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nCloud
-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 再也不做站长了
-
1914年,爆发于巴尔干半岛,原因是2个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巴尔干以及世界的控制权、殖民地爆发的空前大战。
大战的结果是同盟国失败、奥斯曼土耳其崩溃、沙俄十月革命、德国、奥地利割地赔款。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谁的死亡为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2023-07-25 09:16:161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谁的死亡为导火线
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2023-07-25 09:16:532
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事件是?
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事件是? 1.日德兰海战 2.萨拉热窝事件 正确答案: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青年学生)枪杀。这次事件导致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2023-07-25 09:17:00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谁发动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4年7月28日开始的。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扩展资料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甲午战争和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探索自强救国道路的一种选择,也反映了正在觉醒的中国希望借参战靠近西方及融入国际社会的强烈愿望。从外部形势看,一战爆发使中国面临新的危险。侵吞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政策,然而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本认识到,西方列强不会坐视日本单独吞并中国,因此一度收敛对中国的侵略。然而,一战的爆发使帝国主义列强的视线聚焦于欧洲大陆,日本在东亚得以横行无阻。在1914年底日本占领山东之后,中国参战的愿望更加强烈,因为只有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战后和平会议,才有收回山东主权的一线希望。中国参战的另外一个动机是获取经济利益。英国曾表态,如果中国采取任何不利于德国利益的行动,英国将考虑中国要求延期偿付庚子赔款的要求,并确保给予其他的财政援助。总之,当时的中国选择参战利大于弊。可以说,希望借参战靠近西方及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是甲午战争和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探索走西方道路的一种表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选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曲折历程及其影响2023-07-25 09:17:091
一战爆发的原因
有军事攀比 (英德) 还有新兴帝国和老牌帝国的比拼2023-07-25 09:17:4213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7月28日开始,到1918年11月11日结束。导火线是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之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同盟国为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最终德、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扩展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全球性战争。据文献记载,世界五大洲共有32个国家相继卷人了战争。大约有7400万人在军队中服役。在这场四年的战争中,死亡的军人和平民共达944万人。其中,战胜国死亡人数是540万人,战败国为400万人。在交战国后方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亡的人数约达1000万人,受伤和致残的士兵和军官为2100万人,被俘虏的有650万人。中欧、东欧、东南欧、法国和比利时北部的中心地区遭到了破坏。因战争破坏造成的损失估计为330亿美元,相当于所有欧洲国家战前国民收入的十分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2023-07-25 09:18:201
6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啊。。。。。。。 奥匈帝国王储被暗杀2023-07-25 09:19:091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哪个国家发动的?
奥匈帝国、德国。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同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扩展资料:战争背景: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君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2023-07-25 09:19:34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么引起的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扩展资料战争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主要战区展开的生死搏斗,这场战争,各方都大量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以给敌人最大的杀伤,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条和平宣言》,德、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2023-07-25 09:19:491
请详细介绍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谢谢!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基本简介: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 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在得到德国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是一场非正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7月30日俄罗斯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第一次世界大战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8月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立国时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同时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及维护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 战争主要在由德国和奥匈帝国组成的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组成的协约国(Allied Powers)之间进行。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俄国中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最初在欧洲进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欧洲范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一战中双方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带给人类空前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最终以同盟国集团的德、奥匈等国战败而结束。[1] 开始的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引发背景:巴尔干半岛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统治,奥斯曼帝国因为在近代化、工业化的竞争中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较为先进的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理所当然在帝国主义的驱使下的对其领土的瓜分。当时在奥、俄两大强国的支持下,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战争保加利亚(俄罗斯后台)获利最大,导致第二次战争中塞尔维亚(俄罗斯后台)、希腊(英国后台)、罗马尼亚(奥匈后台)、黑山(奥匈后台)、阿尔巴尼亚(俄罗斯后台)瓜分保加利亚,并使得世仇奥、俄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First World War)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进行本民族解放和自卫、保加利亚对俄罗斯和塞尔维亚进行夺回领土的复仇之战,其他都是非正义的;他们的正义不能根本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但进入到21世纪初,对这种过于中国中心主义的言论有所反驳,因为这些国家只不过在维护本国利益、并没有刻意去彻底击垮某个国家,只不过其中中国作为战胜国没有得到任何利益、所以才把一战夸张为不正义之战。 表象原因和同盟国的结盟: 1.奥俄的势不两立。俄罗斯后台支持的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这引起了奥匈的强烈不满;而同时,塞尔维亚也不满奥匈吞并了有很多塞尔维亚人居住的波斯尼亚。俄罗斯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势力最大、但奥匈现在却步步紧逼,为了抑制奥匈帝国的急速扩张、俄国当然出面力挺塞尔维亚。 2.德奥关系进入黄金时期。德国统一和奥匈和解后,德国向世界争取殖民地、奥匈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原本是敌人的普鲁士(德意志)和奥地利(奥匈)互相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利益冲突了。与其坐视强大的邻国变为敌人不管、还不如主动向它结盟变为有利的盟友,所以这两个欧洲强国自然而然的变成了坚不可摧的同盟关系。 3.奥斯曼帝国想逃脱俄罗斯的控制。两次巴尔干战争后,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位大减、它只想要彻底逃离对他威胁最大的俄罗斯,原本对它威胁最大的奥匈帝国、其领土已不再和奥斯曼帝国接壤、所以才和德奥结盟。 4.保加利亚对俄国的报复。原本是保加利亚后台的俄罗斯、但它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背叛了保加利亚、让保加利亚损失了2/3领土、其中大半部份又划给了塞尔维亚,所以保加利亚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加入德奥阵营、向俄塞两国报仇。 深层原因和协约国的结盟: 1.德意志帝国和英法俄三国的矛盾。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普法战争后不仅超过法国、成为欧洲陆地上的最强国、工业产值全面超过原本世界第一的英国,还提出大海军主义挑战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和大日耳曼主义来支持奥匈干扰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上斯拉夫民族地区的影响力。 2.英法俄反制德奥同盟。为防止牢固的德奥同盟(尤其是德意志帝国)的过分强大、以至于影响了自己在传统领域的利益。这三个在历史中水火不相容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联合在了一起,靠着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优势,全面打压德奥的生存空间。 3.比利时的非中立化。德国为了突袭法国而绕道比利时进攻,可比利时却拒绝德国的要求,结果遭德国进攻。此问题激怒了比利时的保护国英国,也让德在战后对比利时割地赔款。 4.意大利的倒戈。意大利原本和德奥同盟,想夺回法国占领的萨伏依地区,但却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所以意大利后来参加协约国阵营。 5.日本的趁火打劫。日本想要俄罗斯在中国的利益,但因为英俄同盟和英日同盟的关系不能得罪俄国,只能寻求别的利益;期间正值德国在欧洲大战,所以日本强占德国在亚洲的所有殖民地。 6.美国的参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对所有英国货船发动攻击,没料到误伤美国商船;美国本来就想在欧洲国家身上捞一杯羹、如今由此契机向德国宣战。 导火索: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来到1908年被奥地利吞并的波斯尼亚视察,一位塞尔维亚一个秘密组织成员,17岁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斐迪南夫妇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日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同盟国:奥匈帝国、德国。 中立:意大利。 协约国:塞尔维亚、俄国、法国、比利时、英国。 持续时间: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开始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萨拉热窝事件 结束标志: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投降 波及地区: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亚洲 结果:协约国获胜、同盟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直接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对立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刺杀斐迪南大公) 理解: 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政府宣战的电报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dukeFranzFerdinand)夫妇在从军演结束后在市区访问途中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次事件使奥匈帝国于7月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影响: (1)大战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灾难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3)大战打破了拿破仑建立的维也纳体系,改变了世界格局。 (4)大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同时社会主义运动也鼓舞了亚非拉殖民地人民。 延伸: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建立的国家联盟。参与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数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是在战争一开始保持中立,并在1915年5月加入协约国,三国同盟遂告瓦解。世界大战末,美国加入协约国,同盟国最终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的共有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时称奥斯曼帝国)4个国家。 协约国: 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因十月革命退出协约国)、塞尔维亚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同盟国阵营四大君主比利时、中国北洋政府、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希腊王国、葡萄牙、英属澳大利亚 、英属加拿大、英属印度、英属新西兰、英属南非。 同盟国: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 战争状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开始到1918年11月,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发展 德意志的统一1870~1871年普鲁士同法国之间的战争。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法两国之间关系长期紧张。1870年7月14日,俾斯麦发表了挑战性的“埃姆斯电报”,触怒了法国政府。7月19日,法国对普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军接连败北。9月2日,拿破仑三世亲率近十万名法军在色当投降。4日,巴黎爆发革命,成立第二共和国。但普军仍长驱直入,包围巴黎。1871年1月28日,巴黎失陷,两国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双方在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这一次战争使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结束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柏林会议,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皇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又因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与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1914年俄国海报 三位人物分别代表法俄英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红色部分是为“三国同盟”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而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斡旋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鉴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英国的无畏舰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素质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素质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战争背景 (1)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法德、俄奥、英德——英德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3)矛盾的实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4)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5)巴尔干地区的冲突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疯狂扩军备战 3、导火线:1914年6月8日,萨拉热窝事件 *英德矛盾被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原因 (1)英德之间的争夺具有全局性。当时法德矛盾主要在西欧;俄奥矛盾主要在巴尔干地区,都是区域性的。英德矛盾则是全局性的全面争夺:在商品市场上,德国在欧洲与英国展开争夺;在殖民地问题上,德国的“赤道非洲帝国”计划与英国的“开罗—开普敦”计划尖锐对立,“三B铁路”是德国“向东方进军”的工具,是“架在英属印度上面的一把利剑”,严重威胁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范围:德国还通过扩充海军法案,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并在短期内使海军力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紧追英国之后。 (2)英德矛盾的发展和演变,直接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发展和演变。随着英德矛盾的不断发展和突出,其它矛盾逐渐降居次要地位。如英法在瓜分非洲问题上的尖锐矛盾,英国与俄国在伊朗、阿富汗、中国西藏等问题上的矛盾,都随着英德矛盾的上升而得到协调,并通过分辨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而结成伙伴关系。 (3)英德矛盾还是新老世界殖民体系之间矛盾的核心。老的世界殖民体系以英国为中心,以法、俄等为主要成员国,英国在19世纪中期掌握着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和工业霸权。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英国,德国统治集团因此从争夺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这样,企图摧毁老殖民体系、另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殖民体系的核心国家——德国,与老殖民体系的核心国家英国之间的矛盾,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而是新旧两种殖民体系之间的一种斗争和矛盾的集中表现。这一矛盾自然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英国最初要置身于两大军事集团之外的原因 1892年法俄同盟的建立,标志着欧洲以德意奥为一方、以法俄为另一方德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出现。但此时,欧洲的另一个强国英国,却置身于两大集团之外,而采取所谓的“光荣孤立”的政策。 英国统治集团长期依赖,惯于利用欧洲大陆列强之间的矛盾,来达到保持和加强自己称霸世界的目的。帕麦斯顿曾经说过:“我们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盟友,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我们应当以这种利益为指针。”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在1896年把英国的这种政策运用于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的形势下,名曰“光荣孤立”。英国之所以奉行这一政策,一是因为当时英国不但与法、俄有矛盾(在非洲与法国有矛盾;在中亚、巴尔干与俄国有矛盾),与德国在非洲也有矛盾,因此它不愿参加任何一方。二是因为它考虑到,不加入军事集团,不但可以不受条约约束,而且还可以挑拨和利用两大集团的对立,使其互相牵制,以便自己乘机在世界各地扩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三是英国自信即使没有同盟国也足以保卫自己安全。 但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德国实力的增强和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而与法、俄结盟。 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战争爆发。 性质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掠夺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重要战线 欧洲的西线(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具有决定性作用) 过程和重要战役 1、第一阶段:1914年。西线的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转入阵地战。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1916年使决定性的一年,陆上三大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海上的日德兰海战,英国仍控制制海权。战争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国参战(*美国参战的原因:协约国贷款;俄国二月革命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阵营增加到27国;俄国相继发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苏俄推出战争;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结束。 延伸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建立的国家联盟。参与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数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是在战争一开始保持中立,并在1915年5月加入协约国,三国同盟遂告瓦解。世界大战末,美国加入协约国,同盟国最终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的共有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时称奥斯曼帝国)4个国家。 后果 1、战争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卷入战争,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2、战争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摧毁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奥斯曼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意三国 3、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巴尔干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火药库? 巴尔干半岛位于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处,战略地位显赫。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 巴尔干半岛上各种矛盾错综复杂:(1)巴尔干与奥斯曼土耳其的矛盾。巴尔干半岛从14、15世纪起,长期处在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2)巴尔干内部矛盾。从19世纪70年代起,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巴尔干各国间的领土、种族、宗教等矛盾也随之而起。(3)巴尔干各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由于巴尔干半重要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欧洲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乘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4)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争夺大为激烈。巴尔干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俄国打着打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地区扩张。奥匈帝国也在德国的支持下积极向巴尔干扩张,1908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当地人民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打的斯拉夫人的国家。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只要一根火柴,即会导致整个欧洲的大爆发。 *德国发动世界战争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看,普鲁士有军国主义的传统,普鲁士起源于军事征服,17世纪以后,普鲁士对外不断推行军国主义扩张政策,18世纪腓特烈二世改革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更加发扬广大了。19世纪中期,德意志通过普鲁士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于是,带有军事色彩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进一步赢得了德国人的信仰。 从当时的现实角度来看,德国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位的不相称,刺激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战争欲望。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飞速发展,工业生产总值居欧洲第一位。但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它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世界上可瓜分的殖民地大多早被老牌的英法荷等国瓜分完毕。于是德国工业资产阶级就将拓展海外市场、占领殖民地的愿望,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密切结合起来,到处侵略扩张,力图冲出欧洲,走向世界,成为战争狂人。2023-07-25 09:20:12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2023-07-25 09:20:215
第一次世界大战什么时间?谁发动?
反正不是我2023-07-25 09:20:42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1914年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1917年4月 美国参战。1918年3月 俄、德国签约停战。1918年9月 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1918年11月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中国参战中国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2023-07-25 09:21:0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什么事件
萨拉热窝时事件 望采纳2023-07-25 09:21:504
一战是哪几个国家发起的
英国 德国2023-07-25 09:21:594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从1905年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u2022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u2022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u2022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2023-07-25 09:22:101
二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导火线:1939.9.1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向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众所周知,二战对立双方有两个阵线:以德日意为代表的法西斯阵线;以美苏英中为代表的反法西斯阵线。是由德国引起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意志第三帝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的严酷条款怀有怨恨。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国总理,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阿道夫·希特勒开始秘密武装德意志第三帝国。《凡尔赛和约》就是20年停战的协议。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扩展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战2023-07-25 09:22:201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分别是什么
一战:萨拉热窝事件二战:德国闪击波兰2023-07-25 09:22:495
一战所有参战国都有哪些?
主要参战国: ①协约国一战资料(6张) 英国、法国、沙皇俄国、塞尔维亚、美国、比利时、中华民国、日本、意大利(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 罗马尼亚、希腊、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新西兰、南非、葡萄牙②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开始到1918年11月,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2023-07-25 09:23:21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一些什么重要事件?
4355好玩2023-07-25 09:23:405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见参考资料2023-07-25 09:24:063
是谁在背后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我认为战争爆发是德法矛盾、德英矛盾、德日矛盾、德俄矛盾、俄奥矛盾发展的结果。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扩军备战,纷纷增加军事预算,扩大军队,制订作战方案,一步步走上战争道路。同时,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宣传机器也配合煽动沙文主义情绪,如,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竭力宣扬战争可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挽救工商业危机等反动谬论,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另外,19世纪末西方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些内容也是促使大战爆发的原因2023-07-25 09:24:162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
亲,你好!我对古代的科举考试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下面为您列举出各个朝代的科举考试的顺序。目录:(一)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二)科举考试的发展历程。(三)总结。(一)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二)科举考试的发展历程。1.周朝:贤士的选拔主要是由“乡老”(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被上贡到王的贤士,由王亲自考试,内容是射箭。但是,这种选拔方式只限于宗法家族的范围,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主要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所世袭领有,具体表现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禄”制度。2.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卿世禄制被严重破坏,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过举荐、考核而选拔登进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由举荐考核而任用(以及按劳绩提升)的官僚制度逐渐产生。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面的扩大更加速了这一过程。3.汉朝: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形成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称为“孝廉”。此外“秀才”也是察举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东汉时为了避讳刘秀而改成“茂才”。唐宋时泛称一般读书应举者为秀才,明清特指通过初级“县试”入学的学生为秀才。4.魏文帝时期: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西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5.南朝齐:在南朝齐时,秀才科的策试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定,“五问(合格)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与第”,不予授官。这说明考试已经比过去严格得多。南朝梁时,梁武帝在建康设立五经馆,考试及格就给官做。各地寒门士子纷纷投馆就学。其考试办法为“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6.北朝魏、齐:北魏、北齐“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考察其文笔、才能。成绩优秀者,可以被录用为官吏,赐予官服、官印等。这种选拔方式逐渐发展成为科举制度。7.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是在县城内举行的,考试内容主要是诗词、文章等文学类题目。会试是在省城内举行的,考试内容则更加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题目。殿试是在皇宫内举行的,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内容也更加高深。(三)总结。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得到了更加公平的机会,不再局限于出身和门第。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贿赂、考场作弊等现象屡禁不绝,还有一些人因为考试不顺利而终身受挫,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改为了新式教育制度。2023-07-25 09:21:394
落叶 阅读答案 语文呢
、答案:C 2、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3、答案:D 4、答案:“新叶勃发图” 虚实结合 两个“看见” 两个“听见” 5、答案:B2023-07-25 09:21:412
落叶 阅读答案
1.法桐的成长过程及作者的情感变化2.写“绿叶”是为写“落叶”做铺垫,在对比中揭示文章主题2023-07-25 09:21:494
探花、状元、秀才、举人、进士、榜眼,具体的等级排名是怎样的?
从高到低的排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榜眼是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探花是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扩展资料:1、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2、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3、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2023-07-25 09:22:171
语文阅读答案
它的花像五角星,远远望去,就像在绿色的布匹上点缀着一颗颗红星呢!2023-07-25 09:22:194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理是
答案A新叶、陈叶,后波、前波,分别指代新旧事物。题干旨在说明发展是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B、C、D与材料无关。2023-07-25 09:22:281
清朝杨氏进士名录
咸丰年间: 杨泗孙 :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殿试金榜 榜眼杨凝照:(1811年-?年),字映藜(县志作“字亦帆”),号亦凡、乙帆,四川省邻水县人。清朝官员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县志作“道光丙午举人”)。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三甲第79名进士,曾任户部江西司主事。杨景孟、 杨泽山: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殿试金榜 二甲; 翁同和 为本期状元杨兆运、杨昌江: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殿试金榜 三甲杨鸿吉: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科殿试金榜二甲进士:杨维乔:字岱桢,顺治己亥翰林院庶吉士,详见乡宦,进士。杨维庚:字念励,康熙岁进士。江南砀山县知县。杨方江:字龙九,雍正丁未进士,详见乡宦。福建遂远县知县,改长山教谕。杨时中:字庸斋,雍正癸丑进士,详见乡宦。江南含山县知县。杨壮果:乾隆甲戌进士。详见乡宦。杨岳东:字晓严,嘉庆戊辰进士,详见乡宦。杨鼐望:嘉庆己巳进士。详见乡宦。 杨钧培、杨正观 :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殿试金榜 三甲 本次张之洞为探花杨 霁:杨霁为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广东潮州府知府2023-07-25 09:22:313
对一朵花微笑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对一朵花微笑,因为大自然的美好能使人产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一朵花微笑,也对大自然微笑。下面由我为你带来关于对一朵花微笑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一朵花微笑阅读材料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来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对一朵花微笑阅读题目 1.文章开头写了“我”两次在荒野草地上的感受。 (1) “我”为什么“笑了起来”? (2)“我”为什么感到“满足”? (3分) (1)答: (2)答: 2.(1)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答: 3.在文章结尾,作者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联系全文,回答: (1)作者在文章中谈及了哪些“人的道理”?请你分点叙述。(4分) (2)又为什么不懂“草木的道理”?(2分) (1)答: (2)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中“枯萎多年”“终于等来一次生机”的荒草,象征着“劳忙半世”而等待“出人头地”的人生,它让人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B.“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人与自然相融为一的渴望,又暗示了一种无法相融的孤独。正因为如此,我才努力要“真正进入一片荒野”。 C.文章从对草木的亲近写到草木其实无法亲近,从过去我对生存的麻木写到草木唤醒了我对生存的热情。“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种既带有几分无奈、却又满怀虔诚的赞美。 D.作者笔下荒芜的大自然充满了童话色彩,是人的精神家园。在这片精神家园里,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可以无滞碍地栖居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进行灵魂的交谈。 E.作者通过鲜活朴素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朴素旷远和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描绘,引发人真切的记忆和悠长的思绪。看似乎静却发人深省,节奏舒缓却撼人心肺。 对一朵花微笑阅读答案 1.(1)我为花的美(或“生机”)所感动。(1分) (2)荒草对生机的积攒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喜爱它并能与它相伴,因而感到满足。(2分) 2.(1) 由上文的回忆过渡到下文的感怀(2分,答“过渡”或“承上启下”得1分) (2)不同(1分)。前者是指:无法体验大自然的情感,不能相融为一;后者是指:人为自己的事劳忙而又不受其所囿,关注更为广大的空间。(2分) 3.(1)①与大自然的和谐融合能使人感到愉悦, ②大自然的美好能使人产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③人应当在关注自身的同时关注更为广泛的自然空间, ④人无法完全理解自然,与大自然悲哀地相隔着。 (4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2)①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对生存已经麻木。 ②人对大自然的探索无法深入。 (2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4.A、C (A项与“终于等来一次的生机”的荒草相对应的应当是“一个在枯黄田野上u2026u2026草木青青的一年”,两者之间不构成象征;C项表述的内容应当是对全文而言的,当我“对一朵花微笑”时,有的是满怀虔诚的赞美,并没有无奈。) (4分)猜你喜欢: 1. 逆光张莹阅读练习及答案 2. 《逍遥游》中考阅读题的答案 3. 温暖的等式阅读练习及答案 4. 谁能脱口叫出你的芳名 阅读题参考答案 5. 学会微笑议论文阅读原文附答案2023-07-25 09:22:361
阅读技巧:阅读考点讲和练
考点名称:积累经典,展示才情。 考点指向: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学经典的积累和迁移能力。文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沉淀,是浓缩的语言精华,它主要包含古诗文中的经典名句,古今中外名篇中的经典名句。要求“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准确积累,灵活迁移,展示才情是本考点的精髓。 考点分析: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根据要求写名句;2、借助语境填名句;3、判明指定内容的出处、作者以及相关人物;4、在现代文读写中活用经典古诗句。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积累要精确,不得有错字、添字、漏字的现象;思维要缜密,要从积累中进行提练、筛选、比较、分析,找出最为精确的答案。平时积累时就要有意识地对诗文名句进行归类、比较(如描写月亮的诗句积累,思乡诗句积累等),在读写中加以感悟和运用。 考点示例一 1、由“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这幅对联,你一定能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 2、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课内外不限) ① ② (选自《2004年黄冈市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古诗文名句的积累。解答第一题应从对联中的“忧”、“乐”两个字着手,忧万家,乐万家,《岳阳楼记》中与之相对应的千古名句就会自然在脑海中显现。第二题实际上是考查平时的诗词归类,重九登高,望远抒怀是古人的传统习俗,关于这方面的诗句是很多的。 参考答案: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考点示例二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远大抱负;生命就是文天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献身精神。 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古诗文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提练、筛选、比较、分析,找出最为精确的答案。范仲淹的远大抱负、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一般学生都能回忆出。龚自珍的献身精神在“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有明确的表述。 参考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考点示例三 阅读下列选文,然后答题。 宜都记(节选)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两岸高山重嶂,(1)非日中夜半不见曦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即至,欣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矣…… 1、根据画线(1)句,写出一个所学文言课文中与其意思相同的名句。 2.根据画线(2)句,写出一个你所联想到的古诗名句。 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对积累的迁移能力。1、答题时要抓住题目中“不见曦月”这几个字思考,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与之意思相同。2、本题由散文联系诗歌,答题时要抓住“猿鸣”这两个字思考,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符合文意。 参考答案: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考点示例四 山水之歌(节选) 我非悲天的仁者,但我爱山。我爱大山的巍峨、壮阔,也爱小山的险峻、耸峙;我爱那峰林的奇峭、砥柱的岑危、青城的神奇、剑门的天险和那半屏的如障、群峦的绵延;我爱那氤氲缥缈的晨山,也爱那风起云涌的暮山;我爱看那尺寸千里、缵簇萦纡、阴阳割昏晓的A,也爱那云龙远岫、横岭侧峰或悠然见到的B。山在我生命中,是枕,是“梦回山枕隐花细”;是砚,是“水笔山砚入案来”。不知是哪位朋友说:“你的话语,环绕着我,如同远远近近的小山。”我则要说:“远远近近的小山,环绕着我,如同喃喃的私语。” 我爱山,以山为友,以山为灵,以山纳入我的画境,更终日向山,对语卿卿,如那“相看两不厌”的C。 1、请将“南山”、“敬亭”、“岱宗”三座山名分别填入文中A、B、C处。 2、文段中作者写道:山在我生命中,是枕,是“梦回山枕隐花细”;是砚,是“水笔山砚入案来”。请你也用一个比喻、一个诗文名句,仿写一句。 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经典名句积累的灵活运用的能力。1、这道题可以从“阴阳割昏晓、横岭侧峰、悠然见到、相看两不厌”这几句着手分析。“横岭侧峰”是望庐山所写,故可排除。2、这道题很有挑战性,既要用比喻又要用名句,首先要想好山的喻体,然后再筛选出与之相关的名句。如,山可以是门,可以是屏,也可以是兽脊。 参考答案: 1、A、岱宗;B、南山;C、敬亭。 2、示例:1、山在我生命中,是门,是“天门中断楚江开”;2、山在我生命中,是脊,是“踊跃的铁的兽脊”;3、山在我生命中,是屏,是“一折青山一扇屏”。 【考点训练】 考点训练一 书韵 吕宜鹏 ①读书,是一个对书籍意蕴的把握与接纳的过程。 ②读书是人生命的必须。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把读书作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没有这种必须,“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书,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③古往今来,勤苦读书总是流风不缀,总为人津津乐道。汉匡衡把家里的墙壁凿个小洞,借邻居的灯光来看书;晋孙康在晚上映着雪光勤读;车胤在夏天捉几十个萤火虫,装入绢袋,照览卷册;南齐江秘,则携书上房顶,随月而观。他们俱以刻苦读书,取得成就。 ④书似一面神秘的魔镜,折射出迷宫似的世界。从金庸的侠骨,琼瑶的柔情,余秋雨的苦旅,马乐克斯的孤独,乃至泰山之巅,秋毫之末,南飞的雁阵,故枝的新叶,悱侧缠绵的少妇春梦,隽永曲折的真人妙谛,都是书的世界中的藏品。若唐诗宋词:唐代的环佩,宋代的衣裙,在字里行间轻灵飞动,----读去,仿佛听到了幽远的天簌,看到了水月的姿影,人面桃花爱情三分色,才子边将潇潇古愁;安祥地枕在唐风宋韵里,一不小心便一篙从周邦彦的烟柳长堤撑到了欧阳修的深深庭院…… ⑤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所以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古人谓之“读书有间”,即指能由字里行间,窥见作者立意用心之所在,读书的重点在于“通”:融会贯通,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如唐张旭因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悟出笔法而书益精工;吴道子因见裴将军舞剑变化无常,联系到画里面画更大进。读书,特别需要这种举一反三的悟性。 ⑥读书还应“反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就要温故而知新,就要回味。每读一次有新的收获与心得,有余音绕梁之绝响,有“食已毕而味愈浓,言犹尽而意无穷”之妙不可言。 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几本好书,让熠熠闪光的文字照透你的身体以及灵魂,乃至生命。 1、从第⑤段后面的文字中找出与加点的“益”字意思相同的同义词。 2、根据第③段划横线句子的意思,概括出两个关于古代勤奋读书的词语。 ★3、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让你想起了古代哪些诗词?请写出两句与之相关的诗词。 ,。 ,。 4、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读书有间”的理解。 5、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⑥段“读书还应反刍”“反刍”一词的理解。 6、对下列句子进行仿写: ⑴书,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 ⑵书似一面神秘的魔镜,折射出迷宫似的世界。 。 ★⑶读书,一不小心便一篙从周邦彦的烟柳长堤撑到了欧阳修的深深庭院。 。 7、用波浪线划出表示本文中心意思的句子。 8、简答,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读书的韵味? 考点训练二 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 冰心 ①山也是可爱的,但和海比,的确比不起,我有我的理由! ②人常常说:“海阔天空。”只有在海上的时候,才觉得天空阔远到了尽量处。在山上的时候,走到岩壁中间,有时只见一线天光。即或是到了山顶,而因着天末是山,天与地的界线便起伏不平,不如水平线的齐整。 ③海是蓝色灰色的。山是黄色绿色的。拿颜色来比,山也比海不过。蓝色灰色含着庄严淡远的意味,黄色绿色却未免浅显小方一些。固然我们常以黄色为至尊,皇帝的龙袍是黄色的,但皇帝称为“天子”,天比皇帝还尊贵,而天却是蓝色的。 ④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凝神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如同病牛一般。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从天边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⑤四围是大海,与四围是乱山,两者相较,是如何滋味,看古诗便可知道。比如说山上看月出,古诗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细细咀嚼,这两句形容乱山,形容得极好,而光景何等臃肿,崎岖,僵冷,读了不使人生快感。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月出,光景却何等妩媚,遥远,璀璨! ⑥原也是的,海上没有红白紫黄的野花,没有蓝雀红襟等等美丽的小鸟。然而野花到秋冬之间,便都萎谢,反予人以凋落的凄凉。海上的朝霞晚霞,天上水里反映到不止红白紫黄这几个颜色。这一片花,却是四时不断的。说到飞鸟,蓝雀红襟自然也可爱,而海上的沙鸥,白胸翠羽,轻盈的飘浮在浪花之上,“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看见蓝雀红襟,只使我联忆到“山禽自唤名”,而见海鸥,却使我联忆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 ⑦在海上又使人有透视的能力,这句话天然是真的!你倚阑俯视,你不由自主的要想起这万顷碧琉璃之下,有什么明珠,什么珊瑚,什么龙女,什么鲛纱。在山上呢,很少使人想到山石黄泉以下,有什么金银铜铁。因为海水透明,天然的有引人们思想往深里去的趋向。 ⑧简直越说越没有完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以为海比山强得多。说句极端的话,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 ⑨争论真有意思!我对于山和海的品评,小朋友们愈和我辩驳愈好。“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这样世界上才有个不同和变换。假如世界上的人都是一样的脸,我必不愿见人。假如天下人都是一样的嗜好,穿衣服的颜色式样都是一般的,则世界成了一个大学校,男女老幼都穿一样的制服。想至此不但好笑,而且无味!再一说,如大家都爱海呢,大家都搬到海上去,我又不得清静了!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爱海的原因。(至少四条) 2、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④段加点的“卷”字。苏轼的一句词中也用到了这个“卷”字,请写出该句。 卷: ★苏轼的句子: 3、摹仿第④段加横线的句子再写一句。 4、文章的标题说是“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请你从文中找出两句体现孩子气的话语。 ★5、第⑥段划横线句子,作者由海上的飞鸟联想到了古诗句,你能由飞鸟联想到哪些古诗呢?(至少两句) 6、文中说“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你还知道千古颂赞美人赞到绝顶的其它两个成语吗? 7、“山海之争”表明了冰心对海的偏爱,你能写两句表明你对山喜爱的"句子吗? 考点训练三 心灵的寓所 ①人从自然中来,也终将回自然中去。陶渊明诗云:“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是的,死了的人可以安然归于尘土,可活着的人呢? ②自然是人的寓所,肉体的,更是精神的。活着的人可以从自然中得到宁静和欢愉、启示和智慧、安慰和激励。 ③屈原“怀瑾握瑜”,“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不忍见山河破碎,百姓流离,自沉汨罗,肉体归于自然,精神永存后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离开了龌龊的官场,归园田居;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赏荷塘月色。 ④可见,中国的文人是明智的,当他们不得意之时,便从自然中寻求安慰,得到的不仅是文人的自尊和文人的骨气,更有那份闲适和淡远、宁静和欢愉的心境。 ⑤大自然不是文人所独享的,早在中国古代,伏羲观苍穹而演八卦,姜尚察星相而知凶吉,华佗见猿搏而创“五禽”。中国武术中的太极拳、猴拳、蛇拳也是通过观察自然、生物而创。可见,自然总在给智者以无穷的启发与智慧,激发他们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创造灵感。 ⑥其实,自然还可以给受伤的心灵以安慰与激励。 ⑦据资料记载,马克思在青年时曾遭遇一段苦涩的恋情,感觉生不如死,决定一死了之。可当他登上阿尔卑斯山后,仰望苍穹,俯瞰尘寰,痛苦为之一扫,心胸为之开阔。他从宇宙之无穷、高山之巍峨中,悟出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并立下了壮志,终成一代伟人。 ⑧如今,享受自然,放飞心灵,不仅是文人、智者、伟人的专利,也是普通百姓休养身心之道。 ⑨君不见,现代文明已掀起崇尚自然之风:闹市小区建设力求返璞归真,住宅装璜凸现自然本色,名山大川更是游人如织。人们在寄情山水的同时,也让疲惫不堪的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宁静。 ⑩自然,是心灵的寓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龌龊: 俯瞰: 2、文章的中心意思可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请找出。 3、有一个段落可以概括出第③至⑨段的意思,请写出该段落的序号。 4、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自然是心灵的寓所? ★5、仿照第③段的句式补写一句。 ★6、第⑦段划线句令你联想到唐代诗人的哪句诗? 考点训练四 以文载武 梁雪佳 孰文?孰武?念天下之派系,莫过于“文武”二字。看古往今来,文者,多吟诗作对之雅事;武者,则击节舞剑征战沙场之豪情。一曰“静”,一曰“动”。静难喻动,动难示静。 嗟呼!文武岂非不能结合?文辞难道不可体现武魄? 看岳飞的《满江红》,我们耳熟能详,嗟叹不已。何以?皆因那跃然纸背的报国杀敌的高昂激奋,那忧国忧民的悲愁抑郁,“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决心透过短短的诗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代英雄以文载武,把他的感慨用诗篇千百年传下来,激荡起我们的满腔热血!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反复吟读,简直让有志之士扼腕痛惜!国难当前,宝刀本来用于杀敌,但有将相之才的辛弃疾却只能拔刀在手里盯着。《破阵子》里有“醉里挑灯看剑”,《水调歌头》里有“长剑倚天谁问”,拍遍栏杆,徒唤奈何!——你感受到了吗?悲郁的文辞中流露着国难当前一个铁峥峥汉子的百感交织:仇恨焦虑,失落苦闷,而却仍顽强等待,对国家民族不舍不弃。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绝命诗》中的这两句,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豪情便在这里一览无遗。看吧!文能载武呼?在这一篇又一篇的激扬文字中,浮凸出气吞山河的万丈豪情,浮凸出中国人雄赳赳的武魂。 为什么我们可以从这些平常文字中看出如此顽强的性格,坚定的自信心以及强大的爱国热情?——这些热爱祖国山河关心人民疾苦的文官武将把他们的一腔热血,他们的未筹壮志,他们的郁闷痛切于有意无意间都注入了文字中,于是,文字里透出武的气魄,武的精神也回荡在文字中。他们用文字把“武”刻画了出来,他们把文与武结合在一起,于是刚柔并济,于是气贯长虹。 然而,单是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文能载武,不仅载其精神,亦能载其攻击之实质。鲁迅以笔为刀枪,纵横于硝烟弥漫的反动文学中。他的杂文,他的小说,乃至他的诗篇,如枪似弹,毫不留情地攻向敌人设置的虚伪堡垒,一针见血地击中敌人的要害。闻一多的文章则如战场上的激扬鼓点,咚、咚、咚,鼓舞着千万战士傲视敌人无畏前进。他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抑扬顿挫,气盖彤云,揭露了貌似强大的空虚实质,预示着人民胜利的必然结果。这篇身体力行的战斗檄文加强了革命战士的信心,更激发起无数爱国志士投身革命事业。 还有一种以文载武的形式,把箭头指向己方,如号角吹响——“如果我们不去打仗/敌人杀死了我们/并用枪头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当代著名诗人,配合革命形势,巧妙地用简单的文字发动广大群众一致抗日。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它是布帛,也充枪弹;观雅事,也载着了然世事的洞明,非比寻常的智慧;更重要的,它载着不畏强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孰”和“岂”的意思,并举一句你所学过的古文或古诗,要求句中的“孰”和“岂”与文中的“孰”和“岂”的意思相同。 孰 岂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文能载,列举了的事例; 文能载,列举了的事例; 文能载,列举了的事例。 3、文章开始写道“文武岂非不能结合?文辞难道不可体现武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武”怎样结合。 4、结合文段内容解释文题“以文载武”的意思。 5、请你用学过的对仗知识,从下列备选的词语中选一个词语,使它与下句构成一个完整的对仗句。 备选词语:A、挥洒文坛B、舞文弄墨C、文坛挥洒 对仗句:文者,多吟诗作对之雅事; 武者,则击节舞剑征战沙场之豪情。 ★6、结合文段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要求也要象前两句一样,先引用一句诗,然后用两个四字短语点评。 文能载武,文辞可以体现武魄。“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高昂激奋,忧国忧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这些都承载着不畏强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考点训练五 一定要洗七遍 上课时教授讲“WTO条款”,大家昏昏欲睡。为了醒瞌睡,教授使出看家本领,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日本的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即餐馆的盘子必须要用水洗上七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计上心头,洗盘子时少洗一两遍。果然,劳动效率便大大提高,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一起洗盘子的日本学生向他请教技巧。他毫不避讳,说:“你看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有什么区别吗?少洗两遍嘛。”日本学生诺诺,却与他渐渐疏远了。 餐馆老板偶尔抽查一下盘子清洗的情况。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洗程度不够并责问我们这位留学生,他振振有词:“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了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 为了生计,他又到另一家餐馆应聘洗盘子。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次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天、第三天……他屡屡碰壁。不仅如此,他的房东不久也要求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多是留学生)的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转到其他学校去,因为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万般无奈,他只好收拾行李搬到了另一座城市,一切重新开始。他痛心疾首的告诫准备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这就是WTO的规则!”教授厉声棒喝。我们不禁悚然动容,睡意全无。 注:“WTO”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英语简称。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诺诺: 悚然: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教授所讲的“WTO规则”是指什么? 3、我们听教授讲“WTO条款”时,课堂氛围前后有变化,开始是,后为、,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4、文中“计上心头、毫不避讳、振振有词、万般无奈、痛心疾首”这几个四字短语写出了这位留学生不守规则的全过程。其中有得意,有忘形,有强辩,有落魄,更有悔恨。请你用几个以“自”开头的四字短语来表现这位留学生不守规则的全过程。(最少四个) ★5、读了本文,你一定有很多话对这位留学生说,请你用一句格言警句对这位留学生进行规劝(别人写的或自己写的均可)。 【考点训练参考答案】 积累经典展示才情。 考点训练一 1、更 2、囊萤映雪凿壁借光 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门桃花相映红。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4、能由字里行间,窥见作者立意用心之所在。 5、反复品味、咀嚼。 6、示例:①书,是思想的甜点,生活的面包。 ②书是一个神奇的万花筒,透视多彩的人生。 ③读书,一不小心便一脚从陆游的沈园跨到了陶渊明的世外桃园。 7、读书,是一个对书籍意蕴的把握与接纳的过程。 8、①读书是人生命的必须;②读书是一种享受;③读书的魅力;④诗书需要用心去领悟;⑤读书还应“反刍”。 考点训练二 1、①海比山更开阔;②海的颜色比山好;③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④海的四周比山好;⑤海鸟更可爱;⑥海具透视能力。 2、1、波浪拍打海岸的情景;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示例:海是空旷的,山是起伏的;海是激情的,山是沉稳的。 4、①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 ②争论真有意思! ③如大家都爱海呢,大家都搬到海上去,我又不得清静了! 5、示例: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7、示例:山沉稳而不象海那样轻浮,山坚定而不象海那样变幻,山给人以安全感,山里的孩子我爱山! 考点训练三 1、wòchuò肮脏,不干净fǔka?俯视 2、自然,是心灵的寓所。 3、第⑧段 4、①自然可以给文人以安慰、自尊和骨气,给文人闲适淡远、宁静欢愉的心境。 ②自然给智者以启迪。 ③自然给受伤的心灵以安慰与激励。 ④自然是普通百姓休养身心之道。 5、示例: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心向田园。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考点训练四 1、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难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本题答案较为宽泛,只要结合文意即可。 如:文能载报国杀敌的激情,列举了岳飞精忠报国的事例;文能载气吞山河的万丈豪情,列举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事例;文能载其攻击之实质,列举了鲁迅以笔为刀枪的事例。 3、文武可以结合。文字里可以透出武的气魄,武的精神也可以回荡在文字中。可以载其精神,可以载其攻击之实质,也可以自我解剖。 4、文字里透出武的气魄,武的精神也回荡在文字中。 5、A 6、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铁骨铮铮,掷地有声。 考点训练五 1、诺诺:原意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文中意思为表面同意,但内心不以为然。 悚然:原意为害怕的样子,文中的意思为震惊,为违备诚实守信的后果而震惊。 2、诚信。 3、昏昏欲睡,悚然动容、睡意全无。为故事的内容所震惊,为违备诚信的后果而震惊。 4、自作聪明,自鸣得意,自食其果,自我反省。 5、示例: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2023-07-25 09:22:441
顾千帆科举多少名
二甲第五名进士。在电视剧《梦华录》中,男主顾千帆科举二甲第五名进士。二甲第五名进士。一甲只有三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五名,相当于全国高考的第八名。顾千帆的真正出身非常显赫,但是他很有骨气,不愿意认祖归宗,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在朝堂上闯出一片天下,顾千帆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邂逅了赵盼儿。2023-07-25 09:22:451
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作业本是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学习的延续和补充,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供参考阅读! 1.在山的那边 1.①发呆地想②希望③喧闹沸腾,文中指呼喊、召唤 2.①梦想②仍然③引诱(4)信念⑤浸湿⑥隐蔽3.略 4.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那个海呢? 5.山;指困难,也可以指实现理想之路;海;自己追求的理想,也可以指一个全新的世界。6,不能。不停;表明在人生路上,我们不能停下脚步,一次次地:表明实现理想需要战胜许许多多的失望。 7.第1节:从小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第2节:为实现理想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一是幼稚的幻想渐渐少了,二是双手(身体》在慢慢长大,三是有了更多的思想和感情。此琶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如:写在童年,写童年的生活和成长的过程,10.此题为开放性题目,以下看法供参考:与好友分别的优郁,不被师长理解的烦恼,朦胧的初恋受挫后的痛苦。11.缓慢一些,低沉一点,以表现成长中的"我"面对着大千世界的诱惑在等待,在思考。 12.以下思路供参考:海是如此辽阔,海的那边又是什么?海如此平静,如此深邃,海的下面藏着什么?站在大海边,人是如此渺小,人可以做些什么?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所见到的海却是平常而又平常。 2.走一步 再走一步 1. giao song chan jin han tan 2.略 3.①耸立(写高山一般用"耸立")②嘲笑("嘲笑"表示笑话别人"冷笑"不适用孩子) 4.略 5.①"我下不来!"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②这似乎能办得到。我顿时有了信心。③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6.①恐惧和伤心。②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悦,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7.因为我克服了心理障碍,战胜了悬崖,从胆怯变得自信。面对困难不要畏惧怯步,要冷静地分析困难,一步一步地去克服困难,积小胜为大胜。8.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摆脱了困境,9甲他吹起柳笛,引"我"走上归途,既解脱了"我"的困境,又保护了"我"的自尊。10甲既写出时间已晚,路途艰险,又反映了"我"的焦急、惊恐心情。11甲善解人意,聪明纯朴。12.那天当他听到"我"的哭声时,使判定"我"迷了路,但他并不想在孩子面前扮演"救星,,的角色,于是吹响柳苗以便让"我,,能发现他,并跟着他走出困境!卡廷先生以乡下人的纯朴,保护了一个小男孩强烈的自尊。13.提示:父亲外表平静内心十分焦急,所以问话应该简单、明白;他既要解救儿子,又要让儿子得到锻炼;景色要强调黑暗、崎岖 3生命 生命 1.这些词语中有两个语素互为反义。如:争长论短、畏首畏尾、冷嘲热讽、淡妆浓抹2.①骚扰②小憩③肃然起敬 3.略 4.略 5.听到自己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时。s.对比。生命属于自己,生命的价值由自己主宰。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勇敢地为理想而奋斗。s.顺着风势游走着的火舌活像一条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以火势之猛烈突出蚂蚁的勇敢、团结、机智。s.因为死去的蚂蚁仍然抱住蚁团,从远处看,蚁团自然不见缩小。10.勇敢地挣扎,生之欲望无比强烈。11.①在火灾面前,它们沉着、坚定、团结,不惜牺牲个体来求得种族的生存;②脱险方式十分机智。12.可从以下角度思考:生命是自我珍视的、不屈的,他会顽强地生存。 4.紫藤萝瀑布 1.迸 淀 禁 伫 酿 琼 绽 槐 虬2.暗淡 发端 盛开 稀落 宁静 粗壮 3.①挨(形象地描写了花串繁多,挤在一起的样子) ②张满(准确地说明花朵已经完全开放了)③凝望〔目不转睛地看,内心在沉思〕 4.此题可以引导学生从描写方法、修辞方法的运用、所抒发的感情等方面考虑。5.稀落、伶仃。6.生活没有光彩,没有乐趣。做人十分谨慎、替觉。7.人和花一样,都可能遭到坎坷和不幸,但只要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美终将战胜丑,正义终将战胜邪恶。8,①与课文的开头呼应;②含蓄地表现作者从紫藤萝花的身上汲取了力量,要尽快投人到生活中去。9.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息从胸间穿过。10甲新叶在阳光、春雨中展示生机。11.①片片橙明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鲜嫩的新茶投人沸水里〔澄明透亮,青翠欲滴)②浓淡相宜,亭亭如盖(浓淡相间、树冠如盖)③密处浓得深邃,像泪泪流油(浓密深邃)④稀处淡得清亮,像一层薄薄的光晕〔清亮光泽)12.此题答案可以多样,合理即可。如:生命的脚步是谁也挡不住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生命,她一定要释放出自己的美丽;叶的新绿是生命的色彩,叶的更替是生命的延续。13,略 5童趣 1.①Zhi ②li ③li ④miao ⑤yi ⑥he 2.①看②兴致③全部④打⑤正⑥驱赶3.察 观 视 4.①比喻最细微的东西也看得很清楚。②形容安适快乐的样子。 5.①目②向③素④快6.①抬起头着它们,脖颈因此而僵硬了。②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中,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冒着烟而飞窜鸣叫。7.把烟当成云,把蚊子当作鹤。富有情趣,充满想像力的孩子。S.略9. D 10. B 11.①牧童在树上扭小 狼的脚和耳朵,故意让它大声啤叫。②老狼听到叫声四面寻找,才看见这情景,就丢下这只而奔向那一只.12,利用老狼的怜子之情,让它来回奔跑,力竭而死。13.略 第一单元自测题 1.D 2.B 3.D 4,①漂改飘 ②乘改称 ③仓改舱 ④箫改萧 5.①纳罕 ②肃然起敬③顽强④失误6.①我②颈③把④被?.略8.花枝长,花朵繁密,花色泛光。9.拟人化的写法。突出花朵的快活、热闹,从而反映了"我"内心的宁静、喜悦。10.第一段1,2句,第二段第3句,第五段第3句等。11.悟到了"生的喜悦";每个人都应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笑着面对生活。12. B 13.①②句为第 一层,写落花生的外表十分平常、不动人;③④⑤句为第二层,写落花生生命力强,适应性强。14.①有伟大的适应力;②安分守己,脚踏实地;③谦虚本分,15,略16甲①做官②吃 ③有人④短处17.AB 18.①有个生来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到南方做宫。②我不是不知道(吃菱要去壳)。连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清热啊!19.不懂装懂,反而会弄巧成拙。 6.理想 1. 朋 背 摧 站 泣 翼2.①困为战乱、灭耀咖沉离失拚。②坚强小屈。③并 2. 脏。比喻使理想蒙受尘埃。④平庸无能。3.用比喻和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像链条似的 一句接一句,一层进一层,字字相连,环环相扣。如:理想是雨,浇出点点新芽;理想是芽,化作棵棵绿树.理想是树,连成茫茫绿海;理想是海,让你渡向彼岸。h甲石、火、灯、路。这样写很形象地告诉人们,理想是我们前进的方向。5.抒写不同时代的不同理想。6.理想是需要人不断地去迫求的。比喻生活的道路充满困难,充满挫折。a.但是所有的时刻,我都在向上攀登s.使人仿佛听到一位母亲对即将踏上人生之路的儿子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经历来引导儿子少走弯路,感情十分真挚、亲切。1o.此题开放,只要合理即可,如:现实生活并不是想像中那么华贵、美丽。 7短文两篇 1.yin lan fi chao chu ran 2.略 3.①存在是点缀。②我们是树。③装饰是烟尘。4甲略5.新鲜、刺激6.第一次看到结实累累的抽子树,表现了心头的喜悦与新奇。第一次看到刚出生的小鸟,表现了对新生命的期待。7.生命中的第一次越多,生命也愈益多姿多彩。8.变大或者变小:这是人们在行走时对树的感觉,当你走近时,树就显得高大了,反之,则变得矮小了。幸运:因为它没有像别的树那样夭折,所以是幸运的;但失去了树林,只有孤独的树,这恰恰反映了人类的愚蠢与不幸。9甲此题答案可以多样,合理即可,如:将欢快的虫与死亡的树作对比,突出树的不幸;使人产生联想,暗示人类的无知行为将导致家园的毁灭,使自己无处栖身。lo.突出树的孤独,从而反映作者对地球未来的担忧,引起人们对人类家园的警觉。11.《行道树》采用拟人化的构思,托物言志;本文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树的形象表现自己的思考、忧虑。12.略 8人生寓言 1.怡 圆 韵 双 迭 泯 2.①心旷神怡 ②险象迭生 ③举世无双 ④正色⑤落难 3.东边的阳光在西斜的余辉中 4,指没有被贪欲遮住清醒和智慧。白兔明白了不能有贪心,将某些美好的东西的独自占有,反会失去幸福。5甲对比。表明拥有了巨大的利益后,也会勾起得失之患。6.因为她拥有月亮后将它当作了自己的私有物品,害怕失去它,因而徒增烦恼,看不到它原有的风韵。T.原句强调怒而失控的后果难以抚平,从而告诫人们不要为贪一时之快而情绪失控,改为陈述语气后,变得平淡无力了。8.前者只是引子,目的是引出后者,用火山爆发类比人的失控十分贴切,使人对怒而失控的严重后果有了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9.如;第5段,采用比喻手法,引人深思、反省自己的言行。第6段,采用对比写法,富有哲理,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思考。10.人生在世,处事要理智,与人交往要善于把握自已的情绪。11.略 9.我的信念 1.茧 赋 韧 陋 暇 奢 蹂躏 猝然 懊恼 魅力 2略 3,进步的起点 奋斗的力量 成功的保证 4.不可以,奢望是指过高的希望,而在当时,科学家并没有超越政治的绝对自由。5.首句居里夫妇放弃了镭的专利。6.有强烈的事业心,不谋求物质利益。7.献身科学,不计名利,热爱生活,宽容温和。8.行动比语言更为重婴(沉默是智慧、力量的象征》9.以深海、花朵、山峦的沉默引出人的一生也不必在语言上过于张扬,重要的是行动和结果。1o.比喻。鲜花;朴实的行动;花;没有验证的语言。11.略 12略 10.《论语》十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2.吾 我 女3. (1)yue(2) yun (3)xing ④wang 4.①悦、愉快②生气、发怒 ③诚实 ④跟从 ⑤宽宏坚毅 ⑥相同5. A.旧的 所以 B.到、对 在 C.替被 D.凭把 6.①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②温习学过的知识,会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这做老师了。③光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光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④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态度:②⑤⑥方法:①③④8.①离开②醒来9,求教心诚,尊重老师。 10.杨时在洛阳见到程颐,当时杨时大约四十岁。一天,(杨时)去见程颐,他正坐着打隘睡,时和游醉恭敬地站在边上,一步不离开。程颐睡醒后,发现门外的雪已经一尺深了。11.略 第二单元自测题 1.C 2.C 3.C 4,①棵改颗②晨改辰③梢改销④胜改盛5,①悦、愉快②表示可能或能够③这④反省甲①去掉"和目的"②"却会"改为"但也可能"③"欣赏到片改为"思考"④"克服"改为"攻克"7甲①比喻②拟人③排比反复④比喻 夸张$.因为它们自己选择了命运,并且认识到任何一项神圣的事业都需要付出痛苦甚至牺牲。9.不离题。这样写更加突出了行道树甘愿忍受黑暗、孤独和不被理解的痛苦,而无私奉献的精神。10.为城市的日益污染而优愁,为自己不断地创造清新空气、奉献自我价值而快乐。11.答案大致符合即可,如:吃苦耐劳、无私奉献、胸怀博大。12.第1至4段为第一层,第5至6段为第二层。采用对比写法。13.追逐、寻觅、忙碌、奔波。14.受名利场的诱惑,会掉人不可自拔的危险深渊。15.它拒绝种种扑朔迷离的诱惑,对身边的一切安之若素,内心宁静而纯净。16.①更加②跟从③说④书法、写字17. C18.①(他)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指标,于是书法大有进步。②有时回复别人的书信,稍不合意,一定不厌其烦地再三修改。玲.一是要认真刻苦地练好基本功,二是要善于利用时间多读多想。2023-07-25 09:22:521
一二三甲被录取的考生统称为什么?
这个百度上都有的,不用问的。2023-07-25 09:22:533
“德宏的冬色”的阅读答案
德宏的雪,树木,阳光三方面因为作者在异乡的土地上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寒冷而寂寥,强烈的落差对比使德宏冬天的秀丽热情更加明显第五段没有划线句,我猜是最后一句吧-----修辞是拟人,通感。作用是将绿色表现的更加形象,灵动,富有生机点缀的含义:星星点点的分散装饰衬托对比:第五段写旧叶落,新叶生。作用是用落叶的萧索清冷衬托新绿遍野的生机先由“置身德宏的冬日”的所见所感,再想到德宏春夏秋冬,生生不息,最后想到先人在德宏劳作生活,传宗接代。作用是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也侧写德宏人对德宏的喜爱,显得情真意切,有感而发2023-07-25 09:23:002
阅读求答案。丁香
作业要自己完成2023-07-25 09:23:093
乾隆四十七年二甲毛姓进士名单
乾隆四十七年没有科考,所以不存在毛姓进士。乾隆年间所有毛姓进士如下。乾隆四年(1739年)第三甲:毛德馨 乾隆七年(1742年)第二甲:毛复亨;第三甲:毛永燮乾隆十年(1745年)第二甲:毛辉祖乾隆十三年(1748年)第二甲:毛咏、毛绍睿乾隆十七年(1752年)第三甲:毛凤雏乾隆十九年(1754年)第三甲:毛万铨 、毛式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三甲:毛受松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第二甲:毛业溥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二甲:毛应藻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第三甲:毛运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第三甲:毛晋登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第二甲:毛上炱乾隆四十年(1775年)第二甲:毛凤仪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第三甲:毛登瀛2023-07-25 09:21:301
新叶的阅读答案 人教版 新编基础训练 语文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阅读题答案
过渡段是第三段,作用承上启下 承上的句子:倘若它只有惹人喜爱的风姿,怎值得我动之以情。启下:留意观察许久。我发现一些更使我敬慕的——它的德行和情操。 第5题: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又何乐而不为呢。人生。本该像它一样青翠、蓬勃、谦逊、勤恳。2023-07-25 09:21:172
新叶阅读答案,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句描写了作者看见新叶时的内心感受,这句话是哪一句?
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息从脑际穿过。望采纳,谢谢。2023-07-25 09:21:081
古代科举时候状元,榜眼,探花。。。之后的两个分别是什么
地主 老板娘 农民2023-07-25 09:21:069
《新叶》阅读答案
既然你自己已经做完了,那么还提问干嘛?还有你自己写的答案又不是最正确的,说不定是错的,牛逼哄哄干什么?2023-07-25 09:21:012
新叶阅读理解答案
1.陡然觉得一阵带着春的气息从胸间穿过,喜爱春天. 2只有绿叶才是春天来临的预告 3.新茶、盖、流油、光晕 4.承上启下 5.人生,本该像它一样青翠、蓬勃、谦逊、勤恳2023-07-25 09:20:441
服装部位结构英语翻译
服装部位结构英语翻译 导语:服装“部位”的概念,是“造型”的延伸,也可以理解为细部造型。部位的造型在很多情况下是由工艺师控制的,而大的造型主要是由设计师筹划的。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服装部位结构英语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装前身的部位名称 肩缝 shoulder seam:在肩膀处,前后衣片相连接的部位。 领嘴 notch:领底口末端到门里襟止口的部位。 门襟 front fly,top fly:在人体中线锁扣眼的部位。 里襟 under fly:指钉扣的衣片。 止口 front edge:也叫门襟止口,是指成衣门襟的外边沿。 搭门 overlap:指门襟与里襟叠在一起的部位。 扣眼 button-hole:纽扣的眼孔。 眼距 button-hole space:指扣眼之间的距离。 袖窿 armhole:也叫袖孔、夹圈,是大身装袖的部位。 驳头川 lapel:里襟上部向外翻折的部位。 平驳头 notch lapel:与上领片的夹角成三角形缺口的方角驳头。 戗驳头 peak lapel:驳角向上形成尖角的驳头。 胸部 bust:指前衣片前胸最丰满处。 腰节 waist:指衣服腰部最细处。 摆缝 side seam:指袖窿下面由前后身衣片连接的合缝。 底边 hem:也叫下摆,指衣服下部的边沿部位。 串口 gorge line:指领面与驳头面的缝合线,也叫串口线。 驳口 fold line for lapel:驳头翻折的部位,驳口线也叫翻折线。 止口圆角 front cut:指门里襟下部的圆角造型。 扣位 button position:纽扣的位置。 滚眼 bound button hole:用面料包做的扣眼。 前过肩 front yoke:连接前身与肩合缝的部件,也叫前育克。 领省 neck dart:指在领窝部位所开的省道。 前腰省 front waist dart:指开在衣服前身腰部的省道。 前肩省 front shoulder dart:指开在前身肩部的省道。 肚省 fish dart:指在西装大口袋部位所开的横省。 横省 side dart:腋下摆缝处至胸部的省道。 胁省 underarm dart:衣服两侧腋下处的省道。 通省 open dart:也叫通天落地省,指从肩缝或袖窿处通过腰部至下摆底部的开刀缝。如公主线即是一种特殊的通省,它最早由欧洲的公主所采用,在视觉造型上表现为展宽肩部、丰满胸部、收缩腰部和放宽臀摆的"三围轮廓效果。 刀背缝 princess seam:是一种形状如刀背的通省或开刀缝。(公主缝,公主线,公主褶) 前后披肩 front or back shoulder cape:覆盖在肩部前后的部件。 上装后身的部位名称 总肩宽 across back shoulder:指在后背处从左肩端经后颈中点(第七颈椎点)到右肩端的部位。 后过肩 back yoke:也叫后育克,指连接后衣片与肩合缝的部件。 背缝 center back seam:又叫背中缝,是指后身人体中线位置的衣片合缝。 背衩 back vent:也叫背开衩,指在背缝下部的开衩。 摆衩 side slit:又叫侧摆衩,指侧摆缝下部的开衩。 后搭门 back overlap:指门里襟开在后背处的搭门。 领窝 neckline:指前后衣片在肩部缝合后,再与领子缝合的部位。 后领省 back neck dart:指开在后领窝处的领省,多呈八字形。 后肩省 back shoulder dart:指开在后身肩部的省道。 后腰省 back waist dart:指开在后腰部的省道。 下装的部位名称英文翻译 上裆 seat:又叫直裆或立裆,指腰头上口到横裆间的距离或部位。 烫迹线 crease line:又叫挺缝线或裤中线,指裤腿前后片的中心直线。 翻脚口 turn-up bottom:指裤脚口往上外翻的部位。 裤脚口 bottom,leg opening:指裤腿下口边沿。 横裆 thigh:指上裆下部的最宽处,对应于人体的大腿围度。 侧缝 side seam, out-seam:在人体侧面,裤子前后身缝合的外侧缝。 中裆 leg width:指人体膝盖附近的部位。 下裆缝in-seam:指裤子前后身缝合从裆部至裤脚口的内侧缝。 腰头 waistband:指与裤子或裙身缝合的带状部件。 腰缝 waistband seam:指腰头与裤或裙身缝合后的缝子。 腰里 waistband lining:指腰头的里子。 裤(裙)腰省 waist dart:裤(裙)前后身为了符合人体曲线而设计的省道,省尖指向人体的突起部位,前片为小腹,后片为臀大肌。 裤(裙)裥 pleat:裤(裙)前身在裁片上预留出的宽松量,通常经熨烫定出裥形,在装饰的同时增加可运动松量。 小裆缝 front crutch:裤子前身小裆缝合的缝子。 后裆缝 back rise:裤子后身裆部缝合的缝子 ;2023-07-25 09:19:331
endup是什么词性
动词endup英[endu028cp]美[u025bndu028cp][词典]<非正>(以…)结束;最终成为[变得];最后处于;[例句]Theresultwasthattheengineendedupatthebottomofthecanal结果引擎最终沉到了运河底。2023-07-25 09:19:192
英国人的下午茶 中英文对照
从饮茶文化的发源来讲,最早于下午喝茶的民族,理应是一向以 茶文化着称的古代中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下午茶发展为一种既定习俗的文化方式,则是英国人。 一种流行的传说认为,在1840年一位英国 上流社会的女士: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下午时分因百无聊赖,让女仆准备了少量的烤面包片、奶油 和红茶 。这种简便的饮食方式很快就成为了英国贵族们打发下午时光的一种绝佳方式。 然而下午茶的发展也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在以严谨礼仪要求着称的英国,下午茶逐渐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礼节要求与习惯。 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中每日必不可少的社交环节之一。 From the tea culture of origin is concerned, the first afternoon tea at national , should be always to tea culture , known in ancient China .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will be developed into an established custom of afternoon tea culture, then it is English. A popular legend that in 1840 a British high society lady: Beide Fu Duchess Anna, in the afternoon due to boredom, so the maid to prepare a small amount of toast , butter and tea . This easy way of eating quickly became a British aristocrat who sent a great way to afternoon tim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afternoon tea by the local culture, in the strict etiquette demands known to the British, tea etiquette gradually produced a wide variety of requirements and habits. British high society and become an essential social element of the daily. 英国人喝下午茶的方式丰俭由人,由高贵的正式茶聚( tea party ),到可以不喝茶只吃点心的餐饮( high tea ),都可以称为下午茶。 随着时代发展,英国妇女逐渐拥有自己的事业,部分人视传统的下午茶为过时的习俗,因此现在不是所有英国人到了下午三四点就一定会喝下午茶。 时下的英式下午茶一般在下午三点半到四点半进行。 英式下午茶的专用红茶为产自英属殖民地 印度 的 大吉岭红茶 与 伯爵茶 、或 锡兰高地红茶 。 除此之外英国也有在下午茶时喝奶茶的习惯。 随茶而来的还有切成薄片的 柠檬 及奶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在早期上不得台面的加味茶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令下午茶在普通民众中流传更为广泛。 然而喝茶并不是主要的环节,品尝 蛋糕 、三明治 等各种点心,反而成了最重要的部分。正式的下午茶点心一般被垒成“三层架”的形式:第一层放置各种口味的 三明治 ( tea sandwich ),第二层是英国的传统点心 司康饼 ( scone ),第三层则是小蛋糕和水果 塔 。 这个三层架点心应先从下往上吃。 除了这种必不可少的三层点心,一些牛角面包 、葡萄干 、鱼子酱 等食品也会被摆上来,来迎合宾客的口味。 British way of drinking tea by the people Feng Jian, an official reception by the noble ( Tea Party ), to eat dim sum can not drink tea catering ( High Tea ), can be called afternoon te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ritish women increasingly have their own business, some people regard as obsolete the traditional custom of afternoon tea, so not all British people now three or four in the afternoon we will surely drink tea. Nowadays typically English afternoon tea to half past four to half past three p.m.. English afternoon tea special tea is produced in the British colony of India "s Darjeeling tea and Earl Grey , or Ceylon Highland Tea . In addition the UK has the habit of afternoon tea drink milk tea. Tea also comes with sliced the lemon and milk cans. Over time, some in the early flavored tea on the table may not have gradually been accepted, making the afternoon tea spread among the ordinary people more widely. But tea is not the main part, tasting cakes , sandwiches and other snacks, has become a most important part. Afternoon snack is generally formal"three planes" in the form of: placing the first layer of flavored sandwiches ( Tea Sandwich ), the second layer is a traditional British dessert scone ( Scone ), the third layer is is a small cake and fruit towers . The three bottom-up aircraft should start to eat dim sum. In addition to this essential three snacks, some croissants , raisins , caviar and other food will also be put to, to suit the tastes of the guests.2023-07-25 09:19:103
帮忙找一下仁爱版七年级英语教材和教案
要哦2023-07-25 09:19:003
blued中有人说top、bottom是什么意思啊?
你好,我觉得top是攻,在上面的,bottom是下面的。诚心为您解答,希望不吝采纳。2023-07-25 09:18:362
探花、状元、秀才、举人、进士、榜眼。从等级排名是?
纠正下:前三名为鼎贾三元,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2023-07-25 09:18:3314
PCB板印刷工艺的英文(或日文)——急,急,急
silk screen ——>drying——>exposuring——>developing——>etching——>striping2023-07-25 09:18:283
中国古代的一甲、二甲、三甲分别指什么?
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 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 、乙两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 ( 即省试 ) ,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会”,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实际上,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宋朝太平兴国八年才开始分类“三甲”。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 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试中榜进士当中第三等的。2023-07-25 09:18:251