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写作手法。《咬文嚼字》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2023-07-25 09:52:101
《咬文嚼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本文是一篇文学专论。文章从文学阅读和写作两方面论述了“咬文嚼字”的意义,提倡文学运用中“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全文紧扣中心论点,以例证法为主,旁征博引,从多个方面作了深入绵密的阐发。本人结构严密,善用古文诗句,照应上下文,承上启下,使各部分之间过渡转接自然,文脉 贯通,浑然一体。措辞精审、准确,体现了“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2023-07-25 09:52:222
《咬文嚼字》是谁写的
这是一本杂志由郝铭鉴任主编,《咬文嚼字》杂志社出版发行的期刊类杂志,创刊于1995年1月,自创刊号起一直是32开、48面,每月出版一期。办刊宗旨“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引导语文生活,推动语文学习”; 编辑、记者、校对、广告从业人员、文秘、节目主持人和教师、学生为其主要阅读对象。自1995年创办以来,为了保证刊物的质量,编辑部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比如,每采用一篇稿子,至少要查阅三部工具书;每一期校样,至少要有十个校次;每一期成品,至少要有五人重新审读。针对性强,专门剖析报刊、图书、广告、影视中的各类语文差错;知识性强,尤其有些知识不是课堂里、词典里能等到的;文字生动可读。2023-07-25 09:53:032
从朱光潜《咬文嚼字》中得到什么启示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2023-07-25 09:53:122
咬文嚼字的文体
《咬文嚼字》的文体:文艺专论《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2023-07-25 09:53:221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谁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 正文: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 response)。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业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2023-07-25 09:53:291
朱光潜认为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2023-07-25 09:53:591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谁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 正文: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 response)。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业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2023-07-25 09:54:211
咬文嚼字 朱光潜 什么是套板反应
“套板反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对文艺创作和行文态势所做的心理分析。所谓“套板”就是前人所说的“套语”,也即今人所谓“滥调”。意思是当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旧有的、习惯的俗滥陈词。比如,说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柳岸灞桥”,做买卖总少不了“端木遗风”等等。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习惯一旦滑入这种“套板反应”,就作者而言,其运思布局就会流于板滞和生硬;就读者说,则无法引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体验。 "套板反应"是写作中墨守成规、陈陈相因的心理习惯。其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的老一套;其负面影响是扼杀作者的创造力。2023-07-25 09:54:331
咬文嚼字对写作文的启示
1. 读完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对阅读和写作有何启示 1、让我想起福楼拜的话,“无论你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你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找准这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止.你不能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难,用似是而非的语句去敷衍.” 2、阅读的话,如果精读就显得很重要了,有些字和词其实是对事物的一些刻画。 3、浅尝辄止的话,咬文嚼字就不那么重要了,那只是需要了解一个梗概。 4、写作的话,都是自己一字一句写上去,必须要用恰当的字词来描绘,一个人写作好不好,很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对字词掌控,和一些句式运用。 2. 咬文嚼字在论证上有哪些特色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示意义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对文字稍微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说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子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3. 从朱光潜《咬文嚼字》中得到什么启示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 而本文的结构虽简洁明了,但思路新颖别致。首先作者在文章开头例举四个事例,从不同角角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然后得出结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接着作者从正面援引实例,证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使文章意蕴丰富;紧接着又从反面援引实例证明误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应”这一流弊。最后作者才在文后点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条件:要想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互相吻合。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如果文中不举事例,道理就会显得抽象晦涩;而事例如果不典型,道理就不能使人信服;而事例如果解说不好,道理也就讲不透彻。 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入扣。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 又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的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这一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因而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从而很好的论证了上述这一观点。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时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 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另外,作者对“套板反应”很是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而“套板反应”正是当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因此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同时作者的这种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更是值得我们共同借鉴的。 总之,本文虽是一篇畅谈文学创作的随笔,但它更以其不同凡响的写作特色吸引了读者,使人受益匪浅。 4. 从朱光潜《咬文嚼字》中得到什么启示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 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 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 5. 咬文嚼字作文 如银的月光下,我独自漫步在操场上。 无聊中扬起脖子细细挑剔夜空,竟会感觉到如此完美的满月却也是如此这般的空洞。一幅碧天银盘巨幅画就因了这一“空洞”而改变了它在我心中本来应该很美好的意境。 我是在面对夜空咬字了吧,是的,咬字不过如此。在很简单的一个病句中,只要你咬住它的病之所在,这道改病句题你就搞定了,3分你也就到手了。 可是,在我的印象中,咬字却等于是在白纸上滴墨。实话说,我不喜欢咬字,只要你觉得读这句话时不顺口,便可判断它是病句,然后改了就行。 我认为这种咬字的行为若在生活中,那简直就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或者说是挑拨、挑剔了。在我的眼里,生活应该是很简单的,就好像1+1=2,可为什么非要死死咬住一个字眼不放手,非弄个两脸涨红,鱼死网破不可呢?就像夜空这轮圆月,你硬要挑剔它空洞,它也只好在你心中空洞起来了。 曾经我得一个好友,一双锥子般犀利的眼睛,一颗比狐狸更聪明的脑袋,可就因为咬字眼,一次次打断老师的讲课,引来全班的公愤,一次次咬住同学的只言片语,弄得鸡嫌狗不爱,最后终于消沉了。 朋友会因咬文嚼字而分手,生活会因咬文嚼字而消沉。 因此我想,咬文嚼字虽然是一种修改病句的绝好方法,但它永远咬不出和谐灿烂的人生。 6. 以咬文嚼字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浏览新教材的目录,无意中看到了“推敲”二字。这两个字很简单,也很深奥。“哗啦哗啦……” 我把书翻到49页。课文的主人公是唐朝诗人贾岛。他拜访友人李凝,不巧友人不在家,贾岛就写了一首《题李凝居》留在了门上。第二天他独自骑着毛驴回长安了。在路途中,贾岛想到了诗中的“僧推月下门“的”推“字写得不恰当,应改成 “敲”字,就这样,一场“推敲”思想大战就开始了。 贾岛想啊想,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长安城。我不禁想起四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当时的我就喜欢咬文嚼字,而我与老师争辩到自己思考的全部过程,也和贾岛的情况非常相似。一篇亲情作文--《给长大了的孩子的话》,文中写道:“孩子,现在我常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梳头时手会不住地抖,吃饭时会弄脏衣服,企望你,不要催促我,责骂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也能回家陪我闲话家常吧!如今,我脚也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握住我的手,陪着我,慢慢地,就像我当年带着你一步步走”等等内容,深刻地体现父母年老时发出的感慨。而这篇课文的第三个选择题是:这篇课文是父母什么时候写的?我当然选择“D:父母年老时”, 可老师同学坚决反对。可是,其他的三个选择是:A、孩子年老以后;B、孩子小时候;C、父母年轻时”。我怎么也不认为它们是对的。孩子年老后父母已逝世,孩子小时候与文章不符合,父母年轻时孩子尚未出生。我想啊,想啊,没有一点头绪。最后,我完全相信自己是对的,便放弃思考,在作业本上写道:“我觉得应该是D”。写完后我走向教室外面,跑向卫生间。结果,半路上上课铃就响了。虽然这一思考的最终结果是:我是错误的。老师在我的本子上写下如下解释:《给长大孩子的话》。说明此刻孩子还没有长大,此刻父母应该是年轻的。但这件事情还是给我很多启发:遇到问题,发生争议,要善于自己思考,不能总是认为老师的答案就是正确的,要一字一句推敲,找出作者主要表达情感的句子,然后全面思考权衡,与他人的答案比较选择,最终得出结论。 我还从贾岛那里学到了两点:他遇到名家,并不慌张、不失措,解释清楚事情后就虚心请教。他更从著名诗人那里学到了选择和琢磨。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2023-07-25 09:54:391
咬文嚼字的文章释义
一、整体把握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第6段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第7段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文章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二、问题探究1.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3.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关于练习一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3.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把握全文内容,提高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参考答案:1.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3.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4.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5.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二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全班或分组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的优劣。参考答案: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三 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本质和途径。参考答案: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可举的例子很多。例如:1.《为了忘却的记念》:“眼看朋辈成新鬼”改“忍看朋辈成新鬼”,思想感情就起了变化。“眼看”,是眼睁睁看着的意思,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2.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3.《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跶、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呢!”最后一句改为“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思想感情由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四 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设题意图:“套板反应”的现象在诗文中比比皆是,本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种现象及其危害性,为消除这种现象而努力。参考答案:略。2023-07-25 09:54:481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咬联想 要文要 嚼 韩愈推敲字套板反应 ------------------------------------------------- ↓结 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四、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 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斟酌词藻锱铢必较蕴藉付梓尺牍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分析:作业的开放性很大,这是对《咬文嚼字》一课的总结。通过这种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领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义。篇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会品味语言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关注文字语言使用规范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以本篇为单元阅读小结,加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历,许多传世和不朽的名篇有着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词语,不仅准确表达含义,而且使听者读者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展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实物展示) 报道的是世界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福” 教师: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引入课文) 2、解题:咬文嚼字的原意对文字的过分计较。作者使用它来作为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 3、学生理解文章,思考:作者为把“咬文嚼字”的道理讲的生动具体,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教师归纳:共三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明了一层意思。一是郭沫若改字(板书),二是王若虚改文(板书)三是贾岛吟诗(板书)到底这些文字改动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也来品味品味。 {学生小声自读,体会文字,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第一个例子,“你这”在婵娟骂宋玉时,表达了她的极端憎恶之情,而在《红楼梦》,里,用是有了讽刺的意味。说明不同情况下改“是”为“这”,情感变化是不同的。(板书) 第二个例子:王若虚删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来味道,李广将军神勇无比的形象难以体现了。(板书) 第三个例子:贾岛吟诗,朱光潜认为“推”要“敲”字用的好,同学刚才也表达了不同意见,无论怎样,正如文章所说的,问题不在那一个更恰当,而在于哪一种表现出的境界是当时所要的,而且与全诗相调和。(板书) 进一步追问:这三个例子共同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书上原话。 明确:“咬文嚼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 4、课外拓展。继续学用咬文嚼字来品味语言 活动: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句,交流感受。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敲字以声衬静,写夜晚宁静)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5、关注生活中语言现象 生活中也有另外一种咬文嚼字,刻意夸大,改换成语中的字来哗众取宠。如洗衣机的广告“闲妻良母”,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网络上也常出现类似“哇塞”的语言。有人说,这样很生活化,很轻松幽默,你认为呢? 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6、结语:语言文字是传播文明的工具,许许多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文字的存在而至今为人们传诵。作为中国人,应当对我们国家语言文字产生自豪,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对那些低俗的乱用语言的现象要坚决抵制,这种“咬文嚼字”是垃圾,是庸俗的。 我们应当记住:“没有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锤炼,永远达不到‘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境界。 附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 是改这 感情变化 王若虚改文 增与减 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 推与敲 意境有别篇三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明确: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确: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四.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 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作业:课后练习。2023-07-25 09:55:061
分析朱光潜的 咬文嚼字
一、整体把握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第6段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第7段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文章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二、问题探究 1.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 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 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3.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 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2023-07-25 09:55:191
朱光潜咬文嚼字是议论文吗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1]本文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教科书中[2],录音由郑岚朗读[3]。2014年之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在改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也收录了本文,为第一组第3课课文[4]。中文名咬文嚼字作者朱光潜体裁散文出处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5] 编入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8课[2] 快速导航注释文章释义原文作者: 朱光潜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2023-07-25 09:5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