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境漫步
-
读书人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
进士及第: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进士出身:殿试第三甲就是赐进士出身。
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三甲就是赐同进士出身。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扩展资料
考试等级:
第一级:院试通过称“秀才”。院试是县、府一级的考试,由省的提督学政莅临主持,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第二级:乡试通过称“举人”。乡试又称“秋闱”,在省城举行,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秋季(八月)举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及格者为举人。举人可任知县、教职学官,算正式进入官场。
第三级:会试和殿试。这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分两步进行,先会试后殿试。
会试又称“春闱”,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三年一次,参加考试者为举人,录取者为“贡生”。会试主考官四人,称总裁。一正三副,以进士出身之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官,由礼部提名皇帝钦命特派。会试发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此时杏花盛开,所以称杏榜,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考,在宫中殿廷亲发策问,故又叫廷试。会试录取的贡士参试,一般殿试不黜落贡士,只是重新分定出等第名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
- u投在线
-
童子式:
县试——生员 秀才
府试——院士
正试:
乡试——举人(第一名解元)
会试贡试——(会元)
殿试——进士(第一名状元)
明、清两代为例:
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
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 NerveM
-
童生,秀才,举人,贡生,进士。进士中又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共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更早的朝代有孝廉、秀才(不是科举制下的秀才)。
- 真颛
-
一级 童生 七级 同进士出身 十三级 榜眼
二级 秀才 八级 进士出身 十四级 状元
三级 秀才 九级 进士出身 十五级 状元
四级 举人 十级 探花 十六级 大学士
五级 举人 十一级 探花 十七级 大学士
六级 同进士出身 十二级 榜眼 十八级 翰林文圣
- LuckySXyd
-
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但需要注明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秀才(生员),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俗称秀才,亦称诸生。生员常受本地教官(即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及学政(明为学道)监督考核。
举人,明、清时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贡士,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
进士,贡士再经殿试赐出身,乃为进士,但习惯上每于会试考中后即称进士。
二甲进士代表什么呀
一甲为前三名,进士及第二甲为进士出身三甲为同进士出身2023-07-25 09:02:057
一甲二甲三甲进士区别
一甲二甲三甲进士区别:考试成绩的不同、级别的不同。按照清朝规定,新科进士中,除一甲三人和传胪外,其余进士在殿试后,仍需参加由朝廷派大臣亲自监考批阅的朝考。通过朝考,进士们可以获得庶吉士身份,进入翰林院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二甲会比三甲,更容易通过考核。因为考核过程会计算分数。二甲出身的进士,他们在殿试时,便已获得五分,只需在会试和朝考中,只需要一次获得二等,分数便可达标。而三甲出身的官员,则需要两次都获得一等,难度更高。至于一甲级别的进士及传胪,则直接入翰林院,无需再次考核。三甲不同朝代的录取人数:“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近读有关王铎的文章,说王铎“至31岁时,入京殿试,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这是“三甲”的规范用法,就是说,王铎没能进入一甲、二甲,在三甲中列第五十八名。2023-07-25 09:02:241
明朝的二甲进士内除主事外出知州是什么意思
明朝的二甲进士内除主事外出知州意思如下。1、明朝科举分三甲: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人是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和编修。2、二甲三甲人数不定,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二甲和三甲还需在进行一次选拔考试,成绩优秀的也可以进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不能进入翰林院的则直接分配到中央和地方担任六至八品的官员。而庶吉士毕业后成绩优秀可以留在翰林院担任编修或检讨,其他人则也是分配到中央和地方担任六至八品的官员。3、明朝的二甲进士可以分到中央各部当主事,或分到地方做知州。2023-07-25 09:02:471
考中二甲的考生叫什么
考中二甲的考生叫传胪。所有人共分三甲,第一甲只去三人,排在第一名的是状元,第二名的是榜眼,第三名的是探花。第二甲和第三甲人数不定,二甲第一名也很荣耀称为传胪。第一甲的三名学子,皇帝赐进士及第,第二甲的赐进士出身,第三甲的赐同进士出身。简介第一甲的三名进士不必参加朝考,直接给官做。其余的需要参加朝考,重新排名,第一名的称为朝元。朝考表现好的会留在翰林院当庶吉士,其他的分在京城各部院当散职。新科进士除了第一甲都有一个实习期,实习期满有的留在翰林院,有的留在京城部衙当个小官,有的进宫打个杂,撇点的外放知县,判通啥的。2023-07-25 09:02:541
古代科举考试殿试有三甲,一甲前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那么二甲、三甲前三名叫什么
在科举制度发展到鼎盛的明朝,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分为三甲的划分是在明朝才有的,在殿试结果中分为三甲。一甲录取三名,赐进士及第出身,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为榜眼,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一般说来,在殿试之中,取得一甲三名及二甲的第一名,也就是总名次的前四名,就已经不错了,在这之后,就没有直接的称号,统称为进士,只是进士的含金量不同,一甲是进士及第出身的,二甲是进士出身,三甲是同进士出身。不同的出身在以后的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试榜单为桂榜,参加者为生员,也就是秀才,中榜单之后就是举人,第一名就是解元;会试为杏榜,参加者就是举人,中者就是贡士,第一名就是会员;殿试为进士榜,参加者为贡士,中者为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连中三元是在科举制中的佳话。。。。。 用作现在的话来说,乡试就是小学升初中,参加的都是小学生,考上了,就是初中生;会试就是中考,参加的是初中生,考过了就是高中生;殿试就是高考,参加的肯定是高中生,能过的就是本科。 而在本科里面,也是有区别的,分为一本,二本,三本这些。而一甲就是一本,不过是这个一本录取的人比较少,只有三个;二本就是二甲,录取的人比较多,不过在历史上,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几十上百个;三甲就是三本,能录取的就比较多了。不过同样的,一本二本三本什么的,各种出身地位,决定以后的前途。就像是名牌大学出身,还是重点大学,或者是一般大学出身一样,用人单位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找到清华北大的,出身一甲的,自然也是有着更好的前途。2023-07-25 09:04:069
古代科举第十三名是什么
古代科举第十三名是二甲进士。我国科举制度建立于隋唐时期,到了宋朝逐渐完善,明清时期定型。在明清时期,每三年进行一次科举,先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在第二年前往京城参加会试,考中者为贡士,之后贡士们再参加殿试,考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名,也就是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三人赐进士及第,是最高的出身,二甲一般为几十名,最多一百多名,一般称为二甲第某某名,二甲的赐进士出身,三甲一般一百多或二百多个,一般称三甲第某某名,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三甲的这三四百人,都可以说是进士,可以直接放官,每三年才取三百多进士,可以说这些人都是非常厉害的,在古代比考上清华北大的还厉害。2023-07-25 09:04:521
一甲二甲三甲进士都是多少人
一甲二甲三甲进士的人数: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宋制进士分五甲,元制为三甲,明清从元制。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从六品,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二甲十七名赐进士出身授正七品。三甲八十名(后增到百三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正八品。2023-07-25 09:05:001
科举中一甲二甲三甲有什么区别?
明清两代,进士经殿试后,按成绩高低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状元、榜眼、探花之称始于唐,传胪之称始于宋;秀才是对优秀人才之通称;汉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科目之一;唐宋时代,为一般知识分子之泛称;明清时代则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的学员。2023-07-25 09:05:131
古代的科举,(二甲)有什么功名???什么职位???
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一甲(一甲就只有三名,赐进士及第) 传胪不只有第四名这么叫,二甲第一名叫传胪,三甲第一名也叫传胪. 从第四名开始(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名额不定 再往后赐“同进士出身” 这就是明清科举的排行. 而“会魁”“会元”“解元”不是进士考试的排名,会魁和解元是乡试第一名的称号(举人考试,比如唐伯虎就称唐解元) “进士”是一个统称,会试录取后都称为“进士” 明代科举考试有以五经取士一法,每经各取一名为首,名为“经魁”,这不是科举的排名。 “举人”是通过乡试考生的统称 “秀才”是通过院试考试后考生的统称,也叫生员2023-07-25 09:05:251
清雍正王林二甲进士
林氏有几个进士我老祖公也是进士我就没有杳没怎么杳了2023-07-25 09:05:522
古人考中进士后,就是二甲(进士出身),一般被任命职务之后,任期为几年?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在整个隋朝的三十八年内,总共举行了四至五次科考,总共取秀才、进士十二人。 整个唐朝的科举取士约一万人。唐代的宰相中,百份之八十是进士出身,可见科举的成效。但科举亦并非唐代招纳人材的唯一方法,门荫入仕和杂色入流也是唐代重要的入仕途径。唐朝的新科进士仅授予的官职远较后代进士低微。例如,唐朝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职,明经科的上上第授从八品下官职而进士、明法两科,甲第授从九品上;乙第只能当最小的官从九品下。著名诗人王维考中状元后当的太乐丞,就是从八品下的小官。因此,唐朝的科举类似于现代的基层公务员招考。 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南、北宋三百二十年,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二万人以上。 元代科举分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较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时办时废,只曾举办约十次,取士一千余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明朝的科举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改良发展,制度已非常完善,规模也更大,参加科举的人数大增;考核的内容却开始僵化。明朝二百七十七年开科八十九次,取进士一万七千人。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间开科一百一十二次,进士二万六千人;进士前三名中只有三人是满人,其中两人是顺治分榜时所取。2023-07-25 09:06:044
古代科举考试中一甲、二甲、三甲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一甲取三个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和三甲人数不限,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2023-07-25 09:06:124
晚清的李鸿章考中进士时,位列二甲第十三名,那么状元是几甲第一名?请问如何排序?
“三甲”的由来:“宋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 “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但一甲都是只取三名,头甲也是大家最关注的。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 李鸿章13名,自然位列二甲前列,以今天标准来看,录取进士360人等于上重本,李鸿章13名可以算30多个省的高考状元之一。2023-07-25 09:06:453
牛人考中二甲进士觉得耻辱,一怒之下竟然重考!
有人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或者是没考上心仪的大学而选择重考。高考重考很常见,但大家听说过科举重考吗? 古代科举考试,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我们的高考难度大得多。况且,科举考试,才华固然重要,但运气也同样重要,有的人即使才华横溢,学富五车,运气太差就是考不上。 比如我们的诗圣杜甫,科举考试倒霉的遇见李林甫。李林甫说野无遗贤,于是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比如大才子罗隐,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 铩羽而归 ,史称“十上不第”,堪称运气最差的考生。 比如徐渭,他与 解缙 、 杨慎 并称“ 明代三才子 ”,另外两人都是状元,他连个举人都没考上,貌似比罗隐还惨。 所以,按说能考上进士就该欣喜若狂了,谁还敢重考,万一翻车了怎么办? 但我们要说的这位牛人,他考中二甲进士还觉得耻辱,一怒之下竟然重考,不仅没有翻车,还考到一甲第五名。 这才华,这运气,怎一个牛字了得! 这位牛人就是名列奸臣传、曾经背负千年恶名的北宋宰相章惇。章惇,福建浦城人,出生于官宦世家。此时的章家累世官宦,家族兴旺,子弟优秀,而章惇,无疑是其中最优秀的。 这位贵公子出身的牛人自然是才华横溢,博学善文,不仅如此,他还长的特别俊美。 要知道这时不是爱美成痴的魏晋时期,在史书上经常记载某某“美姿容”、“玉人”、“玉树”等。我没见过苏轼王安石等人的外貌描述,但章惇能落个“美姿容”、“年少美丰姿”的记载,可见是个少见的美男子。 不仅才貌双全,章惇还非常有个性,性格豪爽真率,还喜欢养生,服气辟谷,飘然有 仙风道骨 ,很有魏晋名士的风度。 这样一位牛人自然是骄傲自负的。 嘉佑二年,二十三岁的章惇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嘉佑二年这一次科举,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这次的主考官是大文学家欧阳修,参加考试的名人有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王韶等,可谓是群星璀璨,牛人云集。 令人无语的是,这群牛人没一个考上状元、榜眼、探花的,程颐还没考上,竟然落第了…… 章惇名列二甲,这本来是该高兴的,但他一点也不高兴,很生气,觉得很耻辱。 为什么呢? 因为这科考试的状元,正是章惇的族侄章衡。 章惇心高气傲,如果是别人当状元也罢了,但章衡是他侄子,是他的晚辈,才华也不如他,平时还恭恭敬敬叫他叔叔,这次考试竟然居于这个侄子之下,章惇这么骄傲的人怎么受得了! 太没面子了! 这次不算,老子要重考!年少的章惇就是这么骄傲自负,即使日后仕途坎坷、几起几落,也骄傲依旧,自负之极。 于是章惇拒不受敕,扔掉敕诰回家了。 章惇这一举动,在科举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也不知多少落第举子对这个任性的家伙羡慕妒忌恨,这不是浪费宝贵的科举名额吗?简直是暴殄天物! 嘉佑四年,章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 我猜要是个运气差的,肯定落第被打脸,成为笑柄。 比如,嘉佑二年落第的程颐这次也来考了,但这位大佬运气不是一般的差,而是很差,他又一次落第了。 但章惇无疑运气极好,进士及第,名列第一甲第五名。 章惇应该不满意,虽然成绩比上次好,列入一甲,但还是不如侄子的状元呀。但章惇是个有抱负的人,不想把时间都浪费到考试上,只能勉勉强强接受了。I=}w2023-07-25 09:07:001
清代进士第四名是否就是二甲第一名
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第四名为传胪。前三名为一甲。四至若干名(通常为数十到百余名).为二甲。一甲三人为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为进士出身。所以进士第四名就是二甲的第一名。 参考文献《清代宋姓进士名录》2023-07-25 09:07:081
古代的科举考试,二甲第二名和三甲的第三名的功名是什么???
古代府级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度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称进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俗称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额较多,三甲就更多了。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乙两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里举行“殿试”,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实际上,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宋朝太平兴国八年才开始分类“三甲”。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为“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试中榜进士当中的第三等的。2023-07-25 09:07:164
古代科举是怎么排级别?
最开始是童生 考中秀才 再考一名是举人 然后是进士 进士就是最大的官了2023-07-25 09:07:276
古代科举考试顺序?
等级顺序见下面:县试,取得童生资格,即社会承认你为读书人。府试,取得秀才资格,这是成为读书人的标志,取得秀才后可以不纳粮,见官不拜。院试,取得国子监等读书资格,秀才可以参考,也可不考。乡试,一省考试,考中极为举人,可以称为老爷,具有做官资格。会试,进士初选,考中极为贡士。殿试,皇帝监考,合格者为进士(一甲),另外二甲为同进士,三甲为赐同进士,真正的进士为一甲。头名状元,次名榜眼,三名探花。排名情况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2023-07-25 09:08:282
在古代科举时候有状元,榜眼,探花,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举人,秀才2023-07-25 09:09:006
古代科举考试的各个名次分别称作什么?
宋代殿试,一般分为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2023-07-25 09:09:261
中国古代的一甲、二甲、三甲分别指什么?
几轮考试。按城池级别大小。 依次去向上考取。2023-07-25 09:09:375
清代进士第四名是否就是二甲第一名?
一甲三名 二甲无定额通常一二十人 三甲无定额通常百人以上 一甲一名为状元 一甲二名为榜眼 一甲三名为探花 二甲一名也就是第四名2023-07-25 09:09:592
清朝进土中一甲二甲三甲是怎么分的
清朝进士中一甲二甲三甲是主考官以及副考官,集中判卷后,集体讨论定下名次。并将一甲二甲三甲的誊写的试卷按照名次全部交给皇帝,然后由皇帝御笔亲判。最终确定一甲三名的名次。但一般皇帝主要看前十名或者前二十名,再多就是让主考官推荐。从这些考卷中选定名次。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动,都不会重新全看考卷。一般水平特别突出的到不会被漏掉,能列名其中,水平都不会太差,当然前三名运气成分还是非常大的。2023-07-25 09:10:101
跪求明代、清代“何姓”一甲、二甲、三甲进士名单!
何姓人数很多,以此工程量之浩大,没有百分的悬赏,估计难2023-07-25 09:11:142
乾隆壬辰年进士名单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壬辰科殿试金榜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状元:金榜榜眼:孙辰东探花:俞大猷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54名)传胪:平恕二甲第二名:李尧栋二甲第三名:沈孙琏二甲第四名:朱绂二甲第五名:潘曾起二甲第六名:茅元铭二甲第七名:李楘二甲第八名:裴谦二甲第九名:许兆椿二甲第十名:邹炳泰二甲第十一名:钱樾二甲第十二名:吕云从二甲第十三名:锺定邦二甲第十四名:李镕二甲第十五名:景江锦二甲第十六名:方炜二甲第十七名:黄寿龄二甲第十八名:宋镕二甲第十九名:王照二甲第二十名:龚渭二甲第二十一名:颜培天二甲第二十二名:郑宗彝二甲第二十三名:陆湘二甲第二十四名:吴俊二甲第二十五名:章煦二甲第二十六名:庄通敏二甲第二十七名:张飏扬二甲第二十八名:张能照二甲第二十九名:来起峻二甲第三十名:王基二甲第三十一名:冯灿二甲第三十二名:苏青鳌二甲第三十三名:吴贻清二甲第三十四名:邱庭漋二甲第三十五名:王兆泰二甲第三十六名:毛上炱二甲第三十七名:徐大榕二甲第三十八名:罗正墀二甲第三十九名:朱攸二甲第四十名:周崧晓二甲第四十一名:莫瞻菉二甲第四十二名:余瑚二甲第四十三名:李世望二甲第四十四名:周谦二甲第四十五名:刘大绅二甲第四十六名:王佩葵二甲第四十七名:朱钤二甲第四十八名:李承暄二甲第四十九名:百龄二甲第五十名:陈光鉴二甲第五十一名:吴贻桂二甲第五十二名:扬续时二甲第五十三名:闵惇大二甲第五十四名:单瑞龙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05名) 三甲第一名:熊言孔三甲第二名:揭廷锦三甲第三名:萧九成三甲第四名:图敏三甲第五名:陈大文三甲第六名:施灏三甲第七名:林聪三甲第八名:许学范三甲第九名:吴端立三甲第十名:金汝珪三甲第十一名:焦长发三甲第十二名:贾策安三甲第十三名:陈振彩三甲第十四名:李静渊三甲第十五名:蔡廷举三甲第十六名:朱倬绂三甲第十七名:黄永祺三甲第十八名:沈可培三甲第十九名:陈沄三甲第二十名:潘大礼三甲第二十一名:王珣三甲第二十二名:陈化龙三甲第二十三名:张家驹三甲第二十四名:张潮普三甲第二十五名:齐圣渭三甲第二十六名:赵宜勷三甲第二十七名:彭元珫三甲第二十八名:黄启骏三甲第二十九名:杨绅世三甲第三十名:林露三甲第三十一名:芮振宗三甲第三十二名:徐世锦三甲第三十三名:徐曰言三甲第三十四名:马文灏三甲第三十五名:刘印全三甲第三十六名:孔广什三甲第三十七名:袁镐三甲第三十八名:王永绪三甲第三十九名:王坦修三甲第四十名:贾策治三甲第四十一名:周凤翔三甲第四十二名:魏博三甲第四十三名:陈万言三甲第四十四名:黎溢海三甲第四十五名:焦式冲三甲第四十六名:周琢三甲第四十七名:杨元藻三甲第四十八名:贵逢甲三甲第四十九名:赵骧三甲第五十名:胡光琦三甲第五十一名:陈九叙三甲第五十二名:马道澍三甲第五十三名:詹鹤龄三甲第五十四名:王安上三甲第五十五名:凌浩三甲第五十六名:沈文炳三甲第五十七名:吕公滋三甲第五十八名:谭泽溥三甲第五十九名:张尚怀三甲第六十名:郭燮三甲第六十一名:王福清三甲第六十二名:傅通三甲第六十三名:王汝嘉三甲第六十四名:李元坦三甲第六十五名:董酉亭三甲第六十六名:李阳棫三甲第六十七名:施润三甲第六十八名:查复经三甲第六十九名:姚玉麟三甲第七十名:胡敏三甲第七十一名:胡喈凤三甲第七十二名:文楠三甲第七十三名:侯在容三甲第七十四名:王步瀛三甲第七十五名:陈所蕴三甲第七十六名:杨复吉三甲第七十七名:李坚三甲第七十八名:戴树屏三甲第七十九名:詹坪三甲第八十名:阎泰和三甲第八十一名:铁保三甲第八十二名:商琏三甲第八十三名:党云龙三甲第八十四名:陈琯三甲第八十五名:萧凤翱三甲第八十六名:聂智瑜三甲第八十七名:陈任重三甲第八十八名:李翮三甲第八十九名:罗汝明三甲第九十名:叶诚三甲第九十一名:杨墀三甲第九十二名:刘云锦三甲第九十三名:李承报三甲第九十四名:周汉三甲第九十五名:贾为焕三甲第九十六名:徐愈达三甲第九十七名:周元良三甲第九十八名:熊德芝三甲第九十九名:詹龙光三甲第一百名:刘鹏三甲第一百〇一名:李玩莲三甲第一百〇二名:冉广燏三甲第一百〇三名:蔡大均三甲第一百〇四名:陈科鋗三甲第一百〇五名:李廷佑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壬辰科武殿试金榜第一甲:赐武进士及第(共3名)状元:李威光榜眼:左瑛探花:赵士魁第二甲:赐武进士出身(共4名)传胪:宋如璜 其余三人不详第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共43名 )三甲第一名:程定泰 其余42人不详2023-07-25 09:11:211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什么区别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2023-07-25 09:11:479
古代每次科举的进士们都怎么任职
等到有空缺的时候2023-07-25 09:12:547
清朝进士也有分级?
请问清朝进士是有怎样的分级? 什么是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清朝的科举制度大致承袭自明朝,三年大比,先由各省试诸生(秀才),曰乡试,录取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会试获选者,曰贡士,第一名曰会元。 皇帝亲策贡士,曰廷试,亦曰殿试。 殿试核定进士名次,分一、二、三甲。 一甲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进士入翰林.庶吉士: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廷试,擢一甲进士丁显等为翰林院修撰,二甲马京等为编修,吴文为检讨。进士之入翰林,自此始也。使进士观政于诸司,其在翰林、承敕监等衙门者,曰庶起士。进士之为庶起(吉)士,亦自此始也。其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者仍称进士,观政进士之名亦自此始也。 ※乡试于八月在两京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则称为「亚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京城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 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三元及第」。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仅有14人能够三元及第,在唐朝有二人、宋朝有五人,在元代只有王崇哲一人;明代三百年间的八十九位状元中,只有黄观和商辂两人,清代则有钱綮、陈继昌两人(另有三元及第的武状元王玉鐾)。2023-07-25 09:13:121
”同治十年辛未科二甲进士钦点翰林院同治庶吉士区谔良”是什么意思?
黄维荣是钦点翰林吗2023-07-25 09:13:202
古代科举考试殿试有三甲,一甲前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那么二甲、三甲前三名叫什么
1、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2、“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辞源》有“三甲”条目,引用《宋史·选举制》指出“三甲”的由来:“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3、“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扩展资料:现代用法体育比赛的报道,“三甲”这个词使用频率很高,但都用错了。比如《超女三甲下月同台唱》,看过内容始知,是把“三甲”当作超女的冠军、亚军和季军了。预测游泳世锦赛花样游泳成绩,有“进三甲有决心也有难度”的标题,也是把“三甲”当作前三名。参考资料:三甲--百度百科2023-07-25 09:13:291
科举制度从最低到状元分哪些等级
1、从低到高依次为:童生、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贡士(第一名称会员)、进士(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2、【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2023-07-25 09:13:449
进士上面是什么
问题一:中进士是什么意思 中进士 就是考中了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 *** 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明、清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问题二:进士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覆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激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 问题三:清朝进士是什么级别 清朝最基础的就是私熟,基本就属于启蒙教育。私塾毕业后要参加童试,称之为童生。通过考试后就称之为生员了。在成为生员后,才能进入国家举办的学府学习,这就是公办学校了.而公办学校里如果你毕业了,就成为了秀才.而秀才就有权力去参加乡试了。就是全省统考.通过了全省统考就成为举人了。这样你才可以去北京参加全国统考,那就是会试。会试由礼部举办,三年一次,每次录取300人。这300人就叫贡生了。这300人再参加皇帝举办的殿试,然后选其三甲,而一甲里的三位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了。一甲又叫进士及第。二甲三甲数量不限,二甲就叫进士出身,三甲就是同进士出身。而所有三甲里的人统称为进士、 而进士往往就是一个人官场的起步。中了进士以后会被委任各种初级职务,多数起步会认命为翰林院的编修等职务,然后再一步步的往上爬,基本上进士出身就是个7品官了。但是举人出身也可以为官,只不过几率很小,需要大量人际关系,钱财来铺垫。最后也能弄个知县当当。但远不及进士,一半来说进士出身在翰林院3年,基本就会被放缺,最低级也是个知县。 问题四:古代的进士是什么? 你好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场希望可以帮到你 问题五:什么是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 *** 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u30fb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中文名 进士 外文名 former third degree candidate 出 处 《礼记u30fb王制》 含 义 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考试内容 诗赋 作 用 选官制度 科举等级 最高等 注 音 ㄐㄧㄣA ㄕA 问题六:举进士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覆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 问题七:古代的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 童生就是小学毕业,秀才就是初中毕业,举人就是高中学历,贡士就是大专,进士是本科 问题八:古时进士是什么意思 各朝代有差异。以明清说,考中童子试(府县)的为秀才,考中乡试(省)的为举人,考中会试(全国)以后参加殿试(皇帝亲考)取中的是进士(状元是进士及第,榜眼、探花进士出身,其余同进士出身)!2023-07-25 09:14:071
清朝第18名进士魏若虚生平
资料见下。他是三甲进士,赐同进士出身,而进士及第是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才能获得的。 李枫林,字晓江,顺天府盖平县人。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举人,同治四年(1865年)癸亥科三甲第四十三名进士(庄河第一个进士)。曾任内阁中书,侍读皇帝与太子,得称“皇学进士”,借拣热河知州。因“戊戌变法”受牵连,贬任建昌、朝阳、平原、丰宁、滦平等地知县。因为官清廉,滦平县民均敬称其“李青天”。文著多已散轶。2023-07-25 09:14:163
殿试二甲第十二名总名次是多少
15名。填榜后一日,皇帝亲临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王公百官和全体贡士届时参加。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20人,赐进士出身;二甲第十二名前面只有14人,所以总名次为15名,三甲30人,赐同进士出身。传胪后,新进士还要在保和殿参加朝考。内容是论、疏、诗各一道,试题由皇帝亲命,当日交卷。朝考试卷,由阅卷大臣拟定一、二、三等进呈,前十卷的名次,亦由皇帝亲定。一等第一名称为朝元。2023-07-25 09:14:241
古代科举,名列三甲,是什么意思
就是前三名2023-07-25 09:14:324
科举中一甲二甲三甲有什么区别?
古代府级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度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称进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俗称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额较多,三甲就更多了。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乙两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里举行“殿试”,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实际上,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宋朝太平兴国八年才开始分类“三甲”。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为“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试中榜进士当中的第三等的。2023-07-25 09:15:112
科举中一甲二甲三甲有什么区别
科举考试中的一甲、二甲、三甲的进士的区别:1、人数不同我们现在常把前三名叫做三甲,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三甲的人数历来都是不同的。到了清朝的时期,一甲就有三名,二甲人数不一定。三甲的人也是不一定的。2、得到官位的起点不同:除了一甲的三个人和传胪以外,其他都还要朝考。3、在翰林院学习难易不同。2023-07-25 09:15:212
科举中一甲,二甲,三甲的进士,能当个什么官
状元是全国第一名,实际上授的官并不高,只是从六品的修撰,榜眼、探花授的编修也只是正七品,现在有些小说、戏剧上说考上状元好像就能做多大官似的,其实就是一个从六品的官,正七品知县被称为芝麻官,状元授官的品级只比知县高一级。一般进士授的主事是正六品,比状元所授的修撰品级高。不过状元与其他翰林官有选任为某些职官及进入中央高层的资格,出路比较优越。传胪大典授予进士之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这次朝考主要为了选拔庶吉士。庶吉士要入常馆进一步深造。没有录取为庶吉士的进士授官,其品级主要是六、七品,所授的官以两种形式最多:一是部院的主事,司级官里的最低官,正六品;二是授予知县,正七品。2023-07-25 09:15:282
古代科举一甲二甲三甲各多少人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到了元、明、清时期,一甲仅限三人,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在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并不限于三甲,而是五甲。一甲无定额,不止三人,而以三人为贵。2023-07-25 09:15:352
古代科举一甲三个,二甲几个,三甲几个,很像二甲有一百多个吧
“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辞源》有“三甲”条目,引用《宋史·选举制》指出“三甲”的由来:“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 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在宫中主持,也叫廷试。贡士均可参加,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 ”,“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近读有关王铎的文章,说王铎“至31岁时,入京殿试,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这是“三甲”的规范用法,就是说,王铎没能进入一甲、二甲,在三甲中列第五十八名。2023-07-25 09:15:421
科举考试分几甲?
古代科举的三甲,以清朝为例。一般会试是在三月份举行,称为春闱,四月份放榜,录取的称为贡士。贡士五月份参加殿试,殿试对会试的录取学子重新排名次,一般不会刷掉人。殿试因为是皇帝主持的,不设主考官,但有阅卷官,又因为皇帝也会阅卷,相当于是阅卷官了,为了避讳其他人叫做读卷官。皇帝不会直接阅卷,而是其他读卷大臣选出十份试卷,逞阅皇帝,让皇上自己排名次,皇帝排好名后会同其他试卷一起放榜。所有人共分三甲,第一甲只去三人,排在第一名的是状元,第二名的是榜眼,第三名的是探花。第二甲和第三甲人数不定,二甲第一名也很荣耀称为传胪。第一甲的三名学子,皇帝赐进士及第,第二甲的赐进士出身,第三甲的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的三名进士不必参加朝考,直接给官做。其余的需要参加朝考,重新排名,第一名的称为朝元。朝考表现好的会留在翰林院当庶吉士,其他的分在京城各部院当散职。新科进士除了第一甲都有一个实习期,实习期满有的留在翰林院,有的留在京城部衙当个小官,有的进宫打个杂,撇点的外放知县,判通啥的。提问者问前三甲指的是什么?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u2026u2026进士始分三甲。这是三甲的由来,从此有科举了三甲之说。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前三甲指的前文所写取中的进士。一般我们说自己常常班级前三,一般就是第三,求职时工资五千到八千,往往就给五千。小说中写的位列三甲,大概就是第三甲的第几名吧。要是第一甲,肯定会说高中探花郎,高中榜眼,高中状元,不会说自己位列三甲。现代人一般把前三甲等同于前三名(要注意的是三甲医院指的是三级甲等医院),新闻标题某某队有机会进三甲,说的就是第三。非要抬杠也不排除是二甲的人,位列前三甲顺口。一般状元就是状元,从古至今都是第一的意思。但明清以前榜眼、探花并不特指第二第三。黄梅戏里唱“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一是为了好听,二是确实考了第一,要不然会这样唱“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榜眼,中榜眼u2026”或者“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列三甲,列三甲u2026”我们中国人有状元情结,戏文里常常是状元郎的事,要是和一个三甲的进士搞出点幺蛾子大家接受不了。现实中能考取三甲,非常了不起了。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写的是中进士了,不是中状元了。苏东坡会试第二,殿试却是二甲。张居正是二甲第九名,曾国藩殿试成绩是三甲四十二,而此前他考了七次才中秀才。要是能个进士及第,确实光宗耀祖。2023-07-25 09:15:501
文天祥状元,李鸿章二甲第十三名,放古代你是什么学历?
在反映明朝和清朝的电视剧中,经常会有两个官员攀交情时说自己是哪一年的几甲进士,哪一年的状元榜眼之类的,这些到底是什么呢?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79759ee3d6d55fba29859ee66224f4a21a4dd9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我国科举制度建立于隋唐时期,到了宋朝逐渐完善,明清时期定型。在明清时期,每三年进行一次科举,先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在第二年前往京城参加会试,考中者为贡士,之后贡士们再参加殿试,考中者为进士。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9d3fd1f4134970aa0ed3fe79ecad1c8a6865d5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进士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名,也就是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三人赐进士及第,是最高的出身,二甲一般为几十名,最多一百多名,一般称为二甲第某某名,二甲的赐进士出身,三甲一般一百多或二百多个,一般称三甲第某某名,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三甲的这三四百人,都可以说是进士,可以直接放官,每三年才取三百多进士,可以说这些人都是非常厉害的,在古代比考上清华北大的还厉害。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6ca7bcb0a46f21fa16a719bfd246b600d33ae9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民间还有“连中三元”的说法,是指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乡试第一为解(jie)元,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第一为状元,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就被称为连中三元,在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上,只有十几位连中三元,这不仅仅是能力,还要看运气。至于“两榜进士”的说法,是因为乡试举人榜被称为“乙榜”,而殿试的进士榜被称为“甲榜”,所以只要是进士,一般都能叫“两榜进士”,与进士的意思相同。2023-07-25 09:16:161
请说出历史上科举的三甲名次,一甲,二甲,三甲一共多少人?
古代府级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度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称进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俗称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额较多,三甲就更多了。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乙两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里举行“殿试”,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实际上,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宋朝太平兴国八年才开始分类“三甲”。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为“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试中榜进士当中的第三等的。2023-07-25 09:16:231
文炎敬进士13名是多少名
文炎敬进士13名是二甲的第十三名。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文炎敬进士13名是二甲的第十三名,古代科举一甲仅仅只有3个人,赐进士及第。2023-07-25 09:16:301
古代科举的顺序是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1,县试,取得童生资格,即社会承认你为读书人。2,府试,取得秀才资格,这是成为读书人的标志,取得秀才后可以不纳粮,见官不拜。3,院试,取得国子监等读书资格,秀才可以参考,也可不考。4,乡试,一省考试,考中极为举人,可以称为老爷,具有做官资格。5,会试,进士初选,考中极为贡士。6,殿试,皇帝监考,合格者为进士(一甲),另外二甲为同进士,三甲为赐同进士,真正的进士为一甲。头名状元,次名榜眼,三名探花。古代科举考试按顺序排列需要经过1、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中者称为秀才;2、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中者称举人;3、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中者称贡士;3、经皇上亲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贾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其他进士称"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相关资料补充: 古代科举考试一年有两次,称为“春闱”和“秋闱”。 乡试由取得“生员”资格的人参加,是在各省省城(或京城)举行的考试,每三年一次。因多在秋季举行,又称“秋试”。考中者便称为“举人”,也就是“中举”了。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由各省的“举人”会集到京城举行的一种考试,也是每三年一次。因多在春季举行,又叫“春试”。考中者称“贡生”,意思是贡献给皇帝选用的“生员”。考中第一名的叫“会元”。 殿试由取得“贡生”资格的应试者参加,进京入朝上殿,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考试录取的人十分有限,只取三甲,各甲只取三名。凡考中各甲头三名的都称为“进士”。考中一甲第一名的叫做“状元”,又称“殿元”、“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朝考在清代,殿试之后对进士们还要再进行一次“朝考”,特派朝中大臣阅卷,然后根据殿试的名次和朝考成绩,由皇帝分别授予官职。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中了状元,就等于做了朝廷的官了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情况排名情况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殿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宋太祖时成为定例)。1、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2、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4、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过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扩展资料:1、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2、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3、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从此,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状元科举考试是怎样的顺序?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室试-殿试。。它们的顺序的怎样排列是??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室试、殿试,那么它们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古代科举考试各名词称谓?古代科举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扩展资料: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三月,在讲武殿亲试举人,并确定自此以后定为常式。自武则天称帝,天授元年二月亲自策试贡士,开殿试之先河,至此终于将殿试纳入科举制常例之中,成为科举中最高的一级考试。北宋时期,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进士始分三甲。一开始殿试设三甲取士,一甲三人都可以称为状元。凡眼睛,人们认为必成双成对,于是将黄榜之上,榜首之下的一甲二、三名统称为金榜之眼,不分第二、第三,全称作榜眼。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已经将进士第二人号称为榜眼。到南宋时期,将探花的称谓专属第三名,而榜眼也成为进士第二人的专用名称。元朝虽然仍分三甲取士,但多数一甲仅取一人。因此,进士第二人就成了二甲第一名,仅得进士出身。但是,还是有个别例外,元顺帝首先提出“鼎甲”,一鼎三足,自然会有榜眼、探花,否则状元单独不可能将“鼎”稳定支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名衔称谓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级是怎么回事呀?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级顺序:1、生员(秀才):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也指在学读书的学生。2、举人:隋朝、唐朝、宋朝三代,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应科举考试者;明朝清朝两代称乡试录取者。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地点在各省的贡院。3、贡士:唐、宋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试者称乡贡士。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清制称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参加考试的考生必须是举人,已仕未仕皆可。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4、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扩展资料: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百度百科·生员百度百科·举人百度百科·贡士百度百科·进士顺序(41)科举(11)2023-07-25 09:16:371
秀才举人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古代科举进士的地位是很高的,三年才出一榜,每榜就百十号人,可以说凤毛麟角,绝不像文艺作品中一抓一大把。可以这样比较,古代的童生(例如洪秀全)要通过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相当于现在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或研究生。秀才(例如蒲松龄)就是有功名之人,平均每五百人才录取一个,相当于现在的事业编制。贡生(例如于成龙)属于秀才中的佼佼者,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举人(例如左宗棠)可以补县官的空缺,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干部。同进士(例如曾国藩)虽然比进士矮一截,但最低都可以直接为县官了,向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进士(例如林则徐)当然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了。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毕竟古代很多考中进士的学子才二十出头,但我们要知道,古人可没有现代人长寿,古代生活在太平盛世,人们的年寿一般也只能达到五十岁左右,即便生活在上层社会一般也就能活六十岁左右,二十多岁对于很多古人来说已经走完了生命的一半了。总的来说,古代能选拔为进士的学子是万中无一的,考中进士就跟现在买彩票中头奖的概率差不多,但成为进士就能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这就是古代有很多读书人愿意耗尽毕生经历参加科举的原因。2023-07-25 09:17:017
中国古代的一甲、二甲、三甲分别指什么?
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 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 、乙两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 ( 即省试 ) ,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会”,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实际上,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宋朝太平兴国八年才开始分类“三甲”。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 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试中榜进士当中第三等的。2023-07-25 09:18:251
探花、状元、秀才、举人、进士、榜眼。从等级排名是?
纠正下:前三名为鼎贾三元,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2023-07-25 09:18:3314
古代科举时候状元,榜眼,探花。。。之后的两个分别是什么
地主 老板娘 农民2023-07-25 09:21:069
乾隆四十七年二甲毛姓进士名单
乾隆四十七年没有科考,所以不存在毛姓进士。乾隆年间所有毛姓进士如下。乾隆四年(1739年)第三甲:毛德馨 乾隆七年(1742年)第二甲:毛复亨;第三甲:毛永燮乾隆十年(1745年)第二甲:毛辉祖乾隆十三年(1748年)第二甲:毛咏、毛绍睿乾隆十七年(1752年)第三甲:毛凤雏乾隆十九年(1754年)第三甲:毛万铨 、毛式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三甲:毛受松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第二甲:毛业溥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二甲:毛应藻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第三甲:毛运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第三甲:毛晋登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第二甲:毛上炱乾隆四十年(1775年)第二甲:毛凤仪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第三甲:毛登瀛2023-07-25 09:2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